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開掛的朱棣是天選之子?

朱棣,永樂大帝也,開創永樂盛世,讓天下百姓安逸富足,乃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皆極為興盛的君王。其橫蕩北元,疆域直伸漠北,遠邁漢唐;其南征安南,交趾故郡重歸華夏;其遠航西洋,萬國來朝,華夏文明威名遠播,意義深遠;其修成永樂大典,開歷史之先例,立不朽之功勳;其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影響中國歷史數百年。無論從何種角度講,朱棣都是可以比肩秦皇漢武,唐太宗和其父明太祖的一代雄主,堪稱中華歷代帝王之表率。

為何說開掛的朱棣是天選之子?

永樂時期大明疆域

但是朱棣卻在歷史評價上比不上上述四人,因為朱棣有一個一生都無法抹去的汙點,那就是朱棣帝位得來不正,乃是個篡位者。也許正是因為這個汙點,驅使著朱棣無時不刻不如芒在背,只得堅持不懈地做大事,為國為民謀利,最終創下了不世之功勳,影響後世極為深遠。

眾所周知,朱棣是通過明代法律的漏洞,以清君側為名,針對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些文人地削藩政策,發起的靖難之戰。歷時三年,千辛萬苦,幾番瀕臨絕境,最後捨命一搏,孤注一擲才拿下了那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朱棣的皇位得來屬實不易,以自己一個藩王之力,再加上自己所挾持的寧王之兵,以兩個邊關藩鎮對抗整個國家。雖以數萬兵馬屢屢戰勝朝廷的數十萬正規軍,但是始終被盛庸、鐵鉉、平安等名將擋在濟南甚至德州以北,起兵三年,最遠也就打到了山東地界,連黃河都沒有打過去,最終通過輕裝偷襲、直搗黃龍,朱棣統領輕騎軍繞開德州、濟南、徐州、揚州等大城,一舉南下南京,實現了人生逆襲,成為了一代君王。

為何說開掛的朱棣是天選之子?

遷都北京


為何說開掛的朱棣是天選之子?

永樂盛世

那朱棣是如何在大軍圍困下,通過幾場決定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靖難之戰的走勢,最終化絕對的被動為一定的主動的呢?經過兩次戰役,朱棣在瀕死的過程中頑強地活了下來,為最後的雷霆一擊做足了準備。這裡就要講到開掛的朱棣和兩場被天選中而獲勝的關鍵性戰役。

首先是開掛,朱棣之所以在每戰親臨、衝鋒在前的情況下,三年多毫髮無傷,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厲害,畢竟連燕軍陣中最強人張玉也戰死沙場了,何況朱棣乎?究其緣由,只是因為朱棣身上有一項逆天技能,那就是加了不死buff!而這項技能並非是朱棣與生俱來就具備的,而是被那個愚蠢的侄子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強加上的。

至於朱允炆為什麼要在兩軍對壘,一決生死期間,下“毋使朕有殺叔之名”這個奇怪的詔令,具體原因已無從得知,但是根據朱允炆的性格和環境推測,大抵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自朱元璋死後,作為明太祖第四子的朱棣已經是朱氏皇族最年長的長者了,實乃一族之尊,德高望重,朱允炆不想殺這個宗族長者。朱棣是第四子,但是老大太子朱標薨於洪武二十五年,老二秦王朱樉薨於洪武二十八年,老三晉王朱棡薨於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比自己走得早。所以等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崩於南京,朱棣就成為皇族最為年長的尊者,而從小受儒家教育的朱允炆雖然敢於削藩,敢於殺死其它叔叔,但是對於家族長者朱棣還是不敢妄動。

其二就是,深受黃子澄和齊泰這些書呆子影響的朱允炆,有一套自己特殊的理論,那就是給婊子立牌坊的儒家偽君子規範。既要滅了朱棣,又要留個好名聲,不殺他,體現自己的寬仁。畢竟誰都沒有想到數十萬大軍竟然會被朱棣區區幾萬人馬給輕易擊敗。對於這點,我們就理解為朱允炆天真浪漫,不理解殺伐之事本就是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道理。總結一點就是聖賢書讀太多了。最終以一己名譽之私,而累數十萬忠於朝廷之將士無辜慘死。

為何說開掛的朱棣是天選之子?

朱棣靖難攻陷南京


為何說開掛的朱棣是天選之子?

