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说起禁军,可能会有不少的朋友会理解为来自北宋。诚然,北宋禁军是最为著名的,

施耐庵先生的小说《水浒传》中,不是就有许多的好汉出自于禁军吗?梁山上的那个武功十分高强的"豹子头"林冲,不就担任过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吗?不止是林冲,"九纹龙"史进的师傅王进,不也做过禁军教头吗?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其实准确的说,禁军虽然在北宋王朝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禁军这一兵种的起源,还真的不是宋朝。禁军是发于唐末,兴于五代,全盛于宋朝才对。那么禁军是如何产生的呢?它又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禁军体系的沿革

说起禁军,那就得向前追溯到唐朝前期的南北衙禁军。南衙禁军分隶宿卫京城的十六卫(十六卫指左右卫等十ニ卫,加上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是归属于宰相掌管;北衙则是守卫宫禁北门的禁军,属皇帝直辖。

唐高祖武徳初年,统一关陇以后,首先把渭水北岸白渠灌溉系统左近的肥沃之地,授予跟随他从太原起兵的兵士。这批兵土原有六万人,三万兵士不愿留居关中,被遣散回乡。其余三万兵士,愿留宿卫,因此就那些把膏腴的田地分给他们,作为

永业田、口分田。并在龙首监置营,这这些军士被称之为"元从禁军"。元从禁军年老,则由他们的子弟替补,因此也被称之为"父子军"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唐太宗贞观初年,太宗又在这些父子军中,挑选出了一百个精于骑射的人,一年中分作二番,毎番六个月,在北门(玄武门)"长上宿卫",称之为"百骑"。皇帝出去游猎的时候,就叫他们护卫,他们当时有不同于其他部队的特定服饰,样子非常威武。

"持弓矢于御马前射生,骑豹文鞯,著画兽(虎)文衫"。

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则天把百骑的员额,扩充到了千人,以"户奴"来补充,就称为"千骑",并分隶于左右羽林营。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千骑再次被扩充,而被称作"万骑",分为左右营。唐玄宗所发起的"神龙政变",之所以会成功,就是由于取得万骑的拥护。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奖赏万骑所立的功劳,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把万骑从左右羽林军中独立出来,

编成为左右龙武军

从上面的这些事件看来,唐代时期,北衙禁军在宫廷政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由此可见,禁军,在唐朝时期,就以崭露头角。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唐王朝后期,府兵制逐渐被破坏,南衙十二卫卫士的来源,已经枯竭,在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十二卫其实已是名存实亡。所以北衙禁军的地位,就更显得重要起来。除了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所谓"北门四军"以外,肃宗时,又设置了左右神武军;代宗时,设置左右神策军;德宗时,设置左右神威军,总称之为北衙左右十军

唐朝后期以来,北衙十军中,神策军最盛,神策军既归宦官掌握,唐王朝的中央大权就也完全为宦官所操纵了。这也就是唐王朝后期,为什么宦官能够随意的废立皇帝,擅杀大臣的原因了。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那几位开国者,多是来自地方节度使。他们在相互的征战中,都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支骁悍善战的亲军

比如说杨行密的"黑云都",钱镠的"武勇都",王建的"貔虎都"、"威信都",朱温的"厅子都",李存勖收编魏博的"银枪军"等等。

随着五代十国新王朝的建立,这些亲兵也一跃而成为国家的禁军。开平元年(907年)四月,梁朝刚建立,就将原宣武节度使亲兵左右长直,左右内卫,左右坚锐、夹马、突将,左右亲随军将等,分别改为左右龙虎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左右龙骧军。梁朝随后还增置了天兴、广胜、神捷、天武、天威、英武、控鹤等禁军。

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称帝后,也是将原河东亲兵作为后唐、后晋、后汉中央禁军的主力,并不断收编部分藩镇兵加入中央禁军,或重新增召禁军。

后汉柩密使郭威建立后周王朝,又全面因袭了后汉的禁军系统。这些帝王们关于设置禁军的办法如出一辙,基本上就是将自己原有的战斗力强、亲信的军队,设为禁军,以便增强自己的力量。如此看来,

宋代的禁军和上述几个小王朝一样,都是传承于唐代的禁军制度。

禁军的番号和精编

大家都知道,整个五代时期的这五十四年中,梁、唐、晋、汉、周是轮番上场,开启了历代王朝最为混乱的一个时代!各国之间势力并存,互不统属。所以各国禁军的番号很多。像什么羽林、龙武、神武之类的,是沿袭唐朝禁卫六军的旧称,为梁、唐、晋、汉、周各朝所通用。但是除了这些禁军的番号之外,还有别的番号也时有变化。比如说前蜀的龙武、后蜀的捧圣、闽国的控鹤、拱宸、楚国的银枪等等,也都是禁军的番号。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一个朝代有许多支禁军,他们互不统一,承担的军事任务不同,地位有高低,待遇有差别,那就很容易发生动乱,五代诸朝为了把这些不同禁军逐步统一起来,也是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文献通考》一五五卷载:梁太祖初置侍卫马步军。

