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等是什么


先了解下清代的皇陵都有那些,满清朝入关后,在关内共修建有两座皇陵,分别为河北马兰峪的清东陵,另外一个便是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其实,按照顺治皇帝的设想,他的子孙们都应该随着他一共安葬在清东陵,就如同大明朝的十三陵一样,大家都在一个陵区,风水共享,而且对于子孙后代前来谒陵也方便。

俗语道:这计划赶不上变化,顺治帝万万没有想到,清东陵包括他才刚刚入住两位(顺治,康熙)就开始另选陵址了,因为在雍正皇帝当年给自己选卜陵址的时候,在清东陵竟然找不到合适他心意的,要么风水不行,要么看中的地界土质不行,容易地宫进水,所以他一狠心,便开始在其他的地界儿找到了直隶易州,并在哪里大规模营建了自己的陵寝,这便是清西陵。

两座陵寝当年在大清朝还在的时候,自然是由朝廷派驻专门的首陵人员在此长期固守,然后由朝廷给派发工资,这些守陵人可以把工作传给儿子,在传给孙子,这也算是个铁饭碗,所以在每个陵区都形成了村落,比如定陵旁边就是定陵村,裕陵旁边就是裕陵村,但大清灭亡后,在过渡民国的时期,由于是和平演变,所以清朝皇室和民国政府达成了协议,皇陵人员的开销工资都是由民国支付,所以他们便一直坚守,但后来,民国政府食言了(在冯玉祥政变后),这些守陵人别没有了工资收入,由于他们已经世代在此生活,已经不会干别的了,在失去收入之后,他们大多数开始务农,靠双手养活自己,当然有一些不肖子孙在后期也干过挖陵的勾当,到了后来,这些皇陵都成为了旅游区,这些人纷纷做起了导游,农家乐等,现在过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老猪的碎碎念




大清关外有三陵,关内有清东陵,清西陵。

皇家陵墓从一开始就有专门的守陵人,大清陵墓更是如此,守陵人不是一个,是有很多,于是在陵墓附近有了守陵村。

河北易县的忠义村,就是著名的守陵村,守的主要就是清西陵。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这些守陵人,以及过去“发工资”的情况,还有现在的生存状态。通过忠义村,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整体守陵人的生活状态。

守皇陵是世代守陵人的职责



清朝守陵人,对身份是有要求的,基本上都是满族人,否则难以做到尽心尽力。当然,满族男子娶了汉族老婆的是有的。忠义村,到现在为止,所有男性都是满族。

清朝时,守陵人的后代一出生,就成了新的守陵人,户口一上,守陵人的身份就确定了。“守陵”在这些守陵村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职业。

所以,就算清朝灭亡了,还是有人继续守陵。

守皇陵是有工资的,清朝有,民国也有



就拿清西陵忠义村来说,早期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不低,这和清朝重视皇家陵墓有关。

而且,守陵人还有等级,有守陵的宗室王公,有守陵的大臣,还有守陵的平民百姓。宗室王公有各王爷,大臣从三品到九品不等。但是,守陵王爷和官员并不固定,他们是守陵的管理者,会来回调动,只有守陵的基层百姓,才是真正的守陵人。

清朝时,守陵人都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不低,孩子上学有专门拨的学费,另外也有补助。可以说,曾经的守陵人待遇不错,不事生产,还能富裕度日,这也造成了早期守陵人除了每天在陵墓转转,就开始了游手好闲的日子。



晚清时期,大清朝被帝国列强欺凌,不是割地,就是赔款,工资就发的少了。

辛亥革命后,守陵人工资进一步减少,至于政治身份,则基本没有,一水的都是守陵百姓,都聚居在了守陵村。

可是,后来情况继续恶化,在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京城后,守陵人彻底没有了收入,日子艰难,可是守陵人除了守陵,其他都不会干,因此日子就难过了。于是开始在村子周边进行耕种,以便糊口。

