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聊聊昭莫多战役

引言:

寇虽号十万,朕将用策,亲御以击之。

——康熙

2004年6月,咸阳有关部门开始抢救古刹安国寺的工程。在抢救性施工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康熙御笔的石匾,上书深沉节制四字。

翻山越岭—聊聊昭莫多战役


这个石匾是写给谁的?

……

明朝末年,山陕旱地千里,民变四起。出身陕北的李自成正呼风唤雨、进军北京。在这纷乱的岁月里,一对山西沁水县逃难而来的夫妇来到了陕西咸阳落户。1643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之时,这对夫妇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殷化行。

时局板荡,山河换代,多少生灵涂炭。这一对苦命的夫妇相继撒手人寰,临终时,将殷化行托付给王姓友人,这个孩子从此改名王化行。

咸阳是秦都所在,自古有言——秦兵耐苦战。

这句话将在这个苦命的孤儿身上完美体现。

一 会盟

乌兰布通战后,大清帝国对外宣称击败了噶尔丹。

从地缘上看,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撤退,京师的威胁解除。清朝的确占得上风。

但是,鉴于蒙古的全民皆兵体制与游牧生活状态,只要噶尔丹还在,他随时有可能重新崛起,在极短时间内兼并各个部落,滚雪球般的集结有生力量卷土重来。蒙古民族的剽悍之处在于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百骑可裹万众,蒙古铁骑可以瞬时千里万里,电光火石间遮天蔽日。

康熙是有蒙古血统的,他又何尝不知蒙古体制的动员能力与进军速度?

而满洲呢?

曾几何时,女真人纵马驰骋于林海雪原之中,武勇绝伦,首屈一指。

可那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

兵贵少壮,半个世纪后出战噶尔丹的满洲武力,大部分都是在京城或是各地驻防满城长大的。脱离了游猎环境,到了17世纪末期,清朝的动员与后勤体制已经越来越趋同于中原王朝,唯一不变的是骑兵还保持着作战能力。

这就是清朝为何要再一再二的强调骑射技艺与尚武精神的原因。这是他们入关后除去蒙古同盟外,几乎唯一的战略优势。如果这个优势改变或退化,清朝的统治就会土崩瓦解。

而蒙古同盟还在噶尔丹的威胁中。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率领部众游牧于漠北地带,同沙俄保持着联系。同时力邀蒙古诸部对抗清朝。

康熙皇帝怎么办?

1691年5月,在清王朝的组织下,漠南、漠北各个蒙古部落的台吉汇聚在多伦诺尔(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在美丽的七湖之畔,康熙皇帝宣布漠北喀尔喀蒙古归属大清版图。至此,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皆归于大清麾下。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象征着漠北喀尔喀蒙古归属权的确定,有清一代喀尔喀不再与沙俄有瓜葛,沙俄的南侵策略将遭到遏制。上层,喀尔喀各部贵族统一由清朝册封,采用清朝的爵位与官制体系。基层,喀尔喀蒙古如同内蒙古,建立扎萨克盟旗制度。同时,清朝在多伦建立汇宗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

清朝用会盟制度封锁沙俄南下之路,同时也用会盟压缩噶尔丹的空间,试图同时遏制这两个敌人。

1692年,清朝派遣大臣马迪前往漠西,试图与策妄阿拉布坦建立联系。马迪走到哈密之时,被噶尔丹的部众围杀。

噶尔丹为什么要杀掉清朝使臣马迪?

噶尔丹当然要阻止康熙与策妄之间的联盟。从地缘上说,一旦清朝与策妄结盟,噶尔丹将腹背受敌。从汗位争夺方面来看,策妄是上一任准噶尔汗的僧格的亲儿子,具有更好的即位优势,一旦再获得清朝的册封,噶尔丹岂不是要众叛亲离?

噶尔丹围杀大清使臣,再次宣布了他不愿接受清朝的统治,也意味着他和康熙从互不信任到决裂。

对于康熙来说,噶尔丹不除,他如芒刺在背,寝食难安。大清马不停蹄地打到现在,入关、灭南明、平三藩、复台、抗俄,所幸基本都是一个一个解决的。试想如果南方反清的时候噶尔丹突然集结重兵进攻京师,清朝的局面将会是何种被动处境?

对于噶尔丹来说,漠西已经被策妄控制,他只有控制住漠北,才可以继续与清朝抗衡。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的部众遭受了瘟疫的侵袭。这很可能是由战后的伤病引发的。虽然实力削弱了,但噶尔丹仍然不停地联络同盟部落。噶尔丹一代枭雄,怎么会不明白别人都可以降清,唯独他不能?他降清肯定是死。

噶尔丹只剩下一条路,继续与清敌对。直到找到一个机会,一举击败清军主力。

1694年,噶尔丹与策妄开战,准噶尔汗国之间的内战,清朝调解未果。双方谁也没吃掉谁。

对于清朝来说,漠北会盟已经完成,如果不进行下一步动作,任由噶尔丹继续东征西讨,清朝的权威何在?

和清末那几个长期贵族通婚导致的病怏怏的子孙不同,康熙皇帝本身是个多民族混血儿,精力充沛、体格强健、子女众多。他嗜好打猎,对自己的身手有绝对自信。平定三藩的时候他就要御驾亲征,被大臣们拦下来了。乌兰布通之战时他得了重感冒,回了京城。这一次,他认为一定要御驾亲征才有最佳战果。

1695年,噶尔丹移驻今乌兰巴托东南克鲁伦河畔的巴颜乌兰。乌兰巴托与巴颜乌兰,这两个名字的蒙语意思其实差不多。总之,如今蒙古国的首都地区都在噶尔丹的掌握下了,清朝对漠北的掌控已经名存实亡。

康熙再次提议御驾亲征噶尔丹。

大臣们又一次集体反对。

为什么?

大臣当然要反对皇帝御驾亲征,谁也不敢主张把皇帝顶到前线。就算大臣们心里同意也要反对,这样更能显示出皇帝力排众议,英勇无敌不是?

康熙此战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鉴于乌兰布通让噶尔丹