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人科技那么强,为什么不选择干掉其中两颗恒星,而要逃离呢?

曹铁锤


如果三体人能够消灭一两颗恒星,从而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获得向往已久的长治久安、逍遥自在,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去做,不过消灭两个恒星不能等同于拍死两只嗡嗡叫的苍蝇,这是不同维度的概念。

三体文明的先进程度并不高

事实上在三体人发现地球文明存在的时候,处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的科技水平最多领先人类100~200年,也就是说他们的基础物理科学也仅仅达到可以简单操作微观粒子的水平,从他们的第一远征舰队就可以看出,数百艘战舰采用的动力是可控核聚变,行进方式依然是动量守恒原理,依靠向后抛射工质加速,勉强可以达到15%光速,考虑到航程两端的加速和减速,他们抵达地球的时间需要200~400年。这给人类提供了宝贵时间。

他们在微观粒子上的操作的确高于地球人,能够将一个单独的质子多维展开,这是当时的人类难以企及的,地球人连捕捉某个单独质子的能力都不具备,所谓量子力学还处于萌芽状态。而三体人却可以做到将质子用擀面杖碾成数千平方公里的薄膜,并在上面蚀刻电路,将一粒小小的质子,变成了一台可以远程操控的计算机,当时的人类科学家连想都没想到过。当然三体人在对质子进行操作的时候,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六维展开的时候,触动了质子内部的文明(魔眼文明),差一点被干掉。可见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荆棘密布、危险重重,没有大无谓的牺牲精神,很难做得到,同时期的人类文明,还处于纸醉金迷的状态,这让全体三体人感到欣慰。


当然三体人的科技也仅此而已,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将两颗质子发送到地球,从而构建了地球与三体行星之间的实时监控系统,也就是说地球科技文明在一瞬间对三体人来说,处于单向透明状态,而地球人的社会文明体系,对三体人来说无法渗透。这也就是三体人为什么对Eto.组织不太放心的主要原因。

三体人与地球人的科技发展进程不一样

通过与地球三体组织的交往,他们发现人类的科技不是简单线性发展的,还是跳跃式前进,比如最近一两百年,是人类的科技大爆炸状态,虽然说目前三体社会领先人类200年,但这样的优势不可能长期保留,说不定五、六十年之后就会被人类超越,这是他们所担忧的地方,因此三体人才会千方百计阻挠人类基础科学方面的发展。


当时的三体人已经悟出了宇宙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愚蠢的人类向他们发送了广播,他们同样愚蠢地进行了回复,他们已经意识到,可能被发现了。而要发展出毁灭恒星的科技,需要数千年,三体人是等不起的,毕竟人类和三体星球之间,只有区区的4.3光年,按照银河系的尺度,就是近在咫尺,在这个尺度上,发现即摧毁,这也是令三体人感到无比恐惧的地方,同样地,他们也发现,人类不是一个善良的物种,一旦人类发现三体世界的存在,会毫不犹豫地发动进攻,到时候鹿死谁手,实在无法预料。

毁灭恒星不容易

拿太阳与地球相对照,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就算把地球劈成两半,按照正反物质进行湮灭,其所产生的能量,也不足以毁灭一个太阳,我们相信三体人也会面临同样的窘境,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星际级文明,拥有更高等级的能量机制,掌握更高等级的物理规则,单靠某个行星的文明,是无法撼动自己的主恒星的,况且按照三体恒星的复杂运行状态,留给三体人的“恒纪元”时间,最多只有数百地球年,根本无法发展出独立状态的星际文明。


就算三体人有能力拍死一颗恒星,根据质能总量不灭的定论,这颗恒星的灼热残骸反而会对芝麻绿豆大小的三体行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实际上,后来的那个诡异的光粒就是这么做的。这就相当于人为制造一次超新星爆发,恒星所抛射出来的高温灼热物质无情地扫过三体行星,这个行星瞬间就会被烤熟,居住在三体行星上的物种,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这就相当于一窝小蚂蚁,住在炼钢厂的高炉旁边,为了不再忍受高炉的温度,选择将高炉炸毁一般,最后玉石俱焚,你觉得三体人有这么傻吗?

因此说三体人自行毁灭恒星、改善居住状态的想法不能够成立,不过我们很快会发现,三体人选择了一条勇敢的道路,他们发射的第1舰队,在太空中航行了300年,由于长期处于星际空间,使得他们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水滴”科技的来源就是第1舰队在太空中所做的各种实验,随后他们才发展出来光速舰队,甚至很快便超过了第一舰队,而他们的探测器,一枚小小的水滴就把人类200年来所建立的所谓防御体系全部葬送,被称为末日之战,摧枯拉朽,印象深刻。

这就告诫我们,在广袤的宇宙深处,有着让我们难以想象的神奇际遇,如果我们不飞出太阳系,永远也不会发现,银河系各处的文明多如牛毛,大家都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你追我赶,人类整体的优柔寡断葬送了自己的太阳系文明,反而是那些逃脱的残余分子得以生存,从而演化出来某种星际文明。


如此看来,我们人类,还有什么理由待在地球上等死?



诸葛小村姑


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其实比较复杂,涉及很多问题!

