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緣》:文化意義被高估,“以錢制錢”是淺薄的價值輸出


《摘金奇緣》:文化意義被高估,“以錢制錢”是淺薄的價值輸出


要說大中華體系內第一次在好萊塢的大規模集體“炫富”,當屬這部講述亞洲富豪的電影《摘金奇緣》。

電影的故事內容非常簡單,大意是講美國出生的華裔教授朱瑞秋意外發現男友尼克竟然是亞洲頂尖級別的“鑽石王老五”,於是,朱瑞秋跟尼克一起抵抗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阻擾和壓力,共同堅守愛情的故事。

關於《摘金奇緣》的評價當中,最大的看點不是電影本身,而是來自於其“亞裔翻身仗”的文化意義,因為在影片中,亞洲人變得有錢了,白人終於淪為了背景板。可是,在我看來,這樣一種文化意義未免有些經不起推敲,結合文化背景並仔細翻看原著,會發現,電影的文化意義完全被高估,電影本身的質量卻被低估了,“以錢制錢”的價值觀並沒有那麼值得讚頌。

《摘金奇緣》:文化意義被高估,“以錢制錢”是淺薄的價值輸出

盛大的豪門晚宴


01 看懂電影,首先要看懂好萊塢的亞裔文化地位

亞裔在好萊塢一直有不公平待遇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我們所熟悉的當中,前有陳沖、鄔君梅等前輩,後有李冰冰、章子怡等實力派,即便是她們,衝擊好萊塢基本上都沒有過多的水花。這跟她們的實力無關,而是好萊塢本身有著濃厚的對少數族裔的排斥氛圍,很多明星都說過,亞裔演員費勁力量爭取到的都是一些基本沒有臺詞的非常邊緣化的人物。

《摘金奇緣》:文化意義被高估,“以錢制錢”是淺薄的價值輸出

章子怡也曾談到過華裔在好萊塢的地位

在這樣的現實之下,就不難看出為什麼觀眾們對《摘金奇緣》的文化價值給出了這麼高的評價。因為在這部電影之前,能用亞裔擔任主演甚至全亞裔陣容的電影幾乎屈指可數,可《摘金奇緣》不但做到了,還收穫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在北美市場上映後,一直雄居票房排行榜榜首,獲得美國主流媒體電影評論壓倒性的好評。

但細究之下,情況真的如此麼?

且不說好萊塢近年來由於一些政治運動的原因從而加大了對少數族裔電影的扶植力度,單就《摘金奇緣》本身而言,也並不足以成為一種文化標籤。表面上看,《摘金奇緣》給了人們煥然一新的感覺,亞裔們終於能揚眉吐氣了,但電影的核心價值觀仍然是“以錢制錢”,這樣一種內核是片面而不可長久的,隱藏在這種文化輸出背後的仍然是“自卑”。

《摘金奇緣》:文化意義被高估,“以錢制錢”是淺薄的價值輸出

影片在多倫多市中心的巨幅海報


02 “亞裔翻身仗”不應該變成大女主逆襲IP劇

電影一開篇,就是在大雨滂沱的晚上,楊女士等幾個衣著低調的中年女性,帶著孩子們來到歐洲一家昂貴的五星級酒店。照例,幾位華人拖泥帶水,搞得酒店光可鑑人的地板上佈滿泥漬;同時她們還大呼小叫,讓安靜的酒店立刻變得嘈雜起來。酒店的大堂經理也是照例給出了嫌棄的白眼,即使她們早就已經預定成功,經理還是用傲慢地態度告訴她們,這裡沒有她們的房間,請另尋他處。

情況在楊女士打了一通電話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酒店董事長匆匆趕來,對著楊女士一行人以禮相待,然後告訴大堂經理,這間酒店從現在開始他不再是董事長,酒店改姓“楊”。

這樣的場景有沒有讓你覺得熱血沸騰?有沒有讓你覺得很爽?看吧,讓你狗眼看人低,讓你不給我們房間,直接用錢把你的酒店買下來!活生生一出“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馬上我讓你高攀不起”的大女主逆襲IP劇的套路。

《摘金奇緣》:文化意義被高估,“以錢制錢”是淺薄的價值輸出

氣場強大的楊女士

可是,在這種“以錢制錢”的大反殺的背後,讓我們在“看得爽”的一瞬間,還是帶著一股尷尬和悲哀。原來,經歷了這麼多年的對抗和博弈,直到今天,即使在像電影所描述的那樣,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資本來對抗這種不平等,我們依靠的也只是金錢。

財富固然是小到衡量一個人,大到衡量一個階層、一個族群重要的標尺,但是從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標尺。西方世界因為在財富上的優勢對包括亞裔在內的少數族群給予傲慢和偏見,我們“有樣學樣”地反殺回去,難道不是在某種程度上認可了這樣一種傲慢與偏見的合理性嗎?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那些貧窮的亞洲人遭遇到的歧視就是理所應當的?——活該他們沒有錢?

