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糾結要不要去考研的人,你最想給的意見是什麼呢?

愛摔優益的孩子


常有快畢業的學生給我私信,糾結於“要不要考研”,讓我這個過來人給個建議,我一般都會這樣耿直地回覆:

像你這樣糾結於“要不要考研”的,多數都可以不考。如果考研是剛性需求,比如:三本校考往一本名校,小城考往大城,考往興趣專業和名師,對研究感興趣真的想深造,想從事的專業和好單位多需碩士以上學歷。--剛需,這些是不會怎麼糾結的,一往無前,直接就考了。那些糾結的,多不是剛需,畢業選擇焦慮症,沒有深造學習的慾望,怕找工作怕競爭想延緩就業壓力,大學四年稀裡糊塗沒學好想靠研究生重來一遍,離不開校園的寶寶心態。

糾結,多說明沒有剛需壓力,可考可不考。這種糾結之下,就別考了,考也考不好。即使考上了,大學四年沒學好,研究生兩三年仍舊是浪費青春浪費金錢,不如斷了後路逼著自己趕緊找工作。

糾結考研的往往內心希望有人可以逼他們一把,替他們論證一番。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我就是這樣耿直,不會迎合你的惰性和迷茫去作保護你玻璃心的論證。

我見過不少學生,都屬於這種情況,大學混了四年,什麼都沒學到,臨到畢業才慌了,靠現在這簡歷,肯定是找不到養活自己的工作的,於是好像突然領悟發憤考研。碰運氣考上了又如何呢?沒有學習和深造的慾望,到了研究生階段繼續混,兩三年很快就過去了,就業壓力只會變得越來越大。除非真的大徹大悟沉下心來好好讀書,否則,讀研兩三年後和現在完全一樣,甚至更加不堪。不要以為靠一個碩士學歷就可以成為敲門磚,就可以提高就業議價能力,這個學歷膨脹的時代,碩士多如狗,博士遍地走,不能用能力說服招聘官,誰在乎你手中的那紙學歷證書。對不起,收到的簡歷真的堆砌如山。

考研,有主動考研,有被動考研。主動考研者,早有了自己的職業規劃和教育安排,進大學不久就想得很清楚了,大學所有的努力目標非常明確,換一個城市,換一個專業,換一所名校。當然,考研也只是自己職業規劃中的一部分,努力做好每個階段應該做的事,到時候自然會收穫上一階段努力的成果。而糾結於“要不要考研”的,多是被動考研者,渾渾噩噩稀裡糊塗,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走一步算一步,被外人和環境逼著走,逼著交作業,逼著交讀書筆記,逼著選課,逼著上課,沒有人生和職業規劃。大三靠近畢業臨近選擇時,才開始考慮未來,陷入糾結和迷茫之中。

一句話說得很好,你現在所有的迷茫,大部分源於你之前的懶惰。之前有多懶,現在就有多迷茫。之前幹嘛去了?打王者農藥、逃課遊山玩水、熱衷於社團活動、網上熬夜追劇、男歡女愛醉生夢死去了,今天的“糾結”是過去的懶惰打在你臉上的響亮耳光。是啊,努力的最大好處,就在於你可以主動選擇,而不是被迫接受隨遇而安。

很多人糾結於“要不要考研”,多數都是“偽糾結”――這種糾結所表現出的,不是說自己有多少很好的選擇,那些選擇讓自己眼花瞭亂很糾結,一手好牌隨便打,在一堆好選項中選一個更好的選擇:可以選擇工作,可以出國,可以考研,可以緩就業――呵呵,哪有這麼美的糾結?糾結者面臨的多是一堆壞選擇:要麼是找不到好工作,要麼是將就一個很差的工作,要麼還是延緩一下就業壓力先考研吧?

現在很多單位招人都設了“碩士學歷”的要求,很多人把讀研當成一個需要跨越的門檻。在一些行業確實是一種硬約束,讓考研變成一種剛需,但我很欣賞這樣一句話:所謂門檻,能力夠了就是門,能力不夠就是檻。人生的溝坎迷茫,多半是能力不足所致。不讓自己變得優秀起來,依賴學歷去鍍金,把學歷當成工作敲門磚,檻仍舊是檻,不會成為門。能力夠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想讓自己更優秀、能力更強一些,於是去讀研深造,這便是主動的人生選擇,未來很多扇門都會為你打開。

從我的觀察看,“要不要考研”的糾結,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學生害怕走出溫暖區和舒服圈,害怕面對社會競爭。習慣了學校慢節奏、低競爭、無壓力的溫床,不敢走向社會接受挑戰,沉浸於舒服區中沒有能力走出來,總覺得自己還沒有做好工作的準備。他們其實本可以找一份工作,但因為有考研這個退路,而且身邊很多人都在考,於是就順從了自己的心理隋性去考研。雖然考研也是競爭,但這種競爭是自己所熟悉的,而社會競爭則充滿不確定性,得讓自己跳出舒服區。總不能永遠逃避社會競爭而活在校園溫床之上吧,壓力越後往推,競爭其實越殘酷。

寫了這麼多,我的核心觀點主要有兩個:其一,大學努力讀書,提升專業能力,讓自己更強大更優秀,不要讓自己臨畢業時陷入“要不要考研”的無奈糾結之中。無論如何,產生這樣的糾結,起碼說明你在某些方面是失敗的。其二,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定位,努力朝著一個目標前行,不要臨畢業了才糾結於“要不要考研”。糾結多說明你沒有剛需,那還是別考了,逼著自己去努力找工作。沒有退路的行動是治癒糾結的良藥,給自己留退路的猶豫只會不斷生產無意義的糾結。只要一往無前,總是能夠變得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