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肉而弃之有味。你怎么看?

孙老师讲堂


这样提问题有点儿尖刻。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工资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把教师的工作比做“鸡助”,那是对所有教师的一种贬低,是对这个职业的不尊重。

60年代到本世纪初,40多年的时间里,教师队伍组成非常复杂。有公办教师,民办教师,还有代课教师。在乡村学校里,绝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那个时候民办教师羡慕公办教师的工资高。有多高?六七十年代三四十元,80年代六七十元,90年代100多元,90年代以后二三百元,这些工资真的是“鸡肋”。就这样的工资,让所有的民办教师羡慕死了,他们做梦都想转成公办教师,拿国家的工资,成为正式的国家教师。民办教师的工资少的更可怜,连“鸡肋”都不如。可是他们并没有弃之,他们忍受着贫穷和公办教师一起奋斗在教学岗位上,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书写着精彩的人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还有一部分民办教师,宁愿一辈子啃食无肉的“鸡肋”,宁愿在教育上受穷。但是他们终于不能坚守,而被辞退了,成为原民办教师。他们是含着泪离开讲台,离开学生,离开学校的。这群原民办教师为失去无肉的“鸡肋”而抱憾终身。他们把成为一个正式教师当作终生的追求,把拿国家的正式工资当做终生追求,与他们相比,你觉得你现在这份工作还是“鸡肋”吗?

我们现在的工资与整个社会相比,确实很低,乡村学校难以留住教师,年轻人不愿意入职教师,这与教师工资低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完全讲奉献的时代了,人们都有物质追求,这是可以完全谅解的。但是,教育战线总体而言,大多数老师还是能守住清贫,还是和上世纪的教师一样,不图功利,愿意在教育战线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的,这是教师有生俱来的美德和终生不变的情怀。。

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如果这样看待教师这个职业,倒不如弃之,没有利益可图,干嘛要守着这份职业呢?也许,你所丢掉的可能也是最宝贵的,因为有许多人想入这一行还入不了呢!当你在抛弃这个职业的时候,你想一想那些在被辞退时而流泪的原民办教师吧!


寒韩寒


我本人就是省示范高中教师,从教38年,如今已经退休,呆在家里不上课,每月退休金还拿五六千。我一直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虽然工资不太高,但也不太低,反正吃的饱,饿不死。而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什么看不起教师这个职业,就象“鸡肋”一样,这无非说明,教师的职业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提高教师的地位,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只靠纸上谈兵的精神鼓励是不行的,更要靠厚实的经济基础作铺垫。否则,提高教师地位的口号喊得再响,人们还是不愿意当老师的。

要做到这一点,办法很简单,就是要按马克思他老人家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外,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而不是只在理论上拿教师的工资和公务员相比,让教师的工资真正不低于公务员的标准。我在这里也不是说要让教师的实际收入处于我国现有各种职业的最高值,而是说让教师的实际收入和经济地位处于各种职业中的中等偏上的水平,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教师这个职业肯定会成为“香饽饽”。


百花亭杂谈


我虽不是教师,但我妈妈是教师,她教出来的学生,可以说很懂得尊重老师,并且都是孝顺父母的学生。我可以骄傲的说,我从我妈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

教师这一职业是高尚的职业,只不过被一小部分的教师把教师队伍搞得污七八遭的。以前的教师根本没这种现象,现在这种现象层出不穷。教师是教书育人的队伍,以前是,现在也是。为什么现在出现教师的不道德的行为那么多,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自身的品行不好,还有教育部门没把好关。师资队伍需要好好的整顿,彻底净化师资队伍才是关键的!


冷淑华


我刚就教师职时,邻居老头看见我扛着鱼网去搬罾,就对我说,这样以后可补贴生活。我知道他是嘲讽我的。而他也只是一个技术差劲的集体办建筑社的一般泥冰匠。(我父亲也是同一单位的泥冰匠但技术高很多),这样你就不难理解“鸡肋”之说了。几十年,我坚持下来了,甚至放心弃了转行入公务员行业的机会,并不提太热爱那工作了,而是不忍心丢下还有一期就要中考的学生。这几年来,我认为好得多了,虽然与公务员还不能相提并论,还一样有被屈辱的感觉,毕竟与过去比,那也不是能同日而语的。也就是说待遇好了很多。退休了遇到对待教师不平的事,心里当然也不平,我知道我并不比谁差,并不象有个别人认为的那样,教师的水平,能力要次一些,也不是没有别人努力。但是又能怎么样呢?树生于涧与巅必然不同。但也没有影响到全力以赴,忘我地工作。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可能与我心态差不多。有遗憾但也不是耿耿于怀,怒火中烧。生活工作还得继续。特别是看到学生愉快上我的课,希望上我的课时,那种感觉是难以言表的。这跟当初不想入教师行业的考虑并不冲突。不喜欢此业,但是既然干上了,那就要干好。个人好恶不影响工作态度,不影响工作情绪。“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是不是就是此理。工作,只要有味,何复它求。


