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

木易看史


曹操本人雄才大雄,個性突出,極有主見,同時他愛才如命,身邊匯聚很多有才的人如:荀彧,郭嘉,程昱等,比諸葛亮不得差,諸葛亮是被後人神化了,除荀彧外這些人在曹操身邊只能起參謀作用,很少讓他們獨擋一面!

劉備在個人才略和資源方面比曹操差很遠,因此,諸葛亮在劉備這裡可以顯得很突出,而得到劉備的重用,甚至獨當一面,寧可雞頭,不可鳳尾這可能是諸葛亮選劉備的主因。

另外說明:諸葛亮選擇劉備並不是劉備寬厚仁義,因為他並不象羅貫中描寫那樣!


狐羊樹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出自《左傳》的諺語,熟讀經典的諸葛亮想必是聽過的。而在他出山以前200年,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也曾說過類似的話:“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挑劉備呢?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如果不投靠劉備的話,他能投靠誰?

A.劉表。這是最靠譜的,因為諸葛亮的夫人黃月英管劉表叫姨夫,等於說諸葛亮和劉表沾著親戚。

B.曹操。彼時曹操正對天下廣納賢才,“唯才是舉”是他的主要綱領。諸葛亮這樣的荊州名士,他也必然會欣然用之。

C.孫權。這個也很靠譜,因為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追隨了孫權,並且還很受孫權賞識。孫權也曾要求諸葛瑾把諸葛亮給歸化到自己這邊來。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軍閥如劉璋、張魯、馬超等,不作枚舉。奇怪的是,諸葛亮既沒有投靠孫曹劉,也沒有去益州或者漢中,而是投奔了最慫的劉備。這又是為什麼呢?

竊以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第一,要朝陽不要夕陽。

投奔劉表當然很好,劉表也會重用他,而且其背後的蔡氏兄弟想必也不會給諸葛亮使絆子。但是荊州的局勢卻實在是一團漿糊,劉表一死就勢必會散架。到那時,荊州成了別人嘴裡的肉,他諸葛亮難道要做俘虜和貳臣嗎?

第二,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投奔劉表不可取,那孫權和曹操為何不行呢?當然是因為出不了頭。

在曹操那裡,人才濟濟,諸葛亮一個外來戶又靠什麼去爭的上位?世人都喜歡拿荀彧比作曹操的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麼他拿什麼去和荀彧競爭?

孫權那裡也是同樣的道理。周瑜、張昭這些不說,就說自己的大哥,諸葛亮都未必競爭得過。那樣的話,和去曹操那裡又有什麼區別?

第三,抄底原則。

說完了其他人那裡為何去不得,其實劉備的優勢也就反映出來了——正因為劉備此時一窮二白,諸葛亮才能成為他真正的當家人。

此時的劉備雖然號稱是左將軍、豫州牧,但其實就只有新野一個縣城而已。這樣的小軍閥,才適合諸葛亮施展拳腳。而正是因為劉備集團里根本沒有能夠與自己相匹敵的文臣,諸葛亮才能徹底實施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出來。

第四,狡兔三窟。

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但其實也許是諸葛亮的深層考慮。琅琊諸葛氏也是魏晉時期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家族,雖然諸葛亮兄弟三人南遷到了南方,但琅琊本地依然有族人,比如後來在魏國執掌重兵的諸葛誕。

而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才需要謀篇佈局——大本營在曹操控制的琅琊,大哥在孫權那裡,那麼,自己再投靠劉備,就足可以保證諸葛家族內部的安寧。往大了說,無論誰統一了誰,諸葛家都不會沒官做;往小了說,即使有個三長兩短,投靠到別國也還有個照應。何樂而不為?

這麼說來,諸葛武侯的格局,實在比後來只會清談誤國的王衍,要高得不知道哪裡去了。



青言論史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


竹韻筆談來解答。


第一、諸葛亮一身傲氣


諸葛亮乃是當世臥龍鳳雛,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諸葛亮此人非常傲氣,曹操沒有親自請過諸葛亮,只是派手下詢問是否願意出山,這對於諸葛亮來說,這不是目中無人嗎?想邀請我出山,僅僅派手下來詢問?諸葛亮也太沒面子了。曹操對自己這麼不重視,諸葛亮知道就算自己去了曹操那裡,也不會有太好的發展,所以諸葛亮選擇不去輔助曹操。


