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諒老人,填補“空巢”,“空巢”期往往產生於五十歲前後,看看

有個大學生告訴我,寒假期間他訂好計劃,要看些專業書,可是退休在家的母親,老是要他陪著講話,或是上街,他深為此事煩惱不已。其實,這個學生不理解老人在“空巢”時期的特有心理。

空巢”,是社會學中使用的比喻性術語,指的是年老的夫婦在子女一個個離家或結婚,伴著他們熱熱鬧鬧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家庭——“滿巢”時期結束之後,老兩口會突然感到不可名狀的寂寞和孤獨,因而,產生一種“空巢”的心理。如果這個時期,兒女忙於自己的事而對父母冷談,甚至麻木不仁,就會使老人不明白這種家庭狀況產生的原因,往往不自覺地怪罪於媳婦、女婿,認為是他們把自己的兒女“搶”走了,有些老人因而會特別挑剔。如果做兒女的不體諒老人這種心理,就會小題大做,爭吵不休。結果,雞毛蒜皮的小事成了導火線,使兩代人產生了情感上的不和,這就是不少青年在家庭生活中所感到的煩惱。

體諒老人,填補“空巢”,“空巢”期往往產生於五十歲前後,看看

這種情況在尚未成家的青少年生活中也時有所見,隨著青少年獨立意識的出現,他們開始脫離父母的活動範圍和父母的要求,忙於自己的學習和興趣愛好;一年難得同父母有一次親親熱熱的談心,做父母的難免有一種失落之感。

“空巢”期往往產生於五十歲前後,這時又是老人(尤其母親)的更年期。生理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也會影響心境和脾氣。人際關係方面的原因(社會原因)和生理原因相互作用,產生了老人“空巢”期特有的心理。做兒女的,一定要多體諒。尤其婚後,更要努力讓老人不感到兒女離去的寂寞和孤獨。相反,要讓家庭在“空巢”之後增添新的歡樂。

體諒老人,填補“空巢”,“空巢”期往往產生於五十歲前後,看看

當然,“空巢”變為“滿巢”,並不意味著要兒女永遠呆在父母身邊;我們可以自覺建立多種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渠道,使得老人身處“空巢”而無“空巢”之感。例如:你使用自己的工資買自己(或小家庭)用的東西,但同父親或母親一起商量,聽聽他們的意見,甚至同他們一起去買,這也許只是一種“安慰性”的行為,但它卻使得老人感到兒女仍在身邊。所以,不少老人都同女兒關係較好,其原因往往在於“貼心”——出嫁了的女兒比住在一起的兒子有更多的時間同老人嘮叨家常,因此心靈的距離就靠近了。這些形式上的努力,再加上必要的經濟支援,健康關懷,家務幫助……那麼,老人怎麼再會有“空巢”的心理呢?

體諒老人,填補“空巢”,“空巢”期往往產生於五十歲前後,看看

我們為此不免要多花一些時間,但是,我們會在老人的快慰中獲得最大的快慰,要知道,這也是成才和成功的必要心理條件呵!體諒老人,填補“空巢”,在我們的一生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