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除了魏蜀吴还有燕国,孙权为何与燕国来往频繁?

独行客地图帝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这是林俊杰的著名歌曲《曹操》,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的这一百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雄被倍出的时代,然而东汉末年其实并没有分三国,实际上要是按照国家计算而是四国,这个国家就是由公孙度建立的燕国,中国历史上称为燕国的有很多,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再到南北朝,都有燕国,而燕国主要建国的地方就是在燕地,也可以称之为,幽州,辽东等地,公孙度建立的燕国就很好的为何了中原的安宁,因为公孙度将北方游牧民族是打的很惨,这也是为何中原混乱而没有外族侵略的原因之一。

为何孙权要与燕国来往频繁,那是因为当时燕国的实力并不弱,甚至可以用很抢来形容。

公孙度 (150年-204年),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公孙家是辽东大户,但是公孙度家庭并不算大户,公孙度曾经担任国过冀州刺史但是被免职,后来董卓主政后,被朋友举荐担任了辽东太守,开始了对于辽东的统治,继位期间对辽东境内的豪族进行打击压制,并制定严格的法律,使辽东安定,逐渐富足,因为远离中原混乱,很多文人,都会选择辽东进行避乱,并且向北进攻高句丽,乌桓维持了辽东的发展,并壮大辽东实力。公孙度主要占有区域为,山海关以北,今辽宁大片区域,还有朝鲜一部分。

不久公孙度去世其字公孙康继位,公孙康就是将袁绍两个儿子杀头送给曹操的那位,公孙康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他一方面不想和曹操为敌,一方面却各种找事。曹操当时并没有将公孙康放在眼里,不然完全可以借着官渡之战的余威一举进攻辽东,然而公孙康却完全不自知,他趁袁绍兵败,派遣士兵从如今旅顺出法坐船穿越渤海海峡,占领山东威海等地。扩大自己统治区域。但不久就被曹操占领。于是他通过海路一直南下和江东的孙权联系,并得到了孙权的支持,孙权十分高兴,还派使者运送大量宝贝前往辽东,此时公孙康的毛病又反了,他将这个消息和财宝吞下但却到魏国哪里告状,但是气孙权那是即为火大。

然而公孙康却吃到了甜头

他认为他所处地区山高皇帝远的,在各大势力之间游走,特别是江东,因为刘备死后,诸葛亮所明确北伐但是,孙权依然感觉到曹魏的强大,他本人的几次北伐都是失败告终,为了东吴的安定,他需要有人在北面牵扯曹魏的注意力。这也是来往频繁的原因。


阐释君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三国时期,并不是只有三个国家。当时除了逐鹿中原的曹魏、蜀汉和孙吴三足鼎立之

外,中华大地上还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政权,比如鲜卑、乌孙等少数民族政权。

除了魏蜀吴三个汉人政权外,还有一个汉人军阀建立的政权,就是燕国,位于在辽东一

带。

因为当时魏蜀吴三国在中原相互厮杀,所以燕国才得以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这个国家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以至于曹操根本看不起这个国家,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

国家才没有遭到曹操的毒手,才活了下来。

它的奠基者是公孙度,公元204年公孙度逝世之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在历

史上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唯一能让人记住的一次就是,曹操在重点是平定南方的时候,

公孙康砍了袁绍的两个儿子的头颅,当做送给曹操的见面礼。

在过了14年之后,公孙渊夺走了他叔叔也就是公孙恭的位置。

在公孙渊在上位之后,根据中原的形式进行一番观察,然后学习秦昭王。

军事上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想要一统天下,成就一番霸业,后来就暗通东吴的孙权和他结盟,然后俯首称臣,接受孙策对他的册封,并且成为了燕王。

在这之后,他和东吴的孙权两个人一起联合对抗曹魏的曹操。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没有多长时间燕国就被灭亡了。

他之前一直存在的原因是因为曹操被其他两个国家实力所牵扯,而没有腾出军事力量和

时间来与燕国打仗,以达到并吞的目的。

所以我们由此可看,从一开始这个燕国就根本没办法与魏蜀吴三个国家相提并论,所以

他自然也就不会成为第四国。

欢迎关注江水趣谈,与您一起去解读经典中的奥秘!


