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前言:高端訪談欄目《孟楊訪談錄》邀請浙江省的十位著名心內科專家共同參與公益科普項目——《談“心”》系列訪談,旨在向國內老百姓傳達可靠的心內科醫學信息,為大眾科普正確的診療知識。參與《談“心”》系列訪談的十位專家分別來自浙醫一院、浙醫二院、邵逸夫醫院等多所國內三甲醫院,他們作為國內外頂尖的心內科專家,將為大眾分享其專業的醫學見解和臨床的真實案例。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巨大的電離輻射鐵門敞開後又迅速閉合,它隔開了內外的病人與家屬,也幾乎隔開了心內科醫者與外面的世界。心內科手術室的後臺有辦公室也有休息室, 雖然窗戶不多,但大面積的玻璃構造讓不大的空間顯得非常明亮。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時間已過中午12點,浙大邵逸夫醫院心內科的盛夏主任卻仍未結束門診,下午他還排了多臺手術。又過了半個多小時,盛主任終於看完了上午的最後一位門診患者,他身著白大褂走進休息室,面帶微笑地先打了聲招呼:“不好意思,病人有些多,我可以先快速吃個飯再進行採訪嗎?下午還有幾臺手術,要保存體力!”短短几分鐘後,盛夏主任用完午餐,便直面訪談娓娓道來。

不只在夏天,盛開在每一天

盛夏主任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他很早就與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小時候起,他成長在一個醫學世家,爺爺是中醫大夫,父親是放射科醫生;高考時,他的成績位列浙江省前120名,本可報考清華或北大,但最終還是聽取了父親的建議,進入浙大醫學院開啟了自己的學醫之旅;如今,他的妻子也是一名醫生,工作於邵逸夫醫院的中醫科。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2001年,盛夏主任畢業於浙大醫學院,1999年開始實習,從醫至今已有18個年頭。回憶當初為何選擇心內科時,盛夏主任說:“我個人始終認為,不管在內科還是外科,心血管都是很重要的領域。在我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剛好是中國進入心內科醫學發展最迅速的階段。正因為那時關於這方面的各項醫療技術還不太成熟,所以更有一種吸引力。”

現在,盛夏主任不僅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還是浙江省醫學會心電與起搏分會委員、起搏學組副組長和浙江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電生理學組成員。他擅長多項心內科常見疾病診治,目前年完成射頻手術500例以上,起搏器植入150例以上。在學術研究方面,他主攻心臟內源性和外源性自主神經系統在房顫,房速和室速等各種心律失常中的作用途徑及可能的機制。

在與患者的就診接觸中,盛夏主任極富耐心和溝通天賦,是非常難得的令病人感到強烈親和力的醫生。盛主任坦言,自己是那種很會“嘮嗑”的人,會和病人溝通比較多。同時,他表示自己看診時間會較長一些,因為邵逸夫醫院是Attending負責制,要求醫生為病人做到一手落實,即從患者的門診、就診開始,一直到住院的整個診療過程和後期的隨訪,全部都是由固定的一位醫生或者一支團隊負責。“所以,我們的壓力會比其他醫院稍微大點。”盛夏主任說。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自2001年至今,盛夏主任作為一名三甲醫院的心內科醫生,他的生活大部分都被工作佔據。令他感到一絲遺憾的是與家人難得的相聚時光,盛夏主任笑著說:“我基本上不在工作日回家吃飯,女兒幾乎看不到我,回家時她都睡了。早上起床後,會給我‘Hello’一下,打個招呼。吃完早飯我們一家三口又同時從家‘分道揚鑣’,女兒上學,我和太太去上班。”

心衰,究竟有多危險?

