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嶺—聊聊昭莫多戰役

引言:

寇雖號十萬,朕將用策,親御以擊之。

——康熙

2004年6月,咸陽有關部門開始搶救古剎安國寺的工程。在搶救性施工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康熙御筆的石匾,上書深沉節制四字。

翻山越嶺—聊聊昭莫多戰役


這個石匾是寫給誰的?

……

明朝末年,山陝旱地千里,民變四起。出身陝北的李自成正呼風喚雨、進軍北京。在這紛亂的歲月裡,一對山西沁水縣逃難而來的夫婦來到了陝西咸陽落戶。1643年,大明王朝風雨飄搖之時,這對夫婦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殷化行。

時局板蕩,山河換代,多少生靈塗炭。這一對苦命的夫婦相繼撒手人寰,臨終時,將殷化行託付給王姓友人,這個孩子從此改名王化行。

咸陽是秦都所在,自古有言——秦兵耐苦戰。

這句話將在這個苦命的孤兒身上完美體現。

一 會盟

烏蘭布通戰後,大清帝國對外宣稱擊敗了噶爾丹。

從地緣上看,烏蘭布通之戰後,噶爾丹撤退,京師的威脅解除。清朝的確佔得上風。

但是,鑑於蒙古的全民皆兵體制與遊牧生活狀態,只要噶爾丹還在,他隨時有可能重新崛起,在極短時間內兼併各個部落,滾雪球般的集結有生力量捲土重來。蒙古民族的剽悍之處在於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百騎可裹萬眾,蒙古鐵騎可以瞬時千里萬里,電光火石間遮天蔽日。

康熙是有蒙古血統的,他又何嘗不知蒙古體制的動員能力與進軍速度?

而滿洲呢?

曾幾何時,女真人縱馬馳騁於林海雪原之中,武勇絕倫,首屈一指。

可那已經是半個世紀前的事了。

兵貴少壯,半個世紀後出戰噶爾丹的滿洲武力,大部分都是在京城或是各地駐防滿城長大的。脫離了遊獵環境,到了17世紀末期,清朝的動員與後勤體制已經越來越趨同於中原王朝,唯一不變的是騎兵還保持著作戰能力。

這就是清朝為何要再一再二的強調騎射技藝與尚武精神的原因。這是他們入關後除去蒙古同盟外,幾乎唯一的戰略優勢。如果這個優勢改變或退化,清朝的統治就會土崩瓦解。

而蒙古同盟還在噶爾丹的威脅中。烏蘭布通之戰後,噶爾丹率領部眾遊牧於漠北地帶,同沙俄保持著聯繫。同時力邀蒙古諸部對抗清朝。

康熙皇帝怎麼辦?

1691年5月,在清王朝的組織下,漠南、漠北各個蒙古部落的臺吉匯聚在多倫諾爾(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在美麗的七湖之畔,康熙皇帝宣佈漠北喀爾喀蒙古歸屬大清版圖。至此,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皆歸於大清麾下。

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象徵著漠北喀爾喀蒙古歸屬權的確定,有清一代喀爾喀不再與沙俄有瓜葛,沙俄的南侵策略將遭到遏制。上層,喀爾喀各部貴族統一由清朝冊封,採用清朝的爵位與官制體系。基層,喀爾喀蒙古如同內蒙古,建立扎薩克盟旗制度。同時,清朝在多倫建立匯宗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

清朝用會盟制度封鎖沙俄南下之路,同時也用會盟壓縮噶爾丹的空間,試圖同時遏制這兩個敵人。

1692年,清朝派遣大臣馬迪前往漠西,試圖與策妄阿拉布坦建立聯繫。馬迪走到哈密之時,被噶爾丹的部眾圍殺。

噶爾丹為什麼要殺掉清朝使臣馬迪?

噶爾丹當然要阻止康熙與策妄之間的聯盟。從地緣上說,一旦清朝與策妄結盟,噶爾丹將腹背受敵。從汗位爭奪方面來看,策妄是上一任準噶爾汗的僧格的親兒子,具有更好的即位優勢,一旦再獲得清朝的冊封,噶爾丹豈不是要眾叛親離?

噶爾丹圍殺大清使臣,再次宣佈了他不願接受清朝的統治,也意味著他和康熙從互不信任到決裂。

對於康熙來說,噶爾丹不除,他如芒刺在背,寢食難安。大清馬不停蹄地打到現在,入關、滅南明、平三藩、復臺、抗俄,所幸基本都是一個一個解決的。試想如果南方反清的時候噶爾丹突然集結重兵進攻京師,清朝的局面將會是何種被動處境?