相比較更傾向於華人語系的《李小龍》、《葉問》等一批同樣向西方做價值輸出的電影,至少這些影片還保留著華人的傳統文化特色和寬厚的武術精神,《摘金奇緣》則更像一部底層逆襲劇,爽是爽了,背後的悲涼還是油然而生。

《摘金奇緣》:文化意義被高估,“以錢制錢”是淺薄的價值輸出

楊女士與兒子尼克


03 真正的強大必然源於自成體系的文化

《摘金奇緣》以南洋新加坡為主要座標,講的是以南洋為代表的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富豪們的故事,但除此之外,他們都還有一個隱蔽的身份象徵,那就是他們的國際圈層。

在這樣一批豪門貴族當中,雖然他們仍然有著亞洲傳統的房屋裝修和一些特色著裝,但幾乎所有人都是有著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長期生活背景,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社交已經完全西方化,新加坡對他們來說,甚至還不如巴黎、倫敦來得親切和熟悉。

西方政治文化體系的核心在歐美,他們經過多年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政治文化系統,這樣一套系統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範圍。《摘金奇緣》裡的富豪們,雖然叫“亞洲有錢人”,但實際上,他們在潛意識裡都在向西方文化緊密靠攏,他們在讓自己達到西方文化體系制定的標準,靠著“地道的倫敦口音”、“美式的思維方式”來獲得一種身份的認同感,“西方文化”是他們共同的精神符號。

《摘金奇緣》:文化意義被高估,“以錢制錢”是淺薄的價值輸出

“西方文化”是他們共同的精神符號

動不動就包機去某個島嶼度假,陽光、沙灘、美酒美女、紙醉金迷的盛大海邊聚會,巴黎高定服裝精品店裡的一擲千金,歐洲國家長期的讀書、生活經歷……影片在不遺餘力地給我們展示亞洲富豪們的“瘋狂生活”之餘,也向我們展現了一種悲哀的文化逆差——努力地向西方宣告,看,我們跟那些貧窮的亞洲人不一樣,我們是完全有著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審美的那一小部分人,不要把我們等同於你們印象中的亞洲人。

以他人的價值體系來評判自己,這才是最深刻的“文化自卑”。

很多文化評論者總是會懷念我國曆史上的唐朝,因為唐朝的安定繁盛,也因為唐朝的疆域廣袤,更重要的是,唐朝是有著自己獨有的自成體系的文化,因此我們樂於也敢於接納各種各樣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觀,而從來不必“對標”於他人的文化來現實自己的強大。

誠然,文化輸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而且也必然建立在牢固的金錢基礎之上,但是我們或許應該更堅定地多一些文化自信,也就不必僅僅為我們能隨意買下一個歐洲的豪華酒店而大聲叫好了。

《摘金奇緣》:文化意義被高估,“以錢制錢”是淺薄的價值輸出

島嶼派對


04 結語

《摘金奇緣》單純從影片本身而言,其實並非乏善可陳。它雖然故事老套,但勝在能把握市場脈搏——“灰姑娘”的故事內核只要包裝得好,哪個時候都不會過時;而且影片敘事節奏張弛有度, 主題清晰,又有楊紫瓊等一眾實力派出演,仍然不失為一部值得一看的商業輕喜劇。

但是,若我們過於拔高這樣一部影片的立意,賦予了它太多的文化價值,那麼仔細分析下,就會發現這些外加的文化意義並不那麼站得住腳。電影是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這一次,我們姑且將《摘金奇緣》當做一部合格的商業片去欣賞,但以此為起點,衷心希望看到更多有豐富內容,具有更自信的文化傳播價值的亞裔主題影片在好萊塢綻放光芒。


丨作者:李李公子,自由撰稿人。八卦情感,閱讀人生,與你分享生活中的每一分愛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