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舉一例,說一說清代民間的傳奇人物?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導語

自古民間傳奇多,什麼神偷盜富濟貧、道士修煉成仙、乞丐養子做狀元等等。說到清朝,最傳奇的民間人物非呂四娘莫屬了。

從清朝中期開始,她的事蹟幾乎家喻戶曉。在民間傳說中,呂四娘為了替爺爺呂留良報仇,設計潛入雍正的後宮,成功刺殺了雍正皇帝。


那呂四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子呢?在民間傳說中,她是怎麼成功刺殺雍正的呢?

呂四娘與呂留良案

清朝為了管控漢人,加強思想控制,曾大興文字獄。雍正年間,湖南有一個秀才叫曾靜,他因不滿清廷統治,暗中慫恿陝西總督嶽鍾琪策動反清。


有意思的是嶽鍾琪是岳飛的後裔,謀反的事他肯定是不會做的。所以嶽鍾琪雖然表面上答應,但實際上他直接把曾靜舉報了。


據說雍正知道後十分恐慌,於是藉由此事大做文章,曾靜等人接連入獄,由此又引出了浙江文士呂留良文字獄案,呂留良一家被下令滿門抄斬。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當時正在安徽乳孃家中,所以才逃過此難。

當時呂四娘年僅十三歲,在得知自己全家祖孫三代慘遭殺害後,呂四娘悲憤填膺,據說她咬破手指立下血誓:“不殺雍正,死不瞑目。”故事說到這裡,我們必須停一下,因為呂四娘刺殺雍正的過程主要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

悲痛欲絕的呂四娘決定替全家報仇雪恨。於是隻身北上京城,在去京城的途中,呂四娘巧逢高僧甘鳳池,甘鳳池十分同情呂四孃的遭遇,而且他自己也對清廷統治不滿,於是傳授給了呂四娘輕功和刀劍武藝。


之後,呂四娘設計進入皇宮,並冒充秀女。雍正在一天晚上召喚秀女,呂四娘趁雍正沒注意,一腳將他踹在地上,並割下了他的腦袋。所以民間有傳言雍正葬於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宮的時候,是用金鑄頭代替的。

版本二

呂家被抄之後,忠僕呂德逃出報信,帶著呂四娘母女投奔呂留良生前好友黃犢。黃犢精通武藝,呂四娘拜黃犢為師,後又在黃犢的引薦下拜天台山妙音庵神尼悟因法師為師,習成“攝神運氣”的神技。


兩年之後,呂四娘下山復仇。根據《雍正朝起居注》記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十四,58歲的雍正駕幸圓明園。在園內,他偶遇秀女惠仙,遂召惠仙晚間侍寢。不料,惠仙被潛伏在宮中的呂四娘掉包,到了第二天早上,宮內的太監突然發現皇上的腦袋不翼而飛,而呂四娘則憑藉神技回到了妙音庵中。

結語

在呂四娘刺殺雍正的傳說中,史實與傳奇故事已融為一體,而且演繹成不同版本。呂四娘是否真有其人?雍正之死是否真與其有關?真相也許永遠是一個謎。但不可否認的是,呂四娘確實是清朝民間傳說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了。


予知君


虞國朝,沒聽說過吧,這哥們兒是盛京(瀋陽)海城縣鍾陽堡人士,鑲黃旗內務府掌關八格佐領下的一個很普通的家丁,但是在乾隆4年(1739年),虞國朝先生突然成了名人,甚至驚動了乾隆皇帝。

因為他家一頭普普通通的黃牛,居然生下一隻麒麟來,它頭上有犄角,身後有尾巴,和普通的牛犢子沒什麼區別,然而這不是一隻普通的牛犢子,它身上生滿了鱗片兒,端的是與眾不同。不知哪位高德大能,把這個初生的怪物和麒麟聯繫到一起,頓時身價百倍,觀者如潮。

後來連奉天將軍索爾圖(不是索額圖)也巴巴的趕過來,因為有人告訴他,吃了麒麟能夠長生不老。將軍大人一路上琢磨,這麒麟是涮著吃呢,還是烤著吃,但無論怎麼吃,千萬不能影響療效。

