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藝海無涯

文春:藝海無涯

— 我們是誰,致敬遠去和將來的大師

人生下來,就天然的有了身份,這個身份有些固定不變的部份,也有部份是隨時隨地變化的,從時間、空間到思想的三個方面。但很少有人從理論到實踐來專門提出和研究這個問題。但事實上有些東西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被固定下來了,後面的變化主要是從這個基點上來延伸和發展。

比如說一個人出生了在中國的土地上,那就基本上確定了你出生在世界上的中國一個省一個地市甚至一個縣或者鎮鄉或者村。無論在那個層面,就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決定了你是炎黃的子孫(現在個別跨國婚姻除外)。在時間上,你正好趕上了人類歷史大發展的21世紀,這個在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在思想上,對於出生在中國的公民來說,是儒釋道文化的傳承者也基本上就決定了。以後身份的大部分基礎和出發點,都是從這出發的。

這就是說,對於絕大多數出生在這個世界的中國公民,在沒有與你做任何商量和溝通的情況下,已經給了你在時間空間和思想上的三個基礎的特徵,讓你從這裡出發向世界翱翔吧。

人們為了弄清楚自己的位置,有兩本書是你必須要讀的,這就是出生於加拿大但長期學習和生活在美國的加州大學歷史系教授斯塔夫裡阿斯諾著述的《全球通史》,獲得了多項大獎並被認為是全球通史經典中的經典。另一部重要的著作當然就是以色列歷史學家、作家赫拉利寫的《人類簡史》。當然如果你有更多的興趣,霍金的《時間簡史》也可以讀一讀。這裡要說明的是:當赫拉利寫《人類簡史》的時候,他得出的結論西方比東方發展更好的原因不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是把這些歸咎於民主制度等原因,從他寫作的時間節點看,理由還是充分的,但隨著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和崛起,目前看,這個結論未必正確。如果我們從後來的觀察和放到更長遠的時間軸去看的話,一個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在早期和中期都是進步意義的,但發展到後期,就出了很多的問題和弊端,比如西方的民主和東方的改朝換代,都是這個問題。毛澤東說:我們找到了打破黃宗羲定律的方法,這個看今後的發展吧。因為從建黨和建國的時間來說,目前處在早期的階段,原來的歷史循環從幾十年到三百多年不等,但相信確實是有了更好的機制,我們的領導人遴選和上升機制目前在世界範圍來看的話,也可能是最為先進的之一。西方的選舉制度也是世界上目前多數國家採用的,到底那個更好,需要時間來做出回答。我個人覺得東方的制度基礎,事實上,已經有了兩三千年的歷史,現在是改進和升級版,有家族制改成了政黨制,有其先進性。

藝術史當然是建立在世界史這個基礎上的,他的發展軌跡只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分支和子項目。

如果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話,那人類史當然是要決定藝術史。有啥樣的社會實踐,就會有與之相應的藝術史。

世界上主流的意識形態為以基督教(包括後來發展的天主教、東正教)為主的西方文明,中國儒釋道為主的東方文明以及以伊斯蘭教及其分支為主的穆斯林文明體系。但無論從歷史和現實來看,世界歷史和現實發展的主流還是以基督教為主的西方文明體系和以儒釋道為主的東方文明體系兩大文明為主線。在歷史的發展上就是以西方工業革命為以重要節點。而東方文明的大多數時間段則是農業文明和農耕文化。我們比較這兩個文明的發展路線和時間軸並試圖發現他們的藝術史高峰的話,就找到了西方文明的文藝復興和東方文明的唐宋元。在中國藝術史,認為以宋朝為高峰的佔主流。對比時間關係就會發現,我們的藝術高峰比西方早了五百年的時間。

文藝復興三傑創造了繪畫藝術的高峰頂點時刻,後人要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再創造高峰的可能性就基本上沒有了,那就要改變方向換一種玩法,就出現了巴洛克、洛洛克,也有舊飯新作的新古典主義、印象派、野獸派各種各樣。中國也是同樣的問題,在唐朝崇尚書法的尚法,到宋朝就要改成尚意,然後明朝就尚態,而更早期晉朝的二王是尚韻的。在清朝,帖學發展太完善了,就回到碑學,也是一個意思。