對於噶爾丹來說,漠西已經被策妄控制,他只有控制住漠北,才可以繼續與清朝抗衡。

烏蘭布通之戰後,噶爾丹的部眾遭受了瘟疫的侵襲。這很可能是由戰後的傷病引發的。雖然實力削弱了,但噶爾丹仍然不停地聯絡同盟部落。噶爾丹一代梟雄,怎麼會不明白別人都可以降清,唯獨他不能?他降清肯定是死。

噶爾丹只剩下一條路,繼續與清敵對。直到找到一個機會,一舉擊敗清軍主力。

1694年,噶爾丹與策妄開戰,準噶爾汗國之間的內戰,清朝調解未果。雙方誰也沒吃掉誰。

對於清朝來說,漠北會盟已經完成,如果不進行下一步動作,任由噶爾丹繼續東征西討,清朝的權威何在?

和清末那幾個長期貴族通婚導致的病怏怏的子孫不同,康熙皇帝本身是個多民族混血兒,精力充沛、體格強健、子女眾多。他嗜好打獵,對自己的身手有絕對自信。平定三藩的時候他就要御駕親征,被大臣們攔下來了。烏蘭布通之戰時他得了重感冒,回了京城。這一次,他認為一定要御駕親征才有最佳戰果。

1695年,噶爾丹移駐今烏蘭巴托東南克魯倫河畔的巴顏烏蘭。烏蘭巴托與巴顏烏蘭,這兩個名字的蒙語意思其實差不多。總之,如今蒙古國的首都地區都在噶爾丹的掌握下了,清朝對漠北的掌控已經名存實亡。

康熙再次提議御駕親征噶爾丹。

大臣們又一次集體反對。

為什麼?

大臣當然要反對皇帝御駕親征,誰也不敢主張把皇帝頂到前線。就算大臣們心裡同意也要反對,這樣更能顯示出皇帝力排眾議,英勇無敵不是?

康熙此戰的設計思路是什麼?

鑑於烏蘭布通讓噶爾丹跑了,這一次康熙重點要保證抓活的。於是他定下了三路大軍共同圍剿噶爾丹的偉大戰略。

事後看,這一偉大戰略多多少少算是達成了。

只是和康熙皇帝設想的那種——朕親御以擊之,著實不太一樣。

中路,為康熙親率的主力軍,全軍五萬七千人踏上了一千公里的征途。未來的雍正也在中路軍——好好鍛鍊,他將來也得對付準噶爾呢。

東路,由抗俄老將薩布素率領,一萬人。這一支基本沒有參戰。

西路分兩支,一支為歸化軍,一支為費揚古率領的寧夏軍,三萬。一支由孫思克率領的歸化軍,一萬人。

基本上各軍主將都是旗人。這一次又是一次滿洲武力的傾巢而出。

翻山越嶺—聊聊昭莫多戰役


二 對峙

西路軍任務是什麼?

縱向穿越戈壁沙漠,截擊噶爾丹的逃生之路。

首先這不是一次行軍,而是一次沙漠探險。

完成探險後,還要保證完成作戰任務。

王化行此時已經從孤兒變成寧夏提督,平定三藩之時,王化行曾經與吳三桂軍在牛頭山苦戰。這一次他提出糧草先行的主張。

西路軍開始徵集軍糧,到了糧庫一看,糧袋裡全是沙子,很像電視劇裡的情節。

沒辦法,西路軍只能自己買糧食。此外,馬匹也沒有準備好,馬比黃花瘦,一點也不像要去拍荒野求生類型片的馬。但是,為了不讓皇帝等他們,為了順利完成三路包抄下底傳中的偉大戰略,西路軍振作精神出發了。

接下來的情節,可以拍一部電影,就叫——穿越戈壁大冒險。

探險災難戰爭片。

……

中路軍一直以為自己是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關鍵。所以在北京的時候一直忙著祭天拜地,各大物質文化遺產公園去了個遍。1696年2月30日,志在必勝的康熙領著心中忐忑的臣子們從德勝門雄赳赳的出發了。全軍帶了八十天的口糧,由此可見清軍這時候可能已經中原化,來去如風的機動性在減弱。漸漸變成依靠陣法取勝的部隊。這是一個變化趨勢,難說好與不好。

那個時候打仗存在一個偵查通信的問題,沒有電話沒有雷達沒有定位。也就是說,大清主力傾巢而出的時候並不知道噶爾丹還在不在巴顏烏蘭。不過好在走在半路的時候清軍確定噶爾丹仍在原地。同時中路軍接到西路軍消息,預計4月27日到達克魯倫河。

4月10號,前線有謠言傳來,傳說噶爾丹有蒙古兵兩萬,沙俄兵六萬。這條消息非同小可,為什麼?

