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大連出發日本旅遊攻略


【道德】: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用文字表達,不是,恆定不變的道。比如你看的【道】和他看的【道】不一樣,你聽的【道】和他聽同一個人講【道】體會理解不一樣,麻煩了同一個人講有不同見解。【道】變了,【道】是不會變得,能變就不是【道】。什麼是【道】?【道】有體,體有形有相,可以用文字表達。【道】用無形無相,不能用文字表達。所以才有悟【道】。【道德經】五千言說了什麼?就兩個字:無為。通常人們說:修行。對不對?對。不完善,不究竟,不圓滿。應該是修為。修什麼為?修有為到無為。無為是什麼都不幹?當然不是,無為是完全依照自然規律做沒有人的想法。當然有為對【道】有人的想法摻雜,不是自然【道】。[道常無為 而無不為]【道】是永恆的自然法則(只要不違反自然法則)就什麼都可以做。有人說【道】消極什麼都不做,理解錯了,【道】依天奉道:按照不變自然法則去做。……省略一百萬字😂😋🙄


梵寂Jan


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這個問題應該從我國文化源頭說起。

古代一些思想家的著本(四書,五經......等),老子《道德經》也不例外,都是從中國文化的源頭“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得到解釋,並進一步概括,總結,完善,昇華得出來的。



其實《道德經》就是對六徑中“易”作了最好的解釋。“易”的最基夲意思就是變易,變化,這種思想對老子產生了重要影響。

老子的“道”是變動不定的,變易,變動是“道”最基夲的同一屬性,而且變易,變動的規律就是“反”,“反者道之動”,反向地運動,週而復始地運動。這正合符《周易》經的中心思想。


“易”也叫《周易》是周文王朝代周朝的意思,這周朝的“周”又完全解釋為“易”中的週期變化,週而復始,循環往返,永不停止,這也就行成了《周易》。《周易》中的復卦“反覆其道”和老子講“道”的思想“反者道之動”大相徑庭。如“復歸無物,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各復歸其根”......等等,都是對《周易》最好的解釋!

總之,所以老子要寫《道德經》,其實就是老子對中國文化源頭六經中的《周易》用《道德經》作了一個很完整的解釋!也完全合符老子從“道”的思想本意。這是老子對中國文化一個偉大的貢獻!《道德經》值得傳承發揚光大!



劉夢輝1445414400581


從《道德經》書中可以猜想老子的良苦用心。老子想引領後人走正道兒!走合乎規律的道兒,合乎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生命自身規律。

老子書中不但闡述了宇宙大“道”的內涵,還闡述了符合道規律的“德”,以及“仁、義、禮”的內涵,他給了我們做人,做事,修煉的最高標準,這些標準都是他自己所學、所悟、所行經驗的總結。

從字裡行間,我們能讀出老人家殷切的期望,能讀出他真的不放心啊。

他老人家的話,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如同面對面說給我們每一個人,每個字我們都該細細體會,研悟,更該踐行。

很幸運,中華民族有《道德經》這部箴言,很幸運有老子這樣一位智者,賢者。

感謝先生老子!頂禮!


竇樹山


我們都知道,老子寫了一本《道德經》,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書中蘊含的大智慧,至今無人敢說超越。那麼老子的智慧是從何而來的呢?《道德經》中到現在也不能說是過時的超前理論知識,又是從哪裡得到的呢?

有人說,《道德經》作者並非一人,很可能是經過久遠年代的積累,經多人之手彙總而成。所以這本書可以看成是“群眾智慧的結晶”;

也有人說,老子是周王朝的圖書館館長,有機會閱讀先賢遺留下來的寶貴書籍,經過老子總結而成《道德經》。所以這本書是學習前人而來;

更有人說,老子不過是閱讀了“百家之源”的《易經》,得到啟發,《道德經》不過是他學習《易經》的心得體會而已。然而在我看來,以上種種,都不過是我們在以“俗人”之心,度老子之腹罷了。

老子有言:“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因為人間大道不行,故而順天應道之人,才會“獨異於人”,總是表現的和世俗之人不一樣。如此,我們用與老子相背的俗人思維去揣度老子,又怎麼可能不出錯呢?世人難解《道德經》,原因也在於此了。

1、“群眾智慧”是個偽命題

《莊子》說:“如果道可以拿來獻給別人,人們就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就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人們就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知,那道就絕不會駐留在他心中;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道的規則,那道就絕不會在他身上呈現。”

有道的人,難以把得到的道獻送給別人;有智慧的人,難以把擁有的智慧贈送給別人;有境界的人,難以把體悟到的境界轉送給別人。所以學生能從老師那裡繼承的,是知識,而非智慧。我們現在,見聞知識超越老子的時代太多了,但智慧,卻仍然難以超越。

“三個臭裨將,勝過諸葛亮”,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當然罷了。一個白痴是白痴,一萬個白痴仍然還是白痴,並不會因為數量的變化就引起質變,從白痴變成了智慧超群。

