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长得丑还是长得普通?

xieshulang



首先,有个一句话原则是全文通用的:

“所有当面说的漂亮只约等于不丑”!

“所有当面说的漂亮只约等于不丑”!

“所有当面说的漂亮只约等于不丑”!

重要的事说三遍!

就像“帅哥”、“美女”如今只表明性别,当面说的“你很漂亮”只相当于“今天天气不错”一类的寒暄。但如果在说不在场、利益无关的第三个人“很漂亮”,可信度就提高了很多。

1、“萌”、“气质”、“优雅”、“知性美”

“A很漂亮,B挺萌的,C是气质女,D有种古典美,E是优雅那类型的”,这个里谁比较好看?在多数情况下,A好看,BCDE则不能算漂亮。

如果没有漂亮、好看、(长得)美这三个,只用了“可爱”、“萌”、“气质”、“xx美(古典美、知性美等等不是“长得”美的)”、“书卷气”、“优雅”这些形容词,就说明不是绝对漂亮,但是(当面时)人家又想找个词来赞你,或者(背后评价时)因为评价了别人漂亮好看想避免太偏爱另外的人而找到一些褒义词来安给你以找个平衡,所以就找到了这些词。如果绝对漂亮,是葛优说的在仇人眼里都是西施,那么她可以性格很差、毫无气质、是个文盲,照样是美女。

如果绝对漂亮的人同时也萌、也有气质、也知性、也有古典气息,人们会把漂亮、美和萌、气质、知性、古典连起来用。比如说“她的漂亮里有萌的成分”、“她漂亮,而且有气质”、“她长得美,是偏古典的那种美”。

如果一个人得到别人的当面评价次次都只是“你还挺萌的”、“你很知性”、“你很有气质”……而很少出现“漂亮”、“好看”、“(长得)美”,抱抱,绝对不漂亮。

小孩被当面寒暄的用词只有“萌”和“可爱”的话,这个待遇的门槛比成年人被寒暄“你挺漂亮”更低——成年人被当面寒暄“漂亮”时,尽管不一定漂亮,但应该至少不丑(对丑人,大多数人在相处中绝口不提相貌,傻子才会对丑人说“你很漂亮”这种睁眼的瞎话来刺激人家)。可小孩基本上都萌、都可爱,因为“萌”的定义就是“幼态”,可爱是指“憨态可掬”,丑的娃照样可以是萌的、可爱的!

我小学(90年代)曾经在一个可称小童星班的集体里,当年班上有四十几个同学算广义上的“上过央视,或中国教育电视台”,当然,有的只是群舞、露过一小脸;其中又有二十几个同学有被直接拍摄的经验:电影,电视剧,广告(商业的和公益的),主旋律宣传片,“我们班”(班集体)本身还被地方台拍成了纪录片。当时几乎天天有各路人马到我们班“选人”,班上也有少数关系户家长是会塞钱让孩子上节目的。我们当然不会直接得知谁被选上的全部内幕,但是小孩子们自己就会窃窃私语地议论谁一定是关系户:如果来选人的是拍主旋律纪录片的,说“选几个娃,就是表现孩子们可爱,充满生机”或者是“高矮要整齐”,老师就会优先选他们;但是一旦别人加了一句“这个是商业广告,相貌比较硬的才行”,老师就算想选他们也无能为力,虽然他们也粉嘟嘟的挺可爱,主旋律宣传片之类的他们去拍是够了,他们父母塞点钱还能去拍电影电视剧,但是商业广告对相貌的要求很高,大家随便瞄一眼电视机,看看商业广告里的孩子是不是不仅比日常生活中普通孩子漂亮很多,甚至也比公益广告、电影电视剧里的孩子漂亮?公益广告、电影电视剧里的孩子大部分只要求萌,但是商业广告里的孩子大多数是要求相貌非常过硬,因为商业广告很难被家长塞钱这种因素左右——商家还要给孩子或家长钱的。

2、“其实你很漂亮”

如果你经常听到的称赞你漂亮的话是“其实你很漂亮呀”,你肯定不怎么漂亮。

因为“其实”是微有转折之意的。对一个一看就非常漂亮、公认非常漂亮的女孩,不需要用“其实”。当然,如果中文功底不行的人说的,或者“其实”是他/她的口头禅,就不必计较这个。

3、耐看不耐看

我遇到过的真事:有一个女生被人背地里说“我能说她长得不耐看吗”,另一个女生被人当面说“你长得挺耐看的”。按理说,耐看的应该比不耐看的好看。但是,事实上那个被人吐槽不耐看的是公认大美女,而那个被说耐看的反而长相一般。

什么叫“耐看”呢?其准确定义是“第二眼、第三眼、第N眼并不会比第一眼印象更差”——要么第一眼到第N眼印象都差不多,要么是“越看越好看”。

请记住“一切不说漂亮不漂亮,只说耐看不耐看的都是耍流氓”,因为“耐看的比不耐看的漂亮”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同样漂亮。

如果两个人都是非常漂亮,那么第一眼都是很惊艳的:耐看的,第二眼到第N眼还是很惊艳,这种相貌就很完美,可称天仙;不耐看的,就是第二眼到第N眼的观感就比第一眼有所衰减,这类人一般相貌有明显优点,有视觉冲击力(所以才会第一眼很惊艳),后面之所以印象衰减,是因为比较俗气(不像天仙),看多了就稍微有些别扭;或者偏于妖媚,女生看多了就产生敌意,慢慢就不觉得好看。

如果两个人都是比较漂亮,那么第一眼都是很舒服的:耐看的,第二眼到第N眼还是很舒服,这种是清纯、邻家型的;不耐看的,往往相貌有突出的地方(所以一眼望去才会觉得比较漂亮),但也有硬伤,不能多看,第一眼先看到优点,第二眼到第N眼时缺点就暴露了,所以越看越不好看。

