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复辟:为啥朱祁镇从皇帝变成太上皇,又从太上皇变成皇帝?

夺门复辟:为啥朱祁镇从皇帝变成太上皇,又从太上皇变成皇帝?

夺门复辟:为啥朱祁镇从皇帝变成太上皇,又从太上皇变成皇帝?


大军覆灭,皇帝被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北京城。不但把孙太后和钱皇后等六宫妃嫔都震得晕了过去,留守京城的文武官员也被这闻所未闻的事给惊得仓皇失措,众人聚在朝堂上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面面相觑之后,号啕大哭。有人立即就想到了当年北宋王朝的“靖康”之辱,建议都城南迁。兵部侍郎于谦立即严辞反对。

  在这个节骨眼上,孙太后终于振作了起来,采纳了于谦的建议,决定死守北京城,不向也先示弱。

第二天,孙太后传下懿旨,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四天之后她再次传旨,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示大明王朝国本稳固之意。

与此同时,在都御使陈鉴等人的面奏之下,王振诛九族;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及宦官毛贵、王长,更被群臣当廷捋袖除靴,活活殴死。

  这时的大明王朝,可算是在风雨飘摇之中。由于国无长君,人心浮动,也先更挟持着英宗,想要趁机将明王朝一古脑儿吞掉。一时间议立新帝,成了北京城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是必须要取得太后首肯的。于是,这个天大的难题就摆在了孙太后的面前:假如不立新君,则大明王朝可能就面临覆灭之险;假如立了新君,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英宗会有怎样的遭遇?如果要立新君,又该立谁?这个四十来岁的寡妇,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道天大的难题会摆在自己的面前。

  当孙太后明白,这是一个必须做的决定之后,她首先想的是朱氏诸亲王中真正的“长君”:婆婆张太皇太后的小儿子襄王朱瞻墡。当年,宣宗早逝的时候,张氏就有心想要立襄王继承帝位了,何况他不但年长,而且,人品贤德,享有盛誉,当年就曾经婉拒帝位。假如立襄王为帝,也许儿子英宗返回之时,他也能够象当初那样让位,将帝位顺利归还自己的儿子。于是,孙太后传下懿旨,取襄王金符入宫。

只不过,襄王本人身在长沙,对于北京城里迫在眉梢的局势来说,他实在是离得有些远了。更何况,他并不是留守众臣心目中所想拥立的新君人选,而这个人选是是奉旨监国的郕王朱祁钰。

以于谦为首的群臣,从当时的紧急情形出发,向孙太后群谏,提出了这个要求。无可奈何的孙太后终于点头应允由庶子继承帝位,但是,她坚持一点,皇太子仍然得是自己的亲孙子英宗之子朱见深。

  九月六日,二十一岁的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陷身瓦剌的哥哥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代宗。

  景泰帝即位数天之后,襄王朱瞻墡的表章才送到孙太后手里,他再一次婉拒帝位,提出长君与否并不重要,应该让皇太子朱见深称帝,郕王监国。应该说,襄王的建议更为稳妥,但事已至此,孙太后还有什么话可说?

  景泰帝的生母是宣宗的吴贤妃,在宣宗为太子时,她就已经入宫。据野史说,吴贤妃的出身并不高贵,她是宣宗的叔父汉王朱高煦的侍姬,朱高煦谋反被诛后,她被宣宗看中,安置别宫并生下儿子。不管怎么样,吴氏毕竟只是宣宗的妃嫔,景泰帝名份上的母亲仍然得是孙太后,更何况他的即位也得到了孙太后的依允,在情在理他都不能将孙太后丢在脑后。因此,在景泰帝即位三个月后,他仍然首先为孙太后上尊号为“上圣皇太后”,然后,才封自己的母亲吴贤太妃为“皇太后”。

  于谦确实没有说错,大明王朝立了新君的消息,不但使北京保卫战有了主心骨,更使得也先大怒如狂。也先挟着明英宗几度进攻北京,最终还是一败涂地。他终于觉得英宗非但不能给自己带来轻取天下的好处,反倒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与此同时,当上了“上圣皇太后”的孙氏,心情并不轻松,她仍然时时刻刻地为儿子悬着心。为了向儿子表示自己策立新君的不得己,也出于多年的母子亲情,只要有机会,她就要派人前往漠北看望英宗,将御寒裘衣带给他。太后所派的使者与书信衣物,恐怕是被羁异域失去皇位的英宗最大的安慰了。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因为于谦压着瓦剌打了大胜仗,也先甚至没有提出任何条件的余地,就答应了归还英宗。八月初三,英宗终于被也先由漠北送还。抵达北京之后,景泰帝率百官于东安门迎接。仪式之后,景泰帝将二十二岁的哥哥迳直送进了南宫。英宗迫不得己地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儿子安全返回,对孙太后来说,是喜出望外的事情。然而,欢喜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因为景泰帝明显露出了恋栈皇位,沉溺酒色。这不但使孙太后满怀不安,更使以于谦为首的拥立众臣大失所望。

