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被不看好的將領,靠著自己的實力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不才講史


這樣的人物很多,就說說比較典型的韓信。

韓信少小孤苦,連吃飯都是問題,常去一個堂兄家蹭飯,堂嫂很是反感,故意提前吃飯時間,韓信不好意思再去。

後來在河邊釣魚,用來換飯吃,釣魚技術估計不太好,常常餓的半死,河邊有一洗衣服的老婦,看他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給韓信吃。

後來韓信學得很多本領,但卻在市井受了地痞胯下之辱,成為大家恥笑的對象。

投奔項羽,項羽給了他一根戟,讓他在門口站崗放哨,改投劉邦,也只給了個很小的官,還差點被殺掉,一氣之下,撒丫子跑了,被蕭和追回,留下了蕭和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在蕭和的勸說下,劉邦正式拜韓信為將,一代名將橫空出世,創造了許多經典戰例,成為歷史上不多見的常勝將軍。

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兵鋒所指,所向披靡。

從草根到王侯,韓信成功逆襲人生。


知無為而有益



《特赦1959》中陳賡去功德林看望被俘的國軍將領時,眾人都激動不已,尤其是和他同期的黃埔同學,特別是和陳賡緣分匪淺的宋希濂李仙洲等人,更是感到非常興奮,只有杜聿明表現非常平淡,別人問他,他回答說,他在黃埔期間並不活躍,和陳賡這樣的活躍分子來往不多,並不熟悉。

杜聿明說的當然是實話。杜聿明雖然出身於黃埔一期,但是在校期間表現一般,並不出眾,和陳賡這種黃埔三傑級別的人相比,他基本上屬於默默無聞的那種人。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他性格比較內向冷靜,話不多,心思沒有那麼活絡。而且他的成績也沒有多出眾,所以在學校並不被重視,甚至可以說有些不起眼。


黃埔畢業以後,杜聿明的升遷速度只能說中規中矩,不算很快,但是也不算慢。原因不難理解,他作為黃埔一期生中少有的北方人,在以湘軍,滇軍和粵軍為主的黃埔一期生中沒有什麼根基,畢業後在部隊裡也沒有靠山,基本上就是靠自己打拼。所以,到抗戰爆發時他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只是裝甲兵團團長,實際上相當於一個旅級單位。

就是這個地位,還是杜聿明總自己的努力換來的,正如他在《特赦1959》中說的,是在參加圍殲鄂豫皖根據地的時候,他在徐庭瑤的手下當團長,因為在關鍵時刻救了徐庭瑤,從此受到徐庭瑤的重視,才開始飛黃騰達。這個情況和王耀武相似,他和王耀武雖然同歲,但是他是黃埔一期,而王耀武是三期,發跡時間也差不多。


不過,到抗戰爆發時,杜聿明雖然級別不高,但是已經明顯很受重用了,他雖然只是裝甲兵團團長,但是這是當時國軍唯一的一個裝甲兵團,是一個作為種子培養的部隊,而他當團長,已經說明他在國軍統帥部掛上了號。但抗戰初期,國軍一敗再敗,裝甲兵團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一直到擴編為二百師之後,又擴編為第五軍,他升任軍長,才開始比較受重用了。

而從受命率遠征軍出國作戰開始,他的重要性就很明顯了,雖然喪師辱國,但是他個人並沒有受影響,回國後仍然繼續升遷,並且在五華山事件中堅決貫徹校長命令,從此就成了嫡系親信。抗戰結束後,他又力主進攻東北,雖然一度被撤職,但是到決戰階段,他仍然是蔣最信任的將領,淮海戰役和遼瀋戰役都有他的參與,淮海戰役更是實際上的總指揮。


蕭武


粟裕。相比林帥和陳賡大將這樣成名很早的將領,粟裕曾長期默默無聞,不被人所看好。特別是開始長征之際,他並沒有跟隨大部隊長征,而是被組織上留下來,待在南方打游擊,這對他以後的發展相當不利。然而他卻硬是靠著自己的實力,在解放戰爭中打出了威名,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土地革命期間,粟裕默默無聞;抗日戰爭時期,他依舊默默無聞。抗戰時期,他並沒有在八路軍部隊工作,而是在新四軍工作,遠離軍委總部。他先後擔任新四軍中擔任副支隊長、師長等職務。相比八路軍和軍委總部在在一起,留在新四軍工作的粟裕,顯然有點落寞。而當時新四軍中最有名的將領是彭雪楓,粟裕也多少有些暗淡。

