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衛組織呼籲:別無選擇,只能立即行動

1,姍姍來遲的“全球大流行”?


世衛組織終於承認新冠肺炎已經是“全球大流行”了。這個早應該被宣佈的事態,姍姍來遲。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怕全球性恐慌。這就像掩耳盜鈴一樣,你不去宣佈並不代表新冠肺炎已經不是全球大流行了。


昨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宣佈:經過疫情評估後認為新冠肺炎已構成“全球性流病”(pandemic)!


而截止目前,在中國之外,海外新冠疫情累計確診41027例,死亡1228例。除了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疫情形勢指數級擴散之外,美國的疫情形勢也變得愈發嚴重。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統計,目前全美已有24個州和首都華盛頓特區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央視新聞援引美國媒體報道,截至美東時間3月11日下午,全美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突破1200例,其中死亡病例累計超過37例。其中,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路易斯安那州,阿肯色州和華盛頓特區都發表聲明,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面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衛組織呼籲:別無選擇,只能立即行動


據瞭解,大流行(pandemic) 指某疾病的發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廣,人口比例大,在短時間內可以越過省界國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一些傳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霍亂、瘟疫,在歷史上都有過大流行。由於國際間交流的日益增多,各種流行病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速度也不斷加快。世界衛生組織監控著世界各地的傳染病的爆發情況,並決定在什麼時候將對疾病的響應提高到“流行病”及“大流行病”級別。鑑於新冠肺炎在全球的急速擴散傳播,世衛組織最終還是宣佈了新冠肺炎為“大流行病”。這意味著世界級的抗擊疫情成為近期的全球重點緊急的事情。


與此同時,質疑和批評世衛組織“無為”和“無力”的聲音開始此起彼伏,並有人呼籲總幹事譚德塞要“下臺”。這屆世衛組織開始被人們認為很慫,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方面,舉措無力。


有分析人士認為,世衛組織之所以遲遲不將新冠肺炎定性為全球大流行,的確是“前怕狼後怕虎”,裹足不前。


而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的能力和果敢的確不如2009年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


面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衛組織呼籲:別無選擇,只能立即行動


2,譚塞德不如陳馮富珍的果敢?


早在2009年HINI流感大流行時,世衛組織就面對諸多批評的聲音——不排除這個病毒主要流行在美國的因素,一個核心原因是世衛組織關於HINI定義為大流行引發了不必要的全球恐慌。2010年6月,《英國醫學雜誌》(BMJ)和歐洲委員會議會(PACE)同時公佈報告,批評世界衛生組織對H1N1大流行處理失當。


對於當時的批評,世衛組織特意公佈了一則有關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情況說明。在說明中,世衛組織的辯解是:經證實幾乎在世界每個國家或地區均暴發了H1N1病毒性毒株感染疫情,這些疫情顯著不同於季節性流感。這些差異符合關於確定流感大流行的標準。同時,世衛組織認為嚴重性是大流行的一項重要特徵,也是在決定採取何種行動時應該考慮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因素。但世衛組織並沒有要求必須達到某種程度的嚴重性才能宣佈已暴發大流行。經驗顯示,所有的大流行均造成超額死亡,嚴重性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另外,在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人群中嚴重性可能存在差異。


當時,世衛組織公佈了用於確定大流行警戒級別的流感大流行三個定義。這些定義載於1999年、2005年和2009年發表的大流行防備廣泛指南中。在1997年發現首批人患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之後,大大加強了對流感大流行和大流行性病毒的研究力度。隨著這方面知識的演變,並且由於需要增強警戒級別定義的準確性和實用性,定義逐漸改變。


於2009年2月確定了2009年指南,其中確定了大流行定義以及導致宣佈暴發大流行的警戒級別。當時,H1N1病毒新毒株既不在視野之內,也未在該文件中提及。


新聞界經常提及世衛組織網站上公佈的2003年一份文件,該文件稱流感大流行導致“極多的人死亡和患病”。當時的看法是,如果高致命性H5N1禽流感病毒發展出人際輕易傳播的能力,就可能會出現這一情景,但這從來不是一項正式定義。


那麼,世衛組織是否誇大了威脅?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博士在2009年6月11日宣佈大流行開始時表示,大流行的嚴重程度為中等。她還稱,世界各地的死亡人數較少,並明確指出“我們預計嚴重或致命感染的人數不會突然劇增”。


而面對類似“世衛組織是否為增加產業界利潤而作出任何大流行決定?”的指責時,當時的世衛組織的說明非常明確:有人因世衛組織使用專家顧問以及處理這些專家的利益申報表的方式,指稱世衛組織宣佈大流行是為了提高製藥業的利潤。從最近的多次調查來看,並無證據顯示有何具體不法事例。