如果两个人都一般,那么第一眼就都没觉得好看:耐看的,是五官偏寡淡,没优点,但也没什么大的缺点,所以看多了也不会暴露更多缺点,看多了还会因为看熟悉了而让人感觉更好看;不耐看的,是没什么优点(所以一眼望去也不怎么漂亮),而且有大缺点的(所以看多了就更暴露缺点了)。这种基本就是“丑人”了。

所以说,那个女孩被人说“你长得挺耐看的”,其实是“不漂亮但耐看的,是五官偏寡淡,没优点,但也没什么大的缺点”这个级别的,她其实并不漂亮,只是因为没硬伤才耐看而已。而一个“不耐看”的,至少人家是第一眼很漂亮的。

单说耐看根本不能说明漂亮,只能说明不丑(丑人肯定不耐看)。不和漂亮连用的耐看,甚至往往说明不太漂亮。单说“其实她还挺耐看的呀”,说明“一般人没觉得她漂亮”;说一个人“长得不耐看”,大半时候是说“漂亮但不耐看”,至少说明“别人公认她还是比较美的”。

4、既然“所有当面说的漂亮只约等于不丑”,哪些当面说的漂亮仍然表明漂亮呢?

当且仅当对方表达“你很漂亮以至于获得了额外的优势”的意思时。也就是,对方是在“大家都好漂亮但是还是要哼哧哼哧地干活”的意义上夸你,还是在“你很漂亮,所以别人哼哧哼哧地干活你却可以刷脸卖萌到哪里都有人捧”的意义上夸你。

所有人都漂亮是可能的,但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刷脸卖萌到哪里都有人捧。旧社会大部分人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现在则大部分人面皮白净、衣着光鲜,相貌和气质的平均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再加上服饰、化妆、美容甚至整容市场的发展,较优秀、较高端的圈子里的年轻人会看到周围的人50%都漂亮,而且不是互相恭维漂亮,是真的男帅女美。但是无论哪个圈子里的人都只会认为身边也就5%的人以相貌获得了额外的优势。这道理是很简单的:当所有人都获得这个优势后,就不成其为优势了。80年代只要是大学生,人人仰望,社会栋梁,现在本科学历只是个最低线;但是清华北大80年代是一小撮人,现在也还是一小撮人。所以,当人类的整体相貌水平达到70亿人都算得上漂亮,又会有一小撮人以更突出的相貌获得优势。

我小学的小童星班上,有一位相貌逆天的,有十来个明星相貌的,有二三十个“长得好看”的,谁在哪个档次十分分明,最多有点小争议。所以,我一直就知道老师、家长、同学怎么有区分度地说这三个等级的“漂亮”。老师对“长得好看”的说“漂亮”、“好看”,对明星相貌的会说“相貌比较硬”,至于相貌逆天的那位,说的是“她那张脸”——“你又没有她那张脸”、“她不就靠她那张脸混”。我问妈妈,“她那张脸”就是说“她那张脸很漂亮”啊,为什么只说她的那张脸,不对也漂亮的别人用“那张脸”呢?

妈妈说,你别只看字面意思啊,差别是在潜台词上:“她那张脸”其实就是说她漂亮,但是比说“她很漂亮”牛逼十八条街,牛逼在它的自带潜台词“那张脸是别人都没有的,羡慕也换不来的”。

5、反向理解法

“我怎么觉得XXX也就一般般”,没有说出来的是“都说XXX长得美”。如果大家都认为她一般,那么没人会闲到专门说一句“我觉得XXX一般”。

“我今天才发现XXX是美女耶”、“今天XXX这身打扮俨然美女一枚啊”,则说明这个人不是公认美女,至少大部分人并不认为她出色。

如果是公认美女,即使今天精心打扮之后比平时又美了几分,只有第一次见她的人才会仅仅说“XXX是美女”(因为以前没见过她)。已认识她的人,干巴巴地说一句XXX是美女,很雷很囧很脑残的!说得就像以前没见过她,或者以前不觉得她是美女似的。这是会得罪人的!

怎么夸一个公认美女某天精心打扮后比平时又美了几分?这样的人情世故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观察。可以肯定的是,说法比“XXX是美女”复杂许多倍,怎么夸简直是一门艺术。

除非这个人不懂人情世故,否则,如果与这个人已经认识,之前多有单独说话机会却从没说过你是美女,某一天第一次说:“咦,我今天发现你是美女耶!”呃,你肯定不是公认美女。

“咦,我今天发现你是美女”是任何情况下都忌说的话,效果简直跟骂人差不多。即使你真是第一次发现人家挺美的,也要说“我一直觉得你长得超漂亮,只是没有机会/没好意思跟你单独说罢了。”

6、侧面理解。注意那些中心话题不是相貌时侧面和隐含的相貌判断。

二逼青年才会当面对人说出“你不如XXX好看”这类话,一般都倾向于找到你的优点,说你哪里比XXX好。但是,很多人会说出“XXX其实成绩和能力都不怎么样,就因为长得好看,生生地占了好大的便宜,总是能参加各种活动,其实你成绩比她好能力比她强……”,并且还以为这是在给你打抱不平是一种恭维,觉得自己这样说没什么问题——其实潜台词就暴露了你不如XXX漂亮这一点,这就是不小心暴露的真话。

这是因为一般人在专门问到相貌话题时会有警觉,一般不随便得罪人,但对说其它话题时侧面提到和隐含的相貌判断内容不会反应这么快。因为这段话的主题是在说你很好而且有点冤,整体基调是向着你的正面信息,所以没有潜台词会得罪你的警觉。

接着玩上面提到的“她那张脸”梗:若被别人历数各种缺点,痛心疾首,然后幽幽叹口气,补了一句“架不住她那张脸”、“要不是她那张脸,还不知道怎样呢”,这才是对一个女生相貌的最高礼赞。

当然,不提倡故意这样去夸人。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中心话题是讲她那些缺点,评价的人却叹口气补了句“架不住她那张脸”、“要不是她那张脸,还不知道怎样呢”,虽然没直说她漂亮,但这个女生一定比只收获过一些“你很漂亮”赞赏的女生漂亮百倍不止。

