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一向讨厌贪污,得知银行员工贪污三百万时,为何会赏其钱?

郭汪旭


张作霖这个人,从一个疲于逃命的小人物爬成了奉系头头,虽然多多少少有点匪气,可是,他却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

他的心中也自有一番格局”,为了这个格局,所以对自己的属下也算严厉。

一个城堡不论怎么坚固,当它内部产生了蛀虫,不断地侵食它的时候,它便也离崩溃不远了。

所以,张作霖为了自己的格局,为了让自己的城堡保持坚固,自然也不得不防着蛀虫。

贪污腐化的手下,是不是蛀虫?

是,而且贪污腐化是任何一个政权崩溃的病症!蒋介石纵容手下贪污腐化,所以终失江山。

张作霖也深知贪污腐化的危害,所以几乎不会对贪污腐化者手软。

1927年,张作霖和几个官员打麻将,此时他已任陆海军大元帅,谁敢赢他的钱?即便没有这个头衔,也没人敢。

所以,张作霖不出意料地赢了很多钱。

他数也没数地将赢的钱交给了自己的庶务处长——郑奎武,这个郑奎武也是这一年升的庶务处长,是张作霖的亲信。当时,郑奎武一手接过钱,在手里捏了捏,心中颇为感叹,大帅随便打打麻将便能得这么多钱。

然后,郑奎武又想到,张作霖也没数过,肯定不知道赢了多少,所以即便自己偷偷拿点,应该也不会被发现。于是,郑奎武贪心一起,便塞了4000块到自己的口袋里。

可是千算万算,郑奎武也没算到,这几个官员在陪张作霖吃饭的时候竟然会聊起各自输了多少赢了多少的事,这么一算,张作霖赢了多少便也大概有个数了。

张作霖听了他们的话,让郑奎武告诉自己赢了多少,郑奎武心中一慌,支支吾吾没敢回答。

张作霖一看便知道郑奎武私吞了一部分钱,在场的官员也瞬间了然,张作霖丢了脸,便怒斥了郑奎武一番,不过,没有当众处罚他。

然而,郑奎武却很知道张作霖的脾气,于是趁着张还没对他动手的间隙,一溜烟跑回了奉天,求寿夫人救他一命。

寿夫人听完了来龙去脉,幽幽说了句:“我也不一定能讲好这个情,想法保住你的命吧!”

后来,经过寿夫人的“美言”,张作霖虽然饶了郑奎武,不过却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让他滚蛋了。

虽然4000块对张作霖来说不值一提,但是,郑奎武私自贪了却是不能原谅的事,即便是亲信也不行,这是原则问题。

可是,张作霖没有原谅一个只贪了4000块的郑奎武,却赞赏了一个贪污300万巨款的银行小职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银行小职员叫邓君翔,是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的一个职员,每天经手资金不知多少,慢慢地他终于没忍住钱的诱惑,对他所经手的钱动手了。

当时也没有监控摄像头,所以也没人发现他所动的手脚。

他拿了这些钱干什么吗?他拿去放贷,一贷一收,别说,真让他赚了不少钱。

不过,邓君翔这“倒手”的好生意也没做多久便遇到了危机——1926年东三省的经济已经开始混乱,即便是深受张作霖器重、为张掌管财政的王永江也没办法扭转局面,在心力交瘁之下辞职了,后来接任的莫德惠和刘尚清也没能让东三省摆脱经济困境,反而加速了经济的崩溃。

这么一来,邓君翔放出去的钱,不说收不回来,即便收回来了,也不补齐他从银行挪用的账款。

这时候的邓君翔终于慌了,心想这事要是被大帅知道了,哪还保得住脑袋?邓也为此心焦,想尽了办法,最后想到了一个人——曾毓隽。

这个曾毓隽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长,也算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又是张作霖的牌友,关系倒也不错,如果能经他的嘴在张作霖面前说说情,或许事情会有转机。

曾毓隽听完邓君翔的请求,又拿了好处,便一口答应了。

于是,曾毓隽在和张作霖打麻将时,便在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中说出了邓君翔贪污了银行300万公款的事,然后看看张作霖的态度如何。

谁曾想曾毓隽一说完,张作霖便敞开心怀哈哈笑了起来,然后直说邓君翔“为国争光”,后来又给了邓君翔钱,又让人保护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邓君翔贪的洋人的钱!这汇丰银行谁开的?不正是英国人吗?邓贪了客户的存款,这个窟窿谁来补?不也是英国人吗?

