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企業融資要點:估值、期權及股權價值

一般說來,即便是最老練的創業者,在其創業生涯中,很難有超過10次的VC融資經驗。相反,一個普通的VC,每年都會直接或間接做5-10個項目的投資。所以,在企業融資談判的時候,VC是有壓倒性的優勢的,因為他們有更多經驗。這種不平等的地位,最常見的結果就是創業者往往錯誤地只關注估值的問題,而VC卻會對一系列條款全盤綜合考慮。

創業企業融資要點:估值、期權及股權價值


幾個術語

在VC融資中,最重要也是最受關注的條款,是所謂的投資前估值(Pre-money Valuation),也就是企業在VC投資之前,值多少錢。“投資前估值”通常被簡稱為“pre-money”或“pre”,老練的創業者和VC討論的時候,通常是這個樣子的:“我給你pre 6個million怎麼樣?”“我的產品不錯、有客戶,我想至少應該是pre 8個million!”跟pre對應的是投資後估值(post-money valuation),簡稱為“post-money”或“post”。post等於pre加上融資額。即:如果一家企業融資400萬,pre-money為600萬 ,post就是1000萬,VC投400萬就可以佔40%的股份,創始人團隊佔60%。

還有一個對價格影響很大的條款是期權池(Option Pool)的大小。大部分企業在VC投資之後,都需要為新招募的、或者是以前的管理團隊預留一部分期權,這些人通常需要分配期權,發放期權就會稀釋其他股東的股份。儘管是預期要招聘這些人,但很多VC會要求在投資之前,企業就把這些期權預留出來,這樣,投資之後,VC的股份就不會被預留的期權稀釋了。在上面融資400萬,pre-money估值600萬的例子中(VC簡稱為“Pre 6投4”),如果VC要求期權池大小為20%,那麼企業的股權結構為:VC的股份比例仍然為40%,20%的未分配期權,管理團隊及創始人持有40%。換句話說,管理團隊及創始人拿出自己20%的股份,未來分配給要將要招聘的和一些以前的團隊。

投資後股權價值

前幾天,看到Flybridge Partner的合夥人Jeff Bussgang介紹他們搞了一個術語,叫做“promote”,來幫助創業者瞭解一個項目背後的真實價值,而不是僅僅關注投資前估值或投資後股權比例。Jeff給“promote”的定義是“VC投資後創始人團隊的股份比例乘上公司的投資後估值”,Foundry Group的合夥人Feld Brad將之稱之為“創始人投資後股權價值(Founders Post-Deal Ownership Value,即FPDOV)”。Jeff和Feld都認為創始人在與VC談判的時候,要用“Promote”而不是“pre”作為判斷的依據。

Jeff舉了一個例子,他跟另外一家VC競爭一個項目,他提出的投資方案是“Pre 7投6、20%的期權池”。也就是說,Jeff會給企業700萬的pre估值,投600萬,佔46%的股份。創始人拿出20%股份作為期權池之後,還剩下34%的股份。而他的競爭對手的方案是“Pre 9投6、30%的期權池”,即pre估值為900萬,投600萬佔40%的股份,創始人還剩餘30%的股份。最後,創業者選擇了Jeff的競爭對手,他給出的理由是:“Jeff,他們的價格更好,我認為公司的價值不止700萬美元。”

這個創業者僅僅對比pre-money的大小,就將Jeff給淘汰了,讓他很是鬱悶。Jeff用“promote”簡單分析了他們兩家VC的報價:他的“pre 7投6、20%期權池”的方案下,創始人團隊將會持有一個post估值1300萬公司的34%的股份,換句話說,他們的創業成果是440萬的“promote”。在“pre 9投6、30%期權池”的方案下,創始人團隊的“Promote”幾乎相同:1500萬投資後估值的30%,即450萬。也就是說,Jeff的方案跟競爭者的沒什麼差別,只不過pre和期權池小些,而VC投資後創業者手中的股權價值基本相同。

對於這個創始人來說,有一個更好的做法,他可以跟給出pre估值900萬的VC說,30%的期權池太多了,我們不需要招聘那麼多管理團隊。如果能夠將期權池降低到15%就很棒了,這樣創始人團隊的股份比例就增加到45%,“promote”變為675萬美元。那麼,當然放棄Jeff就是更好的選擇了。

