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先生主张控制人口,马老儿子马本初生了三个为国家贡献

马寅初先生主张控制人口,马老儿子马本初生了三个为国家贡献


马寅初先生主张控制人口,马老儿子马本初生了三个为国家贡献

马寅初,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其《新人口论》被誉为不朽之作,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我国计生工作的先驱者,却有一妻一妾,前后生了三子四女七个孩子。

1901年,时年20岁的马寅初,顺从父母之命,与本乡姑娘张团妹结为夫妇。

张团妹虽目不识丁,但生性贤良忠厚,非常孝敬公婆,又极为擅长烹饪家乡菜肴,赢得了马寅初的欢心,夫妻二人生活和谐美满。

两人结婚一年后,张团妹就为马寅初生了个胖儿子,马寅初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天津北洋大学,外出求学。

1906年,马寅初赴美国留学。1910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5年,马寅初学成回国,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第二年,马寅初又任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1917年,马寅初在回国两年后,纳小他22岁的嵊县姑娘王仲贞为妾。结婚以后才发现,这位13岁的王仲贞原来与自己女儿是同学。

虽然清末民初早婚现象较普遍,但作为一个留学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又是北大经济系的主任,纳13岁的妾也为人诟病。

马寅初把一妻一妾接到北京居住,两人相处也非常融洽,似乎没有争风吃醋,马寅初乐享齐人之福。


马寅初先生主张控制人口,马老儿子马本初生了三个为国家贡献


胡适曾在日记中记录:饭后与马寅初同到公园,……寅初身体很强,每夜必洗一个冷水浴。每夜必近女色,故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

鲁迅与这位同乡极不对付,曾多次公开讽刺马寅初。

1924年,马寅初发表在《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的《中国币制问题》,其中谈到了主币与辅币的换算问题。

1926年,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两地书》中提到:这几天此地正在欢迎两位名人。一个是太虚和尚到南普陀来讲经,一个是马寅初博士到厦门来演说,所谓“北大同人”,正在发昏章第十一,排班欢迎。我固然是“北大同人”之一,也非不知银行之可以发财,然而于“铜子换毛钱,毛钱换大洋”演说,实在没有什么趣味。所以都不加入,一切由它去罢。

1928年1月28日,鲁迅又在自己主编的《语丝》周刊4卷7期化名“楮冠”发表《拟豫言——一九二九年出现的琐事》,公开讽刺马寅初:有博士讲“经济学精义”只用两句,云:“铜板换角子,角子换大洋。”全世界敬服。

看来,鲁迅对马寅初那套贩卖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不感冒,还极度反感。

1956年秋天,北大文科同学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邀鲁迅遗孀许广平到北大,时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放不下心中芥蒂,没有出面接待许广平。

在上世纪50年代初,马寅初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并预言如不加以控制,50年后将会有26亿人口,不可避免因生活困难而侵略他国。

马寅初曾跟毛讲:“中国人口太多,是因为农村晚上没有电!”

毛反问:“你马寅初生了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晚上也没有电啊?”


马寅初当场满面通红,竟无言以对。没想到,农村人生孩子多是因为没电这个段子,是这么来的。


马寅初提出人口控制之时,他本人已近七十岁了,反正自己不生了,也生不了了。


人口控制的孰是孰非,相信历史会有公正的评判,暗黑君也就不扯这个犊子了。


俺们只是羡慕马老年轻那个时代,置下一片山田,盖几间茅屋,娶上一妻一妾,想生几个娃就生几个娃,闲来读书养娃,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初生了三个,思润,思泽(53年生),思东(58-60年生)
1957年11月,马家三代合影


马寅初先生主张控制人口,马老儿子马本初生了三个为国家贡献


1976年马本初一家五口合影


马寅初先生主张控制人口,马老儿子马本初生了三个为国家贡献


53年开始构思57年发表。查不到北京计划生育是哪年开始,上海是1957年开始宣传58年试点。
为什么马家次子还生了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