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高考移民”: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

这几天因为一则“考上清华却被取消学籍”的消息,加上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高考移民”这四个字又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网上因为这个话题吵得沸沸扬扬,又支持的有反对的,总之都能说出各自的道理。今天小编也来掰扯两句。

再谈“高考移民”: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高考移民”,简单点说,“高考移民”就是学生高中在A地区学习,高考的时候却跑到B地区考试。不过这有个前提,那就是A地区普遍学习成绩高,B地区则是录取分数低。这样一来,在A地区成绩不出众的学生,在B地区很轻易就能考一个好学校。

可以说“高考移民”这种情况是一直存在的,不同的是,以前大家是临到高考才想办法把学籍转到录取分低的外地去,而现在则是学生本身就是当地户口,高中想办法去成绩好的外地上学,学籍留到当地,临到高考再把人空运过来。

再谈“高考移民”: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

不论是哪一种方法,总之这种行为都会被贴上一个共同的标签:“作弊”。如果放任这种行为的话,那么高考肯定会乱成一锅粥,有条件的家庭纷纷效仿,无条件“移民”的学生永无出头之日,高考将成为“移民”学生的乐园。

有人说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唯一方法,就是全国一张试卷统一按分数录取,全国一盘棋,这样既杜绝了“高考移民”,又保证了绝对的公平。小编只能说这种想法也是一厢情愿,这样做真的就能保证绝对的公平么?

再谈“高考移民”: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

西北、西南教育落后,一没有好老师,二没有好的教育设施,如果全国一张卷考试按高低分录取,那么偏远地区的学生怎么能竞争过大城市的学生?所以偏远地区的录取分数低是有客观原因的,不能因为这些地区暂时落后,就把上大学的机会全部抢走吧?

说到这里,估计又有人说了,说偏远地区录取分数低也就认了,毕竟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教育资源这么过硬,为什么录取分数还较大部分地区低这么多呢?不应该教育资源越好的地方录取分数越高才对吗?

再谈“高考移民”: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也是客观存在的。就拿2001年来说吧,山东考生与北京考生拿到的是相同的高考试卷,而那一年,山东与北京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分“北京文科454分,理科488分;山东文科580分,理科607分。”而且不仅录取分数低,北京高校对北京考生的录取比例也颇为照顾。也就是说北京考生有的考的差的,都能上一个好大学,而山东考生考得好点的,还只能上个专科,或者野鸡大学。

再谈“高考移民”: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这里引用一句网友的言论,那就是“北京的学校当然要照顾北京的考生了,就比如你是外省的考生,你们省的学校也是优先招录你们的学生啊。”这话咋一看很有道理,但是细想一下又不对。因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虽然地处北京,但并不是属于北京的大学,而是教育部直属的,换句话说,那是属于全国的。

所以哪怕各省各地区的学校招录有差异,起码教育部直属的几十所高校应该保证公平公正,就算不按照分数从高到低的标准,最低也要根据各省考生的人数分配名额,而不是厚此薄彼。毕竟同是十年寒窗,要是真考不过别人那也认了,难道一个公平的机会都得不到?

再谈“高考移民”: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

当然高考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在保证每个地区都有名额的基础上,尽量缩小由于地域保护而产生的差异,这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做的。虽然“高考移民”很可恶,但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有什么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