江水趣谈


导读:这里的燕国是指三国时期公孙度在辽东建立的国家,多年后同样崛起于辽东的鲜卑慕容家里的诸燕是否传承辽东公孙氏的国号就不得而知了。公孙度自从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后开始有了官方经营辽东的机会,趁着中原军阀混战不断蚕食高句丽和扶余等政权。中原战乱带来的人口数量以及不断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夺得的地盘都成为公孙氏成长壮大的理由。至于孙权勾搭燕国公孙氏的原因,不过是效仿蜀汉诸葛亮与鲜卑科比能合盟夹击曹魏的方式。虽然是效仿但是效果不差,但是公孙氏屡屡戏耍孙权导致这种结盟并不稳固。相对遥远的距离也给了曹魏各个击破的机会,最终公孙氏被曹魏迅速平定。


说起公孙氏建立的燕国其实源于辽东太守公孙度,来自大汉玄菟郡的公孙度在初平元年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此时董卓废除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在杀害刘辩和何太后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掌管天下大权。在公孙度被任命辽东太守的同一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中原大乱,辽东文武纷纷劝说公孙度自立为王。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初平元年,度知中国扰攘,语所亲吏柳毅、阳仪等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此时的公孙度有点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觉,由于辽东远离中原所以基本上没有受到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的破坏。所以大量的中原流民纷纷来到辽东躲避战乱,为辽东带来大量的人才。所欲公孙度的崛起和秦朝末年的南越国赵佗非常类似,公孙度在发展生产、整顿军队的基础上频频向高句丽、扶余等东北政权进攻。在大大拓展版图的同时,辽东公孙氏也成为东北雄霸一方的势力。而曹魏集中力量对付中原的刘备和曹操,所以没有精力搭理辽东公孙氏让其做大。如果从公孙度称王开始到司马懿攻灭公孙氏计算,公孙氏存在的时间比蜀汉国祚还长。


东吴孙权与燕国公孙氏结交不过是效仿诸葛亮与鲜卑科比能部结盟夹击曹魏的形式

曹魏地盘人口基本都是大汉朝的精华部分,具有87郡十二州: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占东汉荆州北部)、扬州(占东汉扬州北部)。可以说曹魏控制的势力已经超过中原的70%,东吴孙权和蜀汉的刘备加一起不过比较偏远的四州之地。所以东吴和蜀汉只能依靠天险和易守难攻的地形抵抗曹魏,因此蜀吴两国纷纷开动脑筋如何制约曹魏。

蜀汉丞相诸葛亮把目光放到了漠北草原的鲜卑首领科比能身上,他与科比能约定共同夹击曹魏。太和五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再出祁山北征曹魏,科比能同时出兵从北方出手。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确实让曹魏手忙脚乱了一阵。而孙权一看哎呀我去,立刻如法炮制。东吴联络辽东公孙氏建立想达成联盟,不一定指望燕国能出多大力至少可以在东吴进攻曹魏的时候从后方牵制曹魏。况且辽东公孙氏的实力几乎不再蜀汉和东吴之下,对于牵制曹魏绝对够分量。

而三国由孙刘联盟攻抗曹操,发展到到了蜀汉、东吴、燕国、鲜卑从南北两个方向形成对曹魏的包围圈。如果不是没有一个超强势力做主导,这就是一个三国版的北约围剿。如果这个联盟稳固形成的话,势力雄厚的曹魏就会形成四战之地。曹魏就会形成和当年荆州刘表一样的局面,虽然兵多将广但是受到极大约束。如果这样,也许三国并立的时代也许会延长很多年。