张作霖早已痛恨洋人在中国搜刮中国人的“脂膏”,却又没有办法在经济上予以回击,邓君翔这一下让洋人吃了亏,让张作霖觉得打了洋人一巴掌,所以心情爽极了。

张作霖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不论是洋人,或是日人,一直是他眼里的一根刺,只是当时的他没有足够的力量拔出这根刺而已。

凭什么向来只有洋人欺负中国人,凭什么向来只有洋人贪中国人的钱?凭什么中国人要受洋人欺负,凭什么中国人不能贪洋人的钱?

张作霖经常拿了日本人的好处,然后没有将日本人向他讨要的好处落到实处,所以邓君翔让英国人吃亏的贪污,也很对他的胃口。

所以,他不仅没有治邓君翔的罪,反而赏了邓不少钱,派人保护邓,又出面帮邓摆平了挪用公款的事。

这样一个爱憎分明的张作霖,确实很可爱,也很可敬。


流浪的侯爵


这件事发生在民国(1927年),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当了北洋海陆空大元帅,也就是奉系军阀当政期间。

我们都知道张作霖是苦出身,所以做了奉天大元帅后,他最恨贪污,只要他知道谁贪污,这人死定了。然而就在他做了北洋海陆空大元帅时,权利大了,在得知银行的一个员工贪污了300万后,不但没有枪毙这个人,反而赏了他一些钱,这是怎样一回事呢?

说起这样事其实并不复杂,也就是一个叫邓君翔的银行小职员,贪污了汇丰银行的300万两银子,结果事发,没办法只好找到了他的舅佬,原来汇丰银行的买办吴调卿托关系平事。



▲张作霖

说起来邓君翔去汇丰上班还沾了吴调卿的光,吴调卿历任天津汇丰银行的首席买办,因为汇丰银行是英国投资的银行,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自然要依靠本地人,本地人和官府熟悉,他又懂英文,容易沟通。经过多年的耕耘,吴调卿亦官亦商,最后任京师农工商总局督办大臣。

原来邓君翔的舅舅是吴调卿的侄子,凭这层关系吴调卿为他谋了一个北京汇丰银行的职员差事,也就是个出纳。本来银行工作不累,外资单位挣钱又多,小邓日子过得挺红火。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心动了,于是打起了主意。

原来银子一般要在他手中停留一段时间,等月底总行会运走一批,他想到利用时间差放贷赚取中间差价,比如说存钱是一分利息,他把一笔钱放给急需用钱的商人,利息二分,赚取一分的差价。说白了就是用银行的钱放高利贷。刚开始确实赚了一笔钱,在这种利益诱惑下,他又从民间揽储了一些银子,加大力度放贷。

可是他就忘了一点,“经商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恰好这一年经济危机,商人投资血本无归,一下子套牢了邓君翔,邓收不回放贷的银子,银行的窟窿补不上,总行查账发现了问题,汇丰银行的总裁西力尔大发雷霆,坚决要把邓君翔引渡到英国判刑。邓君翔走投无路这才硬着头皮找到了舅佬。



吴调卿得知了邓君翔捅了篓子,训斥他道:“你年纪轻轻的不走正道,不好好工作,只看到了商人挣钱容易,你只看到了鱼喝水,没看到两腮冒。你首先把揽储的老百姓的钱还上,钱也不多也就十万两,你自己想法,砸锅卖铁也不能坑老百姓!余下银行的300万两是英国的,我去找张大帅想想办法,就这样吧,你筹钱还给老百姓。去吧!

话说吴调卿来到了大帅府,把经过一说:张作霖哈哈大笑,说,这年轻后生有种,历来都是外国人骗中国人的钱,这回小邓子长本事骗了洋鬼子的钱,而且还不少,这是爱国行为,”张作霖边说边伸大拇指,“好小子,有胆量,老吴你放心好了,这事包我身上了,你叫小邓子别怕,也别跑路,就在你家先呆着,我马上派两个兄弟在你家站岗保护,看看洋鬼子敢怎么样!”