第一、最初三体人没有能力杀死自己的太阳,三体人也是一个弱小的文明。

三体和人类之间的恩怨纠葛持续了将近400余年。从三体人接到叶文杰的通讯开始,一直到三体人研发出光速飞船为止,在这个阶段内三体人并没有能力杀死自己的太阳。

在《三体》中虽然并没有对三体的三颗恒星做详细的介绍,但按照推测每颗恒星跟我们的太阳都不相上下,这和真实的半人马座应该有所区别。如果小说中的三体恒星大小不一,很难维持三体状态的存在,一定会因为引力的关系最终变成双重双星系统(注现实半人马座实为双重双星系统、由两颗较大的恒星组成第一重双星系统;这个双星系统通过引力将比邻星进行束缚,组成了第二重双星系统)

虽然在小说中,刘慈欣先生绘声绘色的描绘了用光粒杀死太阳的场面,但严格来说要杀死一颗恒星事实上非常的困难。以太阳为例,直径达140万千米,3光秒以上。而且大部分物质为气体,只有中间的内核是氧、碳、氖、铁等重元素,要杀死这个庞然大物非常的困难。即便是光粒,如果不具有一定的质量、体积、速度根本不可能将其杀死。在制造出光速飞船之前,三体人只能将一颗质子加速至光速(接近光速),根本没有能力杀死自己的太阳。

第二、当三体人拥有光速科技后,不敢杀死自己的太阳!

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两颗恒星实现了三体世界世代的梦想,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双星系统,但现在没有生命能享受它们的照耀,这个星系已经完全不适合生命生存了。现在看来,黑暗森林打击只摧毁三星中的一颗,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还有着更毒辣的目的。在星系中仍存在一至两颗恒星的情况下,星云物质不断被恒星吸入,这个过程产生了巨量的强辐射,使现在的三体星系成为了辐射的熔炉,对生命和文明来说是一个死亡之域……

这是“林格-斐兹罗观测站”观测到的,三体世界被打击后的惨状。但就现实而言,我觉得刘慈欣先生的描写为了剧情需要,比较偏向保守。除了一颗太阳突然消失带来的引力剧烈波动,我们可想象一下现实中的超新星爆发,瞬间发出的光就能照亮整个星系,迸发出的辐射,按照天文学家的估计能毁灭100光年内的生命。因此即便三体人在拥有光速科技后能够杀死自己的太阳,也不敢进行尝试。

这里面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歌者,歌者看到三体世界的惨状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感到恶心,感觉像深渊鲸的排泄物?这说明歌者和人类、三体不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智慧体,歌者的种族并不害怕这种致命的辐射。

第三、三体人没有必要杀死自己的太阳!

其实严格来说,三体文明因为发现了自己太阳具有呼吸的特性,也就是突然膨胀吞没自己的行星。因此早在上几次文明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星系,将他们的资源已经完全放在了对新世界的远征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三体人根本就没想过要杀死自己的太阳,杀死了也没用。剩下两颗太阳仍然会吞没自己的行星。到了光速飞船时代,不管是三体能不能最终征服地球,三体都已经拥有了恒星际移民的资本,不再需要杀死自己的太阳。

致力科学于科幻,专注深度,欢迎喜欢科幻的朋友关注:深度科幻!


深度科幻


三体人的科技并不可以毁掉两颗恒星,三体人也十分脆弱。我个人认为,原著中的三体人也是这浩大宇宙中渺小的生命体,他们也是有爱的生物(就像第一个收到地球信号的三体人)。他们出生在水深火热之中看到了地球这美丽又舒适的星球那肯定是十分想拥有的。生存是一个文明的基础。


库得爱玩游戏


那就要从这个电影的创作背景讲一下了。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政府加强“科技兴国”宣传、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出现了诸多有利科幻创作的条件;同时以科技工作者为主的创作队伍逐渐更新,一些从科幻迷中分离出的精英化读者也成长为作家。

所有有时候这些情节完全是作者的自己当时创作的思维,并不代表什么、、、


外星喵讲电影


只是为了优质过关,胡说八道,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三体文明撑死2.5的程度,所以他们无法做到。人类0.8的文明程度自然被虐,但三体更怕比他文明强大的存在。因为我们同时暴露位置,灭杀他们经验值更高,而我们蝼蚁般的存在会被忽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bcc000203379c7f4cb9\

尼达舒


其实不用消灭太阳,可以用质子展开的二维平面充当三个太阳的光线调节器,光线多了挡住,少了就释放开一点。这个从技术上感觉是可行的,欢迎讨论。


用户8535


因为万物都有相生相克的,星球文明也比例外,都有它的弱点以及难处



地瓜一探影


只能说消灭两颗恒星可能对三体文明来说不算难事,但问题是要毁灭自己家的两颗恒星而自己所居住的行星却要不受影响?这怕是歌者文明也做不到吧


孤独时代的酒杯


因为地球人都自相残杀 已经不想在救人二类累了 还是逃往自己想象中美好的世界星球去吧![捂脸]


陆港夫妻俩生活日记


三体科技还没有强到能干掉三体中的两颗恒星还能保护自己的行星完好的层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