没有诚意的公孙氏在玩火,在东吴和曹魏之间游弋终于酿成灭国大祸

东吴开始联系公孙氏是在燕国第三位君主公孙渊时期,公孙渊虽然也算有作为的君主但是格局还是不够大。而东吴的孙权是称帝最晚的,甚至在刘备东征东吴的时候还曾经向曹魏称臣。但是在公元233年,辽东燕王公孙渊派出使者到东吴称臣。孙权非常高兴,派万余军队带着赏赐的礼物如同美国大兵一样坐船去辽东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可惜公孙渊有点蛇鼠两端同时向曹魏献媚,其实也是害怕曹魏与其翻脸。所以公孙渊吞并东吴军队,杀掉东吴使者。虽然获得曹魏的册封,但是惹恼了孙权同时蛇鼠两端的态度也让曹魏新生警惕。

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围困曹魏四股势力暂时断了一股。公元235年曹魏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将鲜卑首领轲比能刺杀,控弦十数万的鲜卑立刻四分五裂。四大封锁势力去其二,就剩下南方的东吴和辽东的公孙渊。

曹魏烈祖曹叡出了南部防守东吴的兵将外,派司马懿带倾国之兵北伐公孙渊。同时传檄乌桓、高句丽、鲜卑共击公孙渊,公孙渊腹背受敌没有坚持到东吴援军到达燕国被灭。



小结:

解除北方鲜卑和辽东公孙渊的威胁后,曹魏已经可以凭借雄厚的国力碾压蜀汉和东吴。最终曹魏对孙吴各个击破,公孙渊为自己的狭窄的格局付出了身死国灭的代价;而东吴在公孙氏和蜀汉被灭后,也被篡位的西晋司马氏灭国华夏再次统一。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三国鼎立时代,除了魏、蜀、吴之外,在辽东还存在一个小政权,便是公孙氏的燕政权。辽东与东吴相距遥远,中间又隔着魏国,为什么孙权会频繁与辽东往来呢?他有什么目的?又达到什么结果了?

三代人经营下的辽东政权

辽东小政权的由来,要从公孙度说起。

公元189年,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到了辽东后,公孙度以铁腕治理,威名渐立,高句丽、乌桓,夫馀国与濊貊部落皆前来归。由于国内军阀混战,公孙度也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雄霸一方。

公孙度去世后,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业。当时曹操强盛,打败袁氏集团,袁尚、袁熙逃往辽东。慑于曹操的势力,公孙度斩袁氏兄弟,名义上归顺曹操控制下的朝廷。

到了公孙渊时,公孙氏已是三代经营辽东。随着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公孙渊蠢蠢欲动,要把天下三分改变为天下四分。公孙渊阴谋独立,为了对抗曹魏,他选择与孙权联合。因为孙权拥有强大的海军,可以开通一条海上航线,绕开魏国的封锁。

孙权封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想脱离魏国自立,就必须得到东吴的支持。而孙权也希望联合辽东,可以从北方牵制魏国。此外,由于东吴地处南方,马匹严重不足,孙权也希望能从辽东购买大批马匹,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公元232年(吴嘉禾元年),孙权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船北上辽东,洽谈购马事宜。此时公孙渊还公开宣布脱离魏国,但他竟然在武器装备上支援吴国,这使魏明帝曹睿大为不满,遂下令汝南太守田豫统率青州各路人马走海道奔袭辽东,同时,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兴师讨伐。不过,田豫、王雄两路人马很快就碰了钉子,出师无功。

至此,辽东与魏国关系破裂。

公元233年(吴嘉禾二年,魏太和七年),公孙渊派人前往吴国,奉表称臣。孙权龙颜大悦,册封公孙渊为“燕王”。孙权派出一支一万人的舰队,由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护送辽东使者回国。

公孙渊出尔反尔

然而,公孙渊的立场摇摆不定。

在东吴舰队抵达后,公孙渊竟然痛下杀手,杀掉东吴使者张弥、许晏,吞并其舰队及大量的金银财宝。公孙渊拿着吴使的人头,又向魏国投降,魏明帝封他为乐浪公,官居大司马。

这个消息让孙权气疯了,他叫嚣说:“我今年六十岁了,人世间的艰辛,哪一件没尝过。不料到头来却被鼠辈戏弄了,让人一腔怒气如排山倒海汹涌而出。我若不亲手宰了这鼠辈,把他的脑袋扔到大海里喂鱼,我就没颜面君临天下了,为此即便颠沛流离,我也没有怨言。”

