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我身上的優點不多,唯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我將來變成了灰,我的每一個灰粒也都會是愛國的。” ——季羨林

有這麼一位老人,由於出身貧寒,自小便離開父母遠赴外地求學;孩子出生沒多久,又遠渡重洋去德國深造;學成之後,面對劍橋大學的高薪邀請,毅然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 他就是國學泰斗季羨林,一個被國人譽為“國寶”的老人。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季老先生於2009年與世長辭,迄今已有十個年頭了。他與妻子育有一兒一女,現如今過得怎樣呢?

少時家貧 為求學寄人籬下

季羨林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今山東省聊城市臨清縣)的一個小村莊,父母都是當地的農民。季羨林雖然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小小年紀的他卻喜歡讀書,從小便跟著村裡的先生學習認字。

長大以後,父母見他熱愛學習,就想著送他去學堂唸書。奈何家裡本來就很清貧,在他出生之後過得更是窮困,一年到頭來只能吃上紅高粱面就鹹菜,連鹽都沒有,更不要提白麵了。

在這種情況下,季羨林被遠在濟南的叔叔給接走了。叔叔在濟南經濟情況尚可,把他送到當地的私塾讀書,從此開啟了他的學習生涯。讀完私塾後,又繼續去讀小學、中學,並利用課餘時間學習了英語、德語等外語。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從小遠離父母寄養在叔叔家,對他幼小的心靈有很大的影響。季羨林在《原畫寂寞紅》一書中寫道:“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他的童年沒有色彩斑斕,有的只是四書五經和ABCD。

娶妻生子 為深造遠渡重洋

高中畢業後,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當時填報志願,他只寫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學校,竟然被兩所學校同時錄取了。他考慮在出國方面,清華大學要優於北京大學,便選擇了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

季羨林在讀中學期間,便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彭德華。彭德華自幼喪母,小學讀完就沒再上學了,兩人之間學歷差距很大。但彭德華是一位特別善良的傳統女子,默默地忍受著與丈夫的分離,妥帖地照顧著公婆,養育著孩子。季羨林對她的評價也是很中肯的,他說如果以後還有人要修史的話,彭德華肯定能上個傳。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大概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季羨林在留德十幾年的日子裡,雖然遇見了心動的人,卻並沒有做出逾距的事情。而在當時,像徐志摩、魯迅這樣的大文人,無不是將守在家裡望眼欲穿的髮妻拋棄,另外娶了文化水平相當的伴侶。

1935年,在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員的季羨林,不滿足於僅當一個小小教員的現狀,報考了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項目。他的兒子出生後,他也收到了錄取通知書。

於是,他便遠赴德國,在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彼時季承剛滿三個月。

在德國留學期間,他遠離家人,沒有朋友,唯一所擁有的便是時間和書籍。而這樣的環境,對於不喜交際的他而言,恰如魚得水,便沉浸在無邊的閱讀之中。然而,就在他畢業之際,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滯留在德國,不僅回不了家,還與家人斷了聯繫。

十年浩劫 身處牛棚不改初心

抗戰結束後,季羨林取道瑞士,輾轉回到國內。回國後,季羨林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係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論文。經陳寅恪推薦,北京大學聘他為教授,隨後他創辦了東方語文系。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在那場屬於文化人的災難裡,他也沒有逃過一劫。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安心接受改造。

即便身處牛棚,他也依然堅持著對文化的執著。當時他每天在小紙條上抄一句梵文,趁沒人時趕緊取出來翻譯。等熬過那段艱苦的歲月之後,他寫了《牛棚雜憶》回憶那段難熬的日子,但他在書中表示:“我不傳遞仇恨,這只是一面鏡子。”

百年之後 遺產風波牽動人心

季羨林與彭德華育有一兒一女,女兒季婉如,兒子季承。他遠赴德國留學那年,女兒才四歲,兒子剛滿三個月,還沒到記事的年紀。由於這個緣故,季承第一次見到父親,便是在他十一歲那年。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季婉如從小乖巧懂事,深得季羨林的喜愛。她上學後成績便一直名列前茅,最後以十分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天津大學,大學畢業後在從事工程工作,退休時在核工程部任高級工程師。但是她在1992年便因病離開了人世,此時父親季羨林剛剛八十一歲。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給季羨林的晚年帶來了不小的打擊。隔了兩年,妻子彭德華也離他而去。雖然他們之間並沒有愛情,但是65年的婚姻生活,早已使彼此成為對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當妻子隨女兒相繼離開了他,兒子就是他在世間唯一的親人了。

但是季承和父親季羨林的關係並不融洽,兩人甚至一度交惡,長達十三年來未曾謀面。一方面是因為,季承的童年並沒有父親的參與,季羨林也沒有盡到什麼教養之責;另一方面是因為,時年近80歲的季承與髮妻離婚娶一個保姆,而這個保姆照顧了季羨林近30年,比季承要小40歲。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2008年,季承與第二任妻子又生了個小兒子,這個小孫子的出生,為父子兩人之間的隔閡帶來了轉機,促成了兩人冷戰之後的首次見面。不久之後,季承與父親季羨林的關係逐漸緩和,一家人變得其樂融融。第二年,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8歲。

季羨林去世後,季承便開始了與北大爭奪季羨林遺產的糾紛。事情源於2001年季羨林與北大簽署的一份名為《關於季羨林先生向北京大學捐贈個人所藏圖書、手稿、字畫等物品的協議書》的捐贈協議。

季承認為,父親指定他為遺產執行人,所有的財產都應該由他來處分;但是北大認為這些財產屬於季羨林捐贈給北大的,不屬於季羨林的遺產的範圍,不同意將這些物品歸還給季承。這場官司曠日持久,最終也沒有幫季承贏得想要的結果。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一代國學大師生前著作等身,死後被人熱議的確是家產的爭奪,也著實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