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訓體制的探索——草根、特色校和職業,我們到底輸在哪裡?

我國的足球青訓問題似乎說什麼都是老生常談——數十年來,但凡對足球有所瞭解的人都會指出中國足球的青訓薄弱,更是會拿來與隔海相望的日本進行一番對比,再狠狠的挖苦幾句,進行一番嘲笑…作為球迷,我並不想對那部分真正耗盡心血的足球人、小球員挖苦諷刺。因此,我希望能夠通過文章來進行探討:足協、各地體育局的足球青訓究竟有長進嗎?足球特色校選拔標準是什麼,到底有用嗎?對比日本,我們還欠缺什麼?

十多年前,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溝通交流越來越方便,網絡約球也興盛了起來,在這股潮流之中,有許許多多的業餘足球賽事通過網絡發展開來。這之中最為知名的應該就是"加油中國"業餘聯賽了。作為一個業餘比賽,"加油中國"通過地域劃分賽區,同時設置年齡的區分,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一批全國性的業餘青年比賽了。受此鼓勵,許許多多的業餘、半職業足球隊也紛紛擴建了青年隊。然而,絕大多數的青年隊壽命都沒有超過一年——一方面,青年賽事一年只有幾場,沒有比賽時隊伍就集結不起來;同時,青年隊並沒有專業的教練或是指導,並沒有辦法進行日常的訓練;再加上火爆的比賽常常爆發鬥毆...這樣的情形也就導致了業餘隊、青年隊基本在賽事結束後就事實上解散了。也因此,沒有幾年,"加油中國"本身也漸漸不見了蹤影,現在的官網只是一片就空白…以小見大,這樣官方扶持的民間草根賽事、業餘青訓並沒有多大的作用。那麼各色足球特色校又如何呢?

青訓體制的探索——草根、特色校和職業,我們到底輸在哪裡?

已然空白的加油中國官網

一般來說,足球運動員的成長應該是通過"技術——小配合——戰術體系"這樣的路徑發展的。然而我國許多學校的足球特長生培養則是完全不考慮客觀規律,希望僅僅通過幾個指標就對足球人才進行挑選,就像很多"特色校"設為考察標準的老三樣:顛球、過杆、長傳球。這三樣毫無疑問確實是足球的根基,然而即便沒有足球經驗的青少年,也只需要幾個月的突擊練習就能夠達標。這樣的選拔,成果如何只能看教練與學校的良心了……

青訓體制的探索——草根、特色校和職業,我們到底輸在哪裡?

某特色校標準化測試項目

足球運動員的基本技術方面的學習一般在18歲前就應該基本完成的,特別是16歲之前的"黃金年齡",應該格外注重。戰術素養、配合、甚至身體能力都完全可以後天培養,但足球技術培養出現了問題,後期校正、學習是事倍功半的。而我國的校園足球,除小部分"特色學校"外,絕大多數熱愛足球的青少年在高中前都接受不到專業人士的足球訓練;即便通過"特長生"、"體育生"途徑走上足球特長生的道路,迎來的除了日復一日的訓練,也只有全年寥寥的幾次地方性盃賽;更何況很多學校為擔心學生受傷,會選擇僅僅參加一個市級青少年比賽——就像各地的"省長杯""市長盃";更多的學校,足球生們可能完全就參加不了任何像樣的比賽,除了隊內訓練就沒有任何比賽經驗…最終,沒有足夠運氣被全國寥寥幾個職業球探發掘的體育生,只能沿著升學的道路前進,白白失去了提升的黃金時期,終其一生可能也無法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

與此相對,日本的青少年足球"業餘"與"職業"的雙軌制更加清晰、完善。日本的職業青訓事實上很多條件都並沒有中國完善,但他們首先通過與地方的聯結來將觸手漸漸伸開——與地方學校簽訂契約,從學校吸收學生進入青訓系統;同時俱樂部也會輸送退役老將或是難以繼續職業生涯的球員去各校兼任教員。通過體系性的安排佈置,日本草根足球得以較為平衡的增長。與此同時,日本的職業青訓也會逐漸的淘汰不合格的青少年球員,將其安排至簽約學校中。大多數被淘汰的青少年球員依然會在各自的學校中繼續進行足球活動。本田圭佑就是個直白的例子——在大阪鋼巴青訓時,他被認為速度太慢,不適合足球運動;被退回到學校後,本田又憑藉著在高中校隊的出色表現,被推薦進入名古屋逆戟鯨,繼而踏上了留洋的道路。

青訓體制的探索——草根、特色校和職業,我們到底輸在哪裡?

大阪鋼巴時期的本田圭佑(Honda)

近年來,我國的職業足球人,特別是各地中超、中甲級別的球隊,都在完善這樣一條從學校到職業的雙向路。就像近兩年炙手可熱的新星段劉愚,就是由深圳翠園中學被山東魯能青訓支付上百萬的培訓費挖走的。隨著校園足球與職業化的聯繫加深,相信會有更多這樣的例子出現,我國足球的青訓狀況也會隨著越來越專業、全面的青訓體系的建立發展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