心內科在邁向21世紀之時,美國的一位業界北斗、心血管宗師級人物——Eugene Braunwald曾說過, 在21世紀,心內科唯有兩個無法攻克的疾病,一個是房顫,一個就是心衰。“我們已經進入21世紀十多年,這十幾年間的醫學進展還是很快的,房顫與心衰都有了跨越式的進步。”盛夏主任說。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在老百姓眼裡,心衰是一個可怕的詞彙。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臟,如果衰竭了可怎麼是好?實際上,心衰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引起的原因有很多,最為日常的症狀是一些病人感到胸悶氣急。盛夏主任表示,氣促這種症狀主要是心功能下降的表現。心臟像一個水泵,它通過一下一下的活動和收縮,把血液打到全身各處。一旦這個泵的功能下降,就被稱之為‘心衰’,因為它會直接影響身體各個部位的血液供給,或是全身各處血液回到心臟的情況。血液的輸送與迴流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引發一系列症狀,如下肢浮腫、胸腔積液、肺水腫,所以會產生胸悶、氣促等等類似的症狀。

心衰,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心衰,是指原本就有“器質性心臟病”基礎的,比如患有心肌缺血、冠心病、心肌病或發生過心肌炎這樣的情況,建議儘快就醫。若病人以往未有出現過類似情形且沒有這種心臟病基礎的,則需要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才能明確是否患有心衰。

一般而言,心衰有一定的相關判斷因素。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壓和心肌病的患者都需要格外注意,往往在這樣的病情基礎上更易引發心衰。另一方面,突然間心衰發生的情況也是有的,且更需要高度重視,比如重症的、病毒性的心肌炎、急性的心肌缺血等。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心衰可以進行分級”,盛夏主任介紹道,“早期有紐約心臟病分級,現在有新的分級,是通過心臟射血分數——EF的不同來揭示心衰的嚴重程度。像輕微的心衰,在早期可能是沒有症狀的,我們稱之為‘EF保留’的心衰。”由於心衰到後期極難治癒,所以心內科醫生們經常強調一句話——早發現早治療。目前對心衰最重要的檢查就是心超,最為普及且老百姓最易接受。患有心臟基礎疾病的病人最好每年做一次心超,長期關注、定期檢查。

以目前的醫學發展,心衰仍是一種難以完全根治的疾病。急性心衰的藥物治療,早期使用強心、利尿、擴血管治療,可以改善症狀。最近幾年來,隨著對心衰研究的進步,醫學界也在慢慢改變。

目前,針對慢性心衰有一個阻斷學說,即阻斷神經內分泌的惡性循環。通過對心衰病人體內神經內分泌的阻斷和β受體的阻斷,來延緩患者病情的發展,改善其預後,從而延長壽命,改善生活質量。甚至有一些病人還出現了“奇蹟”般的預後,即心臟縮小至正常。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但在實際的藥物治療中,這樣的奇蹟預後是小概率性的,這不僅源於每位病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還涉及到醫生與患者對劑量的拿捏與規範使用。“心衰的藥物特別強調劑量到位”,盛夏主任強調說。例如近幾年較為熱門的“β受體阻滯劑”,這種藥物曾在20多年前是禁用的。因其具有“負性肌力作用”,即它在開始使用時會降低心臟的輸出能力、減慢心跳,對心衰患者而言,在心功能本就不佳的基礎之上再疊加負性肌力作用,可能會使心衰加重。但隨著後來研究的深入,很多大型系列研究表明其還是利大於弊:“β受體阻滯劑”的確能真正的改善心衰,但為了將其副作用減到最小,需要在開始使用時以小劑量逐步增加,通過心律來奠定劑量,逐漸用達最大劑量,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所以在心衰的藥物治療裡,病人需要定時去醫院與醫生溝通服藥的劑量。不僅要將藥物的準確劑量控制好且用好用足,還需要在服用時間上確保規範。盛夏主任表示,嚴密的臨床監控和隨訪都是必要的。

治療心衰的重大突破——心臟再同步化治療

相對藥物來說,器械治療的效果則準確明顯得多。因為藥物治療始終存在一定的作用比例,能在藥物基礎上更多幫病人一些的就是近年來的最大醫學突破——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又稱CRT治療。

在心衰患者中有一部分人患有左束支傳導阻滯,即心臟收縮不協調。心衰的患者很多都會心臟增大,從而導致左右心室收縮的不同步或是心房和心室之間的收縮不同步,這些都會加劇心衰進一步的惡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就需要通過專門的心臟起搏器來幫助糾正這種不同步,心臟如果自己跳得不好,那麼就由起搏器來幫忙跳。”盛夏主任介紹說,這種專門的起搏器就是CRT,也稱三腔起搏器。它通過起搏來糾正心房、心室之間的三種不同步情況,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同時還能改善預後,讓壽命延長。