公孙渊的政治立场就是没有立场,他敢犯天下之大不韪,在于他钻了三国纷争的空子。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公孙渊自以为就是渔翁,稳坐钓鱼台。但他错了。

辽东政权名义上归顺魏国,实则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魏明帝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不打掉这个独立王国,魏国皇帝是不会心安的。于是魏明帝召回司马懿,让他全权指挥辽东之战。

孙权为什么要派舰队救援辽东?

此时的公孙渊才发现,自己不是稳坐钓鱼台的渔翁。魏国与吴国都是大腕,能让你耍着玩吗?公孙渊脸皮是厚的,他又派使者去吴国求援。

孙权见到辽东使者大怒,欲杀之而后快。大臣羊道认为杀掉使臣没有意义,不如派一支舰队北上观察战局。如果公孙渊打得赢,就向他索取好处;如果公孙渊打不赢,就乘机劫掠辽东,抢夺些财物。这个建议实是厚黑,孙权听罢大悦。

说白了,孙权答应出兵辽东是有两个目的:其一,假如魏军失败,乘机逼公孙渊臣服,把吴国势力扩张到辽东,这样可以从南、北两面同时发动对魏国的战争;其二,假如公孙渊失败,就洗劫一番,以报使者被杀、士兵被羁之仇。

当东吴舰队抵达辽东时,公孙渊已经败亡。舰队的指挥官,就是向孙权献妙计的羊道。当时镇守辽东的魏国守军,根本没预料到东吴的军队突然出现,被打得措手不及。羊道依照原先计划,大肆洗掠沿海郡县,收刮许多财物,俘虏许多百姓,满载而归。

如果当初公孙渊真心实意联合孙权对抗曹魏,也不致于落得这个下场,而三国的势力消长或许会出现新的变化。嘲弄他人者,最终只是嘲弄自己罢了。


君山话史


三国之外的燕国并不算强大,而且在大多数时期其臣服魏国,自然不被正史算在独立政权之列


所谓的三国第四国燕国,应该称为公孙燕,是公孙家族在辽东建立的半独立割据政权,当年曹操追击袁绍残余势力时,公孙家配合曹操杀死了袁谭两兄弟,立了大功,被曹操世封幽州。魏明帝中期,公孙家族逐渐有背离曹魏的倾向并向孙吴政权靠拢,甚至接受其册封。



那么孙权为何要拉拢燕国呢?理由很简单

当时的孙权想要北上进犯中原,但是实力,尤其是陆军实力不行,反而被曹魏多次攻伐,于是孙权也想有个盟友依靠,于是二者一拍即合,结盟也是在意料之中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三国鼎立魏蜀吴,家喻户晓。实际上,除了魏蜀吴外,当时还有一个小国,就是位于辽东的燕国。辽东是古代的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辽河以东广大地区,战国、秦、汉在这里设辽东郡,包括今辽宁省大部。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孙度占据辽东。之后传给公孙康、公孙恭,再传到宝贝孙子公孙渊。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出兵消灭了辽东燕国,前后50年。

公孙氏割据辽东之时,孙吴也崛起于江东。孙权曾频繁的派遣使者越过魏国,渡海与公孙氏交往。早在公孙康时期,孙权就与辽东有往来了。但是这次交往并不成功,孙权派出的使者被公孙康杀死,双方没有达成合作意向。尽管如此,孙权仍然继续频繁派人出使辽东。孙权为何对一个和自己陆地不接壤的海外之地如此重视?这和三国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赤壁之战前,孙、刘蜀联合抗拒势大的曹操。而后来孙、刘因荆州翻脸,双方大打出手。但是吴蜀都是弱国,只有联合才能抵抗强魏,所以孙、刘再次结盟对付魏国。孙权没有西顾之忧,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讨伐魏国上。这时,辽东在吴国的对魏战略中地位明显上升。

