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喬家大院,和他一起創業的大常秦家怎麼樣了?

太原市清徐縣大常村,鮮為人知的是,這裡曾經是當地有名望族晉商巨賈秦家的居住地。據秦氏後人介紹,秦家一直以來和祁縣喬家合夥做生意,曾經輝煌一時,家族一度興盛,與喬家並駕齊驅。比起喬家大院如今的熱鬧,已非舊貌的秦家大院雖寂寂無聞,但其中的一磚一瓦,足以能讓我們還原一段晉商的興衰歷程。

世人只知喬家大院,和他一起創業的大常秦家怎麼樣了?

曾經輝煌過

大常秦家在晉商曆史上曾顯赫一時,當地有諺語稱:“先有廣盛公,後有包頭城;喬家能貴發,肇始秦家人”。秦家人就是山西清徐秦家產業的創始人秦肇慶。秦、喬兩家自商業活動開始便一起合股。從覆蓋包頭商界的廣盛公、復盛公,到匯通天下的大德恆、大德通;從乾隆初年生意開張始,到新中國初期的公私合營止。秦氏後人提供的當時的契約和官契上可以看出,從創業之初,秦、喬兩家在商業活動中一直合股。

從地理位置上看,秦家大院與祁縣喬家、太谷王家、曹家距離都不遠。秦家第十一世孫、年近花甲的秦瑜口述,當初先輩和喬家一起創業就是因為鄉里鄉親的,私交非常好,所以才能一起合作。一直到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秦、喬兩家還有婚姻往來。

大常秦家先祖於康熙年間以磨豆腐、生豆芽起家,搞小作坊,做小商販,勤勤懇懇日積月累而致小康。到第三代祖先秦肇慶,秦氏族人走南闖北,正式開始經商活動。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秦肇慶在內蒙古包頭與祁縣喬貴發合作創辦廣盛公商號,商號按股份比例,秦家為主,喬家為次。

世人只知喬家大院,和他一起創業的大常秦家怎麼樣了?

兩家在生意上也互助互攜。秦瑜說,當初秦喬兩家一起創業的時候,簽有一份協議,約定雙方要互相提攜幫襯,一方有難,另一方支援。至今秦家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當年喬家因為做糧食生意而血本無歸,心灰意冷,幾乎決定退出,不再從商,此時,秦肇慶將原本準備修建屋舍的資金抽調出來,給喬家作為資本,喬家才渡過難關。

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後,秦肇慶年歲漸老,便告老還鄉,從此不再參與商號的經營管理,而致力於經營家業,廣納田產,建造宅第。儘管如此,每年的分紅仍足以讓秦家成為當地的鉅富。秦氏自秦肇慶之後便不再從事商業。而此時的喬家商業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積累了鉅額財富。

到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包頭的廣盛公改為復盛公,喬家的股份超過秦家,但此時的秦家每年分的的股銀仍然可觀。秦氏修建的三餘堂、九德堂、既翁堂宅第連片,整個大常鎮(大常歷史上是鎮)的東面一半都是秦家的宅第,當時僅新建的9處宅院就佔據了大常鎮的東北一條大街。按照歷史上的記載,嘉慶年間七品知縣歲俸白銀45兩,一品大員歲俸也只有180兩,而秦家一年股銀分紅在一萬兩以上,相當於百個一品大員或三四百個知縣的年俸。說秦氏富埒王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世人只知喬家大院,和他一起創業的大常秦家怎麼樣了?

由於很少有族人再從事商業經營,又出現不少不肖子孫,秦家便開始敗落。幾經風雨,到1937年日本侵華前後,秦家只剩下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宅院了。一大家子人守著宅院和有限的田產繼續坐吃山空,到1941年前後,秦氏後人有七八年不分紅利,甚至要出賣墳地度日。當時的一份地契表明,秦家將四畝五分墳地典給劉氏一族,得現洋20元。

清嘉慶之後,秦氏有幾代後人都好吃懶做,不事稼穡,坐享其成。當時秦家有一個“金頭爺爺”,諢名“秦石頭”,是一名“職業紈絝”,整日賭錢、嫖娼、淘古董,不幹正事。為了和村西的劉家鬥富,他曾花巨資從北京買來一個玉馬雕,後來才知道是從紫禁城裡面偷出來的。竊賊東窗事發,追贓追到了秦家,因為這個玉馬給“秦石頭”賺取了極大的虛榮,他死不認賬,堅決抵賴,企圖留住這個寶物,最終被朝廷判處斬立決。家人為求全屍,給他鑄了個金頭,因此他才被稱為“金頭爺爺”。有人稱晉中秧歌劇《踢銀燈》(又名《男抹牌》)中的3個人物:金頭、宋清和西洋子弟中的金頭便是秦石頭,但被秦家後人否定,稱其為“亂談秦”。

世人只知喬家大院,和他一起創業的大常秦家怎麼樣了?