因此,年轻的守陵人开始了外出当兵,或者谋求其它生计,至于守陵则渐渐被忽略了起来。于是,盗墓者们有了更多的机会。

守陵人目前生存状态



进入新中国,剩余的守陵人还是通过耕种艰难度日。到了十年动乱年代,守陵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到处都在破四旧,于是,守陵人最重要的职责,巡查陵墓,防范盗墓,这些都不敢做了。但是,这只是暂时的,他们心中还是印刻着他们的职责。

改革开放后,守陵村的人继续守陵,没有工资,年龄稍长的,在村里种种地,糊个嘴。年龄比较轻的,出去打工,据忠义村的调查,80%的守陵村青年出去到大城市打工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除了出门打工,守陵人开始发展旅游业、养殖业,形势越来越好,获得了不少收入。



如今,守陵人早已不是一份职业了,只是,守陵村的村民们习惯性的,常常在陵墓周边转转。



蓝风破晓


自古以来,华夏都有厚葬一说,皇帝驾崩后,皇陵内更是有无数的奇珍异宝。

为了防止皇陵被盗贼肆意掠夺,皇帝都会派人前去守陵,他们会一辈子待在这片土地上,镇守黄陵,不能离开,死后将由子子孙孙继续传承下去,这就是守陵人。守陵人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大秦就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务,守陵人的角色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



守陵人恪尽职守,大清的守陵人更是如此,那时候的守陵人,工资自然是由朝廷发的,后来清朝灭亡后,按和新政府约定的,守陵人的工资就由民国政府给他们发放.

到现在他们依然坚持守墓,实在令人肃然起敬,令人钦佩,他们从不曾忘却自己是清朝守墓人的后代,大清的守陵人是非常忠诚的,是对祖先的敬畏,也是在传承着列祖列宗的信仰。

在清朝,守陵可不是一个苦差事,能给皇帝守墓那是无上的荣耀,守陵人和子孙都能得到非常高的待遇呢,清朝灭亡后,黄陵的守陵人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有的便另谋出路了,可是还有着兢兢业业的守陵人,抗战期间日军攻入了清西陵,一位近古稀的守陵人单刀赴会,和日军谈判,至于后来,就不得而知了


两横一竖勾QAQ


守皇陵的人也算是一种职业,而且世代相传,一辈一辈传下来。就算大清灭亡了以后,他们也是在遵守着祖训,守卫着皇陵。

他们大多是忠心的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孙后代,也没有人给俸禄。但是后期也没什么人守了,守陵的人再厉害,也抗不过枪杆子。

国民政府也曾经保护过皇陵,但是时局动荡不安,连自己都快要保不住了,哪还有精力去保护皇陵。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老祖宗。

所以后来东陵被盗,把无数珍宝当陪葬品的老佛爷也被孙殿英拉出来,当成了一具普通尸体,甚至还有人侮辱尸体。





是阿史啊


守陵人守的是一种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辈先人。清朝没有灭亡的时候,工资肯定都是清政府发放。那么清朝灭亡之后,为何仍然还有守陵人?他们的工资谁给发?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

其实守陵人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务。据说当年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准备带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坟。

没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击不说,甚至还出现了白起还魂的情况。据说后世守卫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后人,之后由于战乱,渐渐的也消失了踪影。那么清朝的皇陵怎么回事?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在关内还没有陵墓,只有关外的三个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别是太祖、太宗和四个远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个远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时候,当时还没有清朝,不过他们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业。主要是由爱新觉罗氏来担任,一直传到清朝入关之后,变成了守卫三个陵墓的工作。

他们平时的主要工作并不仅仅是看守陵墓,毕竟当时清政府地位在那里,也很少有哪个不开眼的贼会去盗墓。主要是负责另外两项工作——祭祀和运转。


因为古人认为祖先有灵,后世子孙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于是在每年的特定季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员提前准备,所以说规模最大的时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间,甚至还在永陵设置了总理衙门。而且官职设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确,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后来关内也有了陵墓,比如清东陵这些地区也多了守陵人的职业。

不过相对于关外的守陵人,关内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们当成一种工作。因为关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袭,对他们来说守陵是一种荣耀。即使没有工资,他们也都会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资谁来发?

