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写在前面的话:

作为一股正能量,不谈时政,不给领导添麻烦,是最起码的觉悟,所以,本文无意通古鉴今,就在故纸堆里,看看过往的英雄演义,聊以自慰。

北洋时代,是一个自由的黄金时代!

北洋时代,是一个“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

这个奉行秦制两千多年的帝国,突然迎来了全球化的冲击,让这个颓败的老大帝国锐变重生,枯木逢春。

自古以来中国的权力都是从上而下产生的,每一个大佬都是从小弟做起的,每一个权力都是有它的脉系。

那么北洋是怎么来的呢?

在北洋的权力脉系,起源于满清的北洋通商大臣职位。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对外交流中常常引起重大纠纷,为了专门处理对外的通商事务,清朝设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由原《南京条约》开通五个通商口岸设的“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南方对外的通商口岸的通商一切事务。一般由江浙闽粤等地的总督担任,位高权重。而北洋通商大臣职位是由原来的1870年裁切的“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大臣”改设北洋通商大臣,并由直隶总督兼任,工作重心是“海防”和“洋务”,能直接参与决断大清的军事、经济、外交等重要事务。

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美国人画的大清总理衙门办公的场景

首任北洋大臣是李鸿章,他还任直隶总督,这样的能人,在外交上的出色表现,慢慢地他在外交事务上已经完全取代总理衙门的地位,总览地方行政、外交、军事,北洋系就在李鸿章这棵大树下茂盛起来。

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李鸿章

然李鸿章垂垂老矣,他也在物色北洋系的接班人,这时候进入李鸿章视野的是在朝鲜战场上有卓越表现的袁世凯,袁大头虽然科举不行,但是,他少喜读兵书,立志“一口吞尽胡天娇”,李鸿章非常赏识袁世凯,在他考察德国后,被德国的兵工厂和军队给震惊了,他一直耿耿于怀,说大清无论如何也要建立起一支这样的德式部队,他就不用脱着老脸频频去签卖国条约了。

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李鸿章和俾斯麦

他对袁世凯委以重任,就让他模仿德国,在天津“小站”练兵。话说这能人呢,只要机会以来,就如鱼得水。袁世凯没有让李鸿章失望,很快按照德国部队模式,建立起一支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等多兵种的新式部队,光炮兵就有2000人,这让李鸿章眼兴奋不已,中国用几千年的冷兵器,这下枪炮齐全,要和世界接轨了。

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袁世凯小站练兵

李鸿章对袁世凯赞誉有加:当今之世,无出其右者。并向朝廷力荐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北洋总理大臣,这就是把他政治遗产和北洋衣钵全盘传给了袁世凯。袁世凯的迅速崛起,让大清的慈善都很是忌惮,但是袁世凯撒豆成兵,他的小站练兵出来的个个都是人才,他的部下出了34人省督军、4名中华民国总统 ,还有一堆高级军官,这些少壮派,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就算袁世凯以“足疾”为由撂挑子回家钓鱼,朝廷这帮老八旗旗营根本也指挥不动袁世凯的新军。

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袁世凯检阅新军

八旗清兵感觉一夜之间就被淘汰了,朝廷已经没办法摆脱袁世凯了,以至于孙文在南方屡屡起事,袁世凯玩起了纵横术,两边通吃,在革命党人的眼里,袁世凯是唯一能听得懂他们革命党人话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可以代表朝廷出来话事的人。在朝廷的眼里,只有袁世凯的军队才能对付得了那批南方乱党,就这样,袁世凯越坐越大。以至于后来,他逼隆裕和溥仪退位说,你们好好退位,他们将会优待清室,不然南方讲无法收拾,你们性命我都无法保证。吓得溥仪退位后,孙文那一帮人,没有当过一天官,也没有自己的枪杆子,靠几个学生和几个连的士兵,怎么能驾驭得了大清留下的这大个烂摊子。清朝各省的督军都是袁世凯的老部下。袁世凯就呵呵一笑,这中国这辆破车,你孙中山来开?孙中山刚刚还在美国刷盘子,演讲说说大话还可以,真要他运作全国这庞大军政系统,根本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四下望去,这天下也就只有你袁世凯老哥才能玩得转了,所以就故作高姿态,让贤给袁世凯了。

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袁世凯和新军将领

袁世凯就这样当了总统,他启用的全是北洋系的老部下,组成的政府,这就是常说的北洋政府。

一个由前清政府官员开创的北洋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北洋政府施行的是美国式的府院互相制衡模式,实行三权分立,政府受参众两院限制,这也就是有了后来历史说的府院之争。

