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您會衝動消費嗎?

說個有意思的人間觀察,在微博上有個投票:疫情過後,你會報復性消費麼?

疫情結束後,您會衝動消費嗎?


1659個人投票,我算了下投票百分比,選擇“會”的人大概佔比是:23.5 %。

你能看出什麼?

基本就是遵循二八定律的啊!

疫情結束後會爆發消費狂潮,本質上就是問我們到底會不會報復性消費。

那有錢人當然可以隨便報復性消費啦,無論疫情前,疫情中,疫情後,都不會耽誤他們該花錢花錢。無論是報復性,隨機性,沒事找事性,他們也一直都是想消費就消費的。

疫情結束後,您會衝動消費嗎?


但當你也跟風去買買買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是那20%的有錢人麼?

所以雖然警報還未完全解除,但趁著這段小小的鬆懈期,柴桑和你來聊一個更現實的話題吧:

宅家的這段時間,你花了多少錢?

等可以大方出門後,你又準備花多少錢?

01

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互聯網時代我們花錢越來越順手了。

記得小時候校門口賣著5毛一袋的辣條,每次我都要把兜裡的一元錢揉得皺巴巴才會遞出去,接過找的5毛又小心翼翼的揣進口袋,簡單的動作間,滿滿都是消費的儀式感。

當微信支付,手機支付流行起來後,這樣繁複動作間的儀式感和紙幣交換間的視覺衝擊,慢慢消失了。

手機屏幕一閃就 -200 的數字,和自己親手掏出兩張毛爺爺再遞出去,這兩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相比起兜裡實實在在花一張就少100的鈔票,手機擅自減掉的數字就像和自己沒什麼關係一樣。

人的本性是會去“享受”花錢這件事的。

即使花錢本質一樣,但我們還是會下意識的感覺 虛擬的數字 ≠ 金錢的實感,如果只是動動手指就能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與享受,並且還感覺不到那麼的肉疼,那為什麼不花呢?為什麼不享受呢?

只是在互聯網不發達的曾經,這份享受的慾望被視覺裡一沓沓鈔票的紮實厚度,嗅覺裡空氣中飄散的銅臭氣息,聽覺裡父母口中的錢要省著點花的唸叨,從多方給理性抑制住了而已。

疫情結束後,您會衝動消費嗎?


我小時候的存錢罐,哈哈哈

但在大數據時代,這個枷鎖被打破了。

看不到鈔票減薄的厚度,嗅不到錢的銅臭味,父母也格外縱容獨生子女,我們很難在花錢時再沉穩的決策,理性的支付。

只有到每個月9號(花唄青年噩夢日),才驚覺自己又欠了一堆債。

但也是奇了怪了,我們想不起自己在哪兒花了這麼多錢,也一直沒有吸取教訓不再花這麼多錢。

之前我在餐廳兼職端盤子的時候,聽店員姐姐聊天說她昨天做頭髮花了八百塊,我受到了衝擊,八百啊,有這錢拿去買遊戲皮膚它不香嗎(咦好像有哪裡還是不太對)?

是的,大數據時代,我們的消費觀受到了千人千面的推薦和針對。

上一刻在逛淘寶只想買個吹風機,下一秒它又給你推薦了防脫洗髮水、護髮精油、戴森捲髮棒……百度隨便查了一下怎麼煎蛋,某東又馬上給你push不粘鍋廣告。

你對遊戲不感興趣,知道你喜歡追星那就買張演唱會門票吧?知道你想好好學習,馬上給你鋪天蓋地推薦知識付費課程,買吧,哪怕不聽在收藏夾裡躺著也安心。

*什麼破信息保密協議,在整個互聯網海洋中,其實我們每個人早就在裸泳了。

密集的精準推薦和轟炸,我們無時不刻不在做著無意識的消費決策,總是感覺自己沒買多少,沒花多少錢,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積跬步足以至千里。

02

講真,疫情快要過去了,可以預料,商家肯定會在不久的未來鼓吹報復性消費,畢竟3個月沒業績了,這不得衝一衝第一季度麼?

陸陸續續準備好鐮刀,準備磨刀霍霍向韭菜了。

在收割季正式到來之前,他們也做了充分的預熱和準備。

自媒體們開始寫這樣的文章:

《別在該好好花錢的年紀談戀愛》

《女人的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你不肯花錢寵愛自己的樣子,真的很醜。》


廣告主們開始張貼這樣的標語:

“精緻的豬豬女孩怎麼能沒有一整套口紅色號?”

“穿上香奈兒,靈魂都是有香氣的女子。”

“帶勞力士,你就是那個霸道總裁朱一旦,隨時發配員工去非洲”


全社會都在鼓勵消費至上。

疫情結束後,您會衝動消費嗎?


消費主義的本質,是對物質進行虛擬意義的賦予,用各種概念粉飾自己的物品,再進一步去包裝到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他們不會讓人直接買買買,而是會潛移默化的向我們灌輸一些觀念。比如用香奈兒的香水會讓你顯得精緻與高人一等,不穿AJ就會在朋友圈顯得特別土啊。

但其實,香水就是用來噴的,鞋就是用來穿的,無法給人貼上任何的永久標籤。人的價值永遠在於他豐富本我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得靠物質去刻意裝出來。

我始終覺得,只要是還沒實現不上班每個月的收入就能超過遠遠自己的花銷水平的,都不是有錢人。穿什麼,買什麼,用什麼,都不是有錢人。

賺錢就是為了花的,是為了提高消費檔次和生活水平的,大家都這麼說。

但是奇怪,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呢?

置身其中的我們,又何曾真的在花錢後的一個月到半年中,感受過自己的生活檔次和水平真的得到了質的提升呢?