当然在清朝的时候,守陵人的工资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发放。不仅仅是工资上面有优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错。

比如说自从清西陵建立之后,清政府就在此地设置了七八个不同分工的衙门。小到每一个点,都有着对应的工人。比如说面匠、糖匠、酒匠等等无比琐碎的东西,都会有专门的衙门特殊管理。



基本上这个人干什么工作,一辈子都是这个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后代,都会延续这种工作。而且搬过来的守陵人,都会被分到一处三分三的小院(宽×长),这也是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而且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设立了学校。除了和正常满族私塾一样的满汉双文,他们平时还需要学习有关于祭祀的很多东西。毕竟他们成年之后,需要接任祖辈的工作。

由于他们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时工作也不多,因此养出来了一大批的懒汉。除了祭祀的时候之外,平时都是非常清闲。这些人没事遛遛鸟、喝喝茶,可谓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这些守陵人的后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户口。因为上了户口之后,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现在的正处级。有了户口之后,就要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

后来清政府灭亡之后,有关于守陵人的管理越来越混乱。不过仍然留下来了一批人,负责守陵工作。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原先清政府的很多开支,都是由民国政府来买单。

所以这个时候的守陵人,他们的工资都是由民国政府发放。不过相对于清朝没有灭亡之前,工资则是要少得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干这种工作。

后来他们为了生计,有一段时间给溥仪写过信,希望可以开发一部分的陵墓地,当然不是挖坟,就是在上面种地。再过分一点的,竟然监守自盗,倒卖陪葬品。

虽然不是非常珍贵的陪葬品,毕竟比较珍贵的都在里面,不过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盗墓贼。到了孙殿英偷盗清东陵的时候,守陵人只有几十人。

据说如今竟然还有守陵人,不过也只剩下了几户人家。他们的工资没有人会给他们发放,支撑他们的也只不过是一种信念。


史之策


历朝历代皇帝陵寝都有专门的守护陵寝机构及人员,这些守陵人平时专管皇陵的祭祀、修缮、安全等等。清代自然也有守陵人,清代陵寝守陵机构为承办东陵(西陵)事务衙门,还有负责陵寝安全的八旗及绿营官兵,这些都可以称为守陵人。

先来说说清代守陵人员的来源,无论是内务府的各级官员还是八旗的官兵,当然都是旗人,每建一座帝陵,京城内务府都要从各旗抽调人员(八旗子弟)由北京及盛京到陵寝当地看护皇陵,而绿营只负责陵区外的防护。这些迁来的八旗子弟在陵寝当差,按品级拿俸禄,不用种地(定期领粮食),不与汉族通婚,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陵区内生活当差。



清朝灭亡后,虽有优待清室的条款,可大多没有落实,而溥仪所派的守陵大臣也是常驻北京,过去的俸禄及粮食再也没有了,因为守陵人员都是自搬来后就世代在此生活,基本无处可去,所以大部分守陵人的生活都出现了问题,导致盗卖陵寝物品的事情屡禁不止,甚至各陵的隆恩殿门窗都被拆走了,而溥仪的小朝廷也无法解决这么多人的问题,所以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砍伐陵区内的古树以解决原守陵人员的生活问题,一开始只是砍伐陵区后龙(今承德兴隆一带)地带的古树,但是后来连陵寝附近的树都砍了,可以说一根不剩啊,笔者小时候村子开垦的地里经常碰到一些老树根,都是那时候遗留下来的。

树总有砍完的时候,迫不得已这样原来清代的守陵人也只好向附近的汉人学习种地,陵区的树没了,大片荒地随即被开垦,这样这些往日在陵寝当差领俸禄的守陵人就以种地谋生而生活在陵区内。