辽东燕国偏安一隅,实力自然无法与魏国相比。但是,辽东几十年来休养生息,实力比之吴、蜀,也只是逊一二筹而已。公孙度及公孙康在位期间,东征高句丽,西伐乌桓,势力深入东北亚半岛,甚至越海占据胶东半岛部分土地,割据一方。辽东处在魏国东北,与魏国接壤,有地盘的争夺。当时的形势,曹魏的东南是孙吴,西南是蜀汉,一旦孙权与公孙渊结盟,则可以形成吴、蜀、燕三家对曹魏的包围态势。如果把吴、蜀看作是曹魏的前线,那么辽东就是其大后方。孙权在前线不断出击曹魏之时,除了西线的蜀汉,东北的辽东也能够对曹魏形成牵制作用。

事实上曹魏为了防守辽东,被牵扯了很多兵力,无法全力对付吴、蜀联盟,这才使得三国之间维持了一种巧妙的平衡。魏国也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几次想要消灭辽东,以除后患,只是一直没有成功。最后司马懿出兵征讨公孙渊时,也清楚如果拖延时间,孙权一定会出兵援助(或从长江北岸攻魏,或跨海出兵救燕),必须要快速解决问题。事实上,在得知曹魏攻打辽东后,吴国果然派大军前往援救。只不过司马懿行动迅速,没有给他们机会。

孙吴立国于东南沿海,以孙权的眼光,自然要知道要发展海外战略,成就也非常突出。比如卫温、诸葛直出海。孙权与辽东的燕国、半岛上的势力都有来往,这一切都是冲着在战略上包围魏国去的。孙权重视孙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孙吴所在的江东,并不盛产马匹。魏国之所以能在与东吴的对抗略占上风,马匹是其中重要因素。辽东地区盛产良马,马匹资源非常丰富。孙权向辽东求马,是不需要经过魏国地盘的,所以往来比较方便。孙权派人泛海去辽东购买大量战马,然后送到东吴,这对东吴的抗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吴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孙权派将军周智与校尉裴潜泛海去辽东,去找公孙渊买马。孙权把公孙渊当成一个诚信的卖家,而“刺头”虞翻却看穿了从未谋面的公孙渊。虞翻就给孙权写信,大致内容是:“辽东离我们太远了,又没有陆地相连。一旦公孙渊翻脸,我们根本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另外,即使我们获得了辽东的战马,我们在江南作战,战马也派不上多大用场,何必花这个冤枉钱。”不过,虞翻被孙权给整怕了,没敢直接上书,而是把信转给了吕岱。吕岱又不傻,替虞翻背黑锅?孙权那脾气,“犟”起来,一百头牛都拉不回来。

虞翻猜测的不错。公孙渊与孙权跨海往来,说的直白些,就是为了诈取“老糊涂”孙权的钱财。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初,公孙渊派人来到东吴,向吴称臣。孙权从来只有向别人称臣的份(向东汉、曹魏称臣),突然有人愿意“奴颜婢膝”当自己“小弟”,孙权笑得合不拢嘴。孙权不顾群臣苦谏,派出一万名士兵,带着大量江南产的金银财宝,北上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孙权想把辽东当成钳制曹魏的战略重镇,让曹魏在北线疲于奔命,自己好夺取淮南之地。

孙权确实没想到公孙渊会“耍”他。打个比喻,某中小联赛的明星球员要转会到一流联赛的A俱乐部,往往会先和B俱乐部谈好转会费和工资,然后再拿这个价格去找A俱乐部,逼A俱乐部提高价格。公孙渊玩的就是这么一手,他把孙权对自己的信任,当成了向曹魏进贡称臣的道具。

吴国大臣张弥、许晏、贺达刚到辽东,就被公孙渊给杀了。吴国一万士兵被公孙渊吞并,壮大了军事实力,同时把几颗人头送到洛阳,向曹魏献媚,捞取了巨大的好处(曹魏封公孙渊为大司马)。公孙渊清楚,吴国距离自己太远,还隔着茫茫大海,根本靠不住。魏国来攻辽东时,不要说吴国来援兵,就是知道魏国来攻的消息,可能都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孙权差点被气疯,一代枭雄要跨海御驾亲征辽东,好在被陆逊及时拉住。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在很多人印象中,三国时期就是魏、蜀、吴三足鼎立,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当时还存在着一个小国——燕国。

这个燕国是什么来头呢?