百聞不如一見,索爾圖繞著麒麟轉了兩圈兒,頓時沒有了食慾,這東西長得太噁心人了,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失望之餘,將軍要打道回府,卻被虞國朝先生只用一句話就攔了下來:國泰民安,天降祥瑞,此大吉之兆也。

不得不說,虞國朝先生身為家丁卻胸懷天下,如果能步入仕途,肯定前途無量。不過索爾圖將軍沒有抬舉虞國朝,有這種巴結皇帝的機會,就不用麻煩別人了。

好事臨頭,索爾圖將軍文如泉湧,一篇洋洋灑灑的奏摺新鮮出爐:“麟之為物,原不易見,今一旦產與龍興之地,時與我朝聖聖相承,萬載無疆之徵兆也(此去略去770字)”。

按理說索爾圖這篇奏摺拍馬屁拍得恰到好處,乾隆看了應該龍顏大悅,他爺爺康熙朝的時候天降祥瑞,他老子雍正朝也有天降祥瑞的記載,而且不止一次。現在乾隆剛上任4年,就天降祥瑞,應該重獎索爾圖才是。

可惜索爾圖時運不濟,就在他所謂的祥瑞出現前幾天,平羅銀川發生了8級地震,傷亡慘重,人心惶惶,乾隆皇帝忙得焦頭爛額,和珅還要再等11年才出生,也沒有人能替乾隆皇帝分憂解難。這份奏摺到了皇帝手中,根本沒有拿著當回事,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索爾圖的升官兒夢破滅,羞憤之餘,把一腔怒火都發洩的虞國朝先生身上,勒令他立馬殺死妖物,並罰銀若干。

一念之間,祥瑞變妖物。虞國朝先生折了祥瑞又罰銀,其箇中滋味,也只有他自己曉得了。


花近高樓1


百歲壽星

李慶遠出生於雲南省,祖籍湖南邵陽,據說90多歲時到重慶市開縣定居,一直到去世。相傳,他曾名李清雲,是明末清初的中醫藥學者,被譽為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在《李氏彥譜》中記曾記載,他出生於1677年,卒於1933年,享年256歲。

民間傳奇

有資料記載,李慶遠一生共娶妻24位,有180多位後人。甚至當時的《時代》雜誌和《紐約時報》也做過關於他的報道。

按照當時的年代推算,他應該出生於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後經歷了康熙到宣統九代清朝帝王乃至國民時期,共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長壽者之一。

傳說在他百歲之時,還因在中醫中藥方面的傑出成就,獲得了政府的特別獎勵。他甚至自稱200歲時,仍常去各地講學。

長壽秘訣

李慶遠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保持心情舒暢、開朗;二是長期食用素食;三是長期服用自制的“百草長生方”(是以海藻、菊花、綠茶、黑豆、山楂、芹菜、金銀花、馬齒莧等為原材料),以保持人體三通,便通、尿通、血通,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的長壽秘訣之一。

同時他還告誡人們平常生活細節的注意事項:酒色淫樂、步行過極、寒暖不慎,皆傷身,損傷至極,即可亡身。他認為只有自愛自全之道,才是養生的準則和關鍵。

李慶遠活了256歲這件事,其實並沒有非常可靠資料記載,真實性還有待證實。但此人物的生平已廣為民間百姓口口相傳,他也成了清代民間的傳奇人物。


爆款歷史


要說起清代民間的傳奇人物,有一個人物,名字中帶"奇"字做的事也很傳奇,他就是孫奇逢!

一.志氣

孫奇逢少年時就志向非凡,十四歲被問道“設在圍城中,內無糧芻,外無救援,當如之何?”孫奇逢朗聲答道“效死勿去!”,即使戰死,也絕不逃跑,心懷壯烈啊!

二.孝氣

二十二歲,孫奇逢赴京應試,途中父親過世,立馬棄考歸鄉。穿喪服,在墓旁搭個棚子,為父親守喪三年。偏偏禍不單行,三年期剛過又遭母喪,孫奇逢心傷之餘,又為母親服喪三年。後人稱之為“倚廬六載”,每每提及,都稱頌不已啊!

三.義氣

明末亂世,京城附近盜賊橫行,孫奇逢率領家人到易州的五峰山,他的門生親友跟從,相互保護的有數百家,奇逢部署防守抵禦,保全鄉里,同時教書育人也未曾停息!