综上所述,清代灭亡后,这些清代遗留的守陵人员并不是死心塌地的在看守皇陵,坚守自盗的事情很多,这些守陵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证还怎么守陵呢?生活在当地是因为他们无处可去,清代守陵人员基本都是世袭的,基本上搬来后就一直在此为陵寝服务,所以这些人也就只能在当地谋生了。



孤竹公子


清初期,北京城外还没有清陵墓,只有在东北地区才有满族的三个祖陵,埋的也是之前的满族皇帝,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派人守陵了,而且竟是爱新觉罗氏人,这说明当时守陵是一种荣耀,一种身份的象征,并不是随便谁都能守陵的。大清朝建立后,守陵人数增加,就不能像之前安排一些皇族来守陵,也没有那么多皇族,所以对守陵人要求门槛就降低了,而他们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看守陵墓,还担负着筹备各个时期的祭祖活动的任务,但这是的守陵对于守陵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种情怀了。为清朝守陵,工资当然由清政府出资,每年都要拨出一笔特殊经费用于发工资,同时还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田地、住房、交易市场、学校等,当时的守陵人待遇好,工作简单,过的是退休后的生活,遛鸟、听戏、下棋,也是快哉。

宣统皇帝退位,清灭亡后,守陵人就没有人管理了,大清都没有了,为谁守陵呢?。不过仍然留下来了一批守陵人,因为当时清政府在灭亡之前和民国政府签的有关于守陵方面的协议,提到民国政府每年单独拨出一部分银子用于守陵日常花销,所以守陵人的工资由民国政府发放,但是和清朝比这个待遇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工资少的可怜,更谈不上配套设施了,最后几乎没有人愿意干这活,没有人担负守陵的责任和工作,仅存的守陵人成为了摆设,清陵维护管理也就形同虚设了。




滋溜一下


“守陵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一直以来这个行业都很少出现在公众眼前。守陵,顾名思义守得就是陵墓。比如《盗墓笔记》中的张起灵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守陵人,一般来说古代皇陵都有专门的守陵人,他们都诞生或者消亡于朝代的更替之中。

古人信奉风水,作为皇室更看重百年之后的长眠之所,他们认为这不仅关系到自己身后的富贵,也关系到家族的命数,所以不惜耗费大量财力人力,选择风水宝地,修建皇家陵寝,还煞费苦心的安排守陵人。而有一些守陵人就世代世袭,并且流传至今。比如说大清朝!

在女真族入关建立大清政权之后,在东北的关外三陵就成了清朝统治者的祖陵。它们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为了更好的守护大清的运势,清廷从一开始就安排了与皇家有姻亲关系的宗族组成卫队负责守陵。一般来说守陵人都是世袭的,这些卫队在三陵周围组建村落,世代繁衍。对于他们来说守陵是一种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辈先人。

在大清朝没有灭亡之前,他们的俸禄,自然是朝廷承担。1912年溥仪退位,宣告清朝的灭亡,清朝皇室凭借着和平退位换来了南京政府承诺的优待条件,一是:保证皇室成员的物质生活条件,二是:保证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国民政府设卫兵保护。

但是在民国那样的动荡岁里,到处军阀混战、人人朝不保夕,这样的承诺其实并不管用。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将溥仪等皇室成员赶出了紫禁城,守陵的承诺自然也是名存实亡。于是1928年孙殿英炸开了清东陵,盗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

现在守陵人不存在了但是依旧有一些人默默的守护着皇陵,据说他们都是清西陵旁村落守陵人的后代,居住在清朝祖陵的附近,默默守护着他们的祖先。他们奉行父死子继的制度,对于皇陵的守护也是一代一代传承,这是一种信仰。