(三足鼎立)

三国时,公孙氏家族世代割据辽东地区。。

公元237年,公孙渊在击败魏国名将毋丘俭后,自立为王,定国号为燕。

当时,辽东是魏国的,称为幽州。

公孙渊便是由辽东太守发家,并建立起政权,甚至与魏国叫板。

(公孙渊)

只可惜,公孙渊高估了自己。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如何能和当时最强大的曹魏匹敌呢?

燕仅仅存在了一年,便消失在历史上了。

而公孙渊,也落得个灭族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但是历史上,孙权曾经多次派人渡过重重大海,不远千里与燕国来往。

这不禁令人疑惑,孙吴为何对这个小国如此重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希望能联合燕和蜀一起抗击曹魏。


(孙权)

三国时,虽然名义上是三足鼎立,可是魏的国力要远远强于吴和蜀。

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长江以北,几乎全是曹魏的领土。

而吴国仅仅拥有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蜀国就不用说了,只有益州一处,根本无法与魏相提并论。

而且,论兵力,曹魏也远远胜出其他两国。曹魏人口大约443万,其中兵力约50万。

蜀国人口94万,兵力只有十万。

吴国人口有230万,但兵力也仅仅20万。

若是打仗,蜀、吴是打不过的。因此,他们只能联合起来才有胜利的可能。


(赤壁之战联合抗曹)

面对强敌的虎视眈眈,吴国不能坐以待毙。

孙权多次派人与燕国来往,正是为了拉拢燕王,共同对抗曹魏。

虽然燕国只是个小国,但是几十年来远离战火,实力并不比吴国、蜀国差多少。

一旦形成结盟,吴、蜀、燕便可对魏形成三个方向的包围之势,可以大大牵制曹魏的力量。

另外,孙权多次与燕国来往,也是为了购买马匹。

吴地不产马,而辽东盛产良马,孙权买来了大量战马,装备自己的部队,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可惜,本来双赢的局面被打破了。公孙渊耍小聪明,背叛了与吴国的联盟。

吴国派出的几位使臣刚到辽东,就被杀了。

燕国还把几颗人头送到洛阳,向魏国示好,捞取了巨大的好处。 不过,好处也只是一时的。

司马懿这种绝顶聪明之人,怎会意识不到燕对魏的威胁?

在燕国背信弃义,孤立无援后,魏仅仅派了四万兵马,便一举消灭了燕。公孙渊真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对于不是特别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对燕国应该是比较陌生的。并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三国就是魏蜀吴三国争霸,但其实,在三国鼎立的同时,还有一个国家从董卓乱政时就一直盘踞在东北,直到曹睿去世时才覆灭,享国五十余年,比蜀汉的国运还要长。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所谓的三国鼎立,也可以称作是四国争雄。

这个盘踞在东北的国家,就是燕国。它的第一任主人,叫做公孙度,是董卓部将徐荣是同乡,在徐荣的力荐下,他得以出任辽东太守。其后,公孙度在辽东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而他控制的领土范围已包括: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随后,他给自己控制的领土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平州,公孙度自封为平州牧。

公孙度死后,他的庶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一方面向曹操表示臣服,另一方面继续扩张领土他先是率军攻陷高句丽都城,迫使高句丽迁都丸都城;接着他又派人开发乐浪郡以南的荒地、设立带方郡;后又派兵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韩濊,并以武力压服三韩。

