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03 習慣一:積極主動

習慣一:積極主動

——個人願景的原則

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的環境選擇回應的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


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03 習慣一:積極主動

社會之鏡

我們很多人都像漫畫中的它們一樣,生活在社會反光鏡中,通過別人的評判來認識自己,這就是社會之鏡。

社會之鏡是指從他人的語言或行為反映出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形成對自己的認知。

但這些評價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反映的是說話者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點。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過類似的評價:

你從不守時。

你怎麼總是把東西弄亂?

你怎麼這麼懶!

你真能吃!

我不相信你會取勝!

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弄不懂嗎?


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03 習慣一:積極主動


解釋人性的三種決定論

因為有社會之境的存在,我們往往從他人的評價中形成對自己的認知。

所以我們常將自己的態度及行為歸因於我們認為無法控制的事情。

這種對刺激的反應,通常有三種決定論:

基因決定論:人的本性是祖先遺傳下來的

比如有個人脾氣火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脾氣火爆,但他也有很多種解釋:

我天生就這火爆脾氣,改不了……

心理決定論:一個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決定的

我從小被我爸揍成這樣的……

環境決定論:環境決定人的本性

你看看他們都是什麼人,我要不火爆點……


消極被動

把問題歸因在外部刺激(易受環境或條件作用的驅使)

消極被動的人允許外部刺激(情緒、感受或環境)來決定自己應該如何回應。

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03 習慣一:積極主動

從刺激到回應,類似於條件反射,是所有動物都具備的生理機制。

這種由刺激決定回應的消極被動行為在日常生活經常見到:

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03 習慣一:積極主動

有次在一個公園,看到一個爸爸對他孩子大吼大叫,我過去勸他不要這樣對孩子發脾氣,這樣對教育小孩兒是沒有任何幫助的,然後他說:“誰叫他不聽話”

孩子只要不聽話,我就可以罵他,孩子只要不聽話,我就可以發狂,雖然我知道這對教育小孩兒沒有任何幫助。

這就是典型的消極被動行為。

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03 習慣一:積極主動


人類的終極自由:選擇的權利

你可以奪走一個人的一切,但你無法奪走人類的終極自由——在任何環境中,人都有能力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

——《活出生命的意義》維克多·弗蘭克爾


如何做到積極主動?

01 不放棄自己的選擇權


積極主動的人依照價值觀做出選擇,他們使自己選擇的範圍得到極大的擴展。

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03 習慣一:積極主動


沒有人可以在沒有經過你同意的時候讓你難過。”

——羅斯福夫人


《羅斯福被盜的回信》

美國曆史上有個有趣的故事:

羅斯福總統年輕的時候家裡來了小偷,羅斯福的朋友們知道後紛紛寫信來安慰羅斯福,於是羅斯福在回信中寫道:

我覺得很慶幸:因為

1.他們只是偷了東西,沒有傷人

2.他們只偷了一部分東西,沒有偷走所有東西

3.偷東西的是他們,而不是我


你會輕易放棄選擇的權利嗎?

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上學時,因為不喜歡一個老師,所以這門成績相對比較差。

可能是因為你覺得老師英語發音不標準,因為他口音重,因為他穿著很邋遢……所以你這門課的成績很差。

你有放棄自己的選擇權嗎?


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03 習慣一:積極主動


人類四種選擇的自由(人類特有的四種天賦潛能)

自我意識(我可以思考):思考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消極:老闆叫我參加培訓,是不是覺得我太清閒了……

積極:我很明白這次培訓很重要,我一定好好珍惜這次機會……

良知(我有原則):明辨是非,堅持行為原則,判斷思想、言行正確與否的能力

消極:氣死我了,都是因為塞車才遲到,我已經起得夠早了……

積極:我還是遲到了,明天我一定要更加提前一點……

想象力(我可以創造):超越當前現實而在頭腦中創造的能力

消極:我雖然遲到了,但我會把工作做完,再說了我遲到和別人有什麼關係……

積極:遲到雖然不會扣我的獎金,但我覺得會影響工作,也破壞氛圍影響別人……

獨立意志(我是我世界的主宰):基於自我意識、不受外力影響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消極:路上塞車,這個我也不想啊,可是沒有辦法呀……

積極:今天早上可能會塞車,不如提早一小時出發,不要遲到。


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03 習慣一:積極主動


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往往暴露出推卸責任的意圖

曾經有一位學生這樣向我請假:“請您準我的假,我必須隨網球隊到外地比賽。”

我問他:“你是自願,還是不得不去?”

“我真的不得不去。”

“不去會有什麼後果?”

“他們會把我從校隊中開除。”

“你願意發生這種結果嗎?”

“不願意。”

“換句話說,為了待在校隊,你選擇請假,可是缺課的後果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

“仔細想一想,缺課的自然後果是什麼?”

“您不會開除我吧?”

“那是人為的社會後果,而不能留在網球隊,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後果。缺課的自然後果是什麼呢?”

“我想大概是失去了學習這堂課的機會。”

“不錯,所以你必須權衡後再做出選擇。如果換成是我,我知道我也會選擇網球巡迴比賽,但千萬不要說你是被迫這麼做的。”

最後這個學生當然還是參加比賽,但卻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小節


社會之鏡:

從他人的語言或行為反映出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形成對自己的認知,但這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反映的是說話者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點


人類的終極自由:選擇的權利


如何做到積極主動?不放棄自己的選擇權


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往往暴露出推卸責任的意圖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