弹指千年


说到陵墓,首先要说说中国成千上百年的土葬制度,人死亡后的安葬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天葬、水葬、土葬和石棺葬等等,而土葬是我国最常见且大部分人死亡后所选择的安葬方式。皇陵就是指的是皇族等重要人物死亡后的陵墓,古代人对陵墓是十分重视的,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会选择一定的财物陪葬,越高贵越有钱的人陪葬的东西及财物也就越多,在古代朝代中甚至还有活人陪葬的传统,所以陵墓特别是皇陵中都有大量的宝物陪葬,对于这些宝物的守护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因为那个都想发一笔横财,这里我们就聊聊大清国的守墓制度:

1、在清政府时期,有专门为守陵而设立的职位,比如永陵设置了总理衙门,衙门内分工明确,该部门不仅要守护好皇陵,而且还要保障祭祖工作的正常进行,为皇族祭陵做好准备。这里要提及一下的是,清朝的陵墓分为关外和关内,关外的陵墓是清朝建立以前的祖坟,所以对于祖坟的守护更加重要,守陵人都是皇族亲戚爱新觉罗氏来担任,都是世袭制的。

2、对于守陵者的工资,也分为关内和关外两种,关内的守陵人是有职位的所以他们的工资,由清政府按月发响,清政府保障他们的收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编制内人员。而对于关外的守陵人来说守陵是一种家族荣耀,他们把工资看的不是很重,即使没有工资,他们也都会一直做下去,清政府当政时期,政府自然也不会亏待他们,他们的待遇比关内的要高一点。

3、大清灭亡后,民国政府答应过清政府保留皇陵守卫这一职务,并由民国政府财政保障,按月统一发放给皇陵守卫工资。但是随后各路军阀混战导致这一制度执行不是很好,为了陵墓里面的财物甚至出现过皇陵守卫与盗墓贼合作盗取陵墓的现象。所以说后来皇陵的守卫不是很尽职尽责,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忠心的守卫,世代守卫皇陵的现象。

4、对于守陵人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看法,他们对于文物的保护及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盗墓者将会对文物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以史为镜可以明智


理科男答历史。

不光是大清的陵墓有守陵人,别的朝代的陵墓也有。

这成为了一种习俗,皇家的习俗,只要有陵墓,必定安排守陵人。

就拿清朝的守陵人来说,他们的任务是守卫关外的三陵。也就是长白山下清朝的祖坟。

三陵分别是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还有永陵。

而在三陵附近的村民,基本都有着守陵人的身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爱新觉罗氏,守护自己家族的祖坟义不容辞。其中不乏那些被贬罚至此地皇族。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守卫永陵,但是世代相传,慢慢的就变为了三陵。

1606年永陵完工,并安排了一支完整的守陵军队。

守陵不光是看护陵墓,还有别的工作。就比如祭品,他们需要准备这些东西,并且分工明确,比如养牛羊马、酿酒等等,都有专人来负责。

康熙时期,甚至还在永陵设置了衙门,派专员守护陵墓,也负责皇帝来祭祖的工作。

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这4位皇帝都有来过永陵祭祖。

大清灭亡后,这些守陵人便分布在了附近的村庄内,比如下营子、嘉禾等等。

这些村庄也可以说是爱新觉罗氏的聚集地,大多数都是以守陵人的身份居住于此,世代守卫陵墓。

虽说他们已不再举行祭祀仪式,但是依旧是在守护。而且也在努力恢复这种祭祀仪式。

刚才说了,守陵人有很多是因为犯错被罚去守陵的,我们来说一说努尔哈赤的伯父班布里。

据他的后裔说,当时班布里家有一个仆从犯错逃到了努尔哈赤家里,班布里要人的过程中,发生口角,努尔哈赤一气之下,把班布里的红带降为紫带,并且将他派去守陵。

守陵人中很多是被罚去的,据记载,喜塔腊十世祖就是被康熙帝下旨罚去守陵的。

守陵人的工资在大清还在的时候,是有专门的机构发放的。当大清灭亡后,这些人的工资都成了问题。但是问题不大,他们完全可以自力更生。

关于这份工作,他们是世代相传,心里也早已生根,这就是他们的使命。发不发钱的无所谓,重要的是身负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