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魚的種類

一,鯉魚

別名李柺子,體型短粗,吻朝下,似親嘴狀,唇厚,兩根鬚,尾鰭紅色,又叫紅尾,分佈範圍廣,底層魚類,食性雜,食量大,有拱泥覓食的習慣。膽小,警惕性高,力大而持久,遇到危險會鑽入泥沙中個,體大的咬鉤後會打樁,手感如同“掛底”。

常見魚的種類


二,草魚

俗名草根,鯇魚,混子。體長,圓筒狀,鱗片較大,以草為主要食物,故稱草魚。頭稍扁,口呈弧形,上頜較長,背黑腹白,腹部無鱗,中下層魚類,喜溫,爆發力強,咬鉤後會拼命往障礙物裡竄,垂釣季節以夏天最好。

常見魚的種類


三,鯽魚

體型較小故稱瓜子鯽,分佈範圍最廣,能適應各種劣質水域,耐低氧,食性雜,一年四季都能覓食,喜群聚,背部明顯隆起,體扁平,兩側對稱有條黑線。好動,生長速度慢,吃食自上而下俯衝,體態優雅,素有翩翩君子之美譽。

常見魚的種類


四,青魚

也叫青鯇,烏青,螺螄青。底層淡水魚,體長,前部呈圓筒狀,後側扁,口呈弧形,下頜稍短,背黑腹白,跟草魚相似。主要以河蚌,螺螄為食,肉食性魚類。體型大,耐力強,垂釣多以螺螄為餌料。

常見魚的種類


五,鰱魚

別名白鰱,鰱子。頭大口闊體側扁,眼睛小,尾呈叉狀,鱗片細小,銀白色,喜溫,上層魚類,以水錶浮游生物及藻類為食,性情活潑,經常會跳躍出水面,群聚而行。

常見魚的種類


六,鱅魚

別稱花鰱,大頭魚,胖頭,有的地方叫雄魚。體型跟白鰱相似,口寬且上翹,喜溫,性情溫和,以浮游生物,藻類為食,能淨化水質,有水中“清道夫”的稱呼。最適宜的水溫在25℃以上,其膽有降壓作用,常用於醫學臨床。

常見魚的種類


七,翹嘴

翹嘴魚學名翹嘴紅鮊,體型較大,體細長,側扁,呈柳葉形。頭背面平直,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頜堅厚急劇上翹,豎於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圓。鱗小。翹嘴紅鮊屬中、上層大型淡水經濟魚類,行動迅猛,善於跳躍,性情暴躁,容易受驚。其生長迅速,是以活魚為主食的兇猛肉食性魚類,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蟲為主食,廣溫性魚類,生存水溫0-38℃,撮食水溫3-36℃,最適水溫15-32℃,最佳生長水溫18-30℃;繁殖水溫20-32℃,噘嘴鰱子適應性與抗病力極強。

八,黃顙魚

別名較多,如黃辣丁,黃骨魚,黃鴨叫,昂刺魚。頭大且扁,口裂有齒,四對須,鰭鋸齒狀,堅硬,體呈黃色,肉食性魚類。喜黑畏光,經常在夜間捕食,以小蟲,小魚,小蝦為食,生長速度較慢。

常見魚的種類


九,鱤魚

俗稱黃鑽,大口鱤,水老虎。體細長,呈筒狀,頭尖吻尖,下嚥有齒,末端有鉤。鱗片細小,背灰腹白,活動能力強,食量大,性情兇猛喜食活物,故用假餌誘釣十分奏效。

常見魚的種類


十,鯰魚

又叫鬍子鯰,塘蝨。無鱗,體表光滑多黏液,頭扁口闊,幼魚3對須,成魚後1對會退化,多生活在汙濁的環境中,眼睛小,怕光,視覺差,靠嗅覺和觸鬚獵食,晝伏夜出,以小魚,貝類等小動物為食,喜腥,咬鉤掙扎時會翻滾。

常見魚的種類


十一,黑魚

別稱烏鱧,烏魚,蛇頭魚。頭尾相稱,鱗黑有斑點花紋。有舌、齒。體長,前部圓筒狀,後部側扁,吻短圓鈍,口大,下頜突出。生性兇猛,肉食性魚類。

常見魚的種類


十二,鯿魚

別名魴魚,武昌魚,團頭魴。體高側扁,呈菱形,頭小嘴小,體呈青灰色,鰭灰色,主要以草,澡類為食,中型魚類。生長速度快,最大可達6~10斤。

常見魚的種類


十三,羅非魚

也叫非洲鯽魚,底棲群居,膽大而具有攻擊性,背鰭多刺,大多以植物為主要食物,適宜水溫在22~35℃,是一種廣鹽性魚類,海,淡水都能生存。耐低氧。

常見魚的種類


十四,中華鱘

別稱鱘魚,潭龍,鱘鯊,鰉魚。體長,兩端尖細,腹平直,頭呈三角形,吻尖而長,口下位,凸出,能伸縮,2對短鬚,背部青灰,灰褐或灰黃色,至腹部逐漸過渡到黃白色,體態威猛,個體碩大,壽命較長,底棲魚類,主要以動物為食,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已瀕臨滅絕。20世紀70年代,長江野生繁殖群體有1萬餘尾,80年代葛洲壩截流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2010年只剩57尾,2013年後專家未監測到產卵,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中華鱘面臨滅絕,目前我們所見的均屬人工繁殖的。

常見魚的種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