吴调卿感激不尽,说“大帅公务繁忙,改日一定答谢”,张作霖急忙说,别客气,“你等一下再走”张作霖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200两银子,说,这些先让小邓子花着。老吴推辞不要,张作霖不高兴的说,“我赞助爱国人士还不行吗?”老吴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老吴是个想的周到的人,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了,张作霖是个大老粗,考虑事情欠周全,“保了一时,保不了一世”。案子不撤,小邓子永远是个通缉犯。



▲张作霖影视剧照

于是老吴又找到了汇丰银行的老总英国人西力尔,他说,现在案犯身无分文,你通缉他就会跑路,他不安生也就不能挣钱,放他一条生路,或许能够咸鱼翻身,有朝一日或许能还清亏空呢!


其实这就是忽悠西力尔,洋人脑瓜直,一想也是,让他挣钱还债,这是不错的主意,于是撤了诉状,过了几年后,邓君翔贪污300万两银子的事,就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故事讲完了,其实我觉得张作霖的做法不正确,民国时没有真正的法治和民主,贪污就是犯罪,不管他贪污的对象是谁,银行给了你薪水,你就应该好好工作。张作霖以个人好恶为标准,其实是践踏法律。照张作霖的观点推论,强奸洋女人也会得到他的保护吧,也是爱国吧。以上仅为个人看法,欢迎来杠。


秉烛读春秋


张作霖确实讨厌贪污,只不过他讨厌的是自己手下的人贪污,他不反对别人手下的员工贪污,而且他还很赞赏能在洋人手下贪污的人。


当时有一个叫邓君翔的人,他在英国人投资的汇丰银行上班,他这个人很有头脑,而且胆子也很大,他每天在银行上班,看着这么多的资金流入银行,心中就动了些心思。

利用银行的钱放高利贷

那时候银行的规章制度还存在一些漏洞,每个月存进银行的钱到了月底才会转移出去,邓君翔利用了这个漏洞,用这笔钱放高利贷。

他把钱主要投给那些有偿还能力,但又急等着用钱的商人,刚开始邓君翔确实赚了一笔钱。

但后来邓君翔的胃口越累越大,前后一共贪污了三百多万两白银,最后放出去的钱无法及时收回,而且还被汇丰的总裁发现了。


汇丰的总裁要求严惩邓君翔,并在租界法庭起诉邓君翔,这让邓君翔极为害怕,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曾毓隽,希望他能帮一下忙。

而曾毓隽替他找到了张作霖,并将此事的来龙去脉向张作霖简要介绍。

张作霖盛赞邓君翔

张作霖是个枭雄人物,他对洋人也很是不满,听了邓君翔的事迹后,他当时还称赞了邓君翔几句:

好小子,真能啊!以往都是洋鬼子坑咱们钱,如今这小子却骗了洋鬼子300万,这是为国争光!

之后张作霖派兵守住了邓君翔家的大门,让英国人没法将他带走,还赏给了邓君翔一笔钱。


后来邓君翔又找到了自己的舅舅吴调卿,吴调卿是天津汇丰银行的大买办,而且还在官场上任职。

他亲自找打了汇丰的总裁,希望他撤销对邓君翔的诉讼,并说到:

君翔一案,你们英国人不撤销,邓君翔永远是一个黑人,无法谋生,对你汇丰银行也永远无还债之日。即使让你们拿到这个人,无非送到我国的司法机关,他仍然还是没有钱还债,又将如何?