类似的还有“她又贱又作!唉,但是却长得漂亮”,这个人的相貌水平大概率高于被人称赞“她性格好好啊,长得也漂亮”的别人。

“她性格好好啊!长得也漂亮!”“她长得好漂亮!性格还很好!”这两个也是有区别的,你们感受下。只是差别没有前面讲的“又贱又作却长得漂亮”和“性格好好啊而且长得也漂亮”那么大。

7、营造不太可能专捧哪一个人的情境。

你如果有一天在大学寝室开一个话题叫“我长得如何”,那可能几个室友一齐说你是美女,因为你只让她们评你,所以不存在说你美会得罪室友里的其它人的可能。

但如果你开一个话题叫品评相貌平均值最高宿舍,可能大家会很客观地评论,因为如果太捧你,会得罪其它所有自认美女的室友。其实这种情况下仍然存在略捧高话题发起人的可能,所以最好是不由你自己来开启这个话题,在别人发起话题时推波助澜就可以了。

如果说上面几条是基于生活,我再讲几条更体现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专业研究思路的回答。

我本身的专业是社会学,在美国做社会心理学实验方法论。我来用相貌问题举例,给大家科普一下所谓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有啥区别。其实它更偏社会学一些。

心理学上有个光环效应。一个人明明长得中上水平而已,但是你听说她会弹钢琴,立马认为她是美女。这属于心理学,她的确是中上水平,但你真心觉得她是美女,不是在恭维。

社会心理学强调的是social的部分。比如说,social desirability就是讲,其实你心里认为她只是中上水平,但在她面前,或者还有别人在场的social场合,你说她是美女。但你心里自有判断。

大家懂了这个区别吗?光环效应是心理学,讲的是个人心理;social desirability却是社会心理学,讲的是social的东西,是有她在场、有别人在场时会怎样。

同样一个人,被别人引介时说“这是我同学,她会弹钢琴。”“这是我同学,她初中在七中读的/她刚刚从丽江旅游回来……”两种说法,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引发评价“是美女”。这其实是心理学的光环效应+社会心理学的priming effect叠加的,既有因为她会弹钢琴的光环真心以为她变得更美了的成分,又有在言语上更往高处夸的趋势。两种效应是往同一个方向的。

在写这个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心理学名词基本都有中文标准译法比如光环效应,并且寻常大学生也了解较多,几乎成为常识性的东西了。而社会心理学的,在美国我天天用到想吐的常识性名词social desirability(这些年真的说到了想吐),却没有较有公论的中文标准译法,也没几个人熟悉,我用英文原词,不好自己随手译的。下面这一段英文名词会满天飞,真不是我装逼,是没有对应词,比如prime,国内的心理学研究有翻译为启动效应,但是社会心理学的prime强调点和心理学不大一样;又比如filling没见任何翻译,我随手译了个“填充物”,听上去也很土,我还是说英文原词filling吧,大家见谅。

1、先科普在美国研究social desirability的现在都做啥研究,对相貌问题有何启示。

我在美国给外行讲,最常举的例子是:一张由与种族无关的独立机构做的种族态度的问卷,会发现不少人歧视黑人;一模一样的问卷,称是种族平等促进机构所做,发现一模一样的人群突然狂飙突进似的对黑人友好了起来。“对黑人友好程度打分”经常是平均60分变成了平均80分,计算机作图,散点图上所有点集体哗地往上一提,我演示给观众看,大家每次都“哇”地一声,差别好明显!

用到相貌问题上,这就是说:当你亲自问别人你好不好看时,你60分,别人的评价平均起来至少是80分。

然后,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受这个social desirability effect影响很大,原来60分待见黑人,因为有种族平等促进机构在问,秒变90分;有的人可能只从60分变65分。再拿别的问题做一遍,发现有的人变动的幅度很小,不迎合,不论对什么问题都是如此。把这些散点分析清楚了,哪些点是受影响小的,不迎合种族平等机构的调查说黑人好黑人妙黑人呱呱叫的,找他们做容易让人因为迎合而问不出真实态度的其它问卷,得到的结果就要客观许多。当然不是直接选这些人做就行,因为这批人可能有某种特点,比如偏男性,偏共和党,他们对特定问题的态度(比如减税)就和整体有区别。但是即使偏男性偏共和党,找他们做一些已经被研究证明与男性、共和党等特点均不相关的问题,很好很强大而且与整体无偏。这时候要进行randomization check和关于profile的distribution的两组标准check才行,具体不细述,与相貌问题无关。

用到相貌问题上,这就是说:有些人夸人天花乱坠不靠谱,说谁都是漂亮上天了;有些人虽然还是略捧高了你,却比较老实,夸得也比较有节操。这些人的看法,就比前面那种夸人不靠谱的看法要值得依赖一些。你得先通过别的方面的了解、测试选出这些人,然后问这些人觉得你长得如何。

2、做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的时候,如果涉及到对某人的评价,一定要保证执行实验或调查的人与当事人要不相关,当事人要不在场。当事人在场时可能出现两种影响结果客观性的情况:

假设人们会说违心的话,至少会夸张。这时会出现:a.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人们因为恭维而把60分的你说成80分,这个前面已经说很多了。

假设人们说出的话全是诚实的,你以为这时你听到的就是客观的吗?人们不撒谎,可也没规定人们认为你丑时必须说给你听啊,认为你丑的人有沉默的权利。这时会出现:b.selection bias认为你漂亮的都直接说出口,认为你长得一般或丑的,闭口不言,这是一个selection的过程。最后听上去全是说你漂亮的,而且还是在假设人们不撒谎不夸张的前提下。

现实生活中,a与b两种效应叠加,所以,你听到的别人当面评论你外貌的话,基本上都是说你漂亮的(除非真正的好朋友会互相打趣吐槽,但好朋友的评价也不是非常客观,因为有时候分不清楚是讲真话还是开玩笑,好朋友往往会把你往丑了说来损你,你也知道是损你而已,不会当真——这就造成了一种很有趣的现实:嘴上说你丑的,基本上是开玩笑;真觉得你丑的,只在心里说,不会说出口)。只要你在场,就会产生以上两种bias。

