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填四川是不是真的,眉山市的人是我國哪個省的人移民過來的?

永壽利


湖廣填四川,歷史記心間。


先祖居筱溪,吾輩住眉山。——眉山顏氏民謠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湖廣填四川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的事情。

四川盆地在明末之時,經歷了殘酷的戰火。

特別是張獻忠屠蜀,使得四川人口急劇下降,天府之國,淪為鳥獸橫行之地。這些都是有史料記載的。

大清擊敗張獻忠之後,發現成都已經是一個荒城,城裡狐狸老虎徜徉,嚇得清軍也不敢逗留,趕緊離開此地。諾大的四川,人口竟然只剩下不足十萬人。

四川盆地是歷史著名的天府之國。本地人少,別的地方的人就要過來了。

在清政府的鼓勵下,四川周邊的湖廣等地居民開始遷入四川。

因為人數很多,所以用填這個字。

充分說明遷過去的人很多。

其中不少都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地遷徙。

因此也留下不少關於移民的故事。

湖北麻城遷入廣安州的人很多,以至於兩地的方言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本文開頭說的那幾句民謠——“先祖居筱溪,吾輩住眉山”,也是一段關於移民的往事,說的就是湖南筱溪人,遷居到四川的眉山,至今還有很多顏姓人,從眉山跑到湖南去認祖歸宗。

清朝到現在,幾百年時間,說長不長,民間還是有很多關於移民的記憶的。

從姓氏、方言、族譜等,都可以尋覓到清代時候那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移民活動。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作為一名從小聽父母輩講湖廣填四川故事的四川人,而且已經親自到傳說中的湖北麻城縣尋根的我,在此有話說。

四川人90%都會說自己是移民的後代,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會說祖籍是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最出名的有兩位,一位是朱德元帥,一位是鄧小平總設計師。我從小耳濡目染,也想尋根探底,我當時胃口還比較大,想找到我們家族的起源地。我們家族進入四川一百五十多年,現在的家譜是進入四川以後才編撰的。

2001年夏,我利用暑假期間乘火車專程到麻城縣孝感鄉走了一遍。麻城縣很小,孝感鄉是其四個區之一。我到了當地後,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找起。靈機一動,就找到當地文化局,請求幫忙。文化局的同志很熱心,介紹當地圖書館戴館長給我。

戴館長四十多歲,曾經撰寫過多篇湖廣填四川的文章(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是他當館長)。他找出《麻城縣誌》,積極接待並告訴我,天下人都知道“湖廣填四川”的故事,但是作為事件中心的麻城縣誌卻沒有任何記載。

一方面,位於長江流域中段的湖廣(湖南、湖北)自古以來都是富庶之地、魚米之鄉,而經歷了從明到清特別是張獻忠戰亂的四川是荒蕪之地。遷移就是背井離鄉,老百姓肯定是不願意的。所以政府難免採用強制手段。既然不光彩,縣誌就可能不會記錄。

另一方面,這一過程貫穿幾百年時間,從注史的角度來說,難度也比較大。他建議我去武漢圖書館找一下。我又去了武漢找,其實也沒有找到多少資料,只是發現了家族的幾位名人。

該事件無疑是真的,但是記錄無疑是難的。在幾百年遷移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在無意識中口口相傳歷史,給我們打下了根的烙印。時至今日,到麻城縣尋根已經演變為一種文化和經濟現象。

再後來,藉助飛速發展的網絡,我獲得了更多資料。我發現麻城縣也只是家族經歷的一站。我們的祖先最初在河北、山東一帶。因為戰亂一路南遷,到了湖北,再進入四川,有些家族中途往東部遷移了。

移民給四川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四川文化之所以具有寬容性、包容性、開放性,也全在於此。抗戰時期,四川出兵出力最多。因為它記住了早年的歷史,知道大巴山和三峽以外也是故鄉。

