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爍金為鼎,鑄鼎紀事,以顯赫王命之尊

周人爍金為鼎,鑄鼎紀事,以顯赫王命之尊


周人爍金為鼎,鑄鼎紀事,以顯赫王命之尊

周人爍金為鼎,鑄鼎紀事,以顯赫王命之尊

西周有職業史官,“史”的職能已經具備。周人爍金為鼎,鑄鼎紀事。從金文的內容來看,凡大事、大功、王命,往往做一吉金為銘,刻辭以揚王法成命,以顯赫王命之尊,以記身世之威,以佑子子孫孫永保用。鑄一吉金為紀一事,鑄百千吉金便成史。周史記王室之事而成為史,以此作為起點的中國古代史學,自然就有官史色彩。近代學者反思傳統史學,將之蔑稱為官史,並以近代西方史學的多樣性,作為批判傳統史學的參照,用兩百年以來形成的西方史學觀,作為標準去批判三千年的中國史學,這隻能說是對傳統文化反思過程中出現的矯枉過正。

因為西周以來職業官史的存在,因此孔子便有《書》可讀,有《春秋》可刪。這對古代思想史的推進、文化品格的行成,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孔子的讀本只可能來自西周盛世和春秋中早期,春秋各大國均做國史,蔚為大觀,他們的源頭當然是西周王室的一種文化習慣。從今文《尚書》的文辭來看,不乏跟金文頗為接近的。二者的區別則在於一個是西周文獻原型,一個經過後世傳寫。傳寫過程中可能包括字形、字義、句法等隨著時代變遷而引起的訛異等,但是大體上保留著幾分神采。根據各國史書,“夫儒之職業,誦法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儒學或其他學派於是逐漸在官史的基礎上形成,古代史學對於思想史的決定性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西周、春秋有官史,而戰國則開始出現有私史色彩的著作。如果《春秋》是官史,那麼《左傳》就有一定的私史色彩。《左傳》不知為何人所作,雖然來自多人手筆,但一部分內容與孔子思想十分接近,接近於孔子的《春秋》教本。《左傳·昭公十七年》雲:“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周王室的有史官之職,是否上承於殷商不得而知,影響到諸侯各國卻是事實。《孟子·離婁下》雲:“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戰國亂世,依然有史官。就連來自西戎之地的秦,也有官史,只不過其官史過於簡陋。以前以為秦史沒有編年,但從睡虎地秦簡的相關文檔看,秦史也是有編年的。《史記·太史公自序》轉述司馬談語:“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司馬談所言或有失實之處,但戰國史官地位降低、官修史書不如春秋時期詳實應當可信。

官史將君主政治行為或日常行為上升為文化內容,當然也有如《詩經》者,既有來自上層社會的詠歎也有來自下層士人的聲音,《禮儀》則是從上到下均可各自得到適用內容的行為規範。這一切都依賴“史”以保存下來。“史”幾乎從文明自覺時期起就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要基礎和重要部分。看巫、史、卜三種職業:巫通鬼神,主持神判,卜則以天意主人事,史是將卜的內容刻於龜殼牛骨上的操刀手。“卜”完成了問天的工作,“史”負責將這個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史”完成了中國文化第一批檔案記錄,可謂不辱“史”命。《禮記·禮運》雲:“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隨著西周思想中人文主義色彩的日趨成熟,周王室對神的依賴較殷商王室大幅度降低,巫角色的重要性大幅減弱,卜的職能也逐步融入“史”中。官史文化的進一步成熟,使得《尚書》、《詩經》等早期文獻應運而生,這些都是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來源。作為古代思想史核心的儒學,對於史學的倚重更是極為突出。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並不能因為“史”的早期活動形式與占卜的密切相關,而認為中國史學起源於占卜。史,作為遠古社會最識字的階層,殷商時代不自覺的史學工作者,兩週時代自覺的職業史家,他們地位或許並不高,他們的職業工作所生成的成果並不能體現出個人人格或情懷,卻奠定了中國史學最初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