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很多經典的書根本看不下去,例如《巴黎聖母院》之類的名著?

量力而活


讀名著真的是要靜下心來,才能讀的下去,不過我覺得,讀不下去的經典的書,其實也是分種類的。

歐美文學書籍

不知道其他人的看法,我自己不是很喜歡讀外國的文學著作,不是說書的內容不好,我覺得這可能與書的翻譯有關,日韓的文字可能與中國的文字有相似之處,所以用中文翻譯後,讀起來還比較順暢,但是歐美的語言與中文差別太大,所以翻譯們翻譯過來,許多都帶了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雖然也是很精彩的,但讀起來就是沒有自己國家文字的書舒服。

就拿《巴黎聖母院》來說,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將它讀完,就會發現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很精彩的故事,感觸也很多,但是在讀的過程中,就比較容易浮躁,或許這也與外國的人名有關。比如說《百年孤獨》,人名很長,又都是一個家族的人,名字總帶有相似之處,這就增加了對一本書理解的難度,有時候就很難理清人物關係,就會給人一種雲裡霧裡的感覺,自然就沒有讀下去的慾望了。

而且以我自己看書的速度來說,我讀一本國內作家的名著小說,會比讀國外小說快一倍不止,記得當時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因為時間充裕,只花了一個星期多一點的時間就讀完了三本,雖然可能會有人說沒有深入理解,但至少明白這本書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而我看莫泊桑的《漂亮朋友》時,在同樣時間充裕的情況下,花了兩個星期還沒讀完一本,但你要說《漂亮朋友》不好看嗎,可我看完之後也十分喜歡這個故事。

古代文學

有人說《紅樓夢》讀不下去,說真的,它的確有些晦澀難懂,想要看完一本紅樓,不說理解,只單純的通讀一遍,就至少要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這可能與它半文言的文字風格有關,但它已經是很容易讀通順的古代文學了。若是讀《山海經》、《浮生六記》這種全文言的書,即使很短,也要花費很長時間,不過許多人會直接看翻譯成白話語的書,但只看單純的翻譯,卻又總是少了許多古典文學該有的韻味了。

太厚的書或者字太小的書

我覺得一本書如果內容太多,是完全可以分成上下兩冊或按照一二三的順序出版的,有些書只出一本,卻有七八百頁,會給人一種怎麼也讀不完的感覺,這樣就會產生一種很浮躁的心理,讀著讀著,就會發現自己看不下去了,一本書的正常頁數在三四百頁左右就剛剛好了。當然,如果字太小也是很難讀下去的,一頁如果字太小太多,會給人造成一種視覺疲勞,讀不了幾頁就不想看了,這倒是和書本身的內容無關,不過如果一本書對你有強大的吸引力的話,那這些都不會是問題,你只會覺得內容太少,讀起來可能還會有意猶未盡之感。

其實說來說去,經典的書讀不下去只是因為我們都沒有靜下心來去享受讀書的過程,真正愛看書的人不管怎樣的書都是可以讀下去的,除非那本書不是他們喜歡的類型,如果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那麼再經典,再有趣的書讀起來都是味同嚼蠟,又怎麼能夠讀的下去呢?只有把讀書當做興趣愛好了,願意花費時間去品味它,才會找到讀書的樂趣。但在現在這個快閱讀的時代,能夠做到這樣真的是太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