等到公孙康去世时,他们所控制的领土范围,已经包括玄菟郡,辽东郡,乐浪郡,带方郡,韩濊,以及附属国夫余,三韩,日本九州岛诸国。毫不夸张说,它们几乎独断整个东北亚地区,由此史书上也称赞他们为“东北亚霸主”。



公孙康之后,是他的弟弟公孙恭继位,但等到七年后,公孙康的小儿子公孙渊发动政变,将公孙恭给罢黜掉,自己成为辽东的第四任主人。野心勃勃的公孙渊不愿意继续臣服曹魏,他决定自立为王,在这种背景下,他开始暗中结交东吴。

公孙渊232年,公孙渊派遣使者带着东北的特产——貂马,扬帆远洋来到了吴国。孙权收到公孙渊的礼物后欣喜若狂,几乎流下了眼泪。这是孙权在江东立足以来,第一次有人向他朝贡,这大大满足了孙权的虚荣心,他自然不会错过这次炫耀的机会。

同时,孙权和公孙渊建交,还有二个好处:一是东北地区盛产貂马,而东吴处于江南水乡,马匹恰好是比较稀缺的东西,所以如果和公孙渊搞好关系,甚至让公孙渊对自己臣服,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从东北弄来大量马匹,这样对东吴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显然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二个好处,孙权是希望和公孙渊联手共同对付曹魏。举个最简单例子,在东吴下次进攻合肥的时候,公孙渊趁机在曹魏的幽州地区骚扰,这样不管他能不能成功击败魏军,至少会对魏军做部分牵制,这样就自然会非常有利于孙权在合肥地区的军事行动。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公元233年二月,公孙渊正式派遣使者到东吴向孙权称臣后,孙权终于感觉趁势对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进行渗透的机会来了。所以,他当即封公孙渊为燕王,并组织了一支多达万人的庞大舰队,携带着无数的金银财宝、奇珍异货以及九锡全礼,乘船渡海到辽东赏赐给公孙渊。

可以说,孙权的这次封赏,是东吴建国以来最豪华、最顶级、最奢侈、规模最大的封赏。当然,孙权不会平白无故当冤大头,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按照他的计划,他之所以派一万多士兵到辽东,实际上是想趁机对辽东地区进行渗透,因为只要这支军队能够在辽东站稳脚跟,那他们自然也可以对辽东的政局做部分影响。

换句话说,这就相当于在曹魏版图的东北角插上一把尖刀。如果孙权运作得好,也有可能将公孙渊给和平演变成自己的势力;即便运作得不好,这万余人的军事力量,再加上公孙渊的军队,一旦他们和孙权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同时进攻曹魏,这对曹魏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而这也就是孙权不惜劳民伤财和燕国建交的真正目的。

但可惜的是,公孙渊也是个首鼠两端的人物,面对曹魏的怒火,他当即将孙权的使者都给杀死,还将他们的人头全部送到洛阳,表示要向曹睿尽忠,永为臣子。至于孙权的这万余人士兵,都被公孙渊分散大乱后收编到自己的部队里,成为公孙渊的臣子。于是,孙权成为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我是赵帅锅


东汉末年分三国,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原大地上除了魏蜀吴三国作为主要势力以外还存在着一股地方政权势力那就是公孙家族建立的燕政权。

三国时期的燕国主要的势力范围是我国的辽东地区以及幽州北部之地,先后经历了公孙家族三代人四位统治者。当时公孙家族建立的燕国并非独立的政权而是长期依附于曹魏政权得以生存。因此燕国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



三国时期的燕国尽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方面无法与魏蜀吴三国相抗衡。但是却在辽东地区建立了长达五十余年稳定的统治,同时也为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以及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国时期的燕国先后经历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四位统治者。尽管三国时期的燕国名义上听从于曹魏政权,但是从公孙度开始便对于曹魏政权的封赏和册封不予理睬,而是安心的做着自己的辽东地区的霸主,以辽东王自居!



到了公孙渊这里,公孙渊是通过发动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其叔父公孙恭的统治权。后来公孙渊与东吴私下往来。但是公孙渊此人又左右摇摆且举棋不定。在与东吴交往的同时又担心曹魏政权会报复自己。于是又将东吴派遣的使者和一万多吴军令曹魏政权诛杀!