中華民族的兒女們,就是這樣一路遷移一路繁衍,開闢了大好河山,留下了動人的傳說。


樸素文明


別人家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家。我的四川老家是新津縣關家林。祖先來到四川時姓鄭,但他本姓夏,父母兄弟姐妹都被明朝廷誅殺了。當我的祖先娶妻生子後,他的後代恢復了夏姓,但他到死都姓鄭,這為了感謝他的舅舅把他從襁褓扶養大。一次到武漢出差,閒來無事就去了麻城。沿著朝聖路(是的街道的名字就是這樣)我就上了大別山。沿途不時出現的村莊,都大多以姓氏打頭。到達木子店時,我知道離祖先的老家不遠了。我同木子店的人打聽洗沐河,他們都不知道在哪裡,打聽鄭家祠堂,他們倒是知道。正好中午了,我準備吃了飯再趕去。木子店什麼吃的最有名氣?吊鍋!當我真正看見菜品後,我脫口而出,這他媽的不就是彭山漂湯嗎。辛好同行的有幾個人,但吃完飯去夏鬥彥(錯別字)的別墅參觀後,電話來了。結果還是沒有去成鄭家祠堂。


捱餓的耗子


“湖廣填四川”肯定是真的啊,至於眉山市是我國哪個省的人移民,還真不好說,因為移民的時候都是分散移民,四川主要是湖南和湖北的移民最多,所以叫“湖廣填四川”。

在此科普一下,也許很多人以為“湖廣填四川”中的“湖廣”指的是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其實清朝時期的“湖廣”指的是“湖南和湖北”不含廣東和廣西。明清時期湖南和湖北屬於“湖廣行省”簡稱“湖廣省”,當時的湖南和湖北有湖廣總督,而廣東和廣西有兩廣總督,兩者還是有差別的。所以,大家不要搞錯了。

此外,“湖廣填四川”的主要移民大多是湖南和湖北兩省的人口。當然也有其它周邊省份的人口,比如雲南、貴州、廣西、江西等省的少部分人。以前我也回答過這個問題,有網友說從族譜上看到自己是廣東客家人,說明四川也有廣東的移民。比如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元帥,他也是“湖廣填四川”時期的移民,在其《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提到其祖籍為廣東韶關,客家人,在“湖廣填四川”時移民四川南充市儀隴縣馬鞍場。還有我們的鄧爺爺鄧小平他也是移民,他的祖先從明朝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從江西吉安就已經移民到了廣安。由此可見,四川除了湖廣的移民,還有其它地方的移民。你要說眉山是哪個省的移民,根本不能具體到哪個省,按照當時的說法也只能說是“湖廣省”了,也就是湖南和湖北的移民。


謀士說


湖廣填四川的說法是真的!

因為根據族譜來看,我們這一支姚氏族人也是湖廣填四川而入川的,祖籍廣東平遠縣,自清中期入川,到今天已經好幾代人了!

歷史上,四川本是天府之國,但歷經戰亂,特別是明末清初時期,張獻忠,南明及滿清多方的爭奪,還有後來的三番之亂等導致蜀地戰火不斷,人口大量減少!

直到現在,還有張獻忠屠川一說在民間流傳,雖真假難辨,但從側面反應出明末清初時期四川地區的局勢混亂,戰亂不斷!

到了清康熙年間,天下平定,清政府認命的四川巡撫張德走馬上任,到了四川,他眼中看到的不是天府之國,而是民生凋敝,千瘡百孔,破不堪言的景象!

據康熙24年的官方統計,當時的四川僅剩下九萬人!

據《明清史料·戶部題本》的記載張德思前想後,認為“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徠移民開墾土地,重建家園,除此似無別的良方上策。”

因此他多次向康熙皇帝上書,希望能夠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一次對四川的大規模移民,後,康熙皇帝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後,下發《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的詔書,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

而這一次移民,則是清朝時期,多次向四川進行移民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後來,據清末《成都通覽》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可見,湖廣填四川是一次全國範圍內,規模巨大的人口遷徙活動,其中由以湖廣地區移民人數最多,因此就有了“湖廣填四川”的說法!