當時軍委總部的對八路軍的關注顯然是超過新四軍的,即便關注新四軍,也不會注意到有個叫粟裕的將領。

然而正是這個默默無聞的粟裕,卻在解放戰爭中打出了威名。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在魯南戰役中殲滅國軍五大主力部隊之首的整編74師。在濟南戰役中全殲濟南守敵10.4萬餘人(包括起義兩萬餘人),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他率華東野戰軍參與淮海戰役,在整個淮海戰役中,我軍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因為這樣的赫赫戰功,粟裕成為新中國第一大將。


袁衛宇


粟裕將軍是很多軍迷都非常喜歡的將軍,湖南人,從小就在國民學校深造,年輕時,在軍事上就展露頭角,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粟裕在讀師範學院的時候被安排在葉挺的指導大隊,葉挺發現了他這個人才,而在隨後,1937年的南昌起義中,粟裕是葉挺的警衛隊班長,也就是一個警衛員。而葉挺則是指揮千軍萬馬的指揮官。

長征時期中央紅軍主力軍進行轉移,後來八個省的江南遊擊隊就成了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而葉挺則被蔣介石任命為軍長。

粟裕那時雖然還是葉挺的部下,但自從加入新四軍後,他成了新四軍第二支隊的副司令員。到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又進行了一次重建,粟裕成了新四軍的師長,負責第一師,到了1945年他成為華中野戰軍的司令員。

就這樣粟裕由一個很低的起點——警衛員,到司令員,成為一個能征善戰,威震敵膽的大將,這也說明是英雄不論出身。

粟裕將軍在抗戰中,戰功赫赫,但是真正讓他展露崢嶸的缺是解放戰爭,在孟良崮和淮海戰役中,用主席的話將,粟裕當居頭功,可見他的表現是非常精彩了。粟裕十分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他用兵如神,戰術十分靈活,不拘泥於書本的兵法,更多是隨機應變,用兵嫻熟老道。

後來新中國舉行授銜儀式,粟裕因為他的戰功十分顯赫,被授予開國大將軍頭銜。他是十大元勳之首,地位崇高,品行也十分令人敬佩。可惜在解放後他不幸遭遇了空難,令人落淚嘆息。


靜說歷史


蔣介石在當黃埔軍校校長的時候,他就沒有看好徐向前,當時的他是看走眼了。為此,錯過了徐向前也成為了蔣介石一生當中最大的遺憾。

那麼,為何蔣介石會錯過徐向前呢?

我們從頭來說一下吧,大家都知道徐向前是黃埔一期的學生,而且他還是黃埔軍校最為優秀的學生之一。

他進入黃埔軍校的引薦人正是毛澤東。

當徐向前來到黃埔軍校的時候,他還認識了很多當時比較有遠大志向的人。可以說能夠入讀黃埔軍校的學生,都是經過層層選拔的。

蔣介石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他就開始培植自己的心腹了。

那麼,要如何找到最為優秀的學生呢?

蔣介石想來想去,只有通過談話來了解了。於是,蔣介石就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裡,然後找一些學生談話。

我們都知道的杜聿明、胡宗南、鄭洞國等等國民黨高級將領,他們都是黃埔軍校時候,被蔣介石提拔起來的。

有一天蔣介石也找到了徐向前談話。

但是,徐向前一項都是話不多的這麼一個人。有的時候很多厲害的人物,他們都是不顯山不漏水的。

徐向前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但是,當時的蔣介石覺得徐向前不愛表達,應該不是自己要找的人。於是,他就這樣和徐向前擦肩而過了。

當然了蔣介石即使想要拉攏徐向前,徐向前肯定也會拒絕他的。因為徐向前早就認識毛澤東了,他們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戰。

事實上到了戰場上,一打仗的時候,蔣介石才叫苦不迭,尤其是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徐向前在太行山打的一些列的戰役,給日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這時候的蔣介石才知道,原來徐向前才是那一個擅長打各種戰役的優秀將領。