對於三腔起搏器的適應症和接受人群,在國際上有明確的植入標準。“植入指南是不停更新的,最新的標準是左束支傳導阻滯, QRS波寬、EF低的患者是可以考慮是植入三腔起搏器的。”盛夏主任介紹說。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盛夏主任接受採訪中

在實際臨床中,這樣的病人其實並不少。只要患者符合指南推薦的範圍,專業的心內科醫生會給患者相應的建議,告訴他手術的目的、作用機制和改善效果等等。因為患有這樣的疾病,患者還是蠻痛苦的,植入後能夠大大提高其原本較低的生活質量,所以目前大部分病人都還是接受的。

心臟起搏器,介入治療中的“貴族”器械

心臟起搏器的種類從普通的單腔起搏器、適合房顫病人的雙腔起搏器,到適用於調節心功能不同步的三腔起搏器CRT,再到兼具起搏和除顫功能的高端起搏器CRTD,功能覆蓋範圍全面,價格不菲,堪稱器械治療中的“貴族”。

另外,還有一類器械治療——ICD治療,即植入型的除顫儀。如果是患有惡性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室速、室顫等疾病的猝死高危人群,醫生會建議植入,這相當於隨身攜帶了一臺迷你尺寸的搶救、除顫的機器,在心臟驟停時可以放電使心臟恢復跳動。盛夏主任表示,現在最新一代的ICD可以直接埋於皮下,在皮膚下面戴個機器、放根電線即可,不用再將電極從血管通到心臟中。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值得注意的是,起搏器電池壽命一般在6~8年,到期就需要更換全新的機器。這就相當於一年一萬多元,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目前,在國外有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之分,其二者都建議植入。一級預防是指患者還沒有發生過猝死,但具有潛在猝死風險;二級預防則指心衰患者猝死過,又被搶救回來,屬於高猝死風險,需要強烈推薦病人植入。結合我國現階段的經濟條件和醫保情況,二級預防的病人接受度較高,但一級預防的患者還是較難接受。目前國內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分出1.5級預防,主要針對那些還未發生過猝死但風險又極高的病人,如EF低於30%的、心衰反覆發作的、短陣室速的、有黑矇等暈厥前兆的等等。

盛夏主任坦誠道:“將心比心,從未猝死過的病人突然被醫生告知要安裝ICD,且價格不菲,這確實令人難以接受。但是,現在通過1.5級的預防指標篩選出一些高危因素,患者就較為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是我們中國醫生提出的觀點,目前在國際上也在被慢慢接受,在今年的APHRS(亞太心律學會)上,張澍教授做了一個關於1.5級預防的發言,在場很多專家的反響都很好。”

五年生存率僅50%,

嚴重心衰和惡性腫瘤同樣需警惕

心血管病年輕化的趨勢,直接導致年輕人中心梗、惡性心律失常等情況的發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年輕人對於ICD植入的接受度遠遠低於老齡人群,這也導致了猝死年輕化的發生。

對此,盛夏主任表示,這種情況非常現實,而且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問題。無論是除顫器還是起搏器,埋藏在皮膚下還是隱約可見的。患者胖一點的話可能不太明顯,但稍微瘦點,機器會在皮下輕微突出,顯出機器的輪廓。這對於年輕人的生活確實會造成一定影響,比如對結婚、工作、學習、社交等方面,都會產生一些壓力。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盛主任談起他曾經遇到過的一位年輕病人,因患有遺傳性心律失常,反覆發作已經屬於高危人群,所以盛主任建議他安裝植入性除顫儀。但病人沒有接受,怎麼勸都不聽,最後堅持選擇做射頻消融。“消融對他當時來說效果也是不錯的,但是這種惡性問題有時候是進展性的無規律反覆發作。當時做完消融叮囑他要密切隨訪,可誰知這個病人在手術後1到2周就猝死了。”盛夏主任惋惜道。

這樣的案例,應該引以為鑑。特別是患有擴張性心肌病的患者,年齡越輕,預後越差。“年紀大的心衰病人在病房裡拖20年的有不少,而年紀輕的就少得多了”,盛夏主任坦言道。醫學統計表明,嚴重的惡性心衰其實跟惡性腫瘤同樣危險,都是五年生存率不到50%,嚴重心衰的預後和惡性腫瘤是一樣的。尤其是年輕患者,越年輕則進展越快。

