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為何能在藩鎮林立的情況下存活150多年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為何能在藩鎮林立的情況下存活150多年

唐朝疆域圖


  • 對於這一奇怪的現象剛開始我也是有點看不懂,不過經過通讀唐代歷史,有了以下幾個觀點,能說明藩鎮為什麼讓唐朝苟延殘喘150多年而不推翻。
  • 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亂是致使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一次叛亂,前後8年的戰亂拖垮了盛極一時的唐帝國,即使最後叛亂被鎮壓了,但是此時的唐王朝已經無力去處置那些投降的軍隊,只好封那些投降的將領節度使的稱號,繼續統治著這些軍隊,轄制著原安史所佔之地。到唐朝後期藩鎮的數量就更多了,而唐王朝所能控制的也越來越少了。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 這些藩鎮實力都足夠強大,皇帝已經拿他們沒有辦法了,那為什麼他們不推翻皇帝,自己來做呢?一直等到黃巢起義後,朱溫滅亡了唐王朝。我的總結為"制衡"。說到制衡,我們首先要談一下藩鎮的形成與藩鎮所擁有的的權力。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為何能在藩鎮林立的情況下存活150多年

唐朝十道


  • 唐朝開創了政區史上的道和府的建制,再在府下設州和縣,不過都沒有實權。後因歷代皇帝不斷的開疆拓土,疆域遼闊而不好管理,就在州和縣之上設置更高的管理政權,等級分為總管府、都督府和節度使等來管理。在公元711年唐睿宗任命賀拔延嗣為涼州(今甘肅武威)都督,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第一個藩鎮。唐玄宗時期開始設置大量的藩鎮。
  • 但是當時設置藩鎮的時候,皇帝也想到了,如果讓一個人擁有廣大的管轄區域,擁有了軍政權就會形成東漢末年諸侯割據的局面,為了便於管理唐國遼闊的疆域,只能想了一個折中的法子,從朝廷派一員大員到地方行使檢察權,當時叫採訪使,讓軍事管理和行政管理分開。如果這些節度使沒有同時擁有軍政大權,就無法形成割據的。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為何能在藩鎮林立的情況下存活150多年

唐代藩鎮割據分佈圖


  • 但是到了唐玄宗時期,安祿山利用唐玄宗的寵信,第一個拿到了軍政統一的大權,此時身為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擁兵15萬,足以和唐王朝抗衡,終於在755年發動"安史之亂"。唐王朝直屬軍隊無力平叛,為了讓地方節度使來幫助皇室平叛,不得不下方權力,讓各節度使自行募兵,就這樣節度使勢力不斷壯大。
  • 讓藩鎮自行募兵也是沒有辦法,為了平叛。為了李唐的江山社稷只好如此。但是自行募兵,和唐初實行的府兵制完全不同。府兵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平時種地,農閒訓練,戰時打仗。而募兵制,就像現在的僱傭兵差不多,招募的都是一些流民或者是一些地痞流氓,這些兵經常打仗,因此戰鬥力比唐王朝的府兵要強的多。安史之亂後各藩鎮大多實行募兵制,實力也是一天強似一天。
  • 安史之亂後的藩鎮雖然有了權力,但是他們依然只能依附於唐王朝而不敢輕易的自立。這是為什麼呢?
  • 首先,朝廷先穩住北方的節度使,保證各方勢力的均衡,以藩鎮制約藩鎮。
  • 藩鎮的勢力不過是兩三州之地,人力物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他們其中一個想要造反,朝廷就會命令其他的藩鎮前去揍那些反叛的藩鎮。可能你會問自己已經是土皇帝了,幹嘛還要聽朝廷的命令。因為每個藩鎮想的都一樣,如果有一個藩鎮反了,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群起而攻之,順便撈點好處,說不定還能擴大自己的地盤。即使當藩鎮勢力強的時候,如盧龍鎮(幽州鎮)、魏博鎮、成德鎮的河朔三鎮。也要聽朝廷的政令,因為藩鎮沒有自治權,朝廷對外用兵,他們還是要提供兵員和糧食的,朝廷的政令還是要遵行的,如晚唐實行的兩稅法。
  •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利用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死,挑起河北諸藩鎮內鬥,以期消耗其實力。縱然唐德宗玩過火了,導致四鎮節度使都反了,但是最終也被別平了,實力也都有消耗。
  • 因此說藩鎮之間的勢力讓朝廷運用制衡拿捏著,一直到晚唐後期,有實力的藩鎮都不敢輕易反叛,縱然是反叛,也是被打壓下去了。
  • 其次,朝廷還在積極的培養新的禁軍——神策軍以震懾藩鎮。
  • 在唐代宗時代,吐蕃突然攻入長安,藩鎮軍隊都不來勤王,只有太監魚朝恩率領一直邊軍神策軍前來救駕。自此代宗明白有一支自己的軍隊的重要性。希望用朝廷新培養的禁軍能和幾個藩鎮的實力加起來相抗衡。實現對不聽話的藩鎮起到威懾的作用。經過朝廷的積極培養和訓練,這些新禁軍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此時的藩鎮如果造反,不僅要考慮其他藩鎮會不會對自己動手,還要想著朝廷的軍隊自己能不能打贏。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為何能在藩鎮林立的情況下存活150多年

唐後期藩鎮割據


  • 最後,北方的個藩鎮之間兵員和物力有限。
  • 在安史之亂後,北方雖然被大大小小的藩鎮瓜分了,但是南方的藩鎮還是牢牢的掌握在朝廷手裡的,特別是富庶的江浙等地。北方的藩鎮的稅收即使不上繳朝廷,他們所收的賦稅也經不起一仗下來的消耗。況且各藩鎮都實行的是募兵制,招募的都是破產的農民和無業遊民,這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相反朝廷就不一樣了,當時叛亂的只是北方,而南方因為多為觀察使,實力大都不濟,無力也不敢與朝廷對抗,對朝廷還是挺忠心的,因此有源源不斷的錢糧供應。如果藩鎮的節度使不傻也不敢以一隅而抗全國吧?
  • 安史之亂後藩鎮不斷增多,但是並未形成大的割據態勢,一直到晚唐的時候,才形成了藩鎮割據,並且不斷的相互兼併,再加上農民起義不斷,才最終導致唐朝的滅亡。
  • 藩鎮制度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在戰時藩鎮就是很強的抵禦外敵的助力。而且對於管理龐大的國土來說也是很好的一個制度,只是制度不是很健全,再加上當時是封建統治階級社會,奉行的是家天下的皇權統治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口號。制度雖好但是也得看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下實行。

《編者寄語》親愛的讀者朋友,能讀到這裡說明我們緣分不淺,文章或許寫的不好,但是你的意見和建議對我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了你的品評,我才能寫出更好的文章供大家閱讀。我如果是那匹千里馬,你就是伯樂,只有你才能鞭策著我發揮自己的才能,不斷的進步。謝謝您的閱讀。如果大家看完如有什麼想法。歡迎評論留言。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