智慧既然不能繼承,也就說明,智慧並不會隨時間而累積;智慧既然不能因為數量的變化而引發質變,也就說明,智慧並不會隨人群數量而累加。所以“群眾智慧”的結晶,不過是個偽命題罷了。古往今來,讀過《道德經》的“群眾”無數,然而可有智慧超越了老子的?能讀懂就不錯了。

2、知識靠學習,開創靠智慧

我們常想當然地以為,一個牛人的背後,必然還有一個更牛的人來教授他。比如:諸葛亮很聰明,那他的師傅肯定更厲害;鬼谷子學究天人,那他師傅肯定是個神人;老子寫出了《道德經》,那他師傅又該是何等境界呢?

這種思維,其實很可悲。既然我們認為牛人都是由更牛的人教出來的,那麼潛意識中,也就認為我們的文化發展,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既然我們認為徒弟都是要比師傅弱的,那麼潛意識中,中國的老師是教不出比他更強的學生的,因為他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我忘記是在哪裡看到的了,說是中國有一個朝代,師生關係是相當之嚴峻。老師教你什麼,你就只能學什麼,學生要是去搞超出了這個範圍的東西,相當於欺師滅祖,是得不到學界認可的。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學生又怎麼不會一代不如一代?

因此,我們看到新的學說問世,潛意識就總會去想,他是從哪裡學來的呢?卻不去想這是不是他個人開創出來的。因為我們的開創精神和創新思維,已經基本上被磨滅的差不多了。

老子開創道家學說,他就一定是師從古人而得來的嗎?總想著承襲舊制,承襲古人,依賴所謂古聖先賢之餘蔭而生存,卻拒絕創造和更新,這與發冢盜墓的蠹蟲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的祖先也都是這樣的人,那我們連漢字都不可能出現。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能學習積累的,只是知識而已。書籍、資料都可以存儲進電腦,但電腦卻不會創新,因為電腦不具備智慧。知識,靠學習;而開創,卻要靠智慧。

3、《易經》指導不了《道德經》

《道德經》來源於《易經》之說,相當荒謬,因為這種說法是根本不瞭解《道德經》的理論體系。《道德經》作為道家理論總綱,涵蓋了宇宙形成、萬物發展、治國、用兵、教育、經濟、藝術、技術、管理,乃至個人養生、修養心性,幾乎無所不包。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而《易經》是在儒家作《易傳》之後,才具備了一定的哲學意義,而作為一種理論思想流傳下來。據傳《易傳》是孔子所作,但孔子是晚於老子的,因此老子又怎麼有機會去學習《易經》的哲學思想呢?而孔子自己,倒是有過幾次問道於老子的經歷。

《易經》早於《道德經》,但《道德經》全文只有一處提到“陰陽”,通篇沒有提到過《易經》。因為老子從來就沒有把自己侷限在陰陽乾坤之內,而是在講“天地之母”的生生大道。老子之道,並非那“一陰一陽”之道。

按今人所說,《道德經》和《易經》都是在講天地之道,宇宙規律。但《道德經》所講的天地之道,上能適於治國安民,下能適於修身養性,兵法謀略、經濟民生,甚至宗教、藝術都包括在內。然而反觀《易經》,無論是從歷史事實來看,還是從它的理論本身來看,並不具備這麼大的體量。

4、以天地自然為師

所以老子的學問是從何而來的?是以天地自然為師,經老子開創而來的。我們學習,需要讀文章,需要老師言傳身授。有悟性的學生,讀文觀畫的時候,常常就會有所領悟,引起共鳴。然而天地又何嘗不能言傳身授、作文作畫?

這天籟地籟之音聲,就是天地之所言;這日月山川之運行,就是天地之所行;這鳥獸魚蟲、山水林木,就是天地之所畫;這四季輪換,雨雪風霜,就是天地之所書。如果我們能與天地產生共鳴,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個最博學,最智慧的老師。

人類的行動力能比得上天地更強大嗎?人類個體的實踐,能比得上天地萬物的運作更豐富、更生動、更全面嗎?道行天下而成理,天地至理就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老子所謂“天之道,繟然而善謀”。“繟然”,是展示得很明白的意思。天之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就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天地間,但卻沒有人能謀算得過它。

所以天地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大大的數據庫,只要掌握了開啟它的途徑,就能從中得到無窮的知識,領悟無盡的智慧。老子所謂“不出戶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正是以此。


傻傻吳的生活錄


《道德經》的思想體系是老子獨力完成的,但其知識來源老子在其五千字的書中,多次坦承源自中國源遠流長的"士"文化,建議有興趣者不妨翻翻原文查證查證。其實《道德經》並非憑空而來,有心人只要願意溯源而上,就會發現黃帝及其老師歧伯,對"道"已有非常全面且深刻的認識與論述,老子不過是一脈相承,將"道"和"德"進行了個人化的系統構建。並且,老子非常清楚地告知天下人,他的書要往簡單處讀,莫想複雜搞玄奧(老子原文如此:"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版的《宇宙與人生的秘密-一怯之講老子》一書,對老子在古代為何能寫出《道德經》這樣的作品,有相當精彩的講述。