我們都知道,解放戰爭的時候,也是徐向前帶領的人民解放軍,打敗了閻錫山,解放了山西全境的。

可以說徐向前就是這樣一個一開始沒有被蔣介石看好,但是,到了戰爭的時候,靠著自己的實力,一步一步成為了最為頂尖的優秀將領的人。


不才講史


劉源上將絕對能上榜,41歲入伍,49歲做到中將,58歲到了最高軍銜。


重名又重姓


1928年初,第一次下野的蔣某人復出重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他深刻反思了前一年8月桂系的“逼宮事件”,認為軍事情報不及時和軍隊思想掌控不得力是兩大原因,遂“痛定思痛”在總司令部內一口氣任命了幾十名侍從副官和聯絡參謀。其中“聯絡參謀”的主要職則。就是蒐集各部隊的內部情況和軍事主官的思想傾向,這批新增聯絡參謀中有兩個傢伙,後來都成為了著名的軍統大特務。



其中一個是黃埔二期的鄭介民,另外一個就是黃埔六期肄業的戴笠,聯絡參謀的工作雖然名義上直接對蔣某人負責,但是卻由其親信王柏齡統一管理。之前戴笠在蔣某人下野期間仍然沒有閒著,四處蒐集情報工作“頗有成效”,加之原密查組長鬍靖安的力薦,才被破格任命為總司令部上尉“聯絡參謀”,但是在1928年的那個時間段裡,戴笠還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因為在當時的總司令部裡,新銳軍官和副官、參謀等幾乎都是黃埔前三期的畢業生,拉幫結夥各具勢力,唯獨這個戴雨農是六期的小弟,地位不高,人微言輕,很是被那幫子黃埔學長瞧不起。戴笠甚至不具備直接晉見總司令和隨意出入官邸的權力,許多辛苦蒐集來的情報不能面呈,儘管7月間被任命為徐州戒嚴司令部少校副官,情況仍然沒有多少改善。



不僅是他的黃埔學長們,甚至連總司令官邸的警衛、司機、廚師、孃姨們也都非常輕視戴笠,每次看見戴笠都直接喊:“小癟三又來了”。尤其是侍衛長王世和最瞧不起戴笠,這個黃埔一期的奉化籍軍官仗著寵信,一貫專橫跋扈欺上瞞下,可他又是戴笠晉見必須過的一關,當時的戴笠又囊中羞澀沒有多餘的銀子孝敬王世和,便只好使小錢買通警衛和司機等人轉呈文件,這就犯了王世和的大忌。

有一次,王世和再次發現戴笠繞過自己晉見,於是在戴笠出門時破口大罵:“戴雨農,我下次再看見你私闖官邸,非把你關起來不可”!而未來的陸軍中將(職務軍銜)、軍統大老闆戴笠也不敢還嘴,只能默默夾著尾巴離開,並引以為奇恥大辱。戴笠發跡之後,終於動手腳把王世和趕下了侍衛長的位置,算是報了一箭之仇。



這時候的戴笠因為沒有專門的特務機構,幾乎就是個“情報個體戶”,工作起來不僅要起早貪黑,還要遭人白眼,沒有什麼人會認為他有出頭之日。他每天很早出去搞情報,半夜三更回來後要分類整理,然後再請自己的同期同學徐亮用正楷謄寫出來,草草睡一會之後,天不亮就要去總司令官邸候著呈交,手頭有幾個錢時坐黃包車,沒錢時就要走著過去。

茲要避開王世和的糾纏,使情報順利送給總司令秘書毛慶祥,那麼比較重要的內容就會轉到蔣某人手中,如果情報一旦被肯定,需要進一步調查和補充資料時,蔣某人就會囑咐毛慶祥發給戴笠一筆經費。拿到經費的戴笠照例會抽頭給警衛、司機、孃姨們一點好處,剩下的錢才留著自己花以及調查之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遠不是後來那麼權勢熏天。



轉機出現在1929年冬天,重掌兵權的唐生智宣佈反蔣,戴笠奉命潛入河南進行策反活動,他首先拉攏了唐軍總司令部軍警稽查處長、黃埔二期生周偉龍,並通過他收買和串聯了一批唐部軍官,造成唐生智所部分崩離析,進而在中央軍的武力攻擊下很快土崩瓦解,唐生智被迫通電下野。而完成任務的戴笠受到重獎,同時晉升中校聯絡參謀,成為總司令部的後起之秀。

從此戴笠的份量明顯加重,中原大戰期間負責瓦解西北軍,成功收買石友三等人倒戈,再單獨負責張學良東北軍的對接工作,開始獨擋一面。



1930年末成立第一個特務組織調查通訊小組,建立所謂的“十人團”,開始與中統特務機關的前身“黨調處”分庭抗禮,1932年復興社成立,戴笠在胡宗南的力薦下出任特務處長,力壓黃埔二期的鄭介民,1934年再兼南昌行營調查科長。