转述的背后评价如“xx说你长得如何”,你以为“他说的时候我并不在场啊”,就会足够客观?其实同样有a.social desirability bias——有人喜欢编造“别人也说你长得漂亮”来讨你欢心;b.selection bias——别人如果听到背后有人说你长得一般、或不好看,只默默放在心里,不会转述给你;听到背后有人说你漂亮,才会转述给你。总之,你听到的别人转述“别人的别人”评论你外貌的话,基本上也都是说你漂亮的(除非真正的好朋友会说真话“xx说你长得不好看”)。你以为“别人的别人”是在你不在的情况下说的,你就真的不在场?其实只要转述时你是在场的,你就是在场的,那些说你长得一般的和说你长得丑的都被selection过程隐蔽掉了。

所以,要尽力消除这个“在场”。

你得“隐身”,比如电视剧里常常出现这种狗血:偶然走过门外,听到了对自己的真实评价;躲在某处,就听到了吐血程度很高的真话。说它们狗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很难照着做。

你不可能在现实中隐身,但是网络可以让你做到这一点:比如刚刚加入一个班级的QQ群或校友论坛,看过往的讨论记录;网上随便搜到以前不知道的校友聚集地,如刚刚发现学校的贴吧里有一个你这年级人聚集的水楼,刚刚发现豆瓣小组有你当年各级学校的——之前的讨论,人家都是在不知道你会来这里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这些地方都还被人记起是美女并且有人回帖、发言响应的,肯定是真美女;

在这些地方被吐槽“我觉得XXX也就一般般”的,也比从没被提到的美得多——我已经说过,有人专门说一句“我觉得XXX也就一般般”的,一般是当年不乏人追捧、被普遍说美的,真正长得一般的,根本没人提。

3、初识一个女性时,由于没有别的话可讲,而现代女性真算得丑女的又很少,所以以夸对方是美女为寒暄方式简直和谈天气一样普遍。

要从这种寒暄性的被夸美女中剥离出真正的相貌判断,就要加一个非外貌的信息,而且这个信息是个标准话题引子,来测试对方的反应。

我一直在做的一类实验研究,就是测试prime的强度,人分两组给两份不同的信息,后半部分是一样的,有一组在前面加上了一个常规性的、强度中等的无关话题,叫filling message或者filling questions(在美国,我们做这个的人是直接简称filling)。

以下中括号里的解说略专业,只提供给有兴趣了解这类东西的读者,只对相貌定位问题本身感兴趣的读者建议跳过此自然段:[比如说有一组是“在最新的人口普查中,人们对跨种族婚姻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blah blah,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趋势远比它看上去的复杂,具体如下……”;另一组就是“在最新的人口普查中,人们对安乐死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blah blah;同时,人们对跨种族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blah blah,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趋势远比它看上去的复杂,具体如下……”(对照了一下你会发现,后半部分其实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前面多了一条“安乐死态度”,美国社会态度方面的实验研究,安乐死态度是一个经过测试可用的filling,一般认为话题强度刚刚合适,不会太强,被广为接受。后面会讲到,更可贵的是它与哪一项主要的社会态度都不相关!所以做研究时会经常用到,这个英文词我念的次数太多了,就像我是研究安乐死态度的一样,其实我不是,是拿它作引子。每次说安乐死的英文词都会心里吐槽:安乐死你妹啊!)。一模一样的部分,是待测强度的prime。这个prime是什么意思呢?到第3部分,我会讲究竟什么叫prime,这里大家就记住:prime需要有一定信息强度,能压倒中等强度的不相关话题,要是压不倒,就不能做prime。前面那个无关部分就是filling。有足够信息强度的prime,标准强度的filling无法转移开注意力,人们注意到的还是prime;强度不够的prime,很容易就让人注意filling去了。]

我的美国同学,经常把“她刚从拉斯维加斯/Florida度假回来”这一类的话题引子当成一种测试手段。它的强度定义为:“烂大街,却也为多数人接受,一般可以作为一个话题来寒暄。”

搬用到中国,就说丽江吧。拉斯维加斯/Florida是美国两个烂大街的度假地,基本上所有college educated的美国人都去过不止一次,对于一个在美国上研究生院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是美国唯二的每次去绝对会遇到高中同学的地方,是真正的烂大街。不知道丽江现在在中国北上广大学毕业的白领群体里有没有达到这种烂大街地步,有没有基本上每个北上广年轻白领都去过不止一次,每次去绝对会遇到高中同学?

如果美女强度足够,无论加什么话题引子,对方仍然会以你是美女为话题;而不是真美女的,一般人会拿丽江这个现成话题来follow下去。

“这是我同学。”“唉呀,是美女啊!”(看不出是不是真美女)

“这是我同学。她刚从丽江旅游回来。”“丽江怎么样啊?”(不是什么大美女)

“这是我同学。她刚从丽江旅游回来。”“唉呀,是美女啊!”(应该是真美女)

当然,这个测试,是取大趋势,只测试一个人是不行的(有的人不喜欢夸人美女,即使一个天仙在面前,别人说她刚去过丽江,也只会问丽江如何;有的人不会follow现成话题,即使给了个“去过丽江”的提示,也学不会就着往下说“丽江怎么样啊”),但是你测10个人,基本上心里有数;测30个人,基本上不会有错。一半以上的人是哪一种反应,可以作为外貌判断标准。更专业地,30个人以上可以分析得更细。

举例还是我前面提过的那位从小做摄影模特的同班同学。“这是我小学同学,她初中在七中读的。”我这么介绍长相一般的人时,对方一般会说:“噢你七中哪个班的呀,你认不认识xx啊,她跟我很熟的……”

但是我介绍她时,别人的反应会是:“你长得这么漂亮在路上会不会被人围观啊?”“你长得这么漂亮会不会觉得生活没目标啊?”“你长得这么漂亮有没有做明星的打算啊?”……全是“你长得这么漂亮”系列问题。我加的filling(七中)没人理。

4、大家一定要注意怎么选择filling:filling要与prime不相关!也就是说,拿来作话题引子的必须是与相貌不相关的东西,如丽江旅游,没说美女比丑女更倾向于去丽江旅游吧!

