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前后的郑成功其实并不快乐,他面对的形势相当凶险

359年(1661年)前三月的一天,在金门的料罗湾,那里出现了几百年不曾一见的热闹场面,没错,一场隆重的誓师大会在这里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一边是慷慨激昂的热烈动员,一边是气宇轩昂的高涨士气,将士们个个都摩拳擦掌,只等着那一重要的时刻到来。果然随着一声令下,百余艘战船载着2.5万名将士浩浩荡荡地向着海峡对岸开去,在经过近一年的征程与艰苦鏖战的围城中,终于于1662年2月1日迫使荷兰殖民者头目揆一无条件投降。这一年郑成功正好38岁,而这一年距离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也已经过了整整38年,而这一光辉的事迹也载入了中华千年史册。

收复台湾前后的郑成功其实并不快乐,他面对的形势相当凶险

我们不难想一想此时的仅过中年的郑成功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气宇轩昂,何等的风光与体面。但现实中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一切还需从当时的环境和郑成功本人说起。

回顾明末清初的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岁月,郑成功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耀眼的存在。郑成功这个名字里的成功二字足以渲染了他的一生功绩,而这其中,收复台湾就是他的光辉顶点。

收复台湾前后的郑成功其实并不快乐,他面对的形势相当凶险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明天启四年出生于日本九州,6岁时一家返回福建泉州府。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5岁的郑成功考中了秀才,六年之后的1644年,郑成功进入南京国子监,师从江南大儒钱谦益。但此时全国的形势已经异常严峻,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进而向东进攻占京师,大明灭亡。接着山海关一战,清军大破李自成的农民军,南下占据了北方的大片土地,次年,在南京建立仅仅一年的弘光政权亦被清军攻灭。在危急形势之下,在他的父亲郑芝龙和叔叔郑鸿奎的拥戴下,唐王朱聿健在福州监国称帝,因年号隆武,是为隆武帝。可不多久,这位本想有一番作为的隆武皇帝就被他的老爸郑芝龙掣肘架空,但是,年纪轻轻的郑成功却受到了隆武帝的赏识和器重,把皇家国姓朱赐姓给他。后来当父亲郑芝龙铁了心背叛隆武帝背叛大明朝降清时,郑成功却承担起了抗击清军的重任,在郑家军分崩离析的情况下,带领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开始了艰难征程。

收复台湾前后的郑成功其实并不快乐,他面对的形势相当凶险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郑成功领导的的郑家军继续奉大明(主要是南明永历政权)为正朔,实力不断壮大并与清军展开艰难的拉锯战,在互有胜负的拉锯战中最终于1659年率领17万水陆大军与闽南抗清英雄张煌言组成联军一道联合北上,直指金陵(南京),天下震动,可以想象如果此次能够顺利地攻克南京,则会收复江南各处失地,反清复明的大业将会是另外的一种局面。但是由于准备不足,指挥协调不力,加之受到对方缓兵之计的蛊惑,最终这场轰轰烈烈的攻取南京之战以惨败而告终。这一惨败不要紧,清军不久随即南下,直扑厦门,虽然之后打退了清军的进犯,取得了厦门大捷,但是郑成功随即在前荷兰主事何斌的建议下却做出了收复台湾的重大决定。也就有了我们开头说的跨越海峡收复台湾的那“风光”的一幕。

收复台湾前后的郑成功其实并不快乐,他面对的形势相当凶险

其实这或许仅仅是表面的“风光”,亦或是后人解读的“风光”。当时的形势不仅不是那么“风光”,更是充满着危机,甚至是相当的凶险。

首先,南京之战后当时郑成功所处的小环境相当凶险,郑成功的实力也由顶峰瞬间走向败落。

从人员来看,这一战郑家军阵亡数万人马,一大批跟随郑成功多年的优秀将领如甘辉、张英等悉数阵亡,另外还有大量树倒猢狲散的逃亡者、势穷力竭的降清者,加之崇明岛一战再次损失惨重,士气一时无比低落。从形势来看,先前不仅夺取的瓜州、镇江等十数府县得而复失,之后清军继续进占福建大部分地区,此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仅剩下了金门、厦门等极少数据点,虽然抵挡了达素4万大军对厦门的进攻。但是此时的郑家军如果不另辟天地,将随时有被消灭的风险,如果我们再看看1663年金厦失守就能得以明见,原因很简单,弹丸之地失败一次等待的就是毁灭,更何况清军早已加上了迁界禁海,从人员到物资完全阻隔把郑成功集团完全孤立。