也就是說,從1928年正式從事特務工作開始,戴笠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就成為軍統前身“特務處”的老大,完成了從“小癟三”到令人談虎色變的特務頭子之逆襲。1937年成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老軍統)二處少將處長,1938年成為新成立的軍統局副局長,從上尉混到少將,也僅僅用了九年光景。


度度狼gg


韓信用兵如神,無人不曉。

他醉心兵法,不事農商,生活窘迫,初道艱難。

縱觀歷史名將,出身經歷各不相同。要說當初最不被看好的,非韓信莫屬。

1.蹭吃蹭喝,不被鄉鄰看好。

小夥四肢健全,活蹦亂跳,就是不愛勞動,蹭吃蹭喝,人見人煩,狗見狗咬。那時的韓信是遊手好閒,好逸惡勞的反面典型,用來教育少年兒童。

2.胯下之辱,被淮陰城的人看不起。

既然不種田,不經商,韓信從軍前幹什麼呢?他整日裡背把劍,夾本書,發發呆,釣釣魚,飢飽不定,生活沒有著落。這青年背把寶劍晃來晃去,被地痞盯上了,小子,裝什麼大瓣蒜,必須收拾,擺個穿襠陣羞辱取樂,結果韓信一鑽成名,流傳至今。

3.項羽並不看重他。

韓信投軍後,項羽看韓信形象不錯,給了個執戟郎中的差事幹,就是天天站在項羽的大帳旁,執戟待立,給項羽裝點門面,說實在的,這份工作跟木樁子沒啥區別。

4.劉邦當初也瞧不上他。

韓信轉投劉邦後,開始並不被劉邦看好,韓信只做了個小糧官,心情鬱悶,開小差跑了。

要說識別將才,還是蕭何厲害。蕭何月下追韓信,成為千古美談。

在蕭何的力薦下,劉邦登壇拜將,封韓信大將軍。

韓信由此大展身手,兵鋒所指,所向披靡,開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微山秋水


蔣介石:毛澤東就是一個農民。

我國革命最困難的時期,就是長征了。中央紅軍出發前有8萬多人,等到陝北之時,僅剩下數千人。而長征路上,讓紅軍擺脫敵人圍追堵截的一戰,就是“四渡赤水”了。

當時,蔣介石調動150多個團,想把紅軍剿滅在雲貴川邊境。而紅軍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穿插往返,如魚得水,將國軍耍得團團轉,成功跳出了敵人包圍圈。也是因此,“四渡赤水”也被認為是毛主席最逆天的軍事壯舉。

這一戰中,蔣介石對局勢的態度也很有意思。

一渡赤水之時,蔣在日記中高興地寫到:

“匪向西竄,受川軍此次土城之打擊,則其愈西愈死矣。”

此時的蔣介石,以為毛主席這個農民要失敗了。

等到四渡赤水之際,毛主席對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虛晃一槍。

這一招,嚇得蔣趕緊調滇軍“救駕”。滇軍一走,就給毛主席率軍渡過金沙江、跳出包圍圈,製造了機會。

事後,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殊為一生用兵莫大之恥辱”。此後,蔣介石對毛主席的用兵能力,再也不敢小覷。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從騎奴靠裙帶關係而一飛沖天的大司馬大將軍衛青

衛青本就出身低微,而且還是私生子,長大後跟隨二姐衛子夫在平陽府做騎奴,後來漢武帝一次打獵後到平陽公主府看上了做歌女衛子夫,並且將他們姐弟倆一同帶進了皇宮。

衛子夫得到漢武帝寵幸後,遭到了皇后陳阿嬌的嫉妒,衛青也因此受到了牽連,好在得到了公孫敖幫助才死裡逃生,漢武帝知道這件事後開始重視衛青。

漢武帝決定向匈奴開戰後,便派出了四路大軍,分別由李廣、公孫敖、公孫賀、衛青各統領一路。這其中最被人瞧不起的是騎奴出身的衛青,最被重視的則是被匈奴稱為飛將軍的李廣。最終戰役的結果卻出乎意料,李廣全軍覆沒慘遭生擒,最後僥倖逃脫;公孫敖部一萬軍隊僅有三千生還;公孫賀部無公而還;只有衛青率軍大膽長驅直入,攻破了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打破了匈奴自從漢朝初年以來不敗的神話!也從此頂替了李廣等將,成為了漢武帝最為倚重的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