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為什麼大齡的他敢於重換職場賽道?年齡不是職業束縛


《實習生》:為什麼大齡的他敢於重換職場賽道?年齡不是職業束縛

影片《實習生》於2015年9月25日在美國上映,主要講述了70歲的本.惠科特年輕的時候事業有成,擁有豐富的職場和人生經驗,退休後他敢於挑戰生活,重返職場,以高齡實習生的身份加入了朱爾斯.奧斯汀創建的時尚購物網站的經歷。

一、無人能逃的“社會鍾”。

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會被認為應該去完成相應的人生目標,比如工作,結婚,生子等,這些完成目標的年紀刻度,構成了社會鍾。

人的一生被社會鍾劃分為若干階段,生活好像必須按照這個順序進行,一旦感到自己落後於社會鍾,不少人的自尊心會受挫,四面八方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我有一個朋友小輝,從事運營工作,見人第一件事就是給你一個大大的微笑,是一個典型的陽光大男孩,業餘時間喜歡攝影,活得特別讓人羨慕。

可是,今年國慶回家後,再次來到北京,整個人變得沮喪起來,幹什麼都打不起精神,我問他怎麼了?

他說:“本來是打算明年要全職做攝影工作,卻遭到家人,朋友打壓,說他這幾年都幹了些什麼,把掙的錢都花在攝影上,也沒見有什麼效果,馬上都快30的人了,換什麼職業?本職工作也沒見得乾的有多好,再不好好努力,等到了30歲就乾巴巴羨慕別人吧”

朋友的例子很典型,大家普遍認為30歲應該事業穩定,30歲再次變換職場賽道,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可是,誰能代替我們走這一生,誰又能真正知道我們喜歡的職業是什麼?安穩的過著眼前的日子,難道就是30歲成年人該有的生活模樣嗎?

影片《實習生》中的本,70歲的高齡敢於突破舒適區,重新挑戰新的職場賽道,俗話說戲劇源於生活,生活高於戲劇。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打破社會鍾設定的人生,按自己的節奏生活是我們自己的權利,也需要我們自己來捍衛。

二、為什麼我們會被社會鍾束縛

1)不敢跳出習慣迴路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確的形態,但其實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習慣構成的。

習慣是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任何習慣都遵循習慣迴路規律,迴路由三部分組成:觸發,慣常行為,獎賞。

《實習生》:為什麼大齡的他敢於重換職場賽道?年齡不是職業束縛

一個朋友和我說,她每天的工作模式是這樣的:

a、 每天8點鬧鐘響起,9點到公司,開始整理手上資料,明確一天工作安排。

b、 11點準時向領導彙報工作

c、 12點準時吃飯

d、 下午1點開始工作,3點再次向領導請示

e、 5點正式下班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鬧鐘是每天固定觸發她上班的信號,每天需要做的工作促使她產生行動(也就是行為),而固定時間向上級彙報是她索取獎勵的方式。

她是一名戶籍管理人員,上下班時間非常準時,她清楚知道自己什麼時間段該幹什麼,何時向領導請示彙報,所以她就是這麼重複度過每一天,這就是她的工作習慣迴路。

因為我們已經在目前的工作中形成了習慣迴路,一切做起來都得心應手,知道怎麼做是正確的,怎麼做會得到獎賞,但是如果跟著內心的選擇走,會改變我們的習慣迴路,會很辛苦,也不見得會有成果,所以我們都寧願待在自己的舒適圈。

2)從眾心理

所謂從眾,就是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個體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

我的一個表姐,剛畢業的時候,自己也沒有什麼主見,家裡人說女孩子考個公務員挺好的,她就考。

今年30歲的她,和我說非常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也不喜歡現在的生活,單位裡一群40歲左右的阿姨,沒有什麼共同語言,感覺一眼就看到自己的一生,但是家裡和周圍人都說她的工作挺好的,安穩,好找對象,讓她不要再作了,所以她一直不敢告訴家裡人她自己真實的想法。

表姐就是因為家人的想法,在合適的年齡做了大家期待的工作。陷入社會鍾,一旦悖逆意願,心理也就失衡了。

3)固有的心智模式決定的

我們長期生活在熟悉的環境,會讓我們形成固有的心智模式,有時候雖然會對於外界有些好奇,但那一絲好奇也會瞬間被周圍人同化,我們跳不出周圍人的聲音,所以也跳不出那個社會鍾。

介紹一下我們的心智模式從何而來。

《實習生》:為什麼大齡的他敢於重換職場賽道?年齡不是職業束縛

由上圖可以看出我們的心智模式主要由我們對於自然世界的直接體驗和我們從別人那裡獲得對於世界的間接體驗推理而來。

打個比方:

小周30歲,想要從目前的hr專業轉到設計師工作,這時候

a、 自然世界:我周圍30歲的人,沒有轉行的。

b、 概念模式:家人,朋友,老公都和我說30歲了,轉什麼行業,應該繼續從事目前的工作。

c、 推論和歸納:周圍沒有轉行的,家人也認為不能轉,這件事情看來不可行,那就放棄吧。

就這樣,我們即使推論一萬遍,還是會跳不出我們的心智模式,我們都不知不覺深陷其中,自然也就跳不出我們的社會鍾。

三、怎樣跳出社會鍾

1、跳出圈層固化思維,拆掉思維裡的牆。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避免不了會受周圍人的影響,經常相處的人群思維會不斷影響著我們,我們的思維模式也會逐漸固化,認為世界就是這個樣子,大家都是這樣生活的。