公元237年,公孙渊还是按耐不住心中的欲望公然反对曹魏政权的宗主地位!只可惜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兵败被杀。公孙家族苦心经营三代四人的辽东地区也被纳入曹魏政权的版图之中。

孙权及其后任继承者占据着江南之地。但是在对曹魏政权的战争中却屡屡不能取得优势。甚至一度只能够消极的防守曹魏的进攻。这跟东吴水师强大而陆军实力不强有关。因此东吴积极的与公孙政权接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与之相互配合夹击曹魏,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通过公孙家族引进草原骏马发展自己的陆军!


而之所以东吴和公孙家族的燕国想要私下往来两面夹击曹魏政权,实际上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在曹魏面前都不足以单独与之抗衡。正所谓联弱抗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燕国和东吴之间建立盟友关系也符合远交近攻的道理。


珞珈山的猫


应该说的是北方的公孙势力吧。

说实话,孙权和这个公孙渊之间的关系特别好好到什么程度?公孙渊要称王,然后孙全不顾手底下大臣的反对,派了1万人的使团过去进件,那想公孙渊又向魏国投降了,这1万人直接被别人给俘虏了。

当然开句玩笑,其实当时的吴国和烟国之间的和好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奈之举,为什么南方没有马!

有人说这是远交近攻,但事实上看一下公孙渊的实力打架也就明白了,真要去对卫国的后方产生骚扰那是不可能的,魏国的主要的军事实力主要的人口就在北方四州,也许对付吴国和蜀国还需要一段的时间去整顿兵力,那是对付北方的公孙渊,那简直就是手拿把攥的视频,为什么我的根基就在这里?我集结兵力远远比其他地方要快,那你凭什么和我打?你也就敢在自己的地盘上面闹腾,你要真的跑我的地盘儿上来,我把你嚼的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这一点孙权心里明白,孙权手底下的大成也明白,别看一个一个的全是江东的家族,但事实上对于天下大势天下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商道,他们心里还是清楚的。

东吴为什么要和这个公孙渊结好的?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东吴也向称臣,跟其他人互相之间建立良好的帮教关系,这本身也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在乱是吗?东吴的实力总是坐二望一的,那这个时候最不好当的肯定是老二,所以东吴一方面也得装孙子,另一个方面也得偷偷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听说北方有一个公孙渊,那自然也是想要过去交好。

是同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过去购买马匹,对于吴国和蜀国来讲,他们要想进攻曹魏,最重要的一个点那就是骑兵蜀国和吴国不产马。

蜀国可以依靠着和当时北方的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购买马匹,东吴可没有这个条件,(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没有条件也必须得创造条件,不然一旦打仗缺乏机动能力的不对,很有可能就会被敌人被动挨打或者是直接放风筝活活累死。

因此才要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购买战马,落后就要挨打呀,这事儿大家都清楚,孙权也清楚,所以孙权一直坚持要和北方的公孙渊建立良好的帮教关系,但这个事情是好事儿,可孙权这个人偏偏死脑筋。

对于孙权来说,他认准一个人,那肯定要给他最好的就向刘备过来,他还把妹妹给他一样,但有的时候这种事情是要活活打脸呢,公孙渊想要称王,然后孙权就说我为了表示庆贺,我要给你派使团过去给你道贺,要派1万人规模的,魏大成就在那儿劝他说公孙渊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就是因为他不向曹魏闹腾,否则当时曹操跑到辽东去,他就该打曹操。

现在他想称王,那这简直就是不科学的事情,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了,曹魏肯定饶不了他,到时候他向曹卫服软,那我们不就成白痴了吗?

全不管,孙权觉得既然这事儿做了我做的决定,你们就不能反对,就算错了那也是我的事情,所以给人一种错觉,说东吴和公孙渊之间的关系这么好,但事实上谁心里都明白,这就是孙权自己的固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