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和亲”为唐朝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和亲”在历史上也被称之为“和戎”或“和蕃”。和亲不仅仅是一种为了政治而产生的联姻,也是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开明的政策。据统计唐代产生和亲有28次,所以和亲政策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的重要国策之一。唐高祖李渊是和亲政策最早的提出者。这也使唐朝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且深化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和亲”为唐朝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一、和亲对于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隋唐时期推行和亲政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以和亲为方式与少数民族建立起亲戚关系,加深双方的感情;二是将公主安排在可汗的身边,监视可汗的一举一动,且在必要的时候左右其决定,从而达到避免爆发战争、求和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唐朝慢慢取代了隋朝,建立起新的政治中心,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尚未统一,周边存在着很多少数民族的政权,例如在当时的北边有一个实力很强壮和蛮横的民族叫突厥,他们名族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作战能力都十分的强,但是由于物资等方面得不到满足,而中原的资源较为丰富,所以他们经常靠攻打中原来得到充足的物资。

而对于唐朝来说突厥是可以被利用的一股强劲力量,往往都是唐朝有求于突厥,这个时候,为了阻止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便出现了和亲的政策,金钱与美女便不断地被送往突厥。这个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突厥族和唐朝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能让两者和谐相处的友好方式,也让两者之间开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突厥和唐朝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和亲”为唐朝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中原统一后,突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于是唐也随之改变了态度,采取分化的措施。一边继续送财物,送美女;另一边则不断找机会扼杀,打压。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拥有着雄厚的实力,所以唐朝改变了对突厥的态度,由之前的用和亲换取来的和平相处变为对突厥开始杀戮。于是唐朝采取与突厥部落内某些民族联合起来对突厥的主要中心进行致命攻击。

而且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些想法也影响着唐朝的发展,他觉得少数民族和汉族有和平共处的机会,所以反对以前的贵中华而贱夷母的思想,提倡将少数民族融合到一个大家庭当中,并随之采取了很多的政策,包括和亲这一政策。种族之间的联姻,上到统治者、文武大臣,下到商人军旅、平民百姓等等,这一政策不仅仅缓解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矛盾,还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由于当时处于唐太宗时期,以前还没有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亲这一政策还是在以往的经验中积累而学到的。在唐之前有许多民族融合的例子,比如北魏的孝文帝,他采取了各种方式进行改革让少数民族逐渐的汉化。唐朝学习了他改革措施中积极的方面,将和亲这一政策在与少数民族交往时的最好方式,和亲可以达到军事同盟,这样就可以通过和亲来消灭其他有可能对唐造成威胁的少数民族。

想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想要消灭东突厥,便使用了和亲这一方法。他首先想到并不是对东突厥进行和亲,而是选择西突厥,因为与东突厥和亲达不到消灭的目的,有可能还会背道而驰,所以要与西突厥联手,逐渐的东突厥被孤立,最终被唐消灭了。

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和亲”为唐朝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而后唐太宗李世民又害怕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强大,对中原王朝产生威胁,于是他就想要征服西突厥,但却受到了西突厥的阻挠,于是做出了和其他少数民族和亲的选择,从而达到消灭西突厥的目的。

二、和亲不仅仅是公主出塞通婚,也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财物的相互赠送

就以文成公主进藏为例,文成公主带着3800余种蔬菜的种子,粮食的种子以及多种先进的农耕技术进藏,一边进藏一边教吐蕃人学习一些唐朝的农业耕种知识,这使得吐蕃在农业生产方面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唐朝的建筑、农具制造、冶金、造纸等技术一一传入吐蕃,使得吐蕃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和亲”为唐朝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唐朝公主入藏后,内地的丝绸、茶叶不断传入少数民族,在文成公主进藏前,吐蕃还没有制做陶器的这项工艺,中原唐朝最为著名的茶文化也被带到了吐蕃,吐蕃人民非常喜欢饮茶这个习俗,慢慢的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茶叶便供不应求,有人就以从中原贩卖茶叶到吐蕃经商为生,为了双方长远的往来,少数民族则将马、牛、羊、骆驼、金器、银器、玉器、藏药等特有的物品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原。