测试相貌的时候,说了和相貌相关的话题,会怎样呢?相貌评价会偏掉。

不要说:“这是我同学,她是北外的。”(公认外语院校出美女。只要不丑,别人马上倾向于夸:“噢,怪不得漂亮呢!”其实可能就是中上水平。)

不要说:“这是我同学,她家乡四川/重庆/苏州/杭州的。”(别人倾向于说:“四川/重庆/苏州/杭州出美女呢!”其实真可能就是中上水平。如果一个人的相貌是稳定的,然后一个月内对所有初见的人都自称出自苏杭,她会发现这一个月比平时凭空多出很多“美女”的赞美,而且基本都以“苏杭出美女”的形式。)

也不能说“学跳舞的”、“弹钢琴的”。因为跳舞钢琴练形体练气质,更多美女。但是,弹钢琴有时候也可用,在下一部分会展开讲。

反正记住一个原则:不相关。

“相关”,既是英文related,更准确地是correlated。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呢?它是说有“越……越……”的趋势,有正相关。

看似“七中”与美女不related,但是有时候会correlated,如果七中的美女概率是明显高于平均的,就是correlated。这时“她初中在七中读的”不可用。如果该学校相貌上没有什么出奇之处,那就不相关,filling可用。

correlated还有一种是负相关。这也不行。

不要说:“这是我同学,她在中科院工作。”(一般认为搞科学的女性少,美女更少。一句“中科院”会造成中上水平的女性被夸成超级大美女。)

我多年前从清华毕业,在世人被洗脑清华无美女的年代里,当我被别人介绍是清华的,好多人当场夸我漂亮得惊天动地的,他们没有想过清华会有这么漂亮的女生,漂亮爆了,开了眼界了,然后可以“啧啧啧啧啧”赞叹半个小时,激动到谈正事都谈不进去……

其实我也知道我的真实水平:毕竟小时候也是小童星班的萌娃一枚,虽然长大后远不如小时好看,但是被夸漂亮还是无压力,只是,这种美女属于“大家都觉得我漂亮,但基本不影响谈正事”(作为对比,我小学班上那几个明星相貌的,第一次见到她们的人不论性别都会处在比较兴奋的状态,会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谈她们的相貌,之后才进入谈正事;而那位相貌逆天的少年摄影模特,因为绝大部分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人,第一次见到她时经常会用30分钟只谈她相貌不谈正事)。如果我说我是个普通的综合性大学比如吉大的,人家估计会说“啊你挺漂亮的呀”就拉倒,或者接着说“你认不认识xx系xx级的xx啊我和她很熟的”。

好玩的是,近十年,清华女生的名声已经不是那么“丑”了,在被介绍是清华的之后,说我exceptionally漂亮而且激动半天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人的评价回复到了正常的判断:大家都觉得漂亮,但基本不影响谈正事。

清华男女比例7:1,是上世纪的事了。我入学时,已经只有4:1了;现在,更是连3:1都不到了。

其实我长得一直都是那样。进入本世纪以前,清华与美貌负相关太大。所以filling与prime相关了,让评价偏高,人家就狂赞我太漂亮,激动得不要不要的。如今,负相关减弱了甚至消失了。即使人家知道我是清华的也不至于狂赞了,该怎样还怎样。

总之,选的filling与相貌不能相关,正相关不行,负相关也不行。你可以说她是哪个单位的,但这个单位一定要是个在相貌上没啥说的的单位,一定不能是中科院这种被人认为美女超少的,和歌舞团这种被人认为美女超多的,别人的评价会因为这种相关立刻就偏掉了,而且都是往高了偏。

prime作名词:一说出来或秀出来,就能让别的评价、态度偏移掉的东西。

相貌就能影响对其它东西的判断,面试的时候,同样的回答,一般人得分70,美女得分90,这就是相貌这个prime被秀出来了,产生了比原判断偏移20分的效果。

“苏杭”又能影响对相貌的判断,因为苏杭这个prime被说出来了。这个情境下,相貌是被出生地prime了,是“被prime”了。相貌本身能prime别的,也被别的prime。

我们做研究,会发现A能prime B(B能被A prime),B能prime C,画出链条,各种箭头乱飞,有的还可以互相prime,双向箭头。priming research在美国从6、70年代开始以来,到现在已经早就超越了在烂大街问题上发现哪个prime哪个的阶段,现在是在细化“这个prime在大学生里早就证明能用,在中学生里也能用吗”、“这个prime传统上认为能prime黑人不能prime白人和亚洲人,现在还是这样的吗”这种阶段了。

对prime强度和作用方向的方法论研究,会测出各式各样的成功prime,让它们可以拿去prime别的东西。有的让评价普遍比原来更高;有的让评价普遍比原来更低;有的让评价两极化(高的更高,低的更低);有的让评价向中心收敛(高的回归平庸,低的也向平均靠拢);有的让某个水平线以上的人狂飙突增,对这个水平以下的人基本没影响;……这些都是可以用算法来算的;也可以计算机作图,前后对比,视觉效果惊人。看到软件做出的散点图哗一下狂飙变化,很有成就感,也是做研究的魅力所在。

在想得到别人的某个评价时,千万要避免带上这些prime,否则评价真实值就偏了。

就像美女如果想得到自己回答问题的水平的真实值,就请电话面试,简历不贴照片(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考官看不到脸。如果看不到脸仍然录取你,你是真牛逼,因为你是没带你自带的加分prime的。

同样地,想得到相貌评价,苏杭这样的加分prime千万别带出来!神马北外、清华、中科院、歌舞团,这些与相貌正相关或负相关的prime一个也别带出来!带出来了,评价分分钟偏掉!

