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武漢人,沒有家了...”

今天是武漢封城的第37天。

疫情已經開始逐漸的好轉了,

這是一個我們值得高興的事情。

但武漢城中的人,仍然在哭。

1.

武漢封城的第37天。

一切都已變得晴朗起來。

只是有一批人,一批滯留武漢的異鄉人,

他們仍然在哭。

這些人一直把武昌火車站地下停車場當成避難所。

最多的時候,有50人在那裡“安家”。

都是打工者,身上帶的錢本就不多。

有位60歲的大叔,睡在紙盒子上;

一邊撿廢品為生,一邊撿飯吃填飽肚子。

“有些武漢人,沒有家了...”

還有人為了生存,賣掉了手機,錢花光了,現在身無分文。

“有些武漢人,沒有家了...”

這次疫情,擊碎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

也擊碎了小孩子的童年。

五天前,湖北十堰一小區,志願者上門查體溫,

發現一戶人家中,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

問他家中有幾口人,他說只有自己和爺爺;

再問爺爺呢?

“已經去世好幾天了。”

“有些武漢人,沒有家了...”

這個孩子的眼神,我大概永遠都忘不了。

因為爺爺生前說過,家外面有病毒,

所以男孩想出去求助但又不敢,只能一直在家中等待。

能夠想象嗎?

6歲的孩子,沒有大人的陪伴,一日三餐只能啃餅乾;

每次去廁所還要面對已經死去的爺爺。

他有多無助,多恐懼?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志願者沒有挨家挨戶上門查體溫,

會有什麼後果?我不敢想象。

這樣的無助,49歲的鄢小文,也同樣經歷了。

其實上天一直對他太不公平。

17歲的大兒子患有腦癱,11歲的小兒子患有自閉症;

就連他自己,也沒能逃過這次肺炎的襲擊。

在成為疑似患者後,鄢小文被隔離了,隨後確診。

而自己傾盡所有,悉心照顧了17年的大兒子,餓死在家中。

“有些武漢人,沒有家了...”

可在武漢,他們只是這樣弱勢群體的冰山一角。

我們都期望武漢早日恢復往日的生活,

只是每一個數字對應的卻是一條消逝的生命啊。

這又讓我們如何能忘懷。

2.

悲傷仍在繼續,有人就忍不住要唱起讚歌,

呼籲人們“忘記傷痛”。

“有些武漢人,沒有家了...”

城中有一些人正在流浪,風餐露宿;

還有一些,被永遠地困在了這個冬天。

談何放下?怎麼和解?

李悅是金銀潭醫院裡首位自願獻血的姑娘。

她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父母都在家中有著自己的愛好,過著充實的退休生活。

這一切,都在肺炎爆發後戛然而止。

在她獻血後的第二天,確診新冠肺炎的父親去世了;

父親走後的第5天,母親也因癌症晚期無處收治而離開。

正在隔離期間的李悅,連和母親最後的告別都沒能來得及。

“有些武漢人,沒有家了...”

短短几天之內,三口之家只剩孑然一身。

當有人呼籲“放下”的同時,正有多少人正像李悅一樣,

介於歲月靜好和家破人亡這一線之隔?

他們所經歷的,是用一生都無法忘記的傷痛;

更不是區區“和解”二字,就能化為烏有的難過。

沒有體會過的人,又憑什麼叫他們放下?

3.

高中時,我的老師說過一句話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不敢忘,也不能忘。

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紀念碑;

每年的9月18日,會響起尖銳的警報聲音。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每一年都舉行的紀念儀式;

每個5月12日拉起的防空警報……

這些的時時刻刻,就像是小錘子,敲打著我,使我不敢去忘記。

要像銘記幸福一樣銘記苦難。

對於整體來說,死難者不過是一組數據,一些損耗;

對升斗小民而言,卻是全部的親人和生活。”

災難是什麼?災難不是帶上口罩,關在家裡不讓你出門,

災難是醫院的死亡證明單以前幾個月用一本,現在一天用好幾本。

災難的塵埃,落在個人頭上,何止是一座大山。

我們無法分擔他們的痛苦;

只希望我們永遠在心中銘記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