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員工工資最高時,企業成本最低?

最近有句話很流行,你給你員工吃草,你將迎來一群羊!你給你員工吃肉,你將迎來一群狼!

老闆讓員工吃虧,員工就讓客戶吃虧,客戶就讓老闆吃虧。那為何說工資最高的時候成本最低呢?

舉個例子。

某員工A每年拿10萬的年薪,創造20萬的價值,忽略生產成本管理成不計的情況下,公司淨收益是10萬。

員工B每年拿50萬的年薪,創造100萬的價值,同樣忽略其他成本不計,除去他的人力成本之外,他為公司創造了50萬的收益。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家,你是願意僱傭創造價值10萬的員工A還是僱傭一個創造價值50萬的員工B呢?

從成本上來說,人力成本多了40萬,但是回報增加了80萬。

很多企業在招人用人的時候,比較關注這些直觀的人力成本,總是更傾向於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員工,卻忽略了這些人後續的培訓成本,管理成本和試錯成本等巨大的看不見的機會成本。

02 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指標是人均效能

考核人力資源管理的關鍵指標不是招聘面試、績效打分、培訓考核、薪酬社保,而是人均效能的高低。人均效能就是一個簡單的KPI,最早零售行業應用較多,簡單理解來說就是平均的人均績效或者是單位績效。

核算人均效能有一個很重要的公式。

PR1=營業利潤/薪酬成本PR2=營業利潤/薪酬成本+福利成本PR3=營業利潤/薪酬成本+福利成本+培訓成本+招聘成本等與人相關的總成本

當PR3值=1的時候,說明這些員工創造的價值剛剛好能夠應付他們的工資,那麼這種情況下公司肯定是虧錢的。

一般中國企業的PR3值=1.5左右時,可以實現基本的盈虧平衡。也就是說當企業在員工身上花了100萬,員工必須要創造150萬的價值,才能夠實現盈虧平衡,多出來的50萬需要用來支付運營的成本。當然每一家公司的運營管理成本不一樣,有些企業可能PR3=1.3既可以實現盈虧平衡。

馬雲在創立中供鐵軍時,要求人均銷售額達到100萬人民幣。換句話說,公司每增加一個人,就要增加一百萬人民幣的收入。再後來的淘寶公司,也有一個類似的人效目標,要求每增加一個人,至少要多產生一億人民幣的交易額。通過一定比例把交易額換算成收入,大概是200萬人民幣銷售額。

平安集團要求利潤增長率一定要大於營業收入增長,而營業收入增長又一定要大於人力成本的增長。我自己曾經服務過的一家企業也有類似的目標,每年做人力成本預算時,就非常明確地提出來人員編制的增長率不能超過公司收入增長率的50%。

人均效能表面看是人數的問題,但背後的本質是費用和成本問題,是老闆兜裡的利潤。因此對於HR來說,專業做的多精細不是本事,用最少的人幹最多的活才是水平。

03 提高PR3的兩個關鍵

提高人均效能是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精英化招聘也是企業未來快速發展的一個利器,誰能提升人均效能,誰就能夠在未來的競爭中輕裝上陣,獲得競爭優勢。

提高人均效能有以下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第一,回報必須和績效強相關。

績效=動力X能力

,無論是前中臺還是後臺人員,都有自己的價值輸出點,在這個價值輸出點的基礎上設立超額的回報機制。

所以,企業不要不願意給員工高工資,最好的薪酬體系就是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拿兩個人的錢。如果一家企業裡回報和績效之間沒有相關性或者相關性很弱,那麼這個公司的人均效能PR3肯定不高,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兩個人拿兩個人的錢,幹一個人的活。

第二,嚴控編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