秦家家境敗落後,到咸豐、同治年間與喬家合資的商業股份萎縮至25%,1913年進一步萎縮至12.5%。1937年日寇侵入,喬家開始敗落。解放後國家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喬、秦兩家的資產進行贖買,到1952年秦十世後人秦文海最後一次結算時,秦家股份只有3釐了。儘管後來秦家勢力漸微,但喬家並未因此停止分紅。秦文海1952年隻身前往包頭領取分紅和清算賬目時,僅僅報了自己“姓秦”,喬家包頭商號人員便以掌櫃之禮款待,並讓其參與監督整個清算過程。可見當時晉商在經商及為人處事中是何等講究誠信。

縱觀秦、喬兩家200年的興衰史,秦家先入,喬家後起,秦家坐享其成,喬家勵精圖治,秦家逐步萎縮,而喬家步步輝煌。

秦家大院現狀

後來的秦家子孫將祖產揮霍告罄之後,就只剩下一座偌大的空院子佔據著大常村的大半。1937年後,兵荒馬亂中這個大院落成為眾矢之的。中央軍、晉綏軍和日本人,把秦家大院作為軍事堡壘反覆爭奪。戰爭之後,大院就越發不成樣子了。

今年91歲高齡的秦文海怎麼也想不到,自己1952年正月的那次包頭之行,成了晉商最後一次經濟活動。之後實行公私合營,晉商就完全退出了中國商業和金融的寡頭地位,徹底成為歷史了。

據秦文海說:結算時秦家的股份只剩3釐。最後的分紅有一頃水地,但是這塊地土改的時候已分出去了,包頭的復盛菜園也改為解放菜園。另外還有樓房鋪面若干,由喬秦兩家按比例分。秦文海見所剩無多,沒等處理結束就提前回家了。後來樓房賣了2億元(舊幣,相當於新幣2萬元),捐獻飛機大炮出資5000萬元(相當於新幣5000元),只捎回500多萬元(相當於新幣500元),還有布匹等實物。

世人只知喬家大院,和他一起創業的大常秦家怎麼樣了?

如今的秦家大院只留下了一些遺蹟,原有的5處院落,除了一處保存還算完好之外,其餘4處都已經很破落了。當時秦家大院的大庭院,現在被作為村辦綜合工廠,成為一個比較成規模的釀醋廠。原來半米多厚的牆現在只剩下一半,露出一個巨大的豁口,但房舍的門窗卻都換成了新的,顯得不倫不類。房間裡和大院空地上堆放著幾十口大缸和雜物,地上散亂著釀醋的原料,散發著酸臭的氣味。“這是我們祖上規模最大的一處大院了。”秦瑜不無惋惜地說。

解放後,很多村民分到大院的部分房產之後,都把老房子推平,在原有基礎上蓋起新式的建築。內堂的屋子基本都拆掉了,只有門樓大都被留下了,大概因為門樓修得比較大氣。就連秦氏後人也不斷在原來的遺址上修建著新式的建築,拆掉的門窗、瓦當、檁子、椽子等都悉數賣掉。

儘管如此,秦家大院曾經的輝煌仍然依稀可辨,一座保存相對完好的過街戲臺顯示著這個家族曾經的奢靡。秦家老院的壁照、門額等仍能顯示出雄偉的輪廓。

據當地人介紹:解放前,秦家曾有個老地主,叫秦文茂,不幹農活,穿得乾乾淨淨,村裡人叫他“精幹擋道鬼”。 秦文茂也算是個斯文人,據說年輕時還是大學生,老了以後村裡常常叫他寫春聯,毛筆字不錯。他一輩子游手好閒,靠賣祖產勉強活到20世紀80年代,已經潦倒不堪。當時還有點錢,就寧可步行,也要到離家很遠的徐溝下趟館子,紈絝習氣不改。秦文茂有一次從徐溝下館子回來,路上讓個後生騎車子撞了一下,當時沒事,回了家就死了,也算是善終。

改革開放之後的秦氏後人和普通大眾一樣種地、做買賣,日子才開始好起來。

由於喬家大院名噪海內外,每年的旅遊收入賺得盆滿缽溢,而且被拍成電視劇,廣為流傳。有鑑於此,清徐縣集義鄉縣鄉兩級都有意修復秦家大院,重現昔日輝煌,開發旅遊產業,但秦瑜認為,“能恢復當然好了,但是這個工程量應該會非常大,因為大院被破壞得太嚴重了。”

“和喬家大院比起來,秦家大院位於村民聚居區,地段比較繁華,經歷了多場戰爭,破壞很大。解放後大院分給村民,保護起來很難。而喬家大院所處的位置偏僻,沒有經歷過戰爭,所以後來保護也相對容易些。”秦瑜說,“秦喬兩家後來除了偶爾的往來之外,已經基本斷絕來往了。但我們要學習喬家勵精圖治的精神,同時也要學習喬家大院在旅遊推廣方面的成功經驗。這並不存在競爭,只是還原一段完整的歷史留給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