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電影獨霸市場近30年,如今卻為何沒落?

鄧贏


邵氏電影作為華語電影史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單元,在推動華語電影發展上起到了極大地作用。1958年邵氏電影公司成立,由此邵逸夫成為了公司的領頭人,在香港落地生根。

邵氏公司以香港為大本營,在東南亞的華人世界進行廣泛和持續的電影文化輸出。

上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經濟迅速發展,文化也隨之繁榮。戰後由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識分子,投身於電影界,更充實了邵氏公司的力量。

當時的邵氏電影以國語片為主,在照顧了華人最廣泛的受眾之餘,更在題材上十分討巧。


邵逸夫老闆廣納賢才,並組成了陶秦、羅臻、嶽楓和李翰祥四大天王的豪華導演陣容,再加上由女星李麗華坐鎮,更讓邵氏電影極具看點。

在60年代初,邵氏公司以古裝歷史劇、黃梅調電影以及文藝片為主,尤其李翰祥的古裝片極盡奢華、美輪美,贏得了華人影迷廣泛認同。

同樣,隨著武俠文化在50年代的興起,邵氏公司亦看準了當時觀眾的消費需求。以張徹和胡金銓為主力,推出了《大醉俠》《獨臂刀》等高質量賣座電影。

此後武俠片成為了邵氏公司的主要類型,在不斷翻新票房成績之外,大片長制度也讓成功的商業化模式得以複製,並未邵氏創造了豐厚的利益。

不過好景不長,邵氏旗下的製片經理鄒文懷因不滿被架空而出走,並於1971年成立嘉禾公司,與邵氏分庭抗禮。嘉禾的出現給邵氏王朝造成了極大地衝擊。

尤其嘉禾採用和演員的分紅制度,致使如李小龍、許冠文和洪金寶等明星紛紛投入嘉禾門下。而70年代每年電影票房冠軍,多數由嘉禾公司佔據。

比起邵氏對武俠片的單一輸出,嘉禾更偏向於喜劇片和都市片。或因嘉禾的電影更貼近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反而在本土獲得了更多擁戴。

同樣,邵氏這邊的掌舵人邵逸夫亦開始分心投入電視行業,在TVB的投入建設上盡心盡力。而原本的電影公司卻由方逸華女士主要打理,邵氏公司雖能在70年代維持強勢,但並沒有太大的突破。

慶幸的是,邵氏和嘉禾共同創建的武俠片鼎盛時代,亦成為了華語電影的驕傲。當時的武俠片和功夫片在國外擁有極多的受眾。尤其邵氏公司劉家良的武俠片,更成為了北美骨灰級影迷的心頭好。

當然時代在進步,電影也在進步,至70年代末香港文化的變革速度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到電影行業。反而以大片場制度為主的邵氏公司,顯得有點跟不上時代了。

徐克、譚家明和許鞍華等獨立電影人的崛起,共同促成了香港電影新浪潮。香港新浪潮對邵氏公司的衝擊是巨大的。80年代開始,邵氏電影逐漸失去了原有粉絲和固有市場,逐步被市場拋棄。

1985年邵氏公司宣佈停產,由此轟轟烈烈的香港電影傳奇終結了。雖然八九十年代邵氏公司也有一些動作,但是收效甚微。而曾經的黃金時代也一去不復返。


關注頭條號武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影視娛樂動態。


武俠小王子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邵氏電影的黃金期大概是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這其中湧現和培養出一大批人才,其中已導演為代表的就有,李翰祥、胡金銓、張徹、楚原、王天林等等為典型,演員更不用說了,謝賢、狄龍、姜大衛、爾冬升、曹達華、胡峰、沈殿霞、陳觀泰、劉家輝、惠英紅、錢小豪、等等,邵氏電影不光是為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都為中國電影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又為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至於八十年中期以後,香港政府發放免費的電視牌照,邵氏的重心都投放在電視領域上,從大熒幕轉移到小熒幕,走進千家萬戶,同時香港電影業開始出現繁榮的井噴狀態,很多邵氏老員工開始自己創業,70年成立的嘉禾電影,80年成立的新藝城電影,82年成立的銀都機構,87年成立的永盛電影,94年成立的環亞電影,96年成立的銀河映像與最佳拍檔,等等等等…這期間也造就了香港電影業的空前繁榮,甚至當時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競爭也是空前的激烈,太多的電影公司也造就出很多叫好又叫座的優秀電影,隨著時代的浪潮與發展,大眾們越來越喜歡的這些後成立電影公司拍出來的作品與演員,同時邵氏對於電視領域的轉移越來越優秀,到後來,慢慢的大家逐漸越來越淡忘了邵氏電影,往往提到邵逸夫最多的還是TVB…

邵氏電影的落寞,歸結與市場環境,同時也歸結邵氏本身的投資方向,不能說邵氏電影的失敗,只能說有選擇性的方向去發展,不然就不會有後來的TVB了!