三、和亲政策的推行给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对文化认识,生活形态,社会形态以及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个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的机会

唐朝的和亲政策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动民族的融合,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其他方面的交流。双方使节的频繁往来,让他们对于对方的风俗习惯以及地域风情等方面有着比较深的了解,促进了唐朝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

尤其是富有礼仪之称的中原王朝对于婚姻的仪式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儒家礼仪程序,在下诏永乐公主出降松漠郡王李失活时,就要下旨求有关部门必须按照中原唐王朝的礼仪完成婚姻仪式。与蕃族首领和亲的唐公主不仅维护着唐与蕃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还对蕃族民众进行了文化教育。

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和亲”为唐朝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而且中原王朝为了展现大国文化,每次公主出嫁的时候,都会带去大量佛经、儒学经典、历法、汉文经典、农艺等各类书籍,将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文化艺术、营造技术以及医学著论带到少数民族。所以说,和亲的公主担任的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使者,不仅是把中原王朝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介绍,传授给少数民族人民,包括少数民族的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而且和亲的公主们会影响着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认识与向往,从而使少数民族的使臣、学者、朝贡者等源源不断地前往中原学习中原唐朝文化。通过和亲这样的文化交流,将各族人民紧密联系起来,对唐朝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来说是有利的。

四、从和亲到迎、娶亲,使和亲双方对于对方的风俗习惯都有所了解、接触以及改变

例如唐与契丹和亲的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陪嫁人员,在他们频繁而广泛的接触之下,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莫大的变化,比如在穿衣打扮方面:按照中原的古代礼仪平民是不能戴冠的,日常只能戴着巾帻。然而到了魏晋的时候,人们为了方便做事常以巾帧裹头,并流到了上层社会。

巾子普遍是由黑纱制成,便有了乌纱帽这个名词。隋朝初年,乌纱帽渐渐被淘汰,幞头又慢慢流行起来,入唐以后,幞头的款式变得多样起来,“开元以来,文官士伍紫皂官施为头巾,平头巾子,相效为雅制。”逐渐演变成文官的常服。契丹建国前,长期受到唐文化影响,以至于契丹人民也非常喜欢中原地区流行的幞头。

唐朝的衣服款式经过改良深受契丹人的喜爱,比如左衽半臂,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无、短袖上衣,马甲。到了隋唐,穿半臂服,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唐高祖曾经就将衣服的一只袖子剪掉,并称之为半臂。在春夏和秋冬交替的时候身穿半臂服,不仅舒适,而且行动方便,又耐看。

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和亲”为唐朝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百姓发现了这种衣服款式后,便在农民和士兵人群中广为流行,后来逐渐地演变为正式的礼仪服装“士庶章服有所未通者,臣请中单上加半臂,以为得礼”。由于契丹的地理位置原因,常年天气寒冷,半臂服发挥着更大的实用价值,利于劳动者行动,所以深受契丹族人民的喜欢,在路上常常能看见,不论男女老少都穿服左衽窄袖长袍。

当然契丹族对中原王朝的影响在各方面也有体现,比如出行的交通工具。唐朝中原民众也喜欢穿胡族服装“开元中,初有线鞋,侍儿则著履,奴婢服襕衫,而士女衣胡服,”后来安禄山发生叛乱,大家都认为是因为穿了胡族的服装的原因,“其后安禄山反,当时以为服妖之应。”

以至唐时期有《禁断契丹装服敕》:

“近年中华,兆人浮薄,不依汉礼,却慕胡风,果致狂戎来侵诸夏。应有契丹样鞍辔、器械、服装等,并令逐处禁断。”

说明了契丹族对中原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