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潍坊:潍县城往事——打拳卖艺人赵二楞


文化潍坊:潍县城往事——打拳卖艺人赵二楞


  要说当年在潍县城东关沙岭子上打拳卖艺时间最久,口碑最好,武艺高强非江湖艺人赵二楞莫属。提起赵二楞潍坊的老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据说他祖籍河北,解放初期来到潍坊,靠打拳卖艺售卖清口糖等物品谋生。他经常打拳卖艺的地方除了沙岭子还有潍县城里南门外或再往西柳树行子一带。

赵二楞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口才极好,在表演武功前必先来上一段,就好像现在的脱口秀,他讲话风趣幽默,插科打诨,常常引的观众开怀大笑。

赵二楞在开场前先脱去上衣,露出健硕的上躯,下穿一条宽松灯笼裤,然后舞起绳镖吓退近前的观众,圈子够大后,就见他用两块半头砖夹住一根洋火,舞的绳镖呼呼有声,突然他身形一变,就见镖头直向洋火而去,就听‘呲啦’一声洋火点燃,洋火杆纹丝不动,引来一片叫好声。(那时的洋火随便在一个地方,只要摩擦生热就能点燃。)

他放下绳镖又拿起单刀,就见他闪展腾挪,舞的单刀上下翻飞,虎虎生风,真有点水泼不进,针扎不透的架势,就在大家高声喝彩的时候,他顺势在自己额头上‘仓朗朗’一声砍上一刀,额头上留下一道白痕,惊的观众‘啧啧’称奇。他又拿起一根铁棍向自己的肋部担去,几下就把铁棍担弯的像弓一样。

赵二楞最受群众欢迎的功夫当数鼓铁丝,就见他深吸一口气,提肩缩胸,把数股铁丝缠绕在胸部,这时他开始售卖清口糖等物品,观众急于看他鼓铁丝,纷纷解囊,你一包,我两包,不一会就超过他的预期,就见他围场边转了一圈,然后全身用力,大喝一声‘开’,铁丝应声而断,大家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赵二楞讲话诙谐、幽默、随便,刚来潍坊的时候偶尔也会拿潍坊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作为笑料讲,惹得有些人心不顺。一天,他照例用绳镖开场,就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用横叉坐在场边,他没有在意,开始用绳镖开场子,周围的观众纷纷后退,但小男孩照坐不动,端坐在场边,后面的观众也跟着没有后退。赵二楞突然甩出绳镖直向小男孩头部而去,他想小男孩一定会吓得退后,不曾想小男孩不但不害怕,反而在赵二楞的镖头离自己十几公分准备撤回的时候,说时迟,那时快,向前探头一口咬住镖头,吓到周围观众惊叫起来,赵二楞也吃了一惊,赶忙往回拽,连拽三下,小男孩纹丝不动,他想这回遇到高人了,抬头一看小男孩后面站着一位白胡子老者,长的仙风道骨,两眼炯炯有神,他急忙向前一抱拳说:“老前辈,在下有眼无珠,请前辈高抬贵手,容我赵某在贵地混口饭吃,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原谅,还请老前辈海涵。”老者说:“没有人不让你吃饭,今后说话时多注意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就可以了。”说完就拉起小男孩走了。留下赵二楞独自一人楞在那里,这一天他早早的就收摊回住处去了。

你道赵二楞真的拽不动小男孩吗?非也!一是他见是个小孩未用全力 ,二是后面的老者用拐杖插在小男孩的后衣领和腰带中,并且用力拄在地上,借力给小男孩。只不过赵二楞在惊慌中没有发现罢了。小男孩的勇气和胆量也非常人可比。

从此以后,赵二楞在潍坊地区打拳卖艺,每到一地都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人缘极好,插科打诨,戏说举例都拿自己开涮,深得观众的喜爱,为潍坊的观众奉献了大半辈子,最后终老在潍坊。

文化潍坊:潍县城往事——打拳卖艺人赵二楞

  感谢潍坊市武术传承人李传兴老师提供赵二楞当年舞刀的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