有吴调卿担保,汇丰的总裁也只好给了他一个面子,最后他撤销了对邓君翔的诉讼,但要求邓君翔必须还清这笔欠款。


东方大史


张作霖的一生都在“权衡”,这也是他在那个乱世能够成功的地方。历史上刘邦、曹操擅长的厚黑权衡术,他都学到家了,这也是尽管大老粗一个,整天嘴里“妈了个巴子”,却并不让人讨厌的原因。

张作霖主政东北的时候,对吏治其实是有一定诉求的,用王永江做警察厅长其实就非常看得出其决心的。他最讨厌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巧取豪夺,贪污纳贿的“官胡子”,即便是自己的拜把子兄弟出现了此类问题,他都会把胳膊肘往外拐一拐。

但是张作霖虽然讨厌官员的贪污行为,但是他却也不能完全禁止,因为他必须通盘考虑更大的棋局,很多时候也不得不让步,但是他的做法通常不会那么让人讨厌,体现了极高的情商。无论他站在哪边,实际上都还是让整个东北的大局向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奉票贬值严重,整个东北经济岌岌可危。张作霖借了一颗人头,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逐步稳定局面。

奉票贬值的直接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两次直奉战争,军费增长太快,奉票滥发,导致的。但是当时兴业银行总经理刘鸣歧与日俄勾结,挤兑官银号的事情,搞得沸沸扬扬,民怨极大。并且作为奉天的商界、金融界闻人,公然咆哮:“刘某人除了不信奉票之外,其他东西都相信。”

张作霖的做法也是相当地简单干脆,他学了一把曹操,为了平息民愤,也为了坚定张作霖主政东北,坚定奉票的立场,张作霖就借刘鸣歧项上人头一用。刘鸣歧觉得冤、不服,张作霖说:“妈了个巴子,如冤,可向冥府理之。”

但是张作霖入主北京之后,一个叫邓君翔的吴县(苏州)小伙做了类似的事情,但结果却截然相反。

邓君翔利用在天津汇丰银行上班的机会,套用银行的闲置资金时间差,做公债买空卖空投机生意,一开始赚得盆满钵满,但当时形势变化快,北伐军进展也快,所以北洋政府的公债也极度不稳定。所以这小伙虽然有一身华尔街金融精英的手段,却抗不过形势,一下子巨亏,亏了汇丰银行300万。作为汇丰银行真正的老板英国人,是不会放过起诉邓君翔的机会的,甚至要求引渡其去英国受审。

就在这时,天津的四大买办之一的汇丰银行首席买办吴调卿却找到了张作霖帮忙,那就是阻止英国人引渡邓君翔。

当时对于北洋政府而言,天津实际上才是真正的后台,这就像后来民国南京政府,上海才是真正的后台,是一个性质的。所以吴调卿代表着买办阶层。张作霖要在北京坐得稳,就得依靠吴调卿这样的人。换句话说,当时吴调卿是张作霖争取和笼络的对象。

本来一个小职员,能动用汇丰银行资金长达几年,不被人发觉,这事情是不是太蹊跷了呢?所以本质上这事情的后台很显然就是吴调卿以及他背后的一些人。所以这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一旦引渡成功,对于吴调卿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张作霖虽然非常痛恨这个邓君翔做这事的恶劣程度,用了谁的钱不管,毕竟倒买倒卖公债,影响自己的位子坐的稳不稳。但是此刻,他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笼络吴调卿的机会。

于是权衡之下,张作霖又学了把刘邦。本来心里骂得跟什么似的,但是立刻一拍大腿,“好小子,他妈了个巴子,向来都是外国人骗中国人的钱,洋鬼子被咱们骗了钱,后生有为啊。”不但这事听起来不是一个可耻行为,却成了一个应该接受表彰的爱国行为了。

为了防止英国人引渡邓君翔,张作霖立刻下令派两个卫兵去将邓君翔先保护起来。然后还发了300块大洋,让邓君翔“跑路”。这个举动帮了吴调卿大忙,也成功地笼络了吴调卿。

只是他们江湖厚黑权衡的那一套,永远只是保一时。毕竟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炒米视角


题主问这问题大概是想夸邓君翔骗了英国人的钱,张作霖包庇他是爱国行为,不过很可惜,汇丰银行怎么可能吃亏,它直接宣布不承认邓君翔经手的他行存款,最后倒霉的是商业银行,停业了事。