一车柴草自己卖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这一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自古以来,教师没有大富大贵之说,从古代的教书先生,到今天的教师,没有教师能从事职业发家致富的。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愈发重视,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师的待遇显著提高了。报考教师的人数逐年增长,教师的工作稳定,虽不是大富大贵工作,选择教师选择寂寞,选择清贫。

很多教师工作多年后发现自己当初考上事业编的优越感没有了,很多没有考上事业编的同学或考到其他单位的同学都比教师混的好,在私企或者自己单干的起码经济收入要强很多,在其他单位的人脉和灰色收入多得多,只有教师两袖清风,越发不平衡了,只有干过教师的人深有体会,不干教师,怕没饭吃,干教师就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所以觉得教师这一职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教师的职业发展前途渺茫,成为校长或教育局领导的凤毛麟角,成为名师的更是少得可怜,剩余的人能一眼望到底的职业前途,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谁也不愿整日毫无激情的工作着。为了一口饭,为了养家糊口,继续着干。



小学教育坚守者


当你把教师这一职业视为“鸡肋”时,你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吃鸡”者,一个标准的功利主义者——你所谓的“肉”、“味”无非就是名利二字。

做教育真的是需要情怀的。不是说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说在人间烟火里,也可以常常仰望星空。

太多的老师仅仅把教书看成衣食供奉的手段,或是迫于生存压力,或者是没好的出路在此将就。因为当下老师职业并不能让他鲜衣怒马烈焰繁华,所以常常摔摔打打发火置气。

如果谈老师的现状让你生气、丧气,那我们就聊老师的未来吧。

  1. 教师将会成为真正的高薪职业。去年,深圳不少学校新聘老师年薪达30万+,且提供种种工作生活便利优惠,让老师们真正感觉到有点钱、有点闲、够体面。尽管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老师的工资总体处于上升状况是不争的事实。去年,教育部透露,我国教师工资由上世纪80年代行业排行倒数后三位,上升到行业排名第7位。在尊师重教政策越来越重视落实的情况下,未来几年,老师的工资提升幅度会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快。
  2. 教师越来越成为体面的职业。很多老师可能说,我感觉不到做老师有面子,这说白了是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若干年前,老师的社会评价是不高,大家都认为老师穷、酸、抠,而现在,有几个敢说老师穷酸?我老家农村学校的老师们大多买房买车,收入稳定无忧,人们还很羡慕。我堂哥在农村小学教了几十年书,工资一个月6000多,家庭也照顾了,小日子过得挺美。在一些城市,老师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不仅没有职业自卑,而且能充分地享受到职业优越感。我有一个亲戚在县城高中当老师,你说他没地位?他说只要你不求往上爬,局长见你也让三分,因为局长也有孩子要读书。
  3. 教师未来是风险很小的职业。随着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不少职业都“寿终正寝”,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收费站收费员,公交车售票员。很多职业就业前景越来越暗淡,像银行、超市等。但是,教师由于职业对象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受重视,职业前途一片光明。

总之,只要你眼光放远,会发现老师不仅有钱途,而且有前途。

但时代的发展对老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譬如这次疫情期间上网课,不少老师感觉力不从心,说明他们已经不符合形势发展需求了,这是一个风险信号。

在未来,对老师用人制度肯定要改革,优胜劣汰。“县管校聘”制度的落实就是一种尝试。

如果你总是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恐怕还没等到教育的好日子来临,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现在你视教育为“鸡肋”,未来教育就会视你为“鸿毛”!


语文阿里之门


提供三个可能“非常规”的观点:

首先,道德捆绑降低弹性。

“灵魂工程师、希望的园丁、德艺双馨”等等誉美之辞都喜欢用在教师这个职业上,既然都抬到这个份上了,成了“道德”的楷模,受到各方的尊重,无论父母是什么角色,见到老师往往都毕恭毕敬。而这种抬升,也“绑架”了教师的职业,使得出现问题都会变得非常敏感,让教师长期处于被“审视”的位置,神经敏感,乐趣就降低了。

其次,有效的挑战失去活性。

教师有在教学上的稳定性非常强,挑战并不大,几年适应之后基本进入“舒适区循环”,缺乏有效的成长性。而挑战往往来自教学之外,比如人际关系、论文职称、家长关系等等,带来的感受往往比较负面。

最后,收益偏低缺乏竞争性。

教师的整体收入水平,确实不高,尤其是公办中小学教师,或者高校里非热门专业的老师。收入水平,与日常努力之间的关系不那么直接,缺乏可视的阶梯激励。市场上流传的财富故事,带来的刺激很强烈。
即便如此,教师依然是整个社会中性价比非常高的职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相对稳定性”是最核心的优势。或许,这世界上很多职业,在当事人看来,都有各自的郁闷之处了吧,管理自身的事业期望,或许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本人从事教育学研究,欢迎关注或私信。