雅克薩之戰清朝和沙俄交過手,沙俄從頭到尾兵力不超過一千人,已經費了清軍九牛二虎之力,如今真有六萬,如何應對?

臣子們再一次苦勸皇帝——回吧。如果說在京師時的勸阻還有程式化的成份,這一次苦勸很可能是真的,畢竟連未來的皇帝也在軍中。

康熙皇帝也急了,去!必須去!決一死戰!

這也是必然,因為清軍不能允許噶爾丹再次坐大,破壞多倫會盟的成果。拖時間對於清朝不利,對於噶爾丹有利。此外,康熙身為皇帝,自行撤退,置西路軍為孤立無援之地,以康熙的帝王性格是不可能這樣做的。

4月12日,清軍接近準軍陣地。全軍休整,紮營防禦。

4月19日,通過審訊俘虜,特大利好傳來,哪兒有什麼沙俄火槍兵?噶爾丹手下的能戰之兵不過一萬,剩下的都是隨軍家屬。但是,就在這天晚上,中路軍接到西路軍的消息,原計劃到達日期推遲。

西路軍在幹什麼?

西路軍在沙漠大冒險。西路軍北上之時預備的是每人三匹馬,這會兒沙漠裡馬已經死得差不多了,每人一匹都不到了,正艱難行進,到處找水。噶爾丹為了防止西路軍北上,不惜採用破壞生態的燒荒行為,即放火燒燬了大片草原,以此阻斷西路軍的生路。

4月22日,御前會議,商討西路軍不到的情況下,中路軍如何應對?最後決定繼續等待西路軍。

4月24日,清軍中路軍看到了準軍斥候,高度懷疑自身已經暴露。

5月6日,清軍接觸到了噶爾丹的侄子丹濟拉。告訴丹濟拉康熙在軍中。丹濟拉足智多謀,告訴清軍噶爾丹主力還很遠。為噶爾丹的從容部署爭取了時間。

這樣,噶爾丹也知道了康熙御駕親征,就在陣中。

5月7日,噶爾丹登山遠眺,看到了清軍數萬人氣勢磅礴的連營。

噶爾丹當即下令撤退。

5月8日,中路軍的運糧隊到達,中路軍獲得補給,開始緩緩前進,不少將領在盔甲內穿上了數層生絲綢以防禦子彈與弓箭。戰鬥的氣息驟然濃烈起來。

中路軍一定認為,一場血戰在所難免。康熙也暗自向天祈禱,他要擊敗噶爾丹。

5月9日,清軍抵達克魯倫河畔,發現準軍已經撤退,大草原上空空蕩蕩。

康熙大怒,派出精銳騎兵追趕。

噶爾丹的撤退,說明他的軍隊已經沒有與清軍主力硬碰硬的實力。只能依靠高機動性取勝。撤退對於蒙古軍隊來說並不意味著失敗,而是意味著再一次尋找戰機。

蒙古帝國時期,蒙古軍隊曾經使用數天的連續撤退拖垮追擊他們的歐洲敵軍,然後採用著名的曼古歹戰術,將追擊的敵軍引入埋伏圈,擊敗敵軍。

噶爾丹可以用這一招兒嗎?

噶爾丹在撤退中偵查到了西路軍的動向。得知西路軍要攔截他。

時間緊迫。

噶爾丹決定主動進攻西路軍,解決自己撤退的後路。

翻山越嶺—聊聊昭莫多戰役


三 苦戰

昭莫多,蒙語是一百棵樹的地方。顧名思義,這裡是一片樹林。此外,這裡還有山崗與河流。

清軍西路軍與準軍將在這裡展開廝殺。

由地形可以看出,噶爾丹的戰術只有一個,那就是找一片山崗,居高臨下打擊清軍。在古代,佔領制高點可以獲得更好的視野。可以優先看到敵軍,也可以居高臨下憑險據守。二百多年前的忽蘭忽失溫之戰,準噶爾蒙古的先祖馬哈木就是用同樣的戰術對付明成祖朱棣的,這是準噶爾的傳統戰術。

5月14日,中路軍給養出現緊缺,又連日遭遇惡劣天氣,在大臣的勸阻下,康熙率領中路軍撤退,臨走時康熙十分懊惱,此役他最終沒能看到噶爾丹的影子。

康熙來不及知道的是——就在中路軍撤退的前一天,清軍西路軍和準軍已經遭遇。

5月13日,疲憊不堪的西路軍到達昭莫多,王化行率軍在山崗西面駐紮,碰見繞山拔腿狂奔的清軍西路軍先鋒部隊。

王化行很奇怪,攔住一問,逃兵告訴他——

噶爾丹就在山的東面。

此時此刻,王化行的腦海中浮現出三藩之亂時自己的山地戰鬥經歷。他立即建議西路軍統領費揚古——上山!搶佔制高點!