劉備卻不同,劉備第一次請諸葛亮,諸葛亮沒有露面,第二次也沒有,足足去了三次,諸葛亮才露面。因為劉備給足了諸葛亮的面子,諸葛亮自己出山也會非常有面子。同時也滿足了諸葛亮的虛榮心。諸葛亮也深知劉備非常需要自己,俯下身來請自己,說明自己非常重要,在劉備身邊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這第一點,就是諸葛亮因為本身傲氣,同時也為自己選擇職場起步的高度,所設計的計謀。劉備能給自己更多的好處,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第二、曹操謀士眾多、劉備謀士匱乏


曹操當時手下已經有眾多的謀士,先入為主,諸葛亮一個後去的謀士,定然不會讓曹操所信任,以及重用,還會得到其他謀士的排擠,甚至於會導致喪命。諸葛亮非常懂這個道理,所以不會去曹操那裡。並且當時曹操本來就勢大,去了也僅僅是錦上添花。如果諸葛亮真的這個時候去了曹操那裡,定然不會有後來的成就。


諸葛亮選擇劉備,不只是因為劉備給足了自己的面子,還有劉備身邊並沒有像樣的謀士,自己去了是雪中送炭,並且先入為主。哪怕以後再多來一些謀士,自己也無需懼怕。主公信任我也不會信任新來的謀士。在三國中,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國還沒有誰出謀劃策的的名頭能蓋過諸葛亮,甚至謀士匱乏,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這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看清了當時的形式。曹操謀士眾多,並且當時處在優勢,自己現在去輔佐只能是錦上添花。輔佐劉備可是雪中送炭,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因為這一點,諸葛亮也不會選擇曹操。



第三、擇明主


曹操生性多疑,並且挾天子當“漢賊”,不是一個正統的君主。只是一介梟雄,而諸葛亮是不會挑選這樣的人當自己的主公,因為諸葛亮其心也善。諸葛亮更多的是為了能得到一定的好名聲,我們平時看的三國如果非要分出正邪,那麼曹操就偏向於邪,諸葛亮是不會選擇曹操的。


劉備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皇室後裔,但在當時大家無從考證,也就默認了劉備是皇室後裔,是皇室正統。諸葛亮選擇劉備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名聲,那就是匡扶漢室,為正統,不是漢賊。


諸葛亮為了名聲,會擇明主,劉備匡扶漢室,曹操實為“漢賊”,所以諸葛亮不會去輔佐曹操。



總結:


綜合以上三點,諸葛亮是不會去輔助曹操的,選擇劉備是諸葛亮最明智的選擇,也造就了諸葛亮一系列的傳奇故事。


這裡是竹韻筆談


竹韻筆談


我相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對於這個問題都有疑問,每個人心中對於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答案。

歷史上的諸葛亮的形象是:一個理想的儒家士子,高風亮節,功勳卓著,秉儒家的忠孝仁義,諸葛亮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而曹操是一代梟雄,“挾天子而令諸侯”,諸葛亮的性格決定了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但另外,劉禪時代,諸葛亮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可見諸葛亮並未將曹操看作“曹賊”。再者,諸葛四友中,其他三人仕魏。道不同不相為謀,假設孟徐石三人在大義上與諸葛截然不同,何以為好友?但前人已作古,其人如何已不是後人隻言片語就可評判。

其一,諸葛亮隨叔父離開家鄉漂泊異鄉,與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關係

其二,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張昭挽留他輔助孫權,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同樣,曹操曹操手下的荀彧、賈詡、郭嘉之流皆名臣,曹操雖有愛才之名,但供諸葛亮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是十分有限的。而反觀劉備,雖然聲望高卻沒有多少實力,手下沒有出色而傑出的謀士,諸葛亮如果能輔佐劉備脫離困境,助其站穩腳跟,乃至克竟全功一統天下的話,則大有可為的,諸葛亮可以說是前程似錦的

其三,諸葛亮的理念是內儒外法,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仁義之名遠播,非常適合諸葛亮發揚其治國理念。而曹操生性多疑,並且勢力太強,實在不是上上之選。

學富五車,卻未經實踐,這可能就是隆中對時的諸葛亮。可以說是諸葛亮成就劉備了,亦或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二者相互精誠協作方能流傳千古的美名。


老王講講趣事


我是關注歷史的天楓說,下面我來說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諸葛亮在民間已經被傳位神人了,能掐會算,能夠呼風喚雨,特別是《三國演義》電視劇一出,諸葛亮的形象更加豐滿。雖然歷史上諸葛亮沒有那麼神,但是依然被歷代統治者所推崇,主要推崇他的忠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也許有人就有疑問了,在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是曹操,劉備實力相對較弱,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去幫助曹操而是去幫助劉備,如果幫助曹操,那樣的話,豈不是早就一統了?為什麼諸葛亮沒有選擇曹操呢?其實這有一定原因的,小楓認為主要以下幾點原因:

一、劉備佔著大義一方

諸葛亮是一個忠臣,是漢朝的忠臣,他心中忠心的是大漢王朝。我們稱之為的蜀國,在當時應該是漢,絕對不會叫蜀國,蜀國是我們後來叫的。劉備整日說自己是皇室後裔,是大漢王朝的皇室後裔,還是當今皇帝的叔叔輩,劉皇叔。也就是說這個大漢王朝是他家的,他們家是正統,所以劉備佔著大義的一方,諸葛亮最先投靠的當時是正義的一方。

二、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曹操身邊能人異士無數,頂尖的謀士就有好幾位,而諸葛亮也是有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抱負”的四有青年,他需要一個很大的舞臺,當時的劉備幾乎一無所有,謀士更加的沒有,諸葛亮又是徐庶推薦的,劉備不得不重視,即使是病急亂投醫,劉備也會聽從諸葛亮的,事實證明,諸葛亮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幾乎諸葛亮的計策他都能聽。諸葛亮在劉備這裡說一不二,這總比在曹操那邊混飯吃要強。

三、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

劉備為了請沒有任何戰績的諸葛亮出山,三顧茅廬,要知道當時劉備已經有皇叔的名號了,為了一個無名小子,在南陽種地的人,連續上門三次,這是啥,這是對自己的重視,你待我如國士,我還你一個江山。

歷史沒有什麼為什麼,沒有那麼多的原因,歷史就是歷史,即使重來一次,諸葛亮也不能投靠曹操,那樣的話他就不是諸葛亮了。


天楓說


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丞相,為自己的主公劉備及後主劉禪可以說做到了鞠躬盡瘁死。然而更多的人希望他輔佐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諸葛亮沒有去輔佐曹操,站在當時的歷史角度看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結果。

首先,諸葛亮的身份類似於現代的高級經理人,他必須選擇一個可以幫助自己實現理想抱負的老大。諸葛亮的理想不言而喻就是想展現自己的王佐之才。歷史有許多有名望和實力的人,但都沒有施展抱負。主要原因是君王不認可和有人作梗。諸葛亮自然要為自己選擇一個能讓自己放開手腳幹,身邊有沒有啥和自己競爭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就比較合適。在劉備與諸葛亮認識的時候,劉備正處於事業開始階段,還很困難,這個時候跟他一起幹的就是二弟和三弟,巴不得有一個人來這裡幹活。這個時候就可以給諸葛亮放權,讓諸葛亮去展現自己。而劉備的兩個結拜弟弟(根據史料關羽歲數最大)都是武將,和諸葛亮乾的不是一樣的活。這樣諸葛亮的位置就不會受到威脅。

然後,再來看看曹操一方。諸葛亮出世的時候是在三顧茅廬前後,這個時候曹操打贏了最艱難的官渡之戰,實力和聲望達到了頂點。來投奔曹操的人尤其謀士自然很多,郭嘉已經頗得曹操信任,可惜早逝,司馬懿文武全才,荀氏叔侄謀略超群,一代毒士賈詡也是屢屢獻出妙計。有這麼一幫人,還諸葛亮去了顯得多餘。再一個就是諸葛亮去了,也沒有絕對實力強過上面幾位。所以諸葛亮還是去一個小的地方,從起步階段輔佐主公,這樣自己的位置更穩固。

第三,就是曹操的名聲在諸葛亮心目中不是特別好。曹操平心而論是個大政治家和軍事家,個人更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但在亂世只能做奸雄。奸雄自然被正統的忠於漢朝的士大夫所不容。加上曹操是宦官養子的兒子更被一些人作為鄙視他的談資。諸葛亮作為一個讀書人,肯定有站在比較正義一方的想法,他不太可能把曹操作為首選。但這個並不是主要原因,選擇支持曹操的能人也不少,所以這隻能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原因。

最後,曹操也沒有去請他,他自然不會主動投靠。假設三顧茅廬的是曹操,可以大膽猜測諸葛亮一定會去。曹操對自己禮遇有加,又有那麼優越的條件,更有利用自己施展才華,幹嘛不去呀。而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換成孫權可能諸葛亮也要出山。因為諸葛亮看重的是他未來的主公對他的尊重。他妻子的姨夫就是劉表,他為啥不投奔呢?,因為他覺得很難獲得尊重。說直白點,就是劉備滿足了一個讀書人的自尊心。