“潛在的利益衝突是像世衛組織這樣一個規範性和衛生髮展機構與逐利性產業之間建立任何相互關係時的內在產物。無論是產業界,還是像世衛組織等需要在最佳專業知識基礎上發表指導意見的機構,均會徵求一流專家的意見。許多向世衛組織提供諮詢意見的專家與產業界有關聯,曾接受研究資助,到提供有償諮詢,到參與由產業界贊助的會議不等。”世衛組織的說明中繼續表示,“世衛組織設有防止本組織接受帶有商業利益色彩的諮詢意見的制度。世衛組織要求所有專家顧問在參與諮詢小組和磋商工作時申報其專業利益和經濟利益。世衛組織評估所申報的利益,確定是否有潛在衝突或是否會被視為存在衝突。必要時,世衛組織要求提供更詳細的信息,然後就需要採取的適當行動作出決定。”


面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衛組織呼籲:別無選擇,只能立即行動


據瞭解,當H1N1新病毒出現後,世衛組織根據《國際衛生條例》首次召集了突發事件委員會。當時,世衛組織探討了是否公佈委員會成員們的姓名,但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其它諮詢小組成員的姓名均在會後公佈;公佈提供指導意見人士的姓名增添了其諮詢意見以及世衛組織隨後決定的透明度。但另一方面,SARS疫情期間的經歷顯示,一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對經濟和社會造成嚴重干擾,這意味著專家很可能成為遊說對象或遭受商業或政治壓力,進而可能影響其諮詢意見的客觀性。


在審議了這些問題後,世衛組織決定沿用該諮詢機構完成工作後披露專家姓名的慣例。委員會成員們歡迎這一決定,認為這是一項保護性措施,而不是秘密掩飾其討論情況和作出的決定。世衛組織表示,這一決定令人懷疑該委員會可能是在商業利益驅使下或壓力下提供指導意見的。一旦該委員會通知大流行已結束,世衛組織將會公佈成員們的姓名和有關利益申報摘要。


此外,世衛組織當時還就“有何證據支持在流感大流行期間使用抗病毒藥物?”等問題進行了詳盡說明,並且還發布了《關於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其它流感病毒的藥物管理指南 》。


相比於2009年世衛組織的果敢做法以及公開應對與詳盡說明,本屆世衛組織以及總幹事譚德塞的能力和行動的確值得商榷。


3,世衛組織需要更多的作為?


“我們呼籲每個國家迅速,規模和頭腦清晰地採取行動。”


3月5日,在關於COVID-19的新聞發佈會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如此呼籲。


他說,儘管我們繼續在少數幾個國家中看到大多數病例,但我們對報告病例的國家越來越多感到關切,特別是那些衛生系統較弱的國家。 然而,這種流行病對每個國家,不論貧富,都是一種威脅。正如我們之前說過的,即使是高收入國家也應該期待意外。解決方案是積極的準備。


“我們擔心某些國家或者對此不夠重視,或者已經決定他們無能為力。 ”譚德塞繼續焦急地表示,“我們感到關切的是,在某些國家中,政治承諾的水平和表明承諾的行動與我們所有人面臨的威脅的水平不符。 ”


譚德塞說,這不是演習。 現在不是放棄的時候。 這不是找藉口的時間。 這是抽出所有停靠站的時間。通過整個政府的方法激活您的應急計劃。教育公眾,使人們知道症狀是什麼,並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


此前,世衛組織發佈了相關指南,供世界各國參考。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提供了資金來穩定衛生系統和減輕流行病的經濟後果,並特別著重於使人們能夠獲得關鍵的物資和設備。


面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衛組織呼籲:別無選擇,只能立即行動


“這種病毒的致命程度不僅取決於病毒本身,還取決於我們對它的反應方式。 這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它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致命的,但可以殺死。 我們都有責任降低自己的感染風險,如果我們被感染,則有責任降低感染他人的風險。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做些事情來保護社區中的弱勢群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在談論團結。 這不僅是對個人或國家的威脅。我們在一起,我們只能共同挽救生命。”譚德塞如此表示。


世衛組織一直的呼籲就是:別無選擇,只能立即行動。


但除了不斷的呼籲之外,世界相關國家和的確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似乎依舊是“我行我素”,甚至是“一盤散沙”。顯然,世衛組織需要更多的作為,總幹事譚德塞需要像他的前任陳馮富珍一樣的果敢和幹練。


本文同時參考了相關公開資料,特此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