从《文献通考》的记载可以看出,梁太祖朱温时期,设置了侍卫马步军。这可以说是朱温对统一军队番号,整章建制的一个开始,而且这个建设,速度还挺快。我们来看一件事例。

开平二年(908年),梁、晋双方在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大战,梁左龙虎统军刘捍因防守泽州立功,被授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在侍卫马步军的上面,朱温又设置了"侍卫亲军司"这一衙门,从无到有,再到统一同属,至少在朱温时期就已经草具规模了。

梁朝时期,侍卫亲军还只能算是梁朝禁军中的一支精锐武装而已。到了后唐时期,除了继续建立侍卫亲军之外,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禁军加以严格整顿,形成新的强大马步军队。天成二年(927年),后唐朝廷以石敬瑭为汴州节度使,兼六军诸卫副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应顺元年(934年)正月,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康义诚兼判六军诸卫事,使唐朝以来的禁卫六军、五代侍卫亲军逐渐合一。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其实在此之前,后唐禁军中的神威、雄威与魏博镇广捷军,就已经合并了,而且被改称为羽林军,辖四军,每军置十指挥。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指挥"在这里属于单位,不是官职的称谓,官职的正确叫法是"指挥使"。后晋时期,再后唐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了侍卫司,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统一领导全部禁军。

后周郭威更是对禁军,再次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周世宗鉴于五代以来禁军纪律松驰、兵骄将惰、老弱混杂等各种弊病,决定大力整顿禁军。严饬军纪,裁汰老弱病残,挑选身体强壮、作战勇敢的藩镇兵士加入禁军,加强军事训练。

至此经过梁、唐、晋、汉、周五代帝王的精选提炼,多次改革,最终造成了禁军的建立、改组以至统一,禁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北宋的禁军制度,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只是沿革了后周而已。

中央禁军的体系

北宋以及五代时期得禁军体系,也是在唐朝后期神策军和藩镇兵的军事组织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到了北宋时期,已然形成军司、番号军、厢、指挥、都、队的完整编制体系。我们来具体讲一讲,禁军的从高到底的各级体系编制。

军司:前已指出,梁朝新成立侍卫亲军,到后晋、后汉设有侍卫司,并成为中央禁军最高一级的军事组织。侍卫司最高军事长官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下面分设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到后周增置殿前军,侍卫亲军与殿前军两大军司并列,同是禁军最高一级的军事组织。后周殿前军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的长官仍如同后晋、后汉。到了北宋,赵匡胤为吸取五代时期,军人的权力过大的教训,分拆禁军,减少职能,侍卫亲军司的基本被架空,马军、步军二司和殿前司掌握着权力,所以也被称之为"三衙"。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番号军:五代番号军的名称很多,如龙捷、虎捷、捧圣、护圣、羽林、控鹤等等不一而足。番号军大约从后晋起,隶属于侍卫亲军。在其下分为左右两厢。番号车长官为都指挥使,如后汉捧圣左右厢都指挥使朱泆实、严卫左右厢都指挥使皇甫遇、龙捷都指挥使史彦超等人。

厢:中唐以来,厢已成为军队的一级军事组织。胡三省在《资治通鉴》的注中说:"诸军皆分左、右厢,厢各有主帅。"《新五代史》卷四八《杨思权传》中也提到,杨事后梁为控右第一军使,后唐明宗朝又任右羽林都指挥使,即先后在控鹤军右厢、羽林军右厢担任军职。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三月敕,羽林军左右厢共辖四军,四十个指挥,左右厢可能各管两个军,二十个指挥。周世宗升迁高平战役中有功将领,有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李千、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田中、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张顺、虎捷左厢都指挥使慕容延钊。南方各国的禁军中,也同样有左右厢都指挥使。可见都指挥使是厢的主帅,还有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协助都指挥使,共管一厢的军事的军官。

军:军属厢下面一级的军事单位,其长官有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厢管多少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应该是因地而异。例如龙骧、羽林各辖四个军而,捧圣却至少有5个军。军的称号多以数字顺序排列,如后唐捧圣右厢第二、第三、第五军,雄义左厢第二军;后晋护圣第二军,彰圣右厢第三军。由于参加高平之战有功,后周控鹤第一军都指挥使赵鼎升至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赵弘殷(赵匡胤的父亲)晋升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等等,