网上关于此事传说挺多,大多用了一个比较惊悚的标题,说什么小职员贪污300万公款,张作霖却夸他为国争光,其实邓君翔就不是什么小职员。

邓君翔是苏州的买办,和英国人打交道好多年了。《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为了方便处理赔款事务,所以汇丰银行邀请他出任汇丰中国账房的华账房经理,这个可不是什么小职员。像谦和泰银号的创办人之一刘心权推荐自己亲戚刘秉鉌去北京汇丰银行做练习生,就是找的邓君翔帮忙,一句话就安排进去了,可见邓君翔还是很有实权的。

邓君翔在英美人脉都挺不错,曾经利用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的机会,和海关人员一起合伙炒作期货等,大肆牟利。还曾经把清廷珍藏的北宋钧窑瓷器倒卖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真是什么生意都不放过。

不过常在河边走,总有湿鞋的时候,1927年5月2日,邓君翔因为亏空太大,不得不潜逃,根据《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他卷走的不止300万,而是400万,不过没提张作霖是否帮忙,只是说汇丰银行不承认他经手的他行存款,结果商业银行因此而停业:

北京英汇丰银行买办邓君翔亏款四百万潜逃,该行不承认由邓经手之他银行存款,商业银行因此停业。

所以说汇丰不往死里整邓君翔,可能是看张作霖等人的面子,也可能纯粹就是损失转嫁成功,根本无所谓了。这事最后吃亏的是中国银行和储户,所以也没什么特别值得高兴和夸奖的。


不沉的经远


这事得亏是遇上了张作霖,要是换个人早死了。 张大帅不喜欢洋人,面对洋人不肯吃一点亏,是著了名的。

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后,对北洋政府官员有过一次讲话:

“我叫张作霖。跟我来的人都知道我张作霖是怎样一个人。

我也常想和你们大家见个面,谈一谈,不过我一出门,这些捧臭屁的(指卫兵、秘书等人)就净了街,让我谁也见不着。


人家都说我张作霖有钱,其实我哪里有多少钱呢?你们大家打听去,哪个外国银行有我张作霖存的钱?

哪个外国租界里有我张作霖盖的楼房?便宜也要便宜中国人,我不能便宜外国人……”

就是张大帅这种思想救了此事的主人公邓君翔。 邓君翔是英国汇丰银行的一名普通职员,由于职位的关系,每天要经手大量公款。

这小子也是个头脑活络的主儿,就打起了银行的主意。 他在银行干的是相当于出纳的差使,银行储户的银子收来后一般要在他手中停留一段时间,等到月底总行才会运走,他想到利用时间差放贷赚取中间差价是个发财的子的。


比如说存钱利息是一分,他放给别人利息二分,就能赚取一分的差价,也就是用银行的钱放高利贷。这种无本生意利润很大,着实让这小子赚了一笔。 放贷虽然利润高,但是风险也大。

要是放出去的钱收不回来,那就是血本无归了。邓君翔也没听说过“风险评估”,对别人的信用也不知道调查一下,只要有人来借,就只管借出去。

几个月之后一盘点,发现坏了,有三百出万两银子放出去收不回来,成了烂账、坏账、死账。 纸毕竟是包不住火的,这事最后还是被银行发现了。

汇丰银行的总裁是英国人西力尔,他大发雷霆,声称要把邓君翔引渡到英国坐牢。 邓君翔没办法,只好找自己的舅爷爷吴调卿帮忙。

吴调卿当过银行买办,和官场的人物也熟悉,又懂英文,最重要的是他能在张大帅面 前说上话。 吴调卿看自己的亲戚犯了这么大事,自己也无能为力啊,只有找张作霖帮忙才能解决。

没想到张大帅听了这个事,反而哈哈大笑 ,说老吴你这外甥挺有本事啊,有种!

自打洋鬼子到咱中国来之后,只有洋鬼子骗中国人的钱的份,这回这小子有能耐骗了洋鬼子的钱,有胆量!是个人材!这事干得漂亮!