劉怯之


《道德經》源於周易,是上古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結晶,其中的詞句,在周易的卦辭中能見到影子,老子從其中指到道,孔子找到了作人的道理,從人文方面成為聖賢,而老子是從天地人的悟出大道。

老子是史官,對中上古歷史的研究,面對春秋亂世提出的治世良方,道也,德也。.什麼是道?一陰一陽謂之道。兩千多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取所需。老子所處時代,周王東遷,秦人入關中,佔天時,地利,人和。禮崩樂壞,諸候爭霸,為土,為利,為人。社會面臨變革,文化多元並存。老子憂心重重,怎麼辦,讓文化大一統,承天命。他就通過易卦,大衍之數,找出了根本,道也,道可道,非常道。執一,作一,得一。為大一統作好了理論基礎。法家之宗韓非子推出了法家理論,儒家孔子從德推出了作人之本,奠定了儒家學說。

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從文王到老子,樹起了天道之旗,開啟了百家爭鳴。


隴右行思見聞錄


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呢?實在是勉為其難。大概的經過是這樣的:據有限的資料顯示,老子姓李名耳,原為周朝的圖書館館長,後周朝王室發生內亂,許多圖書沒了,老子難辭其咎,被免職。老子看到周天子日漸式微,各諸侯年年征伐,心生退意,騎青牛出關,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隱退了,也知道老先生學問廣博,就說:我知道您老人家要出關隱退了,請你勉強為我寫點什麼吧!老子勉強地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小磨麻油滴滴香


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蓋聞善養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虎無所投其爪,兵無所容其刃,以其無死地,老子出關,紫氣東來中華民族偉大奇蹟是遇到的聞道,勤而行之的上士。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以老子悟道的大白若辱是不會脅迫留下來寫道德經,遇到這個當官的上士。

老子感受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決定為人世間如降甘露般留下一部道德經。

為什麼要寫道德經呢?

老子在道德經裡解釋了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身,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寫下道德經,老子就算不在人世間,還能夠生存,寫道德經的無私反而讓老子死而不亡者壽,成全老自子的自私。老子是大音希聲,大白若辱,道隱無名。

老子寫的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整個道德經也就圍繞老子的三件寶貝而寫,所以三件寶貝就是老子不斷詳細說的慈悲,儉樸,不敢為天下先。

慈悲故能勇,儉樸故能心胸寬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大器。告訴老百姓弱其志,強其骨,虛其心,實其腹,以德報恩,以直報怨,統治者就不敢胡作非為了。

告訴統治者,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辱之,誠信不足 ,老百姓就不相信統治者了,悠哉,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都說我自然。統治者很少發號施令,人民反而幸福。

警示統治者兵者非君子之器,樂殺人者,不可得志天下,善有果而已。

如何獲得戰略上的三件寶貝。老子在戰術上就是養生,說反者,道之動,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

復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安靜狀態下,老子的宇宙觀就體現在了宇宙不光明,其下不黑暗,繩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宇宙中有音,有物,深遠得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令人信服的誠信。

老子寫完道德經,給未來的人類政府留下十六字,天之道,利而無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所以老百姓的幸福,天將佑之,以慈衛之。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洋洋五千言。浩昊震天地。知我者何以會希也?評論無一超越他的篇章。都是主觀慾望太多。有幾人會效法他的道法自然。五千言詩篇一氣呵成,無一人震憾,派生各人各的解釋。是道大奧妙了嗎?不,它簡單易行。無為有之母,有為而不爭,不爭莫與其能爭。那個無呀,比如空氣中的氧氣,給活物一口氣。那風呀也看不見,摸不著,但能感受它存在。所以要感觸更多的大自然。最後老子在最後篇章說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這也許是他的目的,也是他對人的期望。


手機用戶6384147147


老子寫《道德經》之所以在那麼早的古代就寫出來,就是為了在以後的若干長若干千年的長時間裡給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後人以一個總的指導性的東西與道理,所以它要出現在比較早的時候,就是為了給若干長時間的後人以一個指導。還有春秋戰國時出了那麼多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理論家,我們稱之為“百家爭鳴”,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等等等等,他們之出現於那麼早的那時,也是這個用意。還有我國中醫的鼻祖、的教科書、的應該是最早的來源《黃帝內經》,也出現得非常早,也是這個用意。至於為什麼那麼早產生了這麼偉大的作品,這麼偉大的思想家等,這隻能說人家本身就是大思想家、大哲學家的料兒,是“時代的需要呼喚了他們的產生”,他們的出現與時代的早晚無關,該他們出現他們就出現了,一切全是安排,沒有什麼可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