但是“七中”(假设七中是个相貌上没啥说的的学校)为什么就不会偏掉呢?因为七中是filling,不是prime。filling是用来与相貌竞争存在感的,不是让相貌评价偏掉的。它不会让相貌评价偏掉。

我们为什么可以用测试prime强度的filling来测相貌呢?因为相貌就是个prime,我们测的是prime的强度,即你的相貌可不可以prime别的东西,即“你会不会因为相貌而在别的方面的评价上获得额外的优势,比如对美女犯错误的格外宽容”,就是测试你美到了面试时给你加5分(低强度但成功的prime),还是加20分(高强度prime),还是不加分(不成功的prime)。如果你只是在没话说时被寒暄说你是美女,说一句丽江,大家就都说丽江去了,你还指望面试时靠相貌加分你在逗我?

专业上叫:prime经测强度太低,在别的研究里不可用,即使你用了,也是没效果。通俗地说:相貌经测强度太低,面试时不可用,即使你用了,也是没效果。

这种情况,想面试靠脸,洗洗睡吧。你的相貌prime不了别的东西,只能被prime。

真正有趣的是,只要出现了与相貌相关的prime,不论正相关负相关,全都是往偏高的方向prime的。你说你是歌舞团的,人家倾向于对本来只是中上的你说“歌舞团果然出美女”;你说你是中科院的,人家倾向于对本来只是中等的你说“中科院还有这样的美女?”

为什么十多年前我被介绍是清华的,就被狂赞美女,近几年却不会了?是因为prime从一个高强度prime变成一个低强度prime甚至不可用的prime了。“清华”这个prime原来与相貌负相关,现在基本不相关,或者极弱地负相关,基本不影响评价。

当prime强度已经低到基本不能用了,就成了能用的filling了:它作为一个标准话题,可以和评价竞争一下存在感,但它不影响评价本身,不会让人打分偏高或偏低。

在专业上,“prime强度低到不能用”叫做它的significance已经collapse掉了。前几年有个特别优秀的研究,就是大样本证明六组传统prime已经collapse掉了,在新世纪的前十年,这些以前特别要谨慎一定不能碰、一碰就让打分偏了的信息,现在人们已经不会受到它的暗示性影响,打分该怎么打就怎么打了。这是社会文化的变迁。

社会科学研究的好处,就在于现实生活中经常找得到研究的例证。我所遇到的已经collapse掉的prime,就是前面那个“清华”了。现在人们真的习以为常,当它是一个有丑女、有一般人、有美女、有校花、有奶茶妹妹的普通学校了。而清华的女生也的确不再像上个世纪那样只要长得不丑就一大群人追、长得丑也有人追了。

大家是不是听得很凌乱?

我简要小结吧。

第一,偏掉的是评价,能让评价偏掉的是prime。相貌之所以是面试打分的prime,是因为它让面试打分偏了;北外之所以是相貌的prime,是因为它让相貌评价偏了。

第二,能压过filling的prime,就是成功的prime,就“能用”:能影响别的东西,比如你的美能压过丽江的存在感,往往就能影响面试打分。

第三,filling一定不能和待测强度的prime相关,否则,这个prime还没等去prime别的东西,就被别的东西prime了!它已经偏掉了!

记得我博士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班上7个同学,老师让讲自己的研究,经常有人被我们那年少秃顶的白人教授叫住:“停停停!你这里相关了!”

有一次我说:“我怎么不觉得相关啊……”一个同班同学说:“可能你没有生在美国,没有人告诉你在美国文化环境中,它们就是相关的。”我黑线。有的时候美国同学也被老师说:“相关了!”美国同学会问:“有研究证明是相关的吗?”教授说:“这个真的有。你自己去读文献。”教授下课前说:“大家统统再下去读读文献,下次给我找个可用的filling来。”

下一节课,有一个美国同学在台上报告自己研究进展,说老师你帮我想filling吧。她说:“我这里话题太多,十几个呢。需要与这些全不相关……”然后下面另一个生于纽约的同学说,我这里话题更多,27个。老师说,有些啥方面的话题?同学说,这是关于青少年的研究,从外貌,到学业,到种族,到免费午餐,到小伙伴,到抽烟,到明星……我们老师超级聪明超级年轻有为的啦,说:“发生在我家乡的一次非破坏型地震……这个怎么样?与这些都不相关吧?而且进一步限定一下时间范围,避开那些在美国本土有大地震怒刷存在感的区间,减弱话题强度。”我当时想,卧槽这都想得到!

总之,大家记住,要避免“其实已经相关了你还得意洋洋以为不相关”的杯具!不然你测了半天,测出来还是往高了评价的相貌或者根本测不出来。

补一段关于种族、安乐死的。前面没有看讲filling的中括号专业部分的同学,请跳过中括号里面的内容,直接入下一段:[安乐死态度为什么是一个黄金filling,美国整个社会态度研究领域能做到这么黄金、这么完美的filling很少见,是因为它与所有社会态度问题基本上都不相关!社会态度研究的四大集群poverty, tax, race, crime互相都相关,与安乐死都不相关!对黑人友善的人并不会比仇视黑人的人更支持安乐死,支持减税的人也不会比支持重税的人更支持安乐死。安乐死态度可以作种族态度的filling,就是因为不相关;而你如果把poverty作race的filling,这是博士一年级学生都不允许犯的天大的方法论错误:filling和prime相关了!poverty和race为啥相关了呢?对穷人不友善的人,倾向于对黑人的态度也不友善。如果一份调查问卷问种族态度,给一组人做;另外一组人先作一份贫困态度的调查问卷再做一模一样的种族态度问卷,你会发现后面那组人对种族的态度更极端化,被polarize了,原来对黑人只有80分不待见的,变成了90分不待见。这是标准的方法论错误:本来是要测这个prime可不可以prime别的东西,却在测的过程中已经被别的东西prime了!]