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北洋议会

中国原本是一个被秦制驯服了两千多年的社会,奉行权威主义,帝制刚刚结束,皇帝还在宫里坐着,人们不可能在几年时间里就转过这几千年的观念,袁世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满清,他被怂恿君主立宪,他当皇帝,实行君主制,虽然是昙花一现,这在当时也是有一定土壤的。包括袁世凯称帝之前,很多各省督军都口口声声支持袁世凯称帝。

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称帝当天的袁世凯

但是袁世凯死后,北洋开始裂变,慢慢进入到军阀割据的时代,北洋中央政府就更加进入到小政府的阶段,北京对全国底层的控制更被削弱了。

北洋政府一开始,“国事初定”,北洋系的政治理想还清新的,他们成了现代议会、现代法庭、现代警察等机构,争相创办学校。北洋推行 司 法 独 立,法官不受政府指导,法官不能 入 党,法官终身制。还推行学术独立,学校不受教育部行政管理,学校单独运作,学术完全自由。所以这一时期,大家都在谈革命,谈民主、谈共和、谈议会,有了集会的自由,有了开报馆的自由,有教授光明正大骂总统的自由...…

由于北洋对内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模式,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约》,《县自治法细则》《议员议会规则》、实现市、乡自治,地方事务地方自决。这样被封建秦制束缚了两千多年的中华大地,一下子释放出强大的活力,各地经济、文化都进入了野蛮生长的时代。

这是当时有史以来最开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也是外交开始强硬的时代!

在文化方面,在这样北洋实行言 论 自 由,结社自由、出 版 自 由,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产生了大量大量的的文化巨匠,包括鲁迅、梁秋实、蔡元培、李大钊近百位文化大师等等,各种思潮,各种主义,德先生还是赛先生等这股 自 由 之 风,仿佛一下在这个中华奉行两千多年的秦制酱缸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甘泉,自春秋以来,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到来了。

外交奉行双边对等原则,坚持主权独立。对外采取强硬策略,一改清朝割地赔款的软弱,派出徐树铮收回外蒙古,尤其是丢失多年的唐努乌梁海。加入一战协约国,派人参加一战,出兵在西伯利亚护侨,陆续收回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关税自主权,拒签《巴黎合约》,要求山东归还中国。

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北洋政府派兵在西伯利亚撤侨

由于小政府模式,政府不干涉市场经济,很多民间资本注入到工业,这时民族工业突飞猛进,很多外资也进到中国市场,一口气修了3000多公里的铁路线,粮食产量是印度的3倍,北洋时期生产了排水万吨的轮船(万吨轮),自主生产了飞机,中国境内有300多家银行,400多家大型矿产机构,资本的价值得到了空前的体现。北洋政府并制定了详细的现代法律来保护私有资产和自由市场,出台了《商会法》《工商保息法》、《商人通例施行细则》《公司条例实施细则》。

北洋时代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在16%-22%,成为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市场活力第一次彻底被释放出来

这些,都是基于北洋的人才。

古老的东方文化,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出于东亚封闭状态,大家都是尊孔为圣,眼界和格局都是定在科举上,一直如此。

北洋十六年: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繁荣

蔡元培

然而到了北洋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东西方两股文化突然交汇了,激起了巨大的浪花。翻看北洋各个政府各部门高层简历,很多大法官,司法总长,都是毕业于牛津、耶鲁等的法学真博士,他们直接参考的欧美法系。这时很多北洋教授都是留学欧美名校,留日本的都是被人看不起的。这个时期,产生的特殊人才,都是少读经史子集,后读西学,具有东西方视野和很强烈人文理想、家国情操。

正是北洋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产生的特殊人才,能真正学贯中西,并经世致用,他们是一群理想的集合,在他们这个自 由的时代里,产生光辉的成就,这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把大清扔进了中世纪。

可正是因为他们实现小政府,没能挡住南方军队北伐脚步,从此,中国被国民党带入了军政府时代。

读史,每每读到最后,读到更多是遗憾!

当我们翻开北洋篇短短的16年的史页,一个小政府,他们试图用美式的方案,将一个深陷泥潭的老大帝国,在短短的16年里,让人看到了强国的曙光。

北洋也是一个纠结的时代,这种理想主义的制度还来不及完善,很多枭雄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用中国古老的孙子兵法,来冲击这座理想的祭坛。

当这座祭坛倒塌的时候,注定要淹没了多少,累累白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