工作效率低怎麼辦?巧用“主僕模型”管理時間,成為高效的職場人

說起提高工作效率,我們一定知道很多的方法,比如用番茄鍾保持專注,用清單法清空大腦。

毫無疑問,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我們在使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一些困擾。

在使用番茄鐘的時候,頭腦中會時不時出現一些新的點子,擔心點子錯過的我們,不得不趕緊找地方記錄下來;

在列清單的時候很輕鬆,但隨著時間越來越長,自己的清單內容也越來越長,打開清單反而不知道做什麼。

工作效率低怎麼辦?巧用“主僕模型”管理時間,成為高效的職場人

我自己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時候就有這樣的體會。

自己明明給手機設定了一個專注模式,但有時一篇文章還是要花不少時間。

直到我看到36氪上面的一篇文章講到“主僕模型”的時間管理,才恍然大悟。

有時候,切換下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就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什麼是時間管理上的“主僕模型”?

這種說法來源於Medium上面的一篇文章,36氪上做了翻譯。

所謂主僕模型,是指將我們個體分為主人和僕人兩種角色,在不同的角色時間內處理不同類型的工作。

也就是說,我們將自己處理工作的角度進行切換,用不同的模式處理不同的工作,在不同的時間處理不同的工作。

所謂主人角色,是指我們用來做決策的時間,也就是用主人的角度來處理工作。比如做計劃、反思總結等。

相對應的,僕人角色,是指我們用來做頭腦中默認的那些工作,也就是用僕人的角度來處理工作。比如溝通協調、寫PPT報告等等。

這有點類似於芭芭拉·奧克利在《學習之道》那本書裡面講的兩種思維的兩種模式,發散思維和專注思維。

工作效率低怎麼辦?巧用“主僕模型”管理時間,成為高效的職場人

那麼,為什麼說“主僕模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所謂高效,其實是用合適的方式做合適的事情,我們在面對不同類型的工作任務時,所需要的大腦思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而人的大腦,卻又不擅長於這樣來回的切換。

有時候,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在於我們既想做裁判員又得做運動員。

所以,我們就需要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不同類型的工作任務。

我們可以想一想,在自己做計劃的時候和執行計劃細節的時候,大腦的狀態肯定是一樣的。

那麼,“主僕模型”,就可以讓我們用僕人角色去專注執行主人角色所做的計劃就好,反過來,僕人角色也可以給主人角色提供計劃可行性的反饋,以便主人角色在下一次計劃做得更合理。

當我們能夠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看這種“一人分飾兩角”的模型,到底是如何幫助我們提高效率的。

工作效率低怎麼辦?巧用“主僕模型”管理時間,成為高效的職場人

1、站在主人視角,全面思考,但避免不切實際。

有僕人的反饋和監督,我們在主人時間所做的計劃、決策和反思,可以更加的全面深入。

因為我們很清楚,決策、計劃不合理的話,僕人角色在執行的過程中就會拖延、受阻。

比如我們寫作的過程中,列框架時就可以用主人視角。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深入全面的思考自己的選題切入點、觀點或方法是否能夠寫出來。

有時看起來一個很好的選題切入點,但可能自己本身對觀點的理解不夠深入,最後在真正成文時就會出現畏難情緒、拖延行為。

2、站在僕人視角,專注過程,但避免想法過多。

在執行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完全按照主人的計劃進行執行,則可以更容易專注且高效的完成工作。

還是拿寫作來舉例。

在列好框架成文的時間,我們需要按照框架進行寫,而不是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就算有時候真的是選題有難度,我們也應該迎難完成全文,之後在改稿的過程中來完善,否則我們就很難完成一篇篇的文稿了。

當然,在僕人角色執行的過程中,有想法可以及時記錄下來。但僅限於記錄,不過多的深入思考,而是把它反饋給主人角色。

通過不同角色的相互轉換,我們就可以有效率的利用時間處理不同的工作。

工作效率低怎麼辦?巧用“主僕模型”管理時間,成為高效的職場人

如何應用“主僕模型”,高效的利用時間搞定工作?

1、“主僕模型”的前提切換角色,分清不同類型的工作

在“主僕模型”中,我們首先得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務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

1)決策模式時用主人角色深度思考

當我們在面對一個新崗位時,需要思考這個崗位是否值得,這是決策模式。

當我們在面對一段時間的工作時,需要做這一段時間的計劃,這是決策的模式。

當我們在面對一個新項目時,需要做這個項目的規劃,這是決策的模式。

所謂決策模式,其實就是我們在面對一件事物時,更多的是去思考,而不是動手做事,這種模式所面對的是不確定性。

決策模式,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避免工作不出錯,還得考慮是否能將工作做得更好,甚至是思考這項工作任務的價值和意義。