5、但是前面说的“这是我同学,她会弹钢琴”,虽然相关了,有一点点priming效果,还加上心理学的光环效应,会导致评价往高了偏。但是,你还是可以把它抛出来,让它与相貌竞争一下存在感,走的是另一条思路。【这条思路就不加专业解说了,前面讲prime讲得我累死了。这些年越来越感觉到,正如老师们告诉我的,给外行科普远比和同行讨论更锻炼人,因为当我和同班同学讨论的时候,prime来prime去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可是给外行科普时,人家不知道什么叫prime,或者是刚刚模糊地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讲清楚我的研究是做什么的,是多大的成就。这其实也是我愿意在知乎上答题的原因:看看自己给外行讲,别人会不会说“不懂啊,头大啊……”】

这另一条思路是:让对方看到你的容貌时同时又得知你的一项优点或成就,这时候看大家更看重和羡慕哪一个。

很多人第一次秀出女儿的照片或带女儿出门遇到同事时都会收一堆“你女儿真漂亮,你真有福气”,不论这女儿是真美女还是相貌平平。这是因为,赞别人的儿女是一种礼貌,你只秀出真人或照片,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可赞的,那就只能赞相貌了。

有一个实例,这个女孩长得美又是学霸。相比之下,相貌比成绩更突出。虽然没有我前面说的那位摄影模特那样夸张到被人张口闭口“你长得这么漂亮”,但也很突出了。

她妈妈新调动工作到我妈的单位,同事们从来没有见过女儿,直到她中考刷出全区第三名,照片被贴上学校宣传栏。第二天她妈妈单位就炸了锅了。如果她长相平平,大家会纷纷传:“XXX的女儿考了全区第三名你知道吗?”可是,实际上大家是在传:“你看到宣传栏上的照片吗?以前怎么不知道她女儿这么漂亮?她平时也不带来给我们看看!没看的快去看快去看!”

同事们蜂拥而至她妈妈的办公室,众声喧哗夸你好福气女儿实在太漂亮,而且大家都只在说漂亮,偶尔才有人说“又漂亮成绩还这么好真是完美”。

在女儿考了全区第三名的时候,如果大家来恭喜她的妈妈,说的是“你女儿成绩那么好,你真有福气”,多半这女儿相貌平平;如果说“你女儿成绩那么好,长得也漂亮,你真有福气”,那多半是清秀女但非美女的级别,因为是先说成绩再追加一句“长得也漂亮”,大致相当于“你女儿成绩那么好,还会弹钢琴,你真有福气”;如果说“你女儿这么漂亮,成绩居然还这么好,真是完美”,肯定是个相当不错的美女了,因为漂亮被放在前面,且用上表示惊异的“居然”,说明这样的美女可以不用成绩这么好都能嫁个好人家,或找到好工作;至于如果是个大美女会怎样,就像这例子,大家纷纷说“你好福气女儿实在太漂亮”。

这个问题里,有人冷嘲热讽,有人上心灵鸡汤,我个人比较喜欢不求结论只求方法的技术性回答。

我写的不算技术性回答,因为我不是直接在鉴定相貌,而是在写如何从语境中剥离别人的评价中恭维的因素。我研究的主题social desirability就是指人们因为恭维而不说真话。总结起来,要避免这种不说真话,有以下几种思路:1、合适地创造语境,让人真诚地说真话;2、合适地引导转移,让人无意识中透露真话;3、在假话中反听、侧听出真话。我擅长这个,所以就只说这一思路下的东西了。

至于直接回答怎么鉴定相貌的技术问题,别的答案已经说了很多,楼主觉得靠谱的那些我基本也觉得靠谱,但是一切照片的途径我都不推荐,即使无打光无PS素颜照证件照,每个人也可能波动很大。在胶片相机时代,基本所有照片都是无打光无PS素颜照,但谁还没有一两张拿得出手的照片,谁又没有一堆羞于示人的丑照呢?即使不考虑化妆、打光、PS,素颜普通照片的方差也太大,更何况平面照片不错真人不好看的多了是了,传说中的jpg不错而gif悲剧就是这样。

有问题就问阿姨


我从小丑到大,读书的时候同学都不爱跟我玩,82年的看起来跟52年的差不多。



彩虹的颜色123


素颜同事随手抓拍的,1.65,98斤,长了一张与身材不符的显大脸,丑但是从来不知道自卑两个字[呲牙]



转身泪倾城52268197


我是六零后,从打我记事以来我就是我们家里公认的最丑的女孩,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全都不喜欢我。因此可想而知了我就成了家里的受气包出气筒,不管是哥哥姐姐还是妹妹谁都可以随便欺负我。每当我受了他们欺负而委屈难过的时候,我妈不管他们也就罢了,我妈还会听他们的一面之辞反过来再打我一顿的。

因此我小时候挨打受气那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就因为我长得丑我妈从不给我做新衣服穿,我穿的衣服都是我大姐穿完二姐穿,二姐穿完衣服基本就烂的不行了。我妈就把衣服上打很多补丁,我穿的衣服裤子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而我妹妹呢因为她长得好看我父母又特别喜欢她,所以我妹妹从小就都穿的是新衣服。

因为我长得丑我妈连过年走亲戚都从来不带我去,她去哪都是带着我二姐二哥和妹妹他们一起去的。家里来了客人我妈也不让我去饭桌上吃饭,她每次都是让我躲在里间不让我出去。其实我自己也不想出去的,因为我身上穿的破烂衣服我也觉得自己是很丢人的,再说在这个环境里的压抑下我也很自卑。我每天上下学都是贴着墙走的,因为我怕见人,怕别人笑话我傻。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后我就让我爸给我报名下乡插队了。因为我在这个家里实在是不想待了,我插队两年后回来分配了工作。我参加工作之后我每月的工资必须要全部上交一分都不能留,因为我每次发了工资我妈都会让我妹妹拿笔计算的。因为我们单位是日工资制度,我妹妹又跟我是一个单位工作的,所以她很清楚我每月能领多少工资。

