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御笔”款《牡丹图》

清代末期,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1835——1908)的慈禧,民间百姓俗称“西太后”,是位妇孺皆知的人物。慈禧除善弄权术、热衷政治外,生活中还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实际上其书画多由人代笔,钤上慈禧专用的印章即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所以,严格地说,将慈禧的书画称为慈禧款的书画更准确一些。然而,也有人认为,慈禧对书法绘画不无鉴赏力,而且偶尔兴来弄笔,也并非全无可观。传说她善画牡丹,能画出牡丹的富贵之气又不媚俗。



一年前,笔者曾在洛杉矶友人处,寓目过一幅题有“皇太后御笔”款的《牡丹图》,此图绢本设色,画心纵70厘米,宽45厘米,立轴,老裱。画面右上部竖写楷书“皇太后御笔”6字,下钤朱文“慈禧皇太后之宝”印章。图工笔绘折枝牡丹二枝,花朵饱满,枝叶婆娑,构图别致,设色典雅;最可贵的是花的颜色用法适中,多一分则显媚俗,少一分则无韵味。 这件有“皇太后御笔”款的《牡丹图》,应该是慈禧款书画中的上乘之作,不过,是否真的出于“皇太后御笔”,还是由他人代笔,亦难考究定论。


关于慈禧书画“创作”的代笔人,历来都指向了一个人——清末的宫廷女画师缪嘉蕙。据光绪皇帝的日讲起居注官恽毓鼎之子恽宝惠著文回忆,慈禧身边专门有人为她代笔书画,其中一个名叫缪嘉蕙。缪嘉蕙字素筠,1841年出生于昆明一书香世家。缪嘉蕙自幼习书画,由于训练有素,勤奋好学,才华过人,年轻时她便已在云南、四川一带小有名气。其作品笔墨清新、设色典雅、形神毕肖,尤以花鸟工笔画为佳;她也工小楷,字迹秀拔刚健,超凡脱俗。缪嘉蕙15岁时嫁给昆明人陈瑞并随陈瑞到四川做官。可惜陈瑞在缪嘉蕙怀孕之际便去世了,留下缪嘉蕙回到昆明娘家生下孩子,靠卖画抚育幼子。后来云南爆发了起义,为避战乱,缪嘉蕙迁往四川,投靠在四川西充做官的哥哥缪嘉玉。在四川,缪嘉蕙仍以卖画为生,据说由于其通文史,曾被西充县令聘掌书院。慈禧太后晚年,热衷于学画习字,并乐于将自己的字画赏赐大臣。由于求字画者众,慈禧应对不暇,便想到找女画家进宫为其代笔。1889年,慈禧下诏各省选送女画家入宫,缪嘉蕙得以入选进宫。进宫后又通过层层选拔,最后由慈禧太后亲自进行面试。传说在慈禧面前,缪嘉蕙先画了一幅《布袋和尚》,慈禧并不满意,后来她以颐和园景为题材画了一幅《秋韵深远》方被慈禧认可。缪嘉蕙进宫后,慈禧对其钟爱有加,令其居储秀宫,除被封为御廷女官,年俸白银两千八百两,还免其跪拜大礼。后又升为三品女官,追加白银一万两,并赐红翎一顶。在宫中,缪嘉蕙日日勤奋绘画,除教慈禧绘画,主要是代慈禧作画,以花鸟画为主,也画山水、人物及扇面等。有说她还曾教过珍妃绘画。在宫中,缪嘉蕙也偷偷画一些作品托人捎到北京琉璃场去出售,由于是御用画家,她的画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之所以要售画,是因为缪嘉蕙要为儿子筹钱,后来缪嘉蕙用其月俸及售画所得为儿子捐得内阁中书一官。由于皇宫中藏画甚丰,缪嘉蕙得以有机会见识到许多古代佳作并从中学习,慈禧太后也喜欢和缪嘉蕙一道欣赏和研习绘画技艺。缪嘉蕙对慈禧的艺术修养评价甚高,与缪嘉蕙绘画不同的是,慈禧画花时,画什么花,都要求以真花捣汁为其画着色。清末诗人陶农部曾有一首宫廷诗,描绘了缪嘉蕙的宫廷生活。诗曰:八方无事畅皇情,机暇挥毫六法精。晨翰初成知得意,宫人传唤缪先生。 缪嘉蕙的画作在市场越来越受欢迎,价格也不断攀升,作品价位在数千至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不等,在国外市场上成交价很高,在美国纽约佳士得博览会上,还有对缪嘉蕙的专栏介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