綜上分析,諸葛亮沒能走進曹操陣營,主要原因是諸葛亮希望得到尊重,並能夠滿足自己施展抱負的需要。顯然當時曹操一方的條件並不適合諸葛亮,因此諸葛亮選擇實力較弱的劉備,成就了諸葛亮千古賢相的美名。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舍我談歷史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了劉備作為君主,而不是當時最有權力,最厲害的曹操呢?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對這件事有懷疑,同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沒有一個有權威的解釋。不過,最受人同意的還是說,曹操有權有勢,自己也非常有能力,所以吸引了好多有才能的人。當時諸葛亮一直處在深山之中,剛從自己的屋子裡走出來,這樣的狀態,和曹操身邊那些死心塌地,有才華的人相比,沒有什麼優勢。他也很難發展的很好,所以也引起不了曹操的注意,就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與此同時,劉備那時候還很弱小的,根本不能和曹操相比,自己也沒有得力助手。要說作為出謀劃策的人徐庶的話,勉強算上一個。但是此人沒有定力,見風使舵,於是也叛變,追隨了曹操。還有一方勢力就是東吳孫權了,這邊可以與曹操抗衡一下,有點實力,也是人才很多的地方。所以,相比之下,劉備是最適合他的,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且劉備作為漢朝的皇室後代,諸葛亮確實應該追隨他,可以受到其重用,成為厲害的人物。

這樣的說法不能說錯,當然有一定的道理存在,但是這麼認為的人大多是不真實瞭解諸葛亮的。諸葛亮為人忠誠,有智慧,有開闊的胸襟,不會因為自己的發展,從而盲目選擇的。因為劉備的弱小,在當時自己都保護不了自己,諸葛亮沒有理由去追隨他。所以最終的結果,沒有選擇曹操是有其他原因的!說到這,就要說說曹嵩這個人,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但他就是大名鼎鼎曹操的父親。而曹松的養父又是一個厲害的不得了的人物,就是曹騰。曹騰在當時的地位很高,有很大的權力,雖是一個宦官,但是不可小看此人。

董卓在確立了自己的權勢以後,自己非常自大,想要造反,曹操當時有不一樣的想法,想擴大自己的勢力,於是決定用自己的兵力和董卓對抗。就這樣,曹操作為正派的人物,慢慢穩定下來,也有了足夠的勢力。這樣的曹操此時也沒有忘掉自己的父親和弟弟,決定讓他們倆和自己一起努力,佔據為王,一起享受。但是發生了點意外他倆在去的路上,遇到不幸,被人殺害。不過這個說法有待考察,因為曹嵩的死因也是個未知,一種說法是曹操在戰鬥中多次攻打徐州這一要地,所以也結下了仇人,就是徐州的太守陶謙,此人為了報仇聽到消息,於是派人殺了曹操的父親,來宣洩自己的憤怒。

還有一個說法是,陶謙不是那麼想的,沒有想著殺人報仇,而且出於其他原因,還派人保護他們。但是最主要的事被派出去的士兵,看到了曹嵩的錢財很多,於是想殺人搶奪他們的財產。

這兩種說法,不管真實原因是啥,都和徐州的太守有關係。後面曹操再次攻打徐州也有了為自己的父親報仇的說法。這樣還不行,曹操心狠手辣,殺光了周圍的人也不解恨。不巧的是諸葛亮小時候就生活在徐州附近,經歷了自己的故鄉被外人佔領,甚至殘忍的殺害自己的親人,對於這樣的曹操,諸葛亮肯定不會忘掉這些從而選擇投靠曹操了。




中外歷史百匯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一位超級軍事家,他神出鬼沒的計謀令人歎為觀止。而他在出道之前,儘管身居茅廬,卻胸懷天下,密切地關心著時局的發展,對當時天下的各種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自比於管仲、樂毅,可謂對自己相當的自負。

最終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去。諸葛亮之所以隨劉備下山,僅僅是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了嗎?他當時既知曹操力量強大,東吳國險民附,為什麼他不去投奔曹、吳,而追隨當時實力很小、前途難以預ト的劉備呢?