四.骨氣

明亡後,孫奇逢舉家南遷至河南輝縣。夏峰村位於輝縣蘇門山下,緊靠名泉百泉,山清水秀,地僻清幽,孫奇逢從此隱居夏峰。此間清廷多次徵詔,甚至以國子監祭酒之職相聘,均遭拒絕,時人尊稱其為“徵君”。

五.奇氣

孫奇逢活了92歲,別說在那個時候,現在也絕對是高壽了!天公讓我們印證了一回“仁者壽"!奇哉!

有志氣,

有孝氣,

有義氣,

有骨氣,

有奇氣,

真正的一代傳奇孫奇逢!


東秋妮


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我今天說一個清朝民間奇人胡雪巖,人送外號過財神,江南藥王,著名的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為什麼說他是傳奇呢?1823年胡雪巖出生於安徽省徽州績溪縣湖裡村,幼年時家裡十分窮困,以幫人放牛為生。1835年12歲的胡雪巖父親病死,1836年13歲的胡雪巖開始了孤身出外闖蕩的生涯。期間做過很多事,1842年19歲的胡雪巖被杭州阜康錢莊掌櫃收為弟子,由於掌櫃沒有後代就在生命最後時刻把錢莊託付給了胡雪巖這也是胡雪巖的第一桶金。

1848年26歲的胡雪巖結識了候補浙江鹽大使王有齡併為他想辦法出資五百兩助其起家。王有齡1851年奉旨署理湖州知府,不久後調任杭州知府。期間胡雪巖代理湖州公庫,辦絲行,用湖州公庫現銀扶助蠶民,自己收購運往杭州上海脫手變現,再解交浙江省蕃庫,從中不需要付任何利息。後說服浙江巡撫黃宗漢入股開藥店。1860年王有齡升任浙江巡撫,為了報答胡雪巖鼎力相助胡氏的阜康錢莊。隨著王有齡不斷升遷胡雪巖生意越做越大。

1862年胡雪巖獲得左宗棠信任被委任為總管幫其解決杭州城解圍後的錢糧,軍餉,使其走上了官商道路。期間他抓住與外國人交往機會為左宗棠訓練了千人用洋槍洋炮的部隊常捷軍。太平軍被滅後胡雪巖的銀號開進了杭州,專門為左宗棠籌辦軍餉和軍火,同時兼營藥材,茶葉開辦胡慶餘堂中藥店,資金最高時高達兩千萬兩。1866年協助左宗棠開辦福州船政局。1873年11月先後六次出面借外債1870萬兩為左宗棠解決西征軍費。1876年在杭州建成膠廠。1877年幫左宗棠創建蘭州織呢總局。1878年成立胡慶堂藥號正式營業。後有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之稱。1881年胡雪巖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被授予布政使銜賞黃馬褂,官帽可帶二品紅色頂戴。這就是胡雪巖最風光的時刻。從商人做到官員認可,皇帝認可,可謂是風光一時無兩。






愛依人


清末傳奇人物,豹頭少保孫祿堂,此在清朝末年時,到了北京城,想會會各地武林高手,來到各家武館,一一討教,先是少林鷹爪派鋼硬功夫近不到他的身反被其巧勁打飛,後是出了名快手詠春大師,招招落空被其領著自已飛了出去,接著是三十六路譚腿派,招招被化勁後被其以肘鋒腰鋒膝鋒三鋒齊勁一舉頂出一丈八尺外,至此整個京城武術界為之一震。

時任京城武術會長的俅老指出,閣下武藝雖高我等一疇,若一心求敗可往北京西城醇貝勒爺府上討教,那裡有貝勒爺家府布庫皆有滿蒙巴圖魯之勇。孫祿堂拱手一笑而過。

笠日,孫祿堂來到醇貝勒府門外告知來意,貝勒爺有請,來到二進院時,有一隻西域巨犬突然掙脫僵繩向他撲來,看架勢一口能咬人腿上能咬個骨斷筋折,誰知孫的膝蓋轉彎個圈啪一下一個彈簧勁把犬彈出了一丈多遠,兩個僕人一下子抓住子狗套子控制住了巨犬,貝勒爺見狀連聲叫好,請到客廳後看見了,別人說的六個滿蒙巴圖魯,個個都是滿洲布庫摔跤手,蒙古摔跤手大漢,孫說明討教的來意後,滿洲布庫手橫衝直撞地向他衝來招招撲空,後蒙古摔跤手依仗體壯如牛想抓住孫舉起摔出去,卻感覺孫的身上有一股崩勁哪個地方也抓不牢固,一上手抓就被崩的自動鬆開了,這此摔跤手都是自己不知為何自己就轉起圈來失了平衡自己飛了出去無一倖免。