这都表明厢与军相互之间,上下级的密切关系。

指挥:指挥是五代在军之下普遍建立的军事组织,设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比如天福六年(941年)后晋派护圣等马步三十九指挥,进讨镇州安重荣。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将南唐投降兵士编为六军三十指挥。后梁天武军夹马指挥使有兵士五百人。后唐捧圣七指挥有兵士三千余人,奉节等九指挥有兵士三千五百人。每个指挥约有四五百兵士。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指挥就好像我们现在的"班、排、连、营"一样,是一级军事单位,而"指挥使"才是官职。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都:都作为一级军事单位,早在晚唐时期,就已有了,领兵官为都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秦王李从荣奖赏各级统兵官,诸军指挥使每人绢10匹,都头以下7至3匹;长兴三年(932年)又赐诸军指挥使每人各"七千钱",都头人各"五千钱"。可见至迟在后唐明宗时,"都"就已成为军队的编制单位,并隶属于指挥使之下。每都领兵多少人,这个具体数字还真不好说。

北宋及五代时期,军队编制中,在都之下还有队一级的编制单位,这是最小的一级单位了。

禁军的主要任务

禁军做为唐朝开始的新兴兵种,代替了府兵制,那么它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呢?五代时期禁军人数多,战斗力强,是各国最主要的军队力量。

五代时期的各国对外、对内进行战争,在全国一些重要地方屯驻戍守,都是依靠禁军来担当。

具体说来,五代禁军沿袭唐朝神策军的某些特点,承担着以下三项军事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宿卫京师。在各国首都部署大批禁军,保卫以封建皇帝为首的中央朝廷,是我国封建社会各王朝中央禁军的基本任务。五代十国的中央禁军也无一例外。关于禁军宿卫各国京师的数目,因为史无明载,所以不得而知。但是通过一些记载的推算,也能略知一二,我们下面就用具体的数目记载,来推算当时宿卫各国京师的禁军人数。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乾化二年(912年),梁太祖说,近年以来,京师开封(今属河南)屯兵太多。次年,均王朱友贞与驸马都尉赵岩密谋策划杀死其兄朱友珪。赵岩认为这件事只要北面招讨使杨师厚,告谕禁军,就可以成功了。经杨师厚同意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袁象先率禁兵数千人突入官中,十余万禁军在洛阳(今属河南)乘机大肆抢劫。由此可见当时后梁的禁军,除一部分人随从杨师厚屯驻魏州,大批兵将是留守洛阳或汴州,担当宿卫京师的任务。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月,枢密使郭祟韬领禁军六万人出讨前蜀。当这支军队还没有返回洛阳,次年二月魏州作乱,唐庄宗命李嗣源统亲军出征。谁知获得禁军兵权的李嗣源,倒戈相向,自魏州南下攻打洛阳,唐庄宗无奈只得率从驾兵两万余人出逃。

从这数据中,我们可以推测到,唐庄宗时京师洛阳禁军人数不少于十万《宋史》二四九卷《魏仁浦传》

中的记载,后汉国都汴州有宿卫禁军6万人。可见,当五代之时,守卫京师的禁军基本在十万左右。

同光二年(前蜀乾德六年,924年),前蜀王衍轻信后唐使者有关两国和好的谎言,忽视对后唐的军事防御,撤回边防前线威武城成二十四军、武定、武兴招讨三十七军、天雄招讨二十九军、金州七军,共九十七军。这些军队连同左右龙武四十军,共有一百三十七军,即使不包括其他禁军,成都城内至少有禁军五万人。

由此看来,即使当时国力比较弱的南方诸国,用于宿卫京师的人数,也不会低于五万。

第二项任务是出征作战。五代禁军出征作战,大致可分为对内对外两大类。对内主要指平息藩镇的叛乱,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包括抗击契丹车队的进犯,各国之间的互相侵掠灼至兼并。这些战争连年不断,有时

双方出动几万或几十万人。五代期间各国,有着太多的平息藩镇之乱的事例。

如开平三年(909年),后梁同州节度使刘知俊归附风翔李茂贞,派兵扼守潼关(今陕西潼关县东北),攻打华州(今陕西华县)、长安(今陕西西安),梁太祖派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刘郡讨伐,收复同州(今陕西大荔)、华州及长安城。