第一,他思想僵固。諸葛亮不是一個抽象的人,他也是社會具體環境的產物。他的叔父是劉表的好友,劉表是漢室正統的維護者,他們的政治立場都是堅決反曹的。荊州的知識階層大多也是反曹的。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諸葛亮自然也傾向於漢室正統派。他怎麼能去有纂漢之嫌的曹操那裡做官呢? 因此,他堅決不去曹操那裡做官。

第二, 他自命清高。諸葛亮的哥哥在那東吳幹了那麼多年,不過混上了一箇中司馬。東吳人才濟濟,能讓他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角色擔當什麼大任嗎?已經大權在握的孫權,恐怕連正眼都不會看他一下。去那裡毛遂自薦、低聲下氣地乞求一個二等文官做做嗎?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二十多歲的諸葛亮自然不去東吳熬日子。

第三,他雄才大略。諸葛亮自比管、樂,非但不是一個甘居寂寞的人,而且是一個強烈要求能有一個機會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人。“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不願意去做那種放不開手腳的小官而已。自比管、樂的他的性格是,做宮就要做那種放開手腳大幹的官,不做官就躬耕於草莽。而選擇居無定所,實力最弱的劉備,正好是他幹事創業,實現在人生價值的一個契機和跳板。

為此,他勇敢地選擇了向逆境挑戰的追隨劉備。為了出去幹一番事業,諸葛亮決心應邀出山,毅然追隨實力最弱的劉備,也就不足為奇了。


孫遠遠


諸葛亮深處亂世,自己又博學多才,除了江東和曹操那裡,很多地區的領導人都貼出了招工廣告。

一個一個的人才大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崗位。陳宮也找了幾家一直也是沒找到合適工作。找到了好工作又覺的領導不行。

荀彧,郭嘉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開始了建功立業。諸葛亮卻是一直閉門不出,在家務農,為什麼呢?難道諸葛亮就不想出去混混,混個一官半職也好光宗耀主。

答案絕對肯定不是。諸葛亮是飽讀詩書,精通兵法,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內政管理,外交,甚至對機械製造也有研究,要不怎麼能造出木牛流馬呢!

這麼的一身學問和本事難道學了只是因為處於興趣和愛好!諸葛亮最崇拜的是人是管仲和樂毅。對當官沒興趣崇拜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他倆幹什麼啊!

諸葛亮常常已管仲自居,看來他最大的願望是想當丞相啊。

諸葛亮屬於分析國家大事和國家形勢,根據他的分析,曹操那裡人才濟濟,有荀彧,郭嘉等五大謀士,自己去了最多也就是六大謀士,離丞相的位置相差懸殊。

別說謀士了,曹操自己也就是個丞相。所以他沒有去投奔曹操。

江東那裡孫策給孫權留下了一大批的人才,都是老人,有關係,還是根深蒂固的江東黨,去了那裡混個官當,肯定沒問題,但是想實現當管仲的夢想也是沒有多大幾率。

所以諸葛亮就開始等待機會,最後終於等到了劉備,兩人一拍即合。

因為劉備有當皇帝的心,身邊沒人,諸葛亮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就投了劉備這個潛力股,事實最後證明,諸葛亮投資成功。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要說歷史上著名的君臣關係,劉備和諸葛亮是不能繞開的。他們一個雄才大略,一個忠心耿耿;一個有人主之姿,一個是王佐之才。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與魏國、東吳三分天下。

而要說到諸葛亮和劉備的相遇,在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有著名的“三顧茅廬”故事。

叔父離世後,諸葛亮過著悽風苦雨般的生活,他閒居在襄陽隆中。

當時,劉備貴為皇叔,擁有漢朝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的響亮官爵封號,但他也只是寄居在荊州牧劉表那裡度日。

幹事靠人,劉備求賢若渴人。在徐庶的引薦下,劉備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面對劉備誠意滿滿的邀請,諸葛亮出山,開始了充滿傳奇的一生。他輔佐劉備,成就了蜀漢,抒寫了一片真情盪漾的人臣華章。

有人問,依諸葛亮的能力,完全可以在別處得到重用,不必跟著劉備白手起家。那麼,當初諸葛亮為什麼選擇了劉備呢?

我們還是從感人至深的《出師表》說起吧。在寫給後主劉禪的這篇奏疏中,諸葛亮語重心長,情真意切,描述了他和先主劉備的點點滴滴。“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人生抉擇的幾個思考。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這點燃了諸葛亮心頭的曙光。那個時代,出身是一個人近身的鋪路石。當時的劉備儘管寄人籬下,但仍然是漢室親封的高級官員。而諸葛亮縱有千般能耐,當時也只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村野夫。地位尊貴的劉備彎下腰來,帶著誠意前來拜訪,讓諸葛亮的心頭充滿暖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