你放心,叫你外甥别怕,就在家呆着,我派两个亲兵在你家站岗,谅洋鬼子不敢把他怎么样! 果然过了几天,洋人就找到邓君翔家,想把他带走。

但张大帅事先派了人在这呢,洋人只得放下狠话走了。 张作霖能保护一时,保护不了一世,所以吴调卿又去找西力尔,告诉他,你现在杀了邓君翔也没用,他死了你钱就一分也要不回来了,不如让他慢慢想办法,分期还你。


洋人看到有张大帅罩着邓君翔,也不知道他和大帅是什么关系,只好同意了。 后来邓君翔跑到苏州,改名换姓,这笔钱自然是不可能还的了。

虽说张作霖救了邓君翔,但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特别是商品社会,契约精神还是要讲的。

张作霖这次算是坑了银行一把,没想到几十年后,还有人冒充他的孙子去坑银行。

这件事发生在西安,有两名男子拿着“圣旨”、“大清金条”和对账单,到西安某银行借款,他们说自己是张作霖的孙子,他们继接了张作霖的一笔价值9983亿美元的资产,这些资产在二十年代被张作霖存在美国花旗银行,现期限已到,只要一百万的解冻手续费,就可以解冻这笔资产。

资产取出来后,国家会对寻找、保护民族资产的个人和组织大力奖励,奖励金额从100万元到7000万元不等。

这么简单的骗局,银行行长刘某竟然信以为真,先后给这两名男子转款100万作为周转。后来行长发现被骗,钱已被骗子挥霍一空。

骗子被抓获后,法院分别判处两个骗子有期徒刑11年和10年。

大家对这两件事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讨论。


刚日读史


张作霖在袁世凯政府时期就是一名国军大将,在袁世凯死后又被封为奉天督军兼省长、1918年9月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可以说在我国近代史上是一位有权有势的大人物。并且他出生于东北省,外表上看起来十分大大咧咧,没什么文化,但是他的性格十分圆滑,对于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在日俄斗争期间,他斡旋于日俄和朝廷之间,谁都处的好谁也都不得罪,对于朝廷的“中立政策”他也有自己的处事方法,对于斗争之中的日俄双方,他通过投机取巧、获取渔翁之利的方式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可以说是朝廷一大老狐狸。虽然在这之后,日俄双方都对他很有意见,但是经过恶劣环境磨炼之后的张作霖也拥有了一身左右奉承、片叶不沾身的能力。

对于张作霖,让我们最深刻的就是他的血性,他身为中国人从来不向日本人低头,坚守自己的底线,作为一个父亲也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向外国人妥协,不做一个卖国贼。对于家庭,他也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儿子张学良和侄子张学成在都成为了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让孩子接受教育,养成爱国爱家的性格,不与外国人妥协的品质。

所以这样一个坚守自己内心道德底线的人,对于当时国家最大的问题之一贪污当然是选择不会去原谅,严厉惩罚的态度。有一次他听说兴业银行的副经理和钱商勾结,对兴业银行造成了重大的财务损失,于是他将副经理叫来,连原因都没有问清楚就直接枪毙了他,可见张作霖是非常反对贪污的。

而在另一个时期发生的贪污事件,张作霖对其的态度却是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在汇丰银行,有一个银行职员通过走关系进到银行内部上班,但是由于自己没有办法抵御住金钱的诱惑,开始窃取银行的钱。但是由于当时经济萧条,放出去的三百万元没有收回来,所以银行开始慢慢出现很多坏账,那个职员没有办法了,只能去找人帮忙,找到了大买办曾毓隽,但是曾毓隽也没有办法,因为汇丰银行是英国人开的,所以他在与张作霖打牌的时候无意中提到这一件事情,张作霖听到后哈哈大笑,他在得知银行职员贪污300万时,不仅帮助职员躲避银行的追债,还赏赐给了他一笔钱,调和了银行的矛盾。

这是因为汇丰银行是外国人开的银行,这种银行亏了钱也就是让外国人吃了亏,张作霖最痛恨的就是外国侵略者,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这件事情是为中国遭受的侵略出一口恶气。