李骏翼x教育吐槽家


原先要报考师范时有那么想过,感觉是很束缚人的工作,每天就接触那么多熟悉的人,好像老是那么按部就班的生活,然后把报考志愿改成中专,毕业后到处找工作才发现那些报考师范的同学都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

几年的周折也许有的人发展的挺好的,但许多像我这种生活的不好的人真的不在少数。这时甚至羡慕那些曾经考上老师这个职业的那些人。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尽管不是太多但过日子是绰绰有余。除了周六日每年还有两个多月的寒暑假,可以供你休息游玩。

到了退休年龄又有各种退休金养老金等等的合理的待遇,有一阶段国家公务员的工作挺热门的,想想教师的工作和国家公务员的工作又有什么差别呢?

人活着就要生活,生活就要有工作,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多么令人羡慕,况且教师这个工作也是挺高尚的教书育人的事,现在想想还真不是题主说的这个职业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毕竟出类拔萃的有大作为能挣大钱的人其实还是少数,毕竟普通人占大多数。

当你把一个字工工整整的板书到黑板上,当你把一道几何题讲解得通透明白,当你讲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当孩子们尊重的听你说听你讲时……你会不会觉得有成就感,会不会有骄傲自豪感……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桃李满天下是多么美丽的风景。如果要是时光能够倒转能够重来,我一定会选教师这个职业,如果我的孩子们问我教师这个职业可不可以我会举双手赞同,如果……总的来说教师这个职业还真是很好的工作,不是吗?



蓄流成河


作为教师我有时候也有这种感觉。

教师工作真的很累,因为你有双重的职能,传授知识和管理班级。

传授别人知识,就意味着你自己也要不断的学习,永远学习,教师才是一个干到老,学到老的职业,而学习其实是很累的。很多人觉得教师每年都教一样的东西不用学习。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教材改革,每年的学生也不一样,教师也要想出新的对策,更好的传授知识。

管理班级现在也是一个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事情,处理孩子的问题,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现在对于教育这么关注,可能稍微有哪点做的不恰当,你都有可能上热搜啊。所以老师有时候也在总是感觉到很累,有些力不从心。

现在社会上对于老师有妖魔化的现象,老师本来是付出了最多的爱心和责任心,但往往没有收到任何的回报,可能还会受到一些误解。

但如果让一些老师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也不愿意,因为我们习惯了校园的环境,习惯了寒暑的假期,更重要的是习惯了看到一届又一届孩子的成长。习惯了听到那句“老师好!”。



海岛教育人


这是一个人的认识和感觉问题。老赵就是一个教师,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并且爱人也是教师。我们一直在教师这个岗位工作着,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忙,并快乐着。

1989年,我师范毕业,走上教师这一岗位。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誉为红烛和园丁。头上有很多光环。我只知道这是一项事业,一项教书育人事业,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个职业。和律师、公务员、工人等职业一样。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教师是个良心活儿,马虎不得!

在教师这个行业耕耘了30年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教书育人很有成就感

看到经过自己的教育孩子们越来越懂事,学识越来越多,尤其是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考入高一级的学校,考入大学,成为栋梁之才。作为他们的老师感到很有成就感。

每年教师节和春节等节日老赵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电话、信息和贺卡。有些学生还专程来看我。他们当中,有警察、有工程师、有国家干部、有律师,也有老板和普通工人。请问:有多少人能够享受这种没有夹杂任何私利的感情?

二、教书育人让我永远年轻

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看着他们刻苦学习,看着他们嬉戏,看着他们天真烂漫的模样,两鬓染霜的自己似乎忘却了年龄,感到很年轻。

三、教书育人让我能够享受美好的假期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也是有规律的。可以正常过双休日,尤其是每年一个月的寒假和两个月的暑假,可以非常从容地安排生活,享受诗意和远方。每逢假期,我都和同事结伴旅行,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截至目前,已经游完大半个中国,还去过几个国家。这是许多人难以享受的。

四、教书育人使我有了体面的生活

当听到别人叫自己“老师”时,心底便满满的幸福感。我们这里的教师薪资还好,中级一般7000左右,高级1000左右。享受13个月工资。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

当然,还有许多满足的地方,不再啰嗦了。

但是,教师这一职业又很特殊_想升官不行,想大富大贵也不可能。它就是一个职业,一个特殊的职业。

作为教师,我不认为它是鸡肋。我喜欢这一职业,乐此不彼。如果让我重新选择职业,我还会选择教师。

做教师,美美哒!

一家之言,欢迎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