有多少人家是湖廣填四川來的,舉個爪!


Mr農村大姚


湖廣填四川肯定是真的,四川從南宋到滿清入關一直戰亂不止,至康熙二十四年,四川全省人口不足9萬人。後來清政府採取了移民政策,這才有了大量的移民遷移到四川。



南宋時期,四川經歷了50年之久的抗金戰爭,抗蒙戰爭。造成民生極大的破壞,至元初,四川人口已由南宋時期的近千萬人,銳減至不足80萬人。

由於元朝的腐敗和殘酷的統治,四川100多年民生都沒有得到恢復。元代末年,紅巾軍起義失敗後,有十幾萬湖北隨州的兵士落戶四川。

到了明代,四川經過300多年的休養生息,到明末人口增至400多萬人。


但接著四川又遭受了一次更大的浩劫。先是起義軍張獻忠率軍入川,和南明軍、當地世家大族混戰,造成四川人口減員過半。

接著清軍入川,發動剿滅起義軍、南明軍戰爭。清軍更為殘暴,經常發生屠城事件。加上後來推行的“剃髮令”,大肆殺戮,導致後來四川除了山區也荒無人煙。

到了康熙年間,全國已趨於穩定。康熙委派大量官員赴四川就任。這些意氣風發的大員們,興致勃勃的趕往傳說中的“天府之國”。


但一到四川,全都傻眼了,四處無比荒涼,這是要喝風的節奏,於是奏請朝廷,移民開荒。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皇帝正式下詔,讓湖南、湖北、廣東的貧民入川,所分田產為永久產業,並享受優惠的納稅政策。

有了好的移民政策,此後,江西、山東、陝西等省的貧民,也紛紛遷徙到四川,至道光年間,由外地遷到四川的人口達到100多萬。

這是湖廣填四川的整個歷史過程,從中我們看出,眉山人的祖先應該是由多省移民組成的。


花木童說史


湖廣填四川”當然是真的,都是有史料可靠的。總體來說,自宋蒙戰爭開始、到清朝前期,大致有兩次比較成大規模的向四川移民的過程,兩次湖廣填四川。

一、兩個“湖廣”

1、元代的湖廣

元代“湖廣”為行省,全稱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是直屬中央政府的一級行政區,全國的10個行中書省之一。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省,治所先設在長沙,後遷往武昌。轄境包括今長江以南的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廣西、海南全省,以及貴州大部、廣東雷州半島

因此,今天的廣東並不是元代的湖廣行省主要組成部分

2、明清的湖廣

明代的湖廣行省,轄地只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一部分,治所在武昌,為2京13省之一省。

清代的湖廣行省,則基本延續了明代的轄境和治所,設湖廣總督。

二、兩次“填四川”

1、元末明初

宋蒙戰爭期間,四川是南宋抗蒙的前沿,也是宋蒙之間長達幾十年拉鋸戰的主戰場之一,舉世聞名的釣魚城之戰就是其中之一。可想而知,四川地區遭受毀壞之嚴重,導致元代四川地區人口基本處於稀薄狀態。元朝末年,元軍、紅巾軍、明玉珍軍,包括傅友德、湯和、廖永忠攻滅明玉珍等,年年兵禍也對四川地區造成極大破壞。四川元初156縣,到明初裁剪到只剩下98縣,可見人口減少之多。

期間,明玉珍進軍四川,同時為四川帶來了部分湖北地區的軍隊、家屬、鄉黨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口的損失。明朝初年,朝廷通過政策鼓勵,延續元末以來湖廣地區人口向四川遷移的趨勢。此為元末明初“湖廣填四川”。

2、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四川再一次遭受滅頂之災。一是張獻忠屠川,二是清軍佔領四川。

明朝末年,張獻忠攻入四川,由於大肆掠奪川民財產和人口,屢屢激起川民反抗,加之張獻忠本身殘暴好殺,因此對四川所佔之地的人民,進行了幾乎滅絕式的屠殺。同時,清軍入川過程中,與南明軍隊、本地抵抗武裝在四川展開長達十幾年的拉鋸戰,動輒“全城俱殲,或殺男留婦”,手段之酷烈和殘忍,比之清軍在“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不遑多讓。加之後來,吳三桂起兵,四川再次成為戰場而遭受屠戮。

多年的殘酷虐殺,導致四川人口在康熙初年僅存幾萬人。四川“誠有川之名,無川之實”。

有鑑於此,當時局穩定後,清廷有意重新充實四川之地,遂頒佈《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的詔書,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

從史料來看,清代“湖廣填四川”的人口來源,以四川周邊的湖南、湖北、貴州、雲南、陝西居多,也有廣東、廣西、山東等地的移民。


溫水歷史


湖廣填川陝是中國移民史上一部可歌可泣的血淚史。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此湖廣填川。一次是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初年,一次是明末清初。

元末起義軍領袖明玉珍進入巴蜀,成為了第一批湖廣移民。


明末清初之際,張獻忠、清軍和南明軍在四川連年征戰造成的四川人口驟減。

南明兵部職方司郎中歐陽直在其著作《歐陽氏遺書》中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清初四川人張烺撰寫的《燼餘錄》記載:“今統以十分而論之,其死於獻賊(張獻忠)之屠戮者三,其死於搖黃之擄掠者二,因亂而相殘殺者又二,飢而死者及二,其一則死於病也”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主任曹樹基博士指出,據統計,從明崇禎初年起,四川全省陷入無休止的戰亂當中,在整個過程中大約有685萬人死亡,50萬人殘存[2]。後來清朝以“湖廣填四川”來解決四川人口的缺口。


《明會要》卷五十載:萬曆六年(1578年)四川省有“戶二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萬二千七十三”。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減至“一萬八千零九十丁”(嘉慶《四川道志》卷十七)“川省初定,土滿人稀,寥寥孑遺,儼同空谷。鄉鎮集市,昔之棋佈星羅,今為虎豕之場。誠有川之名,無川之實。”

為了應對四川人口凋零的情況,康熙三十三年頒佈了《招民填川詔》。

朕承先帝遺統,稱制中國,自愧無能,守成自惕。今幸四海同風,八荒底定,貢賦維周,適朕願也。獨痛西蜀一隅,自獻賊蹂躪以來,土地未闢,田野未治,荒蕪有年,貢賦維艱。雖徵毫末,不能供在位之費,尚起江南、江西,助解應用。朕甚憫焉。今有溫、盧二卿,具奏陳言:湖廣民有轂擊肩摩之風,地有一粟難加之勢。今特下詔,仰戶部飭行川省、湖廣等處文武官員知悉,凡有開墾百姓,任從通往,毋得關隘阻撓。俟開墾六年外候旨起科。凡在彼官員,招撫有功,另行嘉獎。
康熙三十三年歲次甲戍正月初七日詔


四川人口從1757年的268萬,跳躍到1790年的888萬,暴增到1830年的3495萬。

大規模的移民改變了四川省的人口結構。今日大約有70%的四川人為湖廣填四川的後裔。

類似山西洪洞大槐樹,目前,巴蜀居民的直系記憶都來自湖北麻城生孝感鄉。筆者猜測,可能是大批移民匯聚到孝感鄉之後,一起前赴四川。也可能是一些後來的移民為了獲得好感,冒稱是來自孝感鄉。

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目前四川省東部的居民(如廣安和鄰水等地),許多來自湖北(如從前麻城孝感鄉)。

石瑛鐘


眉山丹稜縣雙橋鎮楊家就是麻城縣孝感搬置過來的,兩兄弟過來,一個在花溪鎮,至今聯繫不上,雙橋這房下來2800多人一部分在仁壽地區,


A藍天白雲17


我祖上就是從湖北孝感遷到四川省青神縣的,到我兒子這一代,現在好像是六代還是七代。祖上每代人都會把這個事情說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