2)執行模式時用僕人角色專注執行

面對一份項目任務清單,我們需要的是按流程執行。

面對一份PPT方案,我們需要的是按要求設計。

這些,就是執行模式。

所謂的執行模式,就是主人角色在決策任務之後,我們按照流程直接做的工作,雖然也需要思考,但不需要那種開放式、更深層次的思考。

執行的重點是“做”的過程,保障的是避免出錯,這種模式下確定性更高。

舉個例子。

我們每天在面對一份任務清單的時候,可能並不能確定先做哪項,後做哪項。

這個時候,我們在正是完成清單上的一項項工作任務時,可以先切換自己的模式到決策模式,也就是主人角色。

我們需要綜合思考清單上面的工作任務,哪些是緊急的,哪些是重要的。甚至我們還得考慮今天一天的時間裡面,可能會有哪些意外的情況發生。從而才能決策出工作清單上的任務優先順序。

有了這個優先順序之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這個順序執行。而不是完成一項任務,又去看下一項做什麼,然後順便的又拎一項出來就開始。

工作效率低怎麼辦?巧用“主僕模型”管理時間,成為高效的職場人

2、在主人角色時,深度思考決策

在主人角色下,我們需要全面深入的思考後做決策。而全面深入的思考,分為思維上的廣度和深度。

1)用“是什麼”拓寬廣度

針對拓寬廣度,我們可以通過追問“是什麼”,運用What型思維。

What型思維,可以讓我們只關注事物的表面,而不深究原因。這樣可以不斷的拓展出更多相關聯的事物。

比如在做一份廣告方案時,我們可以這樣來問:

這個廣告的受眾是誰?

這些受眾的行為特點是什麼?

他們關注的渠道有哪些?

這樣幾個“是什麼”的問題,可以讓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能夠考慮的角度更廣,而不是一直陷入某一單方面,最後導致思考的不夠全面。

2)用“為什麼”延展深度

有了前面的廣度之後,我們還得針對關鍵點延展深度,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運用Why型思維。

Why型思維,能夠讓我們通過表面的問題,向下挖掘出問題的本質。這種方式讓我們這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豐田汽車就有一個5Why的傳統,也就是問5個“為什麼”

比如還是廣告創意的工作任務,我們有了全面的思考的之後,還可以這樣問考慮本質:

為什麼我們的廣告受眾需要定位在25-35歲女性?

為什麼運用A創意比B創意更易於傳播?

競爭對手有不一樣的主體創意嗎?

這幾個“為什麼”的問題,可以針對我們廣告創意這一個維度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從而可以讓我們找到真正合適的主體創意。

工作效率低怎麼辦?巧用“主僕模型”管理時間,成為高效的職場人

3、在僕人角色時,專注執行過程

主人角色已經為我們全面深入地思考了工作任務的流程、意義等方面,所以,在僕人角色下,我們更需要關注是執行過程。

1)進入心流狀態

“心流”的概念是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所提出:

所謂心流,是指一種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

簡單來說,心流就是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比如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自己在真正專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這就是進入了心流的狀態。

那如何才能進入到心流的狀態呢?有這樣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 目標清晰。相對被迫我們做一件事,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更容易進入心流。我們心裡越是針扎的時候,就會越難以集中注意力。
  • 難度適宜。任務太難而能力不夠時,我們容易產生焦慮情緒,而任務太簡單能力綽綽有餘時,我們又會很容易無聊。
  • 及時反饋。工作結果能夠及時反饋,也就能夠讓我們在每一步完成後,就立刻能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這樣更容易刺激我們繼續往前。

比如我們對數據很感興趣,同事們也經常誇獎自己數據分析能力強。

如果我們要從一大堆銷售數據裡面,去找出某個產品的走勢分析,但這些數據又與你此前所接觸的有所不同的話,其實就很容易進入到這種心流模式的專注中。

工作效率低怎麼辦?巧用“主僕模型”管理時間,成為高效的職場人

2)保持習慣化

要想長期高效的工作,只是偶爾進入心流的狀態肯定不行。

所以,當我們能夠進入心流的狀態工作時,可以將這些過程反饋到主人角色,通過主人角色的反思找到建立進入心流狀態的習慣。

《深度工作》那本書講了高效習慣應關注的3個普遍問題:

你在何處工作,工作時間多長?

工作開始之後你將如何繼續工作?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歸納總結後,這三個問題其實表達的就是,確定一個固定儀式,確保工作流程的結構性,以及給與大腦足夠的支持。

同樣,將這三個問題用到進入心流狀態的習慣,也可以讓我們隨時的進入心流的狀態。

結語

職場中,我們日常所面臨的場景,不可能是單一的、線性的,而大都是複雜的、網狀的,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將不同的工作理清楚。

除了我們常見的時間管理方法,切換看待這些工作任務的視角,用主人和僕人的身份分別對待不同類型的工作任務,也可以幫我們提升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