收复台湾前后的郑成功其实并不快乐,他面对的形势相当凶险

第二,从当时全国大环境来看,各地抗清势力逐渐走向没落,南明永历政权基本已无东山再起的可能。此时,全国基本上只剩下这几股抗清力量:在滇边有永历政权的中央朝廷(已流亡缅甸)及晋王李定国带领的滇边抗清明军残部;在夔东(今湖北西部)有李自成余部及当地地主组装组成的十三家军;在浙江沿海有张煌言领导的抗清余部;在广东及广西最南端有邓耀、杨彦迪、陈上川等人领导的为数不多的抗清武装;最后就是在福建沿海的郑成功抗清大军。可是仔细分析当时的态势,这些力量都不足以成气候。永历流亡小朝廷寄人篱下,连起码的生存与尊严都成了问题,只剩下了最后的招牌,李定国领导的抗清明军仅有中央军之名,实际上连强大都谈不上,零零散散,各自为战,已趋于瓦解。十三家军生存环境恶劣,会攻重庆后损失惨重的他们更是人心不齐,再无进取之实力,只能勉强暂时自保。而浙江沿海的张煌言南京之战后辗转千里,历经千辛万苦才仅以身免,虽重新聚拢部分人马,但力量过于薄弱。而广东南端的邓耀、杨彦迪、陈上川等抗清武装,由于清军围剿,随时做好亡命入海,归去南洋的准备。

也就是说这几路抗清势力不仅相互阻隔,难以形成合力,更要命的是都在不同程度地走向了败亡的边缘。郑成功的外部环境也相当地不乐观,形势岌岌可危。

收复台湾前后的郑成功其实并不快乐,他面对的形势相当凶险

那么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就是那么风光得意吗?非也,相信此时的郑成功仍然是紧锁眉头。这几个方面的担忧就不能不让他迅速地忘掉暂时的胜利喜悦。

第一,郑成功当时收复的只是台湾西南的一小块沿海地带,不是我们今天想象的整个宝岛台湾,也就是说郑成功的战略纵深依然不是很大。而且这种地方很多都是没有怎么开发的处女地带,而开发需要大量时间大量精力及大批人力进行屯垦,因此并不能立即解决诸如补充各类奇缺物资及安置家属将士的这样的燃眉之急。

收复台湾前后的郑成功其实并不快乐,他面对的形势相当凶险

第二,再次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荷兰殖民者,加上宿敌清军,使得郑成功的压力徒然增大。而这也在之后出现了更为糟糕的局面,那就是清荷双方夹击郑军,从此郑军处境更为艰难。

第三,郑成功迁移台湾,改造台湾,抢占更多的资源空间,必然会触犯原住民的很多利益。果不其然,占据台湾后便与当地的土著政权大肚王国发生了多次冲突。

第四,郑成功虽然光复了台湾,但是政治上大失人心。郑成功此举在许多尚在大陆对匡复社稷抱有一丝希望的抗清志士和大明遗民来说希望更加渺茫,更有甚者会认为这是郑成功有意的彻头彻尾地逃避责任甚至是背叛,这对凝聚本来就像一盘散沙的人心更加不利。

收复台湾前后的郑成功其实并不快乐,他面对的形势相当凶险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郑成功收复台湾并不是带着任何的得意,更没有一丝的风光可言,更多的是一种心酸与无奈。面对无险可守、无粮可收、无钱可用的悲惨局面,即便收复了台湾可能获得的只是暂时的满足与喜悦,但是紧接着现实形势的严峻性足以领这位驰骋十数年的大英雄感到无比的悲凉压抑。

收复台湾前后的郑成功其实并不快乐,他面对的形势相当凶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