朱棣靖難路線

然後我們就來講講朱棣的兩次天選之子的歷程。那就是靖難之役中至關重要的夾河之戰和白溝河之戰。

其一,白溝河之戰,在耿炳文大軍北伐失敗之後,建文帝開始重視這個不要命的叔叔朱棣,於是在黃子澄的建議下,派出明初超級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為統帥,統帥朝廷中央軍60萬北伐。大軍長驅直入,直抵北平郊外的雄縣一帶,朱棣聞訊,親自率領燕軍加寧王軍還有原耿炳文的降卒共計十五六萬迎敵。建文二年四月,白溝河之戰爆發。由於曾做過朱棣下屬的朝廷先鋒大將平安熟悉朱棣的所有套路,於朱棣進軍路線上設伏,朱棣軍首戰不利。而朝廷軍越戰越勇,朱棣軍漸漸式微,接連兩日都戰敗,朱棣幾乎被擒。

但是事情突發變化,第三日傍晚,朝廷軍依舊雄赳赳氣昂昂的叫陣搏戰,燕軍已經士氣低落,不敢應戰,可就在此時,本是晴空萬里的天氣,突然吹起了旋風,而且極為猛烈,一舉吹折了李景隆中軍帥旗,頓時朝廷軍營飛沙走石,目不能見物,後世評價此為戰場突起“妖風”。朱棣果斷抓住這次機會,派出騎兵在內奸的配合下,乘風縱火,大火在旋風中肆意蔓延,頓時火燒連營,李景隆心理素質極低,哪見過這種陣仗,匆匆拋下大軍逃亡奔入濟南。朱棣趁朝廷大軍無主混亂之時,親率大軍虎步出擊,騎兵左衝右突,朝廷軍慌不擇路,殺溺蹂躪死者數萬人,是為白溝河之戰。

此戰之後,建文帝再無餘力組織大軍圍攻北京,燕軍也得以喘口氣,在與南方的戰局中有了一絲絲主動權。若非天降妖風,朱棣根本不可能戰勝強大的朝廷大軍,所以此乃第一次天命所歸。

為何說開掛的朱棣是天選之子?

朱棣親征

其二就是著名的夾河之戰,白溝河之戰一年之後,朱棣已經掌握了佔據的部分主動,可以肆意率軍攻擊南軍鎮守的城池,但是還是被死死地困在幽州一帶。特別是盛庸坐鎮主帥之後,朱棣更是討不到任何便宜,屢屢受挫。建文三年二月,朱棣率軍南下,與盛庸大軍對峙於武邑縣的夾河,歷史上著名的夾河之戰爆發。

首先由朱棣率先發起進攻,盛庸陳軍佈陣,嚴陣以待,輕鬆防守住。朱棣並不甘心,三番組織騎兵衝陣,開始了苦戰,雙方戰況極為激烈,往來間,雙方多位大將皆力戰而死,南軍的莊得、楚智,燕軍中的譚淵、董真保等皆戰死沙場,雙方在第二階段戰鬥中難分勝負。但無奈南軍人數眾多,後勤充足,燕軍漸漸落了下風。

隨之而來的是有一次玄幻故事,最終的決戰,盛庸軍列陣西南,朱棣軍陳兵東北,雙方正準備著最後的殊死一搏。不料未時上下,本來晴空萬里的天氣,突然吹起了(強調,這不是重複白溝河之戰)極為猛烈的東北風,啥時間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塵沙漲天,咫尺不見人我。逆風向的盛庸軍根本就睜不開眼睛,而順風的燕軍本就以騎兵見長,朱棣從容笑納這份厚禮,揮師大舉掩殺,趁你病要你命,一舉大敗盛庸。南軍二十萬人在此折了十餘萬。

此戰之後,徹底改變了戰爭的局勢,建文朝廷在失敗之後,只能傾盡全力佈防在山東河北一線,防止燕軍再行攻城略地。造成了京師空虛,給了朱棣用奇謀偷襲南京的機會。若非天降妖風,朱棣很難在夾河之戰中擊敗名將盛庸,畢竟當時燕軍已經強弩之末,而南軍的援兵平安已經從真定趕來,近在咫尺。眼見朱棣就會有一場大敗,卻萬沒料到天意再助燕王,實乃天命也。

為何說開掛的朱棣是天選之子?

朱棣神機營橫掃漠北

綜上所述,朱棣若非得了一個戰場不死掛,另有兩次在絕境之中得天意垂憐,反敗為勝,憑藉他那點實力,是很難翻天的,靖難之役從一個小鬧劇到最後逆天改命而成功,朱棣的堅持與能力和道衍最後的奇謀偷襲佔一半功勞,另一半當屬天助的兩次妖風和建文帝送的不死buff。可見,永樂大帝真就是天命所歸,真就是開掛的人,也真就是那個天選之子,這樣的人不當天子,誰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