本文系作者原创,喜欢的还请关注一下哦。


历史云顶


其实张作霖这个人是非常讨厌贪污的,有一次他有个属下就是跟外面的一些老板勾结在一起,然后暗地里贪起了钱,做一些乱纪的事情谋取私利,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张作霖知道这件事情后,不论这个事情是真还是假直接把对方给枪毙了。这里显示出贪污对于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而且也看得出张作霖是非常讨厌贪钱的。可是为什么当他知道有个银行员工贪污了300多万后,不仅没有去责怪他反而还给对方赏钱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这个银行员工的名字叫邓君翔,早时候也是通过私下花钱走关系,最后让他成功到英国汇丰银行去上班。银行上班期间这个邓君翔就被上司看中,他的上司觉得觉得他非常的聪明伶俐,办事能力也很强,所以就给了他一个管理员当。

每天从邓君翔手里面经过的钞票是不计其数,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钱,把他看得是心痒痒,他每天都在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有这么多的钱,随即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跟社会上的一些人勾结在了一起,然后他把这些公款给挪用出去放贷,到时候把本钱补到银行里面不就可以了吗?所以他在前期的确是赚了一部分的钱,但是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的变故,让他一瞬间就赔了很多钱,这么多钱不能马上填补到银行的话可是要坐牢的呀!邓君翔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面挪用了钱款累积高达300多万,可是现在收不回来可怎么办呢?

邓君翔思来想去只好请求别人帮助,这个时候他找到了曾毓隽,但是曾毓隽也帮不了他因为邓君翔是在洋人手下做事情,曾毓隽又惹不起洋人所以没办法。之后,曾毓隽便想到了张作霖,但是对于这件事情他又不敢跟张作霖直说,就约张作霖打牌旁敲侧击的把这件事情给张作霖说了,当张作霖听完此事之后是非常的开心。

他大笑道:这次终于是出了一口恶气,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一直都是洋鬼子贪图中国人的钱,邓君翔这个人既然有能力贪洋人的钱,不错!

之后,张作霖派人去保护邓君翔,防止他被英国人抓了。之后筹集了一部分的资金,亲自去和英国人谈判,之后也是成功的说服了英国人放了邓君翔,最后张作霖还给邓君翔赏赐了一部分钱。张作霖给邓君翔赏钱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时候张作霖已经看不惯英国人这种赚得盆满钵满的样子,虽然邓君翔贪了钱但他不是贪的自己人的钱,他觉得邓君翔的做法是出了一口恶气,这让他十分舒服十分高兴,所以才会给他赏钱并且没有责怪他。



史忆小史官


张作霖是个憎爱分明的人,他称那些贪污受贿,不干事光吃饷的叫“官胡子”(胡子意即土匪),平时没少和他们作对。同时,他对地方上的贪污事件,也常以雷霆手段处置。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之坏,就坏在官吏。办公事的人,只贪图私利。比如修京奉铁路,内中贪污受贿,种种弊病太多,实在是气死人了。”

(张作霖旧照)

可是,对贪污嫉恶如仇的人,为何却奖励一个贪污的人呢?

咱们先来看一个张作霖惩处贪污犯的例子。

1926年前后,东北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当时,由于奉票一跌再跌,物价却直线上涨。老百姓手里的奉票贬了值,连买米都成问题了。所以学校闹罢课,工人闹罢工,农民也叫嚷着要生活。

随着事态的发展,主政东北的张作霖感到非常愤怒。他听坊间传言,之所以会引发金融危机,主要是因为兴业银行的副经理刘鸣歧和银号钱商勾结,牟取暴利。

张作霖是“胡子”出身,做人做事快意恩仇。他得知后,立刻把刘鸣歧叫来,直接对刘鸣歧说:“外间讹言繁兴,欲借彼头一用。”

刘鸣歧一听,吓得七魂丢了六魄,赶紧跪下大喊冤枉。

张作霖压根不听他说,直接丢了句:“如冤,向冥府理之。”

说完,便枪毙了他。

(东北经济危机时发行的奉票)

可是,有个叫邓君翔小伙子,贪污了300万,张作霖不但没有惩治他,还好好的把他夸了一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张作霖打牌说起。

张作霖有段时间喜欢打麻将,老牌搭子叫曾毓隽。

这天,曾毓隽在牌桌上对张作霖说,汇丰银行有个职员叫邓君翔,他每天都要经手一些大额资金。结果他心生贪念,截留了部分资金放高利贷。

刚开始他还挣了点息钱,可随着经济危机,他借出去的钱,也都没能收回来。这下,他慌了,把挣的钱贴进去后,还差300万块钱。

曾毓隽为什么要和张作霖说这个呢?