醇貝勒爺拱手請教,孫一笑了之。此後,被軍機領班鐵帽子王爺邀請入王府比式。


破譯門人


說到清代民間的傳奇人物,那就太多了,人才不限於一界,傳奇不限於一方。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書畫界的傳奇人物,擅畫竹子的大師鄭板橋,梅蘭竹石是中國古代畫家們一直偏好的題材,因為它們是高潔的品質的象徵。而一說到畫竹,人們往往馬上會想到清代的鄭板橋。他不僅僅是繪畫史上一位有成就的畫家,他還以許多傳聞軼事而成為被民間廣為傳誦的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鄭先生三歲的時候,母親便因病去世。十四歲的時候繼母去世,二十歲的時候,考中秀才。二十三歲,取徐氏女子為妻。三十歲父親去世,膝下育有兒女一子,生活困頓不堪。三十九歲的時候,妻子徐夫人去世。這個是他的前半生。他的四十歲,才高中舉人。四十三歲,中貢士。但是仕途不順,一直到四十九歲,才當上了縣令,從此為官十二年。為官期間,是個人人稱道的大清官,一個一位能人才幹,奈何貪官汙吏眾多,朝廷腐敗,層層剝削。鄭板橋先生在他的六十一水的時候,憤然辭官回鄉。

“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這個是鄭板橋對自己的稱呼的一生文化創作的自傳。他的前半生,四十歲之前的日子,過得很是艱辛困苦,曾經考賣畫為生,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得中舉人,後面的日子才慢慢好轉。鄭板橋喜愛繪畫蘭花、石頭、以及竹子,但是,從他的畫作之中,可以看出,他的最愛,還是竹子。也許是和他艱苦的成長經歷有關,就像那長在石頭縫裡的竹子一般,不管颳風下雨,嚴寒酷暑,竹子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鄭先生一生雖然十分困苦,但是他的畫作卻從來沒有間斷過,到了他辭職回鄉以後的畫作,已是千金難求。


暢意觀天下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孫式太極拳暨孫門武學創始人,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聖,武神,萬能手,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在天下英雄會擂臺上力壓群雄拔得頭籌。曾被百餘人圍毆,打傷數十人。徒手擊昏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一舉擊敗日本5名武道高手的聯合挑戰。

武聖孫祿堂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1893年,孫祿堂打聽到恩師郭雲深回到了老家深州,於是帶上這些年他的所有積蓄——一袋子銀洋,趕往深州看望郭雲深。郭雲深見到孫祿堂非常高興,又看了孫祿堂的武功,更是興奮不已。郭雲深對孫祿堂說:“你這般進境,如今海內已無人能及。”此時郭雲深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但他是位閒不住的人,有了孫祿堂送來銀兩做盤纏,郭雲深又出門訪友去了。

不久孫祿堂又赴京城探望老師程庭華。二人朝夕探討武技,數日後孫祿堂告別。同門師兄弟張玉奎等問程庭華:“祿堂師兄的武功達到什麼程度了?”程庭華說:“已臻神化至境,望塵莫及了。”

孫祿堂回到家鄉後,有一天來了一位同門,告之老師郭雲深去世了,並說郭雲深在去世前囑託把一包東西交給孫祿堂,孫祿堂打開一看,原來是郭雲深集其一生習武心得寫成的《解說形意拳經》一書。以示要孫祿堂為郭雲深傳其衣缽。這本書一直藏於孫家,但後來不幸被盜,至今下落不明。

1900年,庚子之亂。孫祿堂聞訊後深感不安,再入京城探望程庭華,卻得知程庭華已經在亂世中死於八國聯軍的火槍,孫祿堂深感悲傷。兩位恩師的先後去世,使孫祿堂心情沉重,於是隱居故里,潛心研究拳學。不久孫祿堂的師叔、形意拳名家耿成性在北京成立“四民武術社”傳播武術,請孫祿堂前來助場,於是孫祿堂再赴京城。