裝機是為了恢復正常生活,而非增加生活負擔

在接受ICD植入的患者中,也有不少令人欣慰的案例。盛夏主任曾接診過一位患有嚴重心衰的老奶奶,她來醫院檢查後發現情況極差,幾乎等於被判了死刑。但盛夏主任通過藥物調整,又為她植入了ICD,從她接受治療至今已過去了十幾個年頭。“關鍵時候有機器放電治療,一年到我這裡來住兩回院,以她的情況來說已經很不錯了。她自己也很高興的跟我說,這十幾年裡家裡的房子也造好了,曾孫子的媳婦也討到了,眼看今年就要5代同堂了。”在長久的治療配合中,盛夏主任和患者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看著他們恢復生活質量,也感到無比的欣慰與開懷。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對於案例中的這名患者來說,ICD真的十分重要。其實,對現實中的許多惡性心律失常患者來說也是如此。因為這種疾病是家族性的,所以他們之中不乏年輕人。ICD的植入目的,正是幫助他們在最好的年紀恢復正常的生活,而非影響他們的生活。

在國外,有很多運動員都會安裝ICD,因為運動員猝死的發生率比常人更高。近期北京馬拉松的現場就有一人猝死,多人被連續搶救,據此也可見一斑。盛夏主任表示,國外曾針對運動員安裝ICD做過隨訪調查,調查表明患者在植入ICD後繼續從事運動員職業,其出現併發症和放電的次數與普通人相差無幾,這就說明裝機並不影響專業運動生涯,更不用說日常的適量運動了。

深入瞭解除顫儀,正確應對“電風暴”

簡單來說,除顫儀的工作原理就是當它監測到你的心臟出現亂跳情況時,它就輸出一個很強的電流,把心臟從這個亂跳的節奏給打回來,變成正常的心跳。植入患者會有一種類似於觸電的感覺,心臟“啪”的被電了一下。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電風暴”情況,即反覆放電且一天之內超過3次以上,一旦發生應立即到醫院處理。盛夏主任曾有一位桐廬的病人,他在手術好後就回桐廬了。那時正值過年,有一天晚上機器突然放電,打了一下。起初他沒在意,同時也不想過年期間去醫院,就沒就診。但後來ICD“啪啪啪”連續放電,難受得他只好趕緊從桐廬趕來杭州。機器在途中放電了30多次,到醫院後放電了58次,導致這名患者最後甚至產生了輕微的精神症狀。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到院後,我們幫他把急性期及時處理,然後給ICD做了程控調整,又給他做了些心理疏導,病人好轉出院。但那個過程確實很折磨,對患者而言體驗是很差的。”盛夏主任強調道,平時他們都會建議患者,只要有放電,不管白天或黑夜,不管1次或2次,都應馬上到醫院。這是一種預防和重視,因為誰都不知道第一次放電後會不會誘發電風暴。只有來到醫院,及時處理誘發因素、合理程控調整ICD參數,才會讓電風暴停止。

“我在美國學習時,聽一位知名的日本教授說過一個好玩的事:他有個患者因為心律失常而安裝了ICD,後來電池壽命到了就換了個新的。於是,他把那個舊的ICD拿到後院用槍打了兩個彈孔,還拍下照片送給了那位日本老教授。” 盛夏主任說,這特別能說明患者對ICD又愛又恨的情感,愛的時候是感謝它保住自己的命,恨的時候是因為心臟啪的電一下確實難受,特別是誘發了電風暴。

盛夏:認識心衰和起搏器,綻放生命的愛與美

在採訪的最後,盛夏主任反覆叮囑ICD植入患者,千萬注意只要有放電,不管白天或黑夜,不管你在哪裡,都要趕緊去離你最近的醫院。能趕到植入的醫院是最好,如果趕不到就到當地最好的醫院。白天去心內科,晚上去急診,讓醫生給予專業的處理就可以避免誘發電風暴。這不僅是為了少遭罪,更是對病情的掌控,因為電風暴的發生往往意味著預後的不佳,放電的次數越多代表預後越差。

-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