七六年我参加工作后还是穿的我大姐出嫁后留下的衣服和鞋子,而我妹妹就都是买的当时最时髦的衣服和高跟皮鞋。我有次发了工资我跟我妈说我也想买双皮鞋穿,结果我妈说你看你长得什么模样你还想穿皮鞋呢!还给你买双铁鞋穿呢!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冷,雪下的那么厚因为我穿的布鞋没法走于是我就穿着我二哥的男式皮鞋去上班。鞋又宽又大走路也带不起来,即使这样我也觉得自己美的不得了呢!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穿上了皮鞋。

七九年我通过我家保姆的介绍认识了我现在的老公,其实刚开始我还有点不接受他的,因为他们家是农村的,他是接了他父亲的班来到城里工作的单身工人。其实我在我们单位里有很多小伙子想追我呢!因为他们总是找机会想接近我,但是我这个人比较保守也比较内向,他们谁想接近我我就躲着谁也不搭理人家,久而久之他们都以为我是眼高看不起他们,所以就再也没有人接近我了。

你别看我在我们家是他们公认的最丑的女孩,但是我在我们单位里可是大家公认的漂亮女孩呢!我刚到我们单位工作的时候,我们单位里的师傅们都以为我是刚分配进来的大学生呢!他们都说我长得文质彬彬的很洋气像大学生一样,也正是因为我的长相我老公对我是一见钟情,我们之前还没见过面的时候,他就一直去我家看我在不在家。直到有一天我从单位星期天休息回来了,我二姐夫在街边的水管担水看到了我,那天凑巧他就在我二姐家里,因为我家的保姆去给我二姐看孩子了。

我二姐走回去说我看见小平回来了,他就赶紧用自行车载着保姆去我家了。其实我刚一进门我妈就对我说了,她说有一个男孩他在什么单位上班,说他来过我家很多次了都没见到你,要不你见见他?我一听他家是农村的我当时就不同意,谁知道我前脚刚进门不久他和保姆就来我家了。我一看他进了我家我转身就往外跑,保姆一看我出去了,她赶紧就把我拉住了不让我走。我说我要急着去看电影呢!马上要迟到了,我要赶紧去了。

于是我就跑走了,我根本就没有看他一眼,他看我跑出去了他随后赶快跟了出去,他看了我的背影和身材他一眼就看中了我。谁知道他当天晚上就拿着鸡蛋糕去我家正式提亲了,我一看他又来了我赶紧拉着我妹妹就准备往外跑,我妈和保姆一起跟出来拉着我不让我走。她们把我推到我家另一个房间里让我们谈谈,我的眼睛全程都盯着墙角我连看都不看他,一直都是他自己在自说自话的,我也不搭理他。

之后我对保姆说你不是说他很老实吗?我看他一点都不老实他太能说了我不喜欢他这样的。谁知道我家保姆就对他说了这话,结果他说她本来就太老实我再老实以后谁保护她呢!之后他就隔三差五的往我家跑,时间长了我也就接受他了。我们结婚后我老公说我比我妹妹耐看也漂亮,他一眼就相中了我。我现在都已经六十岁了,我还是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长得有多好看,我觉得自己长得很普通很普通。


默默93982梦中的旅行


我一直都是很自卑的那一个,因为嘴唇厚突出别人看一眼就记住的那种,我最怕别人多看我两眼,甚至被同学取笑过,因此一直自卑的上到初中,从来都不敢笑,某一天和我玩的好的一个女同学说其实你笑起来很好看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安慰我,从那以后我看人尽量是笑着的,直到后来出来工作了其实也还是自卑但是会告诉自己这是父母给的长相不要太在意了,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每听到别人说我的嘴巴性感的时候其实我知道这是一个贬义词我就笑笑吧!我就当夸我吧!我尽量避开这个话题装不在意,但是心里其实还是很难过,长这么大第一次在网上说出自己的缺点,感觉心里舒坦多了,还有照片是美颜的[捂脸]







纷子409


像我这样的就是丑,从来没有女生和我主动说过话,也没有人愿意和我谈对象,每次和女生聊天她看到我样子后我就被删掉了 身高只有176太矮了女生喜欢一米八的 家里条件不好 自己也不自信 很无奈 今年20岁了很担心以后会不会孤独终老



安先生皮皮


这个问题在初中时一度困扰着我。有些人,长辈会夸我长得“俊”,同时自己又觉得长得有瑕疵。一直不太满意自己脸上某些部位。于是开始从自己美不美到琢磨自己长啥样。似乎每次照镜子自己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像看别人那样在心中产生一种形象。

最后还是不知道自己长啥样。

只知道美颜和不美颜是两个人。





鱼保


本人91年过几天就30了[捂脸]这是2015年照的,当时身高175.体重好像120斤左右,比较瘦。站在姚明身边感觉自己好小。普通人一个。就是好多人说我比较清秀。“秀气”,是夸我吗?一个男孩子被这么夸,挺难为情的。



农家小油坊


也不知道我什么勇气敢把证件照放第一张…

第一张接近我的素颜,我本人肤色很黑,画完淡妆就会好看很多,我觉得化妆以后跟我本人区别还是有点大的,但我觉得主要是气色的差别,所以想让大家帮我看看我到底算不算丑……

我觉得我素颜很丑,我觉得主要因为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丑,你们来说吧[捂脸]






别止半夏


88年,过完年就32岁了,前两张是10年前,没有美颜和滤镜的年代,还是用笔记本的前置摄像头拍的,那时候一脸胶原蛋白,到了31岁的时候明显觉得皮肤不好了,皱纹细纹开始出现了,从上初中以后会有男生追,那时候都是写情书的,每年都会收到情书,并不是女神级别的,收到的也并不多,再加上性格慢热安静不喜与男生嬉笑打闹,自然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哥们,大学时期正式恋爱,恋爱五年因异地没有坚持而分手,感情的事实也讲不清楚。女人的美来源于自己,懂知足,认清自己,正确的三观,尊重别人,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