在京城孫祿堂認識了精通太極拳的張秀林和著名京劇武生楊小樓,感到他們的太極拳在柔化技術上有獨到之處,和自己以前學過的拳術都不一樣,但他們這種柔化技術在應用上有侷限性,不能全面適用於實戰。孫祿堂與他們兩位相互研究了三四個月,欲探究太極拳的根本原理,以便提純、改良,全面適用於實戰。從這時起,孫祿堂開始用心研究太極拳。

孫祿堂在京時,因武功高絕,被肅親王善耆請到王府,向孫祿堂學拳年餘,後因母親生病,託信叫孫祿堂回鄉。於是孫祿堂辭別了肅親王返回家鄉。在與肅親王相處的日子裡,孫祿堂除了教授肅親王武藝外,從無一事請託。因此孫祿堂的武功、氣質和品行令肅親王極為欽佩。肅親王常對人讚歎孫祿堂說:“這個人(指孫祿堂)是聖人的氣質,士大夫亦不能及。孫祿堂返回家鄉時,同門師弟李文彪執意要跟在孫祿堂的身邊。李文彪是程庭華的弟子,功夫很好,他非常崇拜師兄孫祿堂,於是跟著師兄一同回鄉,繼續開辦蒲陽拳社。此時,各地的武術名家常來拜訪,如程庭華的長子程海亭、八卦掌名家韓慕俠、形意拳名家馬玉堂、郝恩光等,他們每次來都要住上一段時間,少則數日,多則數月,共同探究拳學至理。這期間,肅親王也多次來函請孫祿堂返回北京,但孫祿堂不喜歡京城王府裡的浮華生活,於是婉言回絕了。

在這期間,孫祿堂不斷淬鍊提升形意拳、八卦掌的技藝,並著意研究太極拳,從理論到技術結構再到技擊實踐,反覆研磨,研究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極拳如何相互融合。

庚子之亂對孫祿堂影響很大,孫祿堂一方面深入研究技擊效能的提升、建立自己的武學體系,另一方面深感拳術是無法抗衡槍、炮的威力。那麼拳術的終極功用在哪裡?孫祿堂提出:“習此藝者,非欲以藝勝人也。志士仁人養其浩然之氣,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於是,蒲陽拳社在教學宗旨上逐漸轉向修身,教學內容文武並修,以開啟良知良能,改善身心,完備人格為宗旨。孫祿堂通過自身實踐感到修身與武術不僅可以融合,而且是相輔相成的,並開始沿著這條思路,來創建自己的武學體系。

1907年,翰林出身的徐世昌要去東北擔任三省總督。他早就聽說當今出了一位武學奇人孫祿堂,武藝絕倫,道德高尚,學養深厚。於是徐世昌聘請孫祿堂去東北作他的幕賓,實際上負責他的保衛工作。孫祿堂在京城時曾聽說這位徐世昌很有見識和學問。見面後,兩人相互投緣,徐世昌在驚歎孫祿堂的武功出神入化的同時,也極為驚訝孫祿堂的學問之深和修養之高。為了表達對孫祿堂的尊重,建議孫祿堂與自己並號,因徐世昌自己的號為弢齋,所以建議孫祿堂就用涵齋為號。孫祿堂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也接受了徐世昌的聘任。在東北期間,徐世昌曾保舉孫祿堂擔任知縣、知州,被孫祿堂謝絕。孫祿堂告訴徐世昌,自己所長不是當官治理地方,而是武學。平生之志不在仕途,而是提升武學文化。孫祿堂的輕利重道,讓徐世昌更加敬重。每到新年,徐世昌總要給他的全體幕僚一人一個紅包,以表謝意,唯對孫祿堂例外,他知道孫祿堂不會接受這種方式的感謝,所以他總是寫一幅字送給孫祿堂,而孫祿堂也是自己寫一幅字送給徐世昌。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東北期間,俄國及歐洲格鬥冠軍彼得洛夫途徑奉天,經俄國公使館提議,要彼得洛夫與孫祿堂進行一場比武,孫祿堂應邀前往。比試中,孫祿堂在開始階段讓彼得洛夫充分施展其能,孫祿堂信步遊走,不出手,彼得洛夫看著近在咫尺的孫祿堂就是打不著,孫祿堂見彼得洛夫的能耐就是如此了,於是僅出一手就將彼得洛夫擊倒在地。在場的人都為孫祿堂絕倫的技藝所折服。於是,孫祿堂名傳海外。

