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師造化,萬物皆有情——張暉西雙版納寫生有感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造化”即大自然,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不過自然的物象並不能夠直接轉換成藝術,需要藝術家的“心源”。但是一旦失去了對造化的深思,便不會有心源的產生。

寫生與臨摹是學好繪畫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國畫界有著名的寫生派,這樣的畫家寫生作品要優於“意念創作”的作品,比如李可染。當然也有另一種藝術家,這種藝術家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並不是寫生而來,而是源自對傳統經典名畫的“掇英”。


外師造化,萬物皆有情——張暉西雙版納寫生有感

張暉創作圖


外師造化,萬物皆有情——張暉西雙版納寫生有感

張暉創作圖

張暉師生小組自2月8日從千里之外的北國南下到達西雙版納,開啟了長達一個月的“閉關修煉”。從寥廓的北國到旖旎的南國,這種時空的差異很容易刺激一個藝術家的創作熱情。


外師造化,萬物皆有情——張暉西雙版納寫生有感

《晨曦而出》

這種熱情澆灌在一個在“閉關”期間剛剛度過60歲生日的一個“中青年畫家”身上,頓時讓人也顯得年輕。雖然談不上風餐露宿,但卻是晨曦而出,日落而歸,沒有絲毫地鬆懈。期間創作的60多幅作品會在接下來給諸位奉上,切莫著急。


外師造化,萬物皆有情——張暉西雙版納寫生有感

寫生期間張暉60歲生日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張暉師生組此行還遇到央美的於光華教授帶的寫生組,這是一場在南國的不期而遇。人生最愜意的時期莫過於三五知己,配盞淡酒,清酌幾杯,嬉笑怒罵。棋逢對手,自然少不了一頓切磋,把酒言歡。


外師造化,萬物皆有情——張暉西雙版納寫生有感

魯美與央美的寫生組聚會(前排左四張暉,前排左五於光華教授)

熟悉張暉的朋友們都瞭解,張暉的藝術觀點在激進人士看來顯得有點保守,甚至略帶一點點迂腐。張暉不相信那些動輒就“自成一家”的創新型大家。

張暉認為現階段的國畫仍處在對先前優秀大師及作品的“掇英”時期。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畫者需要的不僅是靈光一閃的神思泉湧,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禪定之心。

我曾經跟一位資深的畫家討教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的山水畫看起來一點都不感人”。這位老友顯然對這樣的刁難習以為常了,淡淡地回覆我“古人畫山水,能夠潛心在山中住幾個月,所有的活動都在此,每一刻都是與山水的交流,下筆有感而發自然有真情實感。現在人生活環境不一樣了,倉促幾日的寫生猶如隔靴搔癢,甚至當成一種旅遊出行。”


外師造化,萬物皆有情——張暉西雙版納寫生有感

收工宴

向前人學習,向自然學習,只有植根傳統深入的畫家才能厚積薄發。張暉屢次向我提及他是如何定義一幅作品的好壞。“你看,這是幅好畫。他畫的小草特別有趣,像一個小孩在那裡隨風扭動,他畫的是草,但是他把自己當時的心境與感情賦予了草,這個草就有了人的感情,這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初作畫,很多人沉浸在技法熟練的運用,及後,不少人走上了技法堆砌的道路,試圖一幅畫裡裝載下不同的筆法與墨法,彷彿筆墨技法展銷會一般。畫家一旦走上了這種刻意追求程式化的技法後,作品就會難免產生匠氣。畫面讓人感覺似曾相識,畫面裡有齊白石,有黃賓虹,唯獨沒有了自己。

但是真正打動人的作品卻是真情實感,真正好的藝術作品能夠喚醒讀者代入自己的感情去讀取,作品成為一種畫者與讀者精神交流的橋樑。好作品有時候還是一把鑰匙,讀者在好作品裡能感觸到了喜怒哀樂,並把這種情緒延伸到過往自己的某段記憶裡。

外師造化,萬物皆有情——張暉西雙版納寫生有感

最後放一張張暉師生組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