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行長講述5個跑路老闆的故事

棉花收購加工廠老闆

2011年冬天,我的一個客戶,跑路了。這位老闆從走街串巷收棉花的棉花販子做起,一步步積累,開了家棉花收購加工企業。2009年,老闆看到附近有些無紡布企業效益好,就投了大約500萬,建了個無紡布加工廠。當時我去考察,看到的是最新款的設備,可是投產之後,形勢急轉直下。2008年國家支持上基建項目,無紡布作為防水材料,需求很旺盛,但到了2011年需求量驟降。而且,好客戶都在老廠商手裡,新人進來,只能去做不好收款的客戶。老闆跑路的時候,欠銀行600多萬,欠民間高利貸600多萬元。銀行的600多萬元是多年來一直續貸的,在經營旺季的時候放下來,在淡季的時候就還上一部分。民間的600多萬,據說剛開始只有300多萬,後來利息越借越高,從2分到5分,再加上利滾利,成了600多萬。

春節前後,公安局利用經偵手段把他抓回來了,拘留了幾天,就放出來了。我請他到銀行裡來,問他還有沒有還款能力。他從衣服裡掏出一大堆白條,說這是客戶欠他的貨款,去要了好多次了都沒收回來。後來,擔保人為他代償了這筆貸款,總算有驚無險。這是一個典型的小微企業多元化經營失敗的案例。


銀行行長講述5個跑路老闆的故事


2

投資KTV的食品批發商

2012年4月,我們給這位食品批發商發放了貸款;9月,他想增加一些額度。我問為什麼,他說要合夥開一家KTV。我問要多少錢,他說800萬。我說“你們這是在找死”,他們沒有一絲不安,向我說KTV是多麼賺錢,管理不用擔心,專業的KTV管理公司保證每天營業額5萬元,2年收回全部投資;資金也不是問題,有人說要投200萬入股,但是他們不要。我說,第一,職業經理人靠不住,小微企業要靠自己管理;第二,如果有人入股,雙手歡迎,減輕資金壓力,降低風險。可是他們己經深深地沉醉在對KTV賺錢的憧憬之中了,一句也聽不進去我的話。2013年1月份,春節前夕,他們的KTV經過緊張施工,終於試營業了。總投資達1000萬,超出了預算;但每天的營業額也就兩三萬,與經營公司承諾的五萬相差甚遠。一個月五六十萬的營業額,除去各項開支,利潤大概有二三十萬。他們很滿足,相對於原來的食品批發行業,利潤非常可觀了。2013年4月,他的貸款到期,還款後,又給他貸了款。當時也心存僥倖,也許他真能走出多元化投資的宿命,一舉轉型成功。但是,糟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2013年8月8號,他的合夥人選了一個非常吉利的日子,跑路了。這位合夥人通過民間借貸融了500萬,而這500萬里,這位老闆就擔保了200多萬,債務人跑了,債權人讓他還。8月12日,我找到他,告訴他,當前處置的辦法只有一個,抓緊把KTV賣了,還上債,你還繼續賣你的礦泉水方便麵。他說考慮考慮。當時有人出價400萬接手,可是半年前投的是整整1000萬啊,他捨不得。之後,銀行不再續貸,債主們輪番催收,他一跑了之。好在他的幾個聯保體成員還正常運轉著,己經達成了還款協議。

3

買地的物流公司老闆

這是2013年的一筆業務,沒等批下來,申請人就跑路了。這是一家物流公司,名下有二十多臺危險品運輸車,沒有貸款。我去考察,財務櫃檯的收付款還挺忙,一大排大貨車整整齊齊地停在車場上。除了這塊租來的停車場,老闆在工業園區又買了60畝新廠區。我不明白,一家物流公司為什麼要買這麼多地,而且要建廠。有的物流公司,只有一間辦公室,只管著車輛檔案,連停車場也不提供。老闆含含糊糊地介紹了自己的項目規劃:先建設1萬噸的存儲項目,再建個10萬噸的溶劑油生產裝置。看得出,他對物流還算在行,但明顯不太瞭解倉儲和生產。我問他:“新廠區投了多少錢?” 老闆說:“買地花了600多萬,填土100多萬,搞建設花了小200萬,加起來快1000萬了。” 我問他:“資金來源有哪些?自有資金佔多少?”他支支吾吾說不出來,顧左右而言他。不過瑕不掩瑜,他的材料報上去,審批人員一看還算不錯:貸款不多,資產實力還可以,就是擔保人稍差一些。為擔保人的事,來回折騰了好幾遍,一拖就是一個多月。就在審批過程中,他跑路了。之後聽到消息,他總共欠款2000多萬,全是民間借貸。又聽說,他借貸主要是用於買地,兩年前園區剛開始建設,土地價格很便宜,大約就是10萬一畝。他的物流項目屬於政策比較支持的項目,拿地手續辦理很快。他當時手裡也沒有多少錢,七借八借,利滾利,最後居然成了2000多萬。後來,法院把那60畝地拍賣了,成交價2000多萬,幾乎能把他的窟窿堵上,但是他還是沒有回來。