1909年,孫祿堂隨徐世昌返京。不久孫祿堂舉家遷入北京。此時因孫祿堂威名遠播,來討教及比武者每天絡繹不絕。經過交流或較量後,來者無不歎服孫祿堂武功絕倫,於是在武林中,孫祿堂贏得了“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

當時北京太極拳輩份最高的人是楊健侯,他是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的兒子,在北京武林中與程庭華是同輩人。早在20多年前,孫祿堂跟程庭華學習八卦掌的時候,楊健侯就認識孫祿堂,以後也偶有交集。楊健侯深知孫祿堂的武功冠絕當代,所以設宴邀請北京的武林同道一同歡迎孫祿堂。後來楊健侯提議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楊少侯、楊澄甫以及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張秀林等都與孫祿堂結拜為盟兄弟。孫祿堂也痛快地接受了楊健侯的提議。

1912年,經友人介紹,孫祿堂與河北太極拳大師郝為真相識。兩人一見如故,孫祿堂便向郝為真請教太極拳的拳意,兩人一邊交流一邊切磋,搭手間,郝為真頓覺不支、差點跌倒,於是自嘆不如。孫祿堂趕緊說“這是按照您剛才介紹的太極拳之意走的勁。”郝為真嘆曰:“奇了!我這一句話,您悟出的功夫就勝過了我這個專門練太極拳幾十年的人。”後來郝為真來北京訪友不遇,卻病倒在北京一家客棧內,經孫祿堂救助,得以康復。郝為真感其恩德無以為報,得知孫祿堂正研究比較各派拳術,進而使之合一,於是主動提出要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理法和盤相贈,以供孫祿堂研究參考。這正是孫祿堂求之不得的事情,孫祿堂很重禮儀,於是向郝為真持弟子禮。三、四個月後,郝為真返回故里。

從郝為真先生那裡學得太極拳後,經反覆研究揣摩,孫祿堂將形意拳的直取快攻、硬打硬進的剛勁;八卦掌的閃轉騰挪、避正打斜的巧力;太極拳的沾連粘隨、以柔克剛的靈動,這三種內家拳融為一體,獨創了孫氏太極拳,對中華武術做出了新的貢獻。從此,孫祿堂的名字響遍中華武術界及海外拳壇。


歷史的波瀾壯闊


古往今來,富貴名利,一般人多是趨之若鶩的。

偶爾有那麼一些不慕富貴、淡泊名利的人出現,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會被人們傳揚稱頌的。

傳揚歸傳揚,稱頌歸稱頌,但是,在自身面對富貴名利時,大多數人,還是會垂涎依然、還是會疾趨恐後。

那些身在富貴名利之中,號稱能夠看清富貴名利的,大多數情況下,是很難辨清其心、其行的真偽。

那些身處貧寒之境,面對富貴名利,避之唯恐不及的人,似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名士、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淡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準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態度。這裡講不慕富貴,不趨勢利,並沒有任何要宣揚什麼的意思,也沒有任何想要阻攔任何人的意思,也不是想要表現窮酸的假清高,只是在講世事、講過去、講人情而已。

我笑笑地說著,有興趣,您淡淡地聽著,就足夠了。

本文出自清人梁溪坐觀老人《清代野記》中的《琴工張春圃》一節。

話說,京師琉璃廠有一位琴工,名字叫做張春圃。

這位琴工呢,他為人憨厚剛直,質樸無華。

琴工張春圃的職業是制琴,而且,他的彈琴的技藝也很是不凡。

因為張純圃彈琴的技藝精湛,才能優異,所以,在京師之中,他很受那些文雅士大夫的欣賞。

傳聞,慈禧太后曾經想要學琴,但一時沒有合適人的教習。後來,經人提說,聽聞張春圃之名,慈禧太后就派人,將張春圃召進宮來,讓他教授琴藝。

有人說,當時張春圃為慈禧太后教授琴藝的地方,似乎就是慈禧的寢殿。

慈禧太后的寢殿之中,正屋有七大間。

當日,慈禧太后坐在最西邊的一間。

這一間,距離西廂房比較近。

張春圃就坐在西廂房,為慈禧太后彈奏。

在宮廷的內監前去宣召張春圃的時候,張春圃就與內監約定了:

彈琴可以,但是不能跪著彈奏。

倒不是張春圃傲視主上,他之所以有此要求,據他自己的解釋,說是:

坐著彈奏習慣了,如果忽然間改變姿勢,怕彈奏不好;

另外,因為一時無法適應跪著彈奏,跪久了,肯定會影響彈奏的效果,無法彈奏出美妙的音符。

宣召張春圃的內監答應了他的要求。

所以,在安排他的彈奏事項時,特意安排,不讓他直接面對慈禧太后,避免跪著彈奏的狀況發生。

知道張春圃要來彈奏,內監們準備了七、八張琴。

這些琴,全是大清內廷珍藏之物。

每一張琴都是用金絲線(徽)繫著琴絃、用美玉製成轉動琴絃的軸(軫),即所謂的“金徽玉軫”,真是高貴雅緻,極其富麗。

張春圃一一彈奏內監準備的琴,這些琴,雖看著華美,但全都與音律不合。

這麼看來,內廷珍藏的這些琴,貴,應該是極貴的,但是,要真正論起音色音質來,還是有些不足的。

或者可以這麼說,至少,在琴工張春圃的手中,這些內廷之珍,全是過不了關的樂器。

聽琴工說這些琴都不合節,慈禧太后發話道:

“可以把我平時所用的琴交給琴工,讓他試試,看看可否彈奏!”

內監領旨,就把慈禧太后常用的琴交給了張春圃。

張春圃一落指,就覺得這張琴發聲清越,音色音質皆為上乘,只聽他連聲讚歎道:

“好琴,好琴!”

慈禧太后聽張春圃說是好琴,就命令道:

“既然琴工說這是好琴,就讓他用這張琴彈奏吧!”

張春圃領命,發揮其所長,竭盡全力彈奏了一曲。

張春圃彈奏之間,隱隱約約,聽見慈禧太后一邊,有讚美之聲。

一闋曲終,中間稍息。

這時,忽然有乳母一樣穿著打扮的婦人,帶著一個童子走了進來。

看那童子,只見他衣服極其華美,年歲在十齡左右。

童子看見張春圃剛彈奏的琴之後,上前就用手指撥弄琴徽,又隨意抽拔琴軫,且玩得很是高興。

張春圃知道徽和軫都是琴的要件,隨便動彈不得,於是,他就阻攔那童子道:

“這是老佛爺的物件,動不得啊!”

那童子見張春圃這樣對他講話,便立刻對他瞠目而視。

旁邊一位乳母打扮的人見張春圃阻攔那童子,斥責張春圃道:

“你知道到他是誰嗎?老佛爺事事都會依著他,你竟然敢阻攔他,你是不打算要腦袋了嗎?”

這婦人說話的當兒,旁邊有另外一位婦人向張春圃使眼色,暗示他不要再說話。

張春圃會意,不再言語。

這天張春圃出宮之後,宮廷內監再去宣召他,他只是託病、找藉口,寧死都不敢再入宮去了。

這話,據說是張春圃親自向人家說的。

張春圃為人個性正直,潔身自好,很有志節。因家境貧寒,所以,他主要就是在廠肆裡面充當制琴的傭工。

前文曾及,因琴技精湛,張春圃在京師公卿之間的名聲很大。

傳言,當日慈禧太后宣召張春圃的時候,命內監向他傳話,說是:

“進宮之後,你要好好用心,盡力供奉,如果表現好,將來給你納一個官職,讓你在內務府聽候差遣,那個時候,不怕你不能富貴!”

但是,自從那天演奏時,碰見了那位童子,張春圃遂絕跡於宮廷。

那個時候,同輩人中,也有問張春圃,道是:

“這麼好的機會,您怎麼不去把握?”

張春圃回答到:

“這樣得來的齷齪富貴,我一點都不羨慕,也沒有那興趣!”

想來,不但張春圃的同輩有人會為他可惜,而且,在那以後的時代中,很多對富貴流口水的人,還不知道怎樣為張春圃惋惜呢!