在歷史的長河中,藝術與設計結合而又影響重大的包豪斯風格也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以前各種風格的一次重大突破並逐漸影響廣大而深入。包豪斯設計提倡的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與中國哲學所提倡的人與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竟然不謀而合。

東西方藝術隨著貿易和人的交流也開始了相互的影響,早期是東方的瓷器和茶葉隨著貿易進入西方,可以發現我們的外銷貨物與中國內銷的貨物在藝術設計上還是有區別的。是中國的藝術進入到了西方,但也做了適當的改進和適應。典型的通道如絲綢之路。中國近當代藝術則恰好相反,是西方藝術影響我們多一點。如郎世寧就把具有光影、透視、解剖關係的油畫在宮廷中應用並畫了大量的作品。近代中國傳統的大家當以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為代表,他們代表文人審美和普通百姓雅俗共賞並在各自的方向代表著最高水平。緊接著就是一批留學背景的畫家特別是徐悲鴻、蔣兆和美術教育體系主導地位的確立,改變了中國美術教育的整體走向。現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和在杭州的中國美院如果從保留中國畫體系上來說,顯然是在杭州的中國美院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堅守要比中央美院強。

兩種東西的互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化如此,中西醫如此,藝術也如此。誰融誰?以誰為主?怎麼融?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 都是問題。搞不好就成了怪胎和笑話。

從那時到現在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也有一些問題待解決。

第一代人當然是從西方學習造型藝術的理論和方法,這主要包括素描、速寫、色彩以及這些理論背後支持的學科解刨、透視學、光影、人體結構、色彩理論等,他們用這些理論來畫油畫,這是最基本的,代表性人物很多:徐悲鴻、吳冠中。留在國外的趙無極、朱德群、熊秉明。最著名的油畫家如靳尚宜都是他們的學生。即使後來畫中國畫的那批人,也都是會畫油畫的。因為畢竟是中國國人畫油畫,也會加入一些中國的因子。第二個當然是改造中國畫,特別是人物畫,出現了一批被認可的大師級人物,如黃胄、蔣兆和、周思聰、徐悲鴻等 。這個融合的工作已經完成。一個缺口是古代工筆畫向當代工筆畫的轉變的工作,也有以何家英先生為代表的一批人完成了。但歷史的車輪總是要往前走,這個問題可以作為專題來討論。

歷史發展到改革開放這個節點,就有了85新潮概念的興起。漸漸的繪畫進入當代藝術,而書法也慢慢偏離了傳統書法,進入流行書風的當代階段,後人如何去解讀這段歷史,這些作品能不能站得住腳,有待歷史去檢驗吧。

美術發展到現在,美育的高等教育體系已經發展成了三大類三十六個專業,除了史論包括藝術史和藝術設計史論外,就是11個純藝術專業以國油版雕等為主和25個以視覺傳達、服裝、動漫、遊戲,城市設計等為主的設計專業。其他非藝術院校的招生主要是與其專業領域相關而把藝術素養作為基礎的綜合類大學如建築與園林設計等等。

對於設計類的大部分專業,你可以像學習任何其他專業一樣,就是一種技能或者職業,是獲取勞動報酬的一種手段。但對於任何一個學純藝術的人,無論專業和業餘,心中都有一個太陽,那個太陽是藝術家的夢想支撐和奮鬥的目標,那就是成為一個藝術大家或者大師。但是對於大師或者大家的標準,理解卻是千差萬異的。在藝術的道路上,絕大多人都不可避免的成為殉道者。與一將功成萬骨枯是一個道理。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者,更多的是不願夢醒的人。我們離大師有多遠?

如果給以參考的話,那些已經進入文化部作品限制出口名單的人是大師的話,這個名單從1795年至今已經過世的藝術家名單是四百零九人,時間跨度是二百多年的時間。

我做了系統的統計和排序,從出生順序及他們的成長經歷及取得的重要成績做了詳盡的分析,為藝術評價和藏品投資積累數據。這是一項有意思的工作,把平時很多的探討和爭論用數據和分析來作為依據。得出的結論與藝術家自己的評價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非要讓我說一下在世的藝術家能進入藝術史的,排除一些別的因素,我認為王子武、王明明、何家英、賈又福、靳尚宜是可能性最大的人選。一家之言,拋磚引玉而已。搞投資收藏的人,希望給你打開一個思考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