仔細想來,唯一爽的時刻,只有剛花完錢的當下啊。

2018年8月,央行數據顯示:

全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還款的總額達到了756.67億元。但在2010年的時候,這個數據僅為76.86億元,8年翻了10倍。


微博有人做了一個關於90後月薪和存款的調查,統計顯示:

4萬多人的評論點贊中,70%的人都有分期負債;20%的年輕人,雖無負債,但也沒有存下什麼錢;只有10%的年輕人,每個月有固定存款。


看著這個數據,我們真的還能心安理得的接受「當下賺錢就該當下花錢享受」這樣的觀念嗎?

其實當代年輕人真的沒什麼錢,即使他們穿的是AJ、挎的是Dior的包包,吃的都是網紅餐廳。

商家都在鼓吹消費,但卻沒有人會對你消費後的人生負責 ,除了你自己。

04

英國詩人塞廖爾·約翰遜說:既花錢又存錢的人,是最滿足的人,因為他享受到了兩者的樂趣。

老粉都知道,我大學畢業靠自媒體的存款有15w。但這筆錢其實嚴格來說不都是我賺的,而是我存的。

如果你想知道我是怎麼賺的,可以點這兒看看

疫情結束後,您會衝動消費嗎?


之前隔壁寢室的朋友羨慕我“居然能在大學就賺這麼多!”,我跟她說:

其實不是我賺得多,只是我不太會花錢。你換算一下,假如你不買這麼多大牌化妝品,口紅只買一隻夠用的,是不是比我還有錢?

她算了一下,說,我靠,還真是,但我也沒有15萬那麼多。

我善意補充到:

還有你和你男朋友經常每隔一星期就來往一趟的火車票錢和你們平均五天就要過一次紀念日的禮物錢。

*嘖嘖,不談戀愛,錢包沒事。

這筆存款,我始終沒怎麼動過,我認為人始終要給自己留一份底氣和安全感,對我來說,這15w就是我的安全感。

即使不花,但光是這筆錢存在本身,就對我的人生選擇意義重大。

我現在做著我喜歡的,有成長價值的新媒體工作,而我不介意工資暫時會比較低。因為我有資本,所以我也有耐心等自己在這個崗位成長升值。

相比起來,許多人選擇大學專業和職業生涯的標準,都是看錢夠不夠。

喜歡的工作工資低不敢去,討厭的工作也不敢辭職,因為又要交房租又要交水電,一換工作就沒底氣養活自己,只好放棄。

但若是手裡有一筆FuckYou Money(夠自己生活6個月的錢),其實就完全不用介意短期利益,轉而可以去更關注長期價值。

疫情結束後,您會衝動消費嗎?


許多時候,讓我們錯失機會和興趣的,都是錢不夠。

很諷刺的是,錢這個東西不能買來一切,但卻又可以間接的換到一切。

04

最後也和你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消費習慣,其實一直都很簡單,就是三點:

1、只買剛需的東西,每個月必須存下來一筆錢

我換季只會買2件基礎款的新衣服,這樣不僅簡約,也不至於明年就過時穿不了,我有正式場合的正裝,平時我就以簡約為主。至於化妝品護膚品,我也會只買一兩套,用完了再買。

相信我,不天天換套新衣服不在櫃上擺滿化妝品沒人會看不起你的,你又不是英語老師哈哈~

疫情結束後,您會衝動消費嗎?


我的錢都是買書買酒買文具哈哈

而每個月我都會存下來當月收入的20%,拿去定投或者買基金,現在每天能收入大概30塊錢。

長期攢錢,你會有一筆小小的積蓄,這是你改變命運的第一把鑰匙,也是你的啟動資金。

你可以用這筆錢全職考研重新以應屆生身份換工作,可以拿去學習一門新技能,用法多種多樣,說白了,這就是你的底氣,可以相對自由選擇人生的底氣。

2、關掉花唄,從來不用花唄支付

資本太聰明瞭,他們向你灌輸消費觀,包裝自己的產品,還借錢給你消費。

花唄的本質,是透支我們未來的金錢去提前消費。當自制力不夠強的年輕人們習慣了超前消費的快感,消費慾望會越來越大,對自身的真實經濟水平也越來越不自知。

這是很危險的,每個月還完花唄所剩無幾,於是又不得不再借錢消費。當人習慣了“借錢消費”後,這個雪球只會越滾越大。

還花唄時的那種迷惑和肉疼,我真的不想體會第二次了哈哈。

3、如果我真的非常想要一個非剛需的東西,那我會先再等三天再買

我也會有奇奇怪怪的愛好啊,比如我喜歡買看不懂的原版精裝書、機械標本、手賬膠帶……這些嚴格意義來說都是“非剛需,沒多大用”的,但卻是我精神需求的一部分。

所以當有了喜歡的東西,我會故意等三天,三天足以把所有衝動消費的熱情磨滅,辨別我到底是真的想要,還是一時興起。

事實上這個習慣讓我至少少買了70%的東西……真的!先稍微忍一忍,等上三天,再看到就已經不會那麼想買了。

所以我也不希望大家看太多淘寶直播,因為狂熱的直播間氣氛留給你的決策時間太少了,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到底自己需不需要這個東西,就條件反射跟著搶了。

最後真的很希望大家,讓消費迴歸理性,讓金錢迴歸價值。

疫情過後,火鍋店會被擠爆炸,旅遊景區會被人頭佔領,東北澡堂子裡的泥能把下水道都堵了。

但沒關係,這只是普通的壓抑後反彈,被關久了想多吃幾頓小龍蝦,怎麼有錯啦?

我們真正該警惕的,是自己的錢包餘額莫名減少的速度,以及不自知的消費主義陷阱。

還報復性消費?

呸,是消費報復我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