話說,張春圃和肅親王愛新覺羅·隆勤還曾有往還。

愛新覺羅·隆勤,肅武親王愛新覺羅·豪格後裔、肅慎親王愛新覺羅·敬敏之孫、肅恪親王愛新覺羅·華豐第三子。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封二等鎮國將軍;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其父華豐逝世後,承襲肅親王爵位。清德宗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逝世,諡“良”,可稱肅良親王。後由長子善耆承襲肅親王爵位。

肅親王隆勤在世的時候,也聽說了張春圃的名聲,就把他召進自己的府邸裡彈琴,每月給他俸金三十兩銀子,要求他早來晚歸。

剛開始,張春圃倒是覺得沒有什麼。

時間稍久之後,張春圃就覺得這樣很難受,太受束縛,非常不自由。可是,既然已經答應了肅親王,張春圃想要急著離開,一時間,還真沒有什麼好的推托之詞。

恰好,有一天傍晚下起雨來了,肅親王很是關心張春圃,就對他說:

“您看這天下起雨來了,天色也晚了,您就不要回廠肆去了,晚上就住在府裡好了。”

張春圃不肯留宿王府,肅親王勸了他兩次,他就說道:

“王爺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是,我還是得回去。廠肆的主人不知道我在哪裡歇宿,他會懷疑我在外宿倡。”

肅親王聽張春圃這麼一說,彷彿受了極大的侮辱,立即大怒,命人把張春圃趕出了王府。

從此以後,肅親王府再也沒有召進過張春圃。

對於肅親王的處置,張春圃也不以為意,還欣欣然有喜色,認為自己的小計謀非常成功。

張春圃只有一個兒子,但是,他的兒子並沒能傳承張春圃的琴工和琴藝。

張春圃有一個姐姐,寡居。

張春圃見姐姐無人照料,就把她接到自己家裡奉養,他對待姐姐恭敬謹慎。

張春圃的姐姐擅長兒科,她也工於琴技。

光稷甫(其人不詳,桐城人)侍御的女公子學琴時,曾經延請張春圃的姐姐執教。

張春圃的姐姐一般都是午後去光侍御家,教完之後,立即回家。在光侍御家教琴,她從來都是茶飯不沾唇的。她的個性清正、潔身自好,與弟弟同出一轍。

張春圃後來窮困而死。

可嘆啊!

張春圃一個琴工,能夠不慕富貴,不趨勢利,比當時的士大夫賢良多了。

正因為如此,筆記作者才會記他一筆。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黃漢宗,清道光舉人。據有關史書記載,黃漢宗自小就乖巧伶俐聰慧過人,常被鄉鄰們稱為怪才。黃漢宗師從教育家林夢星,於道光二十三年得中舉人第二十九名。(據傳黃漢宗成績優秀,考官最為滿意,按理應錄為解元,但因相貌不佳只錄取第29名)因黃漢宗是個人才,當年的主考官與監考官二位欽差為之題“文魁”的功名匾。

中舉之後,便得永世功名,具備入仕資格,如若不是以貌取人,憑黃漢宗才識,本可平步青雲。因此黃漢宗就對前途功能名失望,委身鄉里,為人鳴不平,為鄉梓抗惡吏,為宮廟堂院題詩聯,為婚喪嫁娶寫詞章。幾凡民間訴訟、族姓糾紛以至歷史冤結等疑難雜事不得解者,都找他代筆代言,出面解決。鑑於公理正義,樂於助人,又善於訴訟、解決糾紛,故而黃漢宗名聲遠揚,當地時間民間便有“要通,找到黃漢宗”之說。

黃漢宗一生著作頗豐,他為各地作對聯等,現多為民間流傳或者祠堂、廟宇保留的一些佳作,為民間稱頌。如海城老漁街戲臺對聯:“白鬚公、命赤鼻仔,勒過馬頭聽古板;左口婆,牽紅新娘,帶連牛尾捲金錢.”七言詩《吃鹹茶》,詩云:海豐風俗尚鹹茶,牙缽擂來響幾家。厚溽人情何處見,看她多少下芝麻。等等

黃漢家大量傳世之作,風格獨特,富有鄉土氣息,可惜多已失散,現在研留下的只是一部分,而民間至今還廣泛流傳他的趣聞逸事,富有傳奇色彩,成為後人的寶貴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