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續書譜》

《姜夔·續書譜》是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研究叢書。旨在為古代書論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成果。

姜夔作《續書譜》以發揮孫過庭《書譜》之旨,分“總論”、“真書”、“用筆”等十八篇,今將其“情性”篇提出,試說其特點得失。

“情性”篇中有云:“藝之至,未始不與精神同,其說見於昌黎《送高閒序》”。韓愈以張旭為例子,敘說書法表達“喜怒窘窮,憂悲、愉佚”等人世感情,而高閒作為僧人,心中必然淡泊無所嗜,以此詰問何以能書。

繼而,姜夔引用孫氏《書譜》文字六部分,其一:“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其二:“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其三:“或折挫槎枿,外曜鋒芒。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其四:“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難以兼通者焉”;其五:“亦猶枝幹扶疏,凌霜雪而彌勁……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其六:“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鎔鑄蟲篆,陶均草隸”;其七:“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其八:“乍顯乍晦,若行若藏……違鍾張而尚工。”

引文即所謂“五乖五合”之說,講明十種條件下人的書寫狀態之不同,從廣義的情感與書跡對應來講尚屬合拍;引文二與引文三在《書譜》中原本相連,省略中間一句,可知為約略取之,非全引用。但“察之”、“擬之”等語,結合原文所處位置,可知此段本講學習者如何從筆跡體會前人心跡之問題,主旨與情性已經有所不同,姜氏所取,僅僅為相關者,原文語脈則不再關注;引文四則引申愈遠,論述不能識得古人心跡,轉而不能在臨摹時抓到關鍵,更稍涉技法論之“遲速”問題;引文五從孫氏全文觀之,則專言風骨問題,行文之邏輯非常清晰。姜氏之引用,依據於此段文末各種性情的人偏向一隅的情況,轉移了篇章的重心,雖支離文意,不為無見;引文六七、八處,在《書譜》原文本為同一意思之段落,意為假如能溝通天地,那麼發明五體,合理謀篇,運用可達神妙。姜夔所引,若接其前引,則語脈斷裂,雖不為無理,卻不相關與情性,進退失據。關鍵在於引文五、六之間少一銜接。

以姜氏“情性”篇綴合之全文估之,可知此篇與孫過庭書譜體例上本不相同,而為引用他人之文的再創作,意思不違孫過庭原說,或謂意思更加明顯精純。但從孫過庭《書譜》原文來體會,在多有割裂文意的遺憾,取句起訖不甚嚴格,且上文筆者所指出的五、六段處之語脈斷裂亦當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