用戶77004292419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一方面,是華語電影的主要受眾群在不斷的變化。香港本土年輕人的勢力崛起,對國語電影的需求降低;東南亞和臺灣市場受李小龍電影的影響,對傳統武俠電影的興趣度在降低,讓邵逸夫感覺自己不能再把準到觀眾的脈搏了。

另一方面,也就是邵氏電影的後繼無人。邵逸夫1907年生人,1925年與三位兄長在上海虹口橫浜橋創辦了邵氏電影。至70年代末期,邵逸夫已年近7旬,加上與兩個兒子關係不和,邵氏電影無人可以繼承。

此外,七十年代末,邵逸夫和方逸華都對電視運營產生了興趣,把資金逐步從邵氏抽走去補貼無線TVB,所以就有了找人接手邵氏電影的想法。

最後,83年的一起嚴重車禍,造成邵氏兩大年輕偶像,一死一退出,成為了壓倒邵氏的最後一根稻草。



費其士


首先,邵氏電影公司是一個成立了幾十年的電影大公司。幾十年 = 會有很多的歷史遺留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積重難返;大 =不用心難以顧及到諸多細節,而細節往往決定成敗。80年代剛剛開始,邵氏電影的高層就將目光由電影投向電視劇。因為那個時候,邵氏電影的財報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恰好公司在經營TVB的時候也賺取了很大利潤,所以就漸漸減少對電影的投資了。

其二,邵氏幾十年不變的製片制度,早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導致邵氏很難再拍出像以前那麼受歡迎的電影了。加上不合理的演員選拔,導致很多優秀演員出走邵氏,另立門戶。而這些演員後來很多都成了邵氏強有力的對手。比如鄒文懷、李小龍和許冠文等。這都是在後來在香港影壇影響力巨大的演員和導演,可是他們都曾被邵氏拒之門外。不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被邵氏接納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們也許就難以取得後來的成就了。

加上徐克、黃百鳴、麥嘉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壇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藝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致命的是,因為香港本地的票房一蹶不振,邵氏高層將目光投向了投向了國際市場。邵氏電影公司在80年代開始進軍好萊塢。公司投資了《地球浩劫》、《銀翼殺手》等好萊塢大片,結果票房都不理想,基本都是賠本賺吆喝的局面。這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決策正確,邵氏電影公司也許可以成為像華納兄弟這樣的百年電影公司。可惜再也沒有如果了,錯過時代機遇的邵氏電影業只能漸漸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了。


跪射俑


再鮮豔的花兒總有會凋零的一天,更何況對於娛樂電影這一行業來說,就更不會存在什麼常青樹之類的。娛樂行業與娛樂明星直接掛鉤,而邵氏電影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僵化的制度,導致一大批優秀演員人才流落,如李小龍、許冠文等人,這些都是後來香港著名的演員導演。

其二保守的製片風格,對於不斷變化的時代來說,一守如前很難再吸引口味不斷刁鑽的觀眾了,再加上後繼優秀的導演徐克 、黃百鳴的崛起,邵氏已註定難以阻擋。

最後的一個原因便是公司高層決策的失誤,在早前投資TVB電視劇取得豐厚利潤,便從電影行業轉投電視劇,再到現在隨著華誼兄弟等公司強勢而上,回頭已晚。



美人白頭,英雄遲暮是無法避免的,但是不管怎麼說邵氏終歸是為後輩製片企業公司做出了無數優秀典範,就算現在TVB也還是出了不少精品的嘛。


北圖提


它的30年輝煌代表當時香港電影的強大,現在香港電影進入21世紀就沒有以前那麼強大了。有三個方面原因:

1:當時香港幾乎主導華人娛樂圈,其它華人地方沒它強大。香港娛樂產業環境好,可以更好學習西方的經驗。

2:中國功夫片很流行,在非華人國家中很受歡迎。

3:海外華人幾乎都會粵語,更容易吸收香港娛樂文化。


比鄰星漫遊指南


只不過,推薦低了,我這種電影武術迷,看了很多邵氏電影。可能20後別的片子看的人少了,但武俠片還是很多年輕人崇拜的。


河北莫言青雲


  具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邵氏電影公司從1958年成立,邵氏電影拍攝過很多經典武俠奇幻電影,這些電影見證了上世紀中邵氏電影的輝煌,這個影視帝國創下了許多國內電影史之最,也是華人電影界的驕傲。然而,自六七十年代的巔峰期,再到八十年代的衰敗,共經歷了將近30年。這個影視帝國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淪落到最後無人問津呢?

  

  影視業發展的潮流漸漸淹沒邵氏,50年代到70年代,大陸及亞洲的很多國家的優秀電影是香港輸入進去的,邵氏也在邵逸夫的帶領下把邵氏電影推向高潮。然而,八十年代開始各大電影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時代的進步,讓偏居一隅的邵氏的電影風格已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

  

  邵氏集團的內部原因也是一個主要因素。1961年,邵邨人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企業一分為二。一些優秀的演員自立門戶,以及邵氏的精神領袖邵逸夫先生已經慢慢老去,讓邵氏集團開始慢慢分裂。

  

  投資的失敗和主業的轉移讓邵氏雪上加霜。特別是在80年之代後邵氏把注意力轉向電視領域,無暇顧及電影領域,但電視又沒有能給邵氏帶向輝煌,再加之邵氏後期大量的錯誤的海外投資,讓本是強弩之末的邵氏雪上加霜,起到了摧古拉朽的作用,大量的債務危機也加速了邵氏的沒落。

  

  從“邵氏出品,必屬佳片”,到最後的末日西山,培養了無數香港明星的邵氏電影,最後淪落到沒落的下場也不可不謂之可惜。


隔壁西瓜君


其實用“沒落”一次來形容邵氏今天的境況是不正確的。早在80年代中期邵逸夫老先生預感到電視會是一個新興發展的市場,於是邵氏電影便在1985年全面停產,轉而進軍電視業,於是TVB(香港無線電視臺)由此誕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邵氏從來沒有沒落過,它只是在行業更迭發展中有點尷尬。


笨小孩5622


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塵不變的。世間的一切,都像音符一樣有高有低有起有落。人紅髮紫,瓜熟自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