比如小麗想要轉行去做心裡諮詢師,家人,朋友都勸她不要轉行,告訴她你已經是一個30幾歲的媽媽了,周圍也沒有30幾歲還轉行的,而且心裡學證書很難考,年輕人都好多掛掉的,好好帶好孩子就行了。

聽了這些話,我們通常會認為確實是這樣的,還是放棄掉吧,那我們怎樣跳出這種固化圈層思維呢?

1) 列出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清單,權衡利弊

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是處於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矛盾中無法自拔,我們需要權衡一下利弊,根據小麗情況列出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清單如下。

《實習生》:為什麼大齡的他敢於重換職場賽道?年齡不是職業束縛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繼續保持目前的工作,也許能夠繼續維持目前的生活現狀,但是自己的內心不快樂,不能保證後續的工作動力,薪資隨著動力變得不可知。

如果實行自我係統,未來的自己會變得更加美好,同時收益也會上漲很多,而且是自己喜歡的工作,還能幫助他人。

經過對比,說明小麗轉行去做心裡諮詢師,未來的自我價值以及社會價值更高。

我們陷入困惑時,也可以列出這張清單,看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未來那個價值更高。

2) 列出情緒清單,預測家人情緒

通過上一步,我們已經確定了小麗從事心理諮詢師,未來更有價值,小麗還是很遲疑,因為父母,老公對這件事情的情緒非常大。於是我們可以列一張情緒清單來預測一下他們對小麗做出改變後的情緒變化。

《實習生》:為什麼大齡的他敢於重換職場賽道?年齡不是職業束縛

通過上圖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隨著自我變得更好,父母,老公的認可度也會逐漸上升。

通過以上倆張清單,我們可以成功擺脫周圍人的思維控制,跳出圈層固化思維,清楚瞭解到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是一件可行之事,接下來,我們要學會自我暗示。

2、學會自我暗示,助力自我成功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我們有時候會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最初設下的預言成真,就像給自己下了魔咒一樣。這種效應不僅對消極、負面的念頭成立,對正面、積極的想法也同樣有效。

如果堅持相信自己能成功做到某些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其實是會提高我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朋友小周和我說,剛開始決定要去學習設計師這個行業時,面對很多的壓力,來自家人,時間,自卑等,後來她每天回家對著鏡子,對自己說三遍:我一定可以的,老孃最棒。最後就是在每天自我鼓勵的路上,一直堅持到現在。

所以當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不妨效仿小周,對自己說三遍,我一定可以的,我最棒。

3、運用5小時法則,改變即可開始

當我們確定某件事可做時,我們就要開始立目標,打硬仗。

成年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對家人,對自己負責,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轉行跳入自己喜歡的事業,畢竟家裡的老人,孩子,老婆都需要我們照顧,不能不考慮生活成本。

5小時原則:本傑明.富蘭克林在成年以後,每天都會專門抽出1小時用來學習,後來這個方法被稱為富蘭克林的5小時原則。

每天固定抽出一小時,為自己的理想做準備,儘量減少風險,降低成本,做到無縫銜接。

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轉行過度方式,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建立目標

格萊恩•布蘭德說:“成功就是一個人事先樹立有價值的目標,然後循序漸進地變為現實的過程.”

所以我們既然決定做一件事情,就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做出成績。

2) 構建技能圖譜

為了實現目標,我們需要學習那些技能,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張系統的技能清單。

比如要學習設計,清單如下:

《實習生》:為什麼大齡的他敢於重換職場賽道?年齡不是職業束縛

一張清晰明瞭的技能圖譜能夠幫助你更好掌握所學。

3) 加入組織圈層

一個人的學習是枯燥乏味的,隨時可能放棄,所以我們需要加入相應的組織圈層,一個活躍的組織能夠給我們帶來以下優點:

a、 安全感:加入組織,不再孤立無援,會使我們得到安全感。

b、 自我價值:和一群人學習,進行討論,更有利於自己價值感提升。

c、 解決疑難:遇到問題,可以尋求幫助,更快解決問題。

我的朋友小周因為自身的現實情況,不能辭掉本職工作,所以只能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學習,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每天早起,她會把自己關進書房1小時,告訴家人這個時間段不要打擾她,全身心進入學習狀態。就這樣,一年的堅持,讓她真的踏入了設計圈。

她說,從週一到週五,在上班之餘,每天保留1小時給自己充電學習,如果能堅持下去,一定能受益匪淺。

結語:

在生活中,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夢想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你一直都沒有開始,利用好本文跳出圈層固化思維,拆掉思維裡的牆、學會自我暗示,助力自我成功、運用5小時法則,改變即可開始三個方法,行動起來吧,你的夢想也會離你越來越近。

我是 ,陪你一起進化,一起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