費揚古說,不行,天色將晚,大軍不宜妄動。

王化行說,不行,上山!上山啊大人!

費揚古說,你行你上。

王化行因此組織部隊上山,士兵已經疲乏到何種程度?

王化行是用鞭子把士兵抽上去的。

到了山頂,王化行赫然發現——準軍正在登山!已經爬到了半山腰!也就是說,如果清軍晚上來幾個小時,制高點就被準軍搶佔了。

王化行立即命令火器營射擊。

準軍此時的火槍兵不到一千。看到山頂讓清軍攻佔,立即開槍還擊。剎那間槍聲如雷,那場面絕對不是清朝電影裡的大刀長矛,而是頗像美國西部槍戰片。

殘陽如血。

從明初開始,縱橫亞洲內陸數百年的厄魯特蒙古的子孫們,在這個傍晚迎來了決定命運的時刻。雪花如血撲戰袍,奪取黃河為馬槽(準噶爾歌謠),縱馬於廣袤大地之上的準噶爾蒙古人,被沙俄侵蝕,被滿清痛擊,這兩隻巨手如同鐵鉗,無情地撕裂著他們的帝國之夢。此刻,他們不屈不饒的熱血飄灑在漠北的晚霞之中。

美人遲暮,梟雄末路。

準軍困獸猶鬥,攻勢如潮,激戰之中清軍陣線不穩,王化行立刻要求所有清軍士兵下馬作戰,以防有清兵騎馬潰退衝亂清軍陣線。

準軍已經進入血戰狀態,深愛噶爾丹的阿奴可敦身披鎧甲加入站陣,率軍拼死強攻。

這場戰役的結局意味著什麼,每個準噶爾人都知道。

清軍開始堅持不住,屢屢有將領請求後撤,被清軍將領孫思克怒斥——臨陣脫逃殺無赦。

長途跋涉的清軍西路軍遭遇準軍主力,就快要頂不住了。

激戰之中,王化行往山下看,發現了山腳下準軍的一部分,無論戰事如何焦灼,這些人都沒有上山加入作戰。

那是跟隨噶爾丹的士兵們的家眷,老幼婦孺。蒙古是全民皆兵的,軍民不分家。

王化行立即建議分兵突襲準軍後隊,形成前後夾擊。

清軍主力中路軍馬上要撤退,西路軍此時基本算是一支孤軍。如果不抄襲準軍後隊,等待王化行他們的就只有戰死。

這就是戰爭的殘酷之處。

費揚古這個時候已經對王化行五體投地言聽計從,他立刻派兵繞山突襲準軍後陣。

清軍在深藍暗夜中衝向準軍的後隊……

敗了。

準軍已經沒有多餘的人來保衛後隊。

能征慣戰的厄魯特子孫們,屢次以少勝多的猛將精兵們,沒能撐過這個傍晚。

山頂上堅守的清軍士氣大振,呼吼聲響徹雲霄。

不少準軍士兵在半山腰上看到他們的後隊被清軍襲擊,肝膽俱裂,筋疲力盡,跌下山崖,粉身碎骨。

第二天的黎明,清軍在戰場中找到了阿奴可敦,她已經戰死,躺在山路邊上。

犧牲的阿奴可敦身穿明黃色的鎧甲戰袍。

阿奴穿上明黃色盔甲,很可能是冒充噶爾丹上陣來鼓舞軍心的。也有可能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好讓噶爾丹再一次金蟬脫殼。阿奴很可能用自己的生命換了噶爾丹的活路。

翻山越嶺—聊聊昭莫多戰役


四 結局

那一晚,噶爾丹再一次成功撤退。但是,他已經人心盡失、眾叛親離,從此之後只能流浪在草原間。

噶爾丹撤退時王化行率軍狂追三十里——和電視劇裡的想象不同,真正打仗的時候,人是不能分心四顧的,不存在揮兩下刀然後看看四周隊友的情況。實戰之時,戰鬥者的眼睛只能盯住正前方的敵人,直到正前方沒有敵人為止。而你的四周只能交給你的戰友,否則大家死的更快。所以王化行一直追,追了三十里,正前方沒有人了,才顧得上回頭清點四周人數,這一清點才知道,他身邊只剩下三百多人了……在班師回朝後,王化行將自己的名字改回原名——殷化行。

2004年咸陽發現的石匾上的深沉節制四字,就是康熙皇帝賜給殷化行的表彰。

漠北的風,仍然吹著。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仍在繼續。

清準之間,攻守正在易位。

……

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參考書目:

準噶爾史話

準噶爾史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