如天成二年(927年),宣武节度使朱守股反,唐明宗亲自率禁军讨平。

如天福六年(941年),镇州节度使安重荣反,后晋高祖派护圣等禁军三十九指挥迎击。襄州安从进作乱,禁军奉国都指挥使刘词首先攻入襄州(今湖北襄阳),歼灭乱军。

如后汉时,河中李守贞、长安赵思绾、凤期王景崇连衡作乱,枢密使郭威统领中央禁军、藩镇兵出击,大获全胜。

以上所述,不过是五代时期禁军平叛的众多事例中一小部分,就此可想而知,如果五代时期,各国没有中央禁军对付这些叛乱,藩镇的乱事将会愈演愈烈,随时有吞没五代各国的危险。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五代时期,契丹军队趁着中原板荡,群雄割据的局面,多次大规模南侵,历经后唐、晋、汉、周诸朝,一度曾灭亡后晋,对中原地区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

五代时期,诸国为了抵御契丹人的南侵,只得派遣大批禁军戍守幽州(今北京市西南)、太原(今山西太原南)、魏州等地。

后唐、后晋、后周都多次出动禁军,与契丹慶战于河北、河南一带。

五代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也主要依靠中央禁军。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比如说乾化元年(911年)柏乡之战,后梁出动龙骧、神威、神捷诸军,晋王李存派李嗣源率亲军迎战。

比如说后周出征北汉、南唐、契丹,侍卫、殿前两支禁军屡建奇功,大胜而归。

比如说开平二年(908年),吴国军队攻打苏州(今属汇苏),吴越王钱镠命其弟牙内指挥使钱镖领亲兵驰援,大败吴国。

第三项任务是禁军屯驻。唐代的神策军,主要是屯驻在长安及长安西北一带,拱卫京师。五代时期的禁军的屯驻地区则更为广泛。除前面所说的宿卫京师及戍守河北、山西边防前线防御契丹外,还在国内许多地区驻有禁军,以监视、控制地方藩镇势力

比如说后梁怀州(今河南沁阳)有龙骧军,后唐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有捧圣、羽林军,安州(今湖北安陆)有左神捷、左怀顺军,后晋滑州(今河南滑县东)有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的三千骑兵。后汉平卢节度使刘铼骄横不法,朝廷先派禁兵屯驻青州(平卢节度使治所,今山东益都),然后派大臣符彦卿替代刘铼。

广顺三年(953年),彰武节度使高允权卒,其子高绍基自称继承父位,后周太祖派供奉官张怀贞率禁军两指挥屯驻鄘(今陕西富县)、延(今陕西延安北)二州,高绍基见势不妙,悻悻离开。

《旧五代史》卷四三《唐明宗纪》载,"帝谓范延光曰如闻禁军皮守,多不禀藩臣之命,缓急如何驱使?'延光曰:"承前禁军出皮,便令逐处守臣管辖断决,近似简易。帝曰:"速以宣命条举之"。"

后唐政府打算消除屯驻在各地的中央禁军与地方藩镇的对立状态,要把屯驻禁军纳入各地藩帅的势力范围之内,但是这只不过是官样文章。事实上,中央禁军屯驻外地的主要任务即监视藩帅,加强控制;他们自成体系,

驾凌于藩镇之上,这可是五代各朝的惯例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中央禁军还在中原一带粮食生产发达的地区进行屯驻,这个目的在于可以就地而食,减少远程运输军粮之劳。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诏书说,

"其近畿粮储,可令诸军就食。"长兴三年(932年),神武军赴巩县(今河南巩县东北)就粮,唐明宗指示不要侵扰当地百姓。后唐清泰末年,就已出现了"就粮禁军"的名称。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五代中央禁军屯驻外地的目的,无非是两个,就是军事屯驻和就粮屯驻。这两种情况,到了唐明宗时期,已经比较普遍,而且最后还形成了具体制度。北宋禁军的屯戍,也不过是在五代的基础上加以广泛推行而已。

"或从征丑虏,显立勋劳;或出讨叛臣,方期平定;至于边陲守戍,藩镇分屯,尽系捍防"。

上引文字,出自于石重贵的一封诏书,这如实的说明了五代时期,各国的禁军承担着宿卫京师、出征作战、屯驻地方的任务,已发展成为封建国家直属的常备军队。


解读历史:威震天下的北宋禁军,其实不过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而已


所以说禁军虽然全盛于宋朝,但是他的源起是在唐朝中期,发展在五代时期,全盛于北宋时期。这些禁军,准确说应该是侍卫亲军、殿前军的建立,大大的削弱了藩镇节度使的军事权力,最终实现了由

封建帝王直接控制枢密使、禁军大将、行营军事统帅,从而上下统一的管理,最后终于在北宋王朝时期,形成了皇帝—枢密使—三衙统兵体制模式,从此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禁军兵变,废立甚至杀戮皇帝的事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