退出時的股權價值

Jeff的看法是對的,創業者不應該只關注公司的pre估值,因為pre估值中還包含了期權池,而期權是由董事會控制,發給其他員工的。所以,他建議創業者應該關注“promote”,即VC投資後創始人自己手中的股權價值。

但是把“promote”作為對比不同VC的Term Sheet的一個重要財務指標,是值得商榷的。Polaris Venture Partners的技術顧問Simeon Simeonov提出了一個很重要、但又常常會被忽視的一個原因:公司在做VC融資的時後,誰都沒有賺到錢,因為對於早期的VC融資,創始人想套現基本是不可能的。創始人的“promote”不管是大是小,都是空頭支票,是兌不得現的。所以,他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在公司實現退出(exit)的時候,創始人的股權價值,而不是Jeff和Feld所說的“投資後股權價值”。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公司退出時,創始人的股權價值就是“創始人當時的股份比例乘上公司的退出價值”。無論是以IPO還是被併購(M&A)的方式退出,公司的退出價值會受到很多不可預計的因素影響,變動範圍很大。但是,退出時的創始人的股權比例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預測,比如公司在退出前還需要幾輪融資、每輪融資稀釋多少股份、等。對於一個典型的技術性公司,平均來說創始人在退出前會稀釋掉45%-65%的股份。創始人要做的,就是儘量讓自己的股權少被稀釋一些。


創業企業融資要點:估值、期權及股權價值


期權池對創始人價值的影響

Simeon還給創始人提出了幾條減少股份稀釋的手段,其中一條是讓創始人從一開始就留出一個大大的期權池,比如Jeff的案例中,他認為30%的期權池更好,創業者放棄Jeff是對的。他認為一個大大的期權池,就可以防止以後期權不夠用,還要創始人繼續拿出股份,再次被稀釋。

仔細想想,這個邏輯好像不對。如果期權都是從創始人這一個鍋裡往外拿,早拿晚拿有什麼區別呢?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我認為期權池越小越好,最好為零,也就是說pre估值裡不包含期權池,創始人不要單獨為期權池買單。因為既然VC投資進來,跟創始人一起做股東,就沒有理由只讓創始人自己拿一部分股份做期權池,要拿大家一起拿,期權池在VC投資之後設立。比如前面融資400萬,pre-money估值600萬(“Pre 6投4”)的例子中,如果期權池大小為20%,那

麼在設立期權池之前,VC的股份比例為40%,創始人為60%。然後VC和創始人按比例分別拿出8%和12%的股份,湊成20%的期權池,這樣,投資後,公司的股權結構是:創始人佔48%、VC佔32%、期權池20%。

這種期權池的做法對創業者是最有利的,但基本上沒有VC會答應,VC的邏輯是要讓原始股東出期權。那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對於後續B融資(假定現在是A輪,後續是B輪)的VC來說,A輪的VC和創始人都算原始股東,B輪時的期權池應該由A輪VC和創始人一起出。所以,A輪的VC沒有理由把公司直到上市退出期間的所有期權都讓創始人來扛。對於創業者來說,最好制定一個A輪到B輪融資期間的管理團隊招募和期權激勵計劃,爭取設立一個儘量小的期權池。B輪的時候再設新的期權池,這個時候,A輪VC總該為期權池掏股份了吧。

設立儘量小的期權池還有一個道理,因為對於期權池裡沒有分配完的期權,是不會還給創始人的,通常是註銷掉,這樣相當於所有的股東(當然包括VC了)按比例增加了股份比例,換句話說,VC白白撿了便宜。

總結

我建議創始人最好能做一個Excel表格,將公司每輪融資及退出時的股份變化模擬一下,一旦落實到數字,就很容理解VC在價格上的動機了。

創業者在跟VC談判的時候,應該花點時間搞清楚Term Sheet條款的方方面面。在挑選對比Term Sheet的時候,要通盤考慮,不僅僅是跟價格相關的,比如pre、post、期權池、promote,還有其他一些會影響價格的條款(參與清算權、股利、等)和影響對公司控制的條款(董事會構成、保護條款、等)。


創業企業融資要點:估值、期權及股權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