  虽说英宗惑于王振为首的寺宦,惹出了几乎塌天的大祸,但说句实话,景泰帝的人品也不怎么样。他最热衷的消遣就是将银豆金钱洒在地上,由宫女太监争抢,并且首开大明皇帝召妓入宫的先河。

  在孙太后乃至朝臣的心里,景泰帝保国有功,不把皇位归还兄长本来倒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景泰帝的所作所为却使所有的人都寒了心。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十一月十一日,是明英宗二十三岁生日。礼部尚书胡濙上表,请景泰帝允许群臣前往延安门向“上皇”朝贺,景泰帝不允;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元旦,文武百官,再次上书,请求在向景泰帝贺新年之后,让大众再去向“上皇”行礼,景泰帝仍然不允。开了这个头,往后就做定了例子,每一年“上皇”英宗的生日和新年朝贺,都被他断然拒绝。

  皇位渐渐稳固之后,景泰帝又有了新的想头,废掉皇英宗之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别说孙太后无法接受这样的决定,就连景泰帝自己的母亲和皇后都无法接受。

  但是,这难不倒景泰帝。景泰帝的亲信太监王诚、舒良,献上计策。赐给几位重臣金钱,先把他们的嘴糊上,再等待合适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

广西土官黄矰,心狠心辣,将亲弟弟一家灭门。事发之后,自知罪重的黄矰,决定铤而走险,向景泰帝上了一道改立太子的奏章。景泰帝得书大喜,不但饶恕了这个残杀手足的刽子手,还将他高升几级。

  景泰帝随后将黄矰的表章拿出来当众廷议。众臣瞠目,都不敢发言,只有少数几个胆气壮的提出此事不宜。然而,在景泰帝亲信太监兴安的训斥之下,这微弱的声音很快就消弥于无形,包括于谦在内的群臣,都不得不在赞成改立太子的表章上,签了自己的名字,也就此奠定了他们不得善终的结局。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夏天,景泰帝如愿以偿颁布诏书,废侄儿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同时,废反对易储的汪皇后,立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只做了一年太子就夭折了。

  朱见济死后,朝臣们再次建议景泰帝复立侄儿为太子。景泰帝此时原形毕露,将所有上书的大臣一一贬官、杖责,其中,御史钟同更被活活打死。

  景泰帝大发作一通之后,转而开始疑心幽闭南宫中的哥哥朱祁镇。察知皇帝的心意,景泰帝身边的太监,也一个个地跟着势利眼儿。到后来,英宗名为“太上皇”,日常供应却非常微薄,甚至于出现断顿无粮的情形。以钱皇后为首的英宗后妃们,不得不操持女红,做一些绣品出售,换些食物以维持生计。

  儿孙落得这步田地,孙太后的心情可想而知。虽然宫中耳目众多行动不便,她仍然想方设法,好几次进了英宗所居的南宫,给他带去食物钱财。在这方面,她多少得到了景泰帝生母吴太后的帮助。也算是她从前善待吴氏所得的回报。

  孙太后探视儿子以及群臣同情英宗的消息,自然逃不出景泰帝的耳朵。为了防止孙太后入南宫、防止有人越过高墙谒见英宗,景泰帝采纳了亲信太监高平的主意,将南宫中的树木尽数砍伐。这时,正是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盛夏,没有了赖以遮荫的树木,也不能再见到母亲,可以想象,衣食不继的英宗会有怎样的心情。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年方三十岁的景泰帝忽然重病不起。十一日,群臣请复立沂王为太子,景泰帝仍然坚持不允,并称自己只是小病,还定下十七日早朝之期。然而,他的真实病情,武清侯石亨是非常清楚的,他决定来一场豪赌,便与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以及徐有贞等人,谋划迎立英宗复辟。

  十六日,徐有贞等人先将消息报孙太后,得到了她的应允后,众人越发心雄胆壮,十七日凌晨时分,撞烂南宫围墙,将灯下读书的英宗拥了出来。

  于是,十七日临朝议事的,就变成了复辟的英宗,而不是病体支离的景泰帝。得到这个消息的景泰帝只能连呼“好、好、好”,然后面墙涕泣了。两天后,景泰帝病逝。

石亨和徐有贞等人因为拥立有功,一时间,英宗对他们言听计从。这两个心胸狭窄的家伙,头一件大事就是尽情干揽军政大权,并且公报私怨。很不幸的,于谦等人正在他们的报私仇名单之上。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