這家企業犯兩個致命的錯誤:一是為了買地而買地,搞不清資產的用途。第二,以短期借款投固定資產,“短貸長用”,而且用的是高息的民間資金。


銀行行長講述5個跑路老闆的故事

4

大打廣告的水泥廠老闆

按照一般的邏輯,企業如果還不上貸款,就可以宣佈倒閉了,不一定要跑路。這家企業知名度很大,高速公路兩旁的廣告牌有好多塊,估計每年僅這一項廣告費也上百萬元。企業原是一家小水泥廠,由於在市區附近,不太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政府就責令搬遷。於是易地重建,新廠區很氣派,500畝地,有三個大項目:水泥項目、超微礦粉項目、預應力管樁項目。我(“我”是《我是銀行客戶經理》作者王團結,正和島注)接觸到這家企業,是因為年底銀行與企業的銀企對接會選在這家公司開。老闆講話不如其他幾位慷慨激昂,只說自己的產品是一種新型建材,不同於傳統水泥,但是聽起來還是水泥。會開完了,不久就過春節,春節之後不久,就聽說企業被債主們堵門,隨後宣佈倒閉。這家企業倒閉有諸多原因。首先是趕上政策不支持:一是政府的拆遷補償款,總數有幾千萬,但是政府只到位了一部分;二是他想著土地證辦下來,以土地證抵押,銀行貸款很容易獲批,但在房地產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水泥產業屬於不支持行業,多家銀行都未批准貸款。其次,這裡不是水泥廠聚集的地區,也不是原材料產地,在市場上沒有價格優勢。第三,管理雜亂無章。水泥廠倒閉後,有債權人去收應收款,但到水泥廠一問,說是業務員已經把錢拿走了,債權人回到自己企業一問,並沒有收到這筆錢。管理鬆散,指頭縫裡就漏掉不少。

雖然資金緊張,企業還是花了很多不該花的錢。首先,圈地500畝,根本用不完。第二,企業內部設加油站,企業的車輛並不多,純屬浪費。第三,客戶都是靠銷售員維護的,卻在戶外亂投廣告。

5

三次代償擔保債款的好老闆

想起來這個案例,總是百感交集。人是好人,企業是好企業,可是時運不濟,世事弄人。故事1中的棉花收購加工廠老闆跑路後,本故事的主人公是受傷最重的當事人。他為棉花廠老闆擔保最多,代償了近400萬。當時很多人都以為他要倒下了,但還是堅強地生存了下來。代償後,銀行又相應的增加了一部分額度,就這樣挺過來了。2013年續授信的時候,他擔保的另外一家企業又倒閉,替人代償了100萬。談到兩年內兩次代償,他妻子眼含淚花:“這些年省吃儉用,別說到城裡買房子、換好車,就是貴一點的衣服也不捨得買,誰知道最後替別人還了賬!”

誰知厄運遠遠沒有結束,2014年,他擔保的一戶又出了問題,這次似乎躲不過這一劫。這一筆擔保不但替人代償了100多萬,而且造成了兩個最不利的後果:一是大家都認為他撐不住了,沒有人給他擔保;二是當地一家銀行的貸款到期後沒有續貸,這樣就形成了資金鍊斷裂,在我們行的貸款出現逾期。平常人很難理解這個老闆的是:老闆明知對外擔保有風險,為何還要擔保?當事人都是有苦難言。這位老闆也是做棉花加工行業的,在棉花收購期需要大量資金,而這些企業一般都位於鄉鎮上,既沒有房產證,也沒有土地證,想貸款就必須互相擔保。而且,同行業擔保更加加劇了風險:

行情不好是大家都面對的問題,有的企業感覺到沒有前景就摞挑子不幹了,像這位老闆這樣堅強的企業家不僅要勉力維持經營,還要為別人代償。這是聯保制度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現金去哪兒了?

血淋林的事實,你能從中悟到什麼,歡迎大家評論。


銀行行長講述5個跑路老闆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