原来,邓君翔知道窟窿大了,自己填不上,但让洋人知道了,恐怕把命赔上还不行。所以他灵机一动,想到曾毓隽是负责和洋人接洽的大买办,找他一定能有办法救自己。所以邓君翔就给曾毓隽孝敬了一大笔钱,求他想办法救自己。

曾毓隽得了钱,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向对对洋人不感冒的张作霖。所以才有了牌桌上这一段。

(邓君翔剧照)

张作霖听完,突然一拍大腿,笑着说:“好小子,有骨气,平时都是洋人坑我们,他居然坑了洋人一把,这是为国争光啊!”

张作霖又对曾毓隽说:“你且先让他在你家落脚,我随后就派两个守卫去你家站岗。”

果然过了几天,洋人就找到了曾毓隽家,要求带走邓君翔。但由于受到守卫的阻拦,洋人无奈,只得先回去了。

张作霖知道洋人不会善罢甘休,又给了邓君翔3000块钱,让他连夜赶紧跑到苏州去避难。

最后,又和曾毓隽商量,要曾毓隽和洋人周旋,为邓君翔说了许多好话。并表示,若是逮捕他,那亏空的钱也就一点也还不上了。

洋人思来想去,觉得曾毓隽和他们有生意往来,再加上邓君翔在苏州又筹了20万过来,想着只要邓君翔能分期把欠款还上,对银行来说,也不能不算是有利的方法,于是撤销了对邓君翔的逮捕令。

邓君翔在张作霖和曾毓隽的帮助下,这才化险为夷,免了牢狱之苦。

张作霖这样做,也是因为他的土匪性格,一定要和洋人过不去的举动。但是这样没有契约意识的做法,也实在是匪夷所思。

(参考史料:《张作霖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张作霖确实讨厌贪污,对待贪污之人处罚都是很严厉的。有一次民间盛传兴业银行副经理刘鸣歧和钱商勾结,暗中牟取私利,从而导致奉天发生了金融危机,于是张作霖直接把刘鸣歧找来,也不管此事是真是假,果断将其杀了。对于有贪污嫌疑的他也不会放过,可见他是多恨贪污。


那张作霖既然是如此恨贪污,为何银行员工贪污三百万不仅将其放过,还赏钱呢?

其实是因为这个员工所贪对象不是“自己人”,所以张作霖十分开心,认为他这是立功,因此不仅不觉得他有错,反而赏了他钱。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银行员工名叫邓君翔,是通过走关系进入英国汇丰银行成为一名职员的,由于做事精明能干,银行将一个要职给了他。

这个要职每天都要过手大量公款,邓君翔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钱,看的牙痒痒,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赚钱办法,即私下里挪用这些公款去贷,这个办法让他赚了不少钱。但后来由于经济萧条,邓君翔一下子赔了很多钱,出现了很多坏账,他在几年内挪用了三百万公款,如今收不回来了。


收不回来,这就意味着他要坐牢了。邓君翔没得办法,只好去找大买办曾毓隽,希望他能帮助自己,但曾毓隽自己也得罪不起洋人。

但他很想帮助邓君翔,于是想到了大帅张作霖。他在和张作霖打牌时,而将邓君翔贪污洋人钱的事迹告诉了张作霖。

张作霖听说后很开心,大笑道:“一直都是洋人贪中国人的钱,如今他却能贪洋人的钱,这人算是为国争光。”于是叫人去保护邓君翔,让他不被洋人抓走,还赏了他几千块钱。


之后张作霖还亲自帮邓君翔调停,先筹集10万元的款项,还清了部分欠债,然后和英国人周旋谈判,最终说服了英国人,让英国人放过了邓君翔。

张作霖之所以如此尽心尽力帮邓君翔,是因为他虽然贪了钱,但他贪的是外国人的钱,不是自己人的。张作霖早就看英国人在中国进行资本侵略,赚得盆满钵满的很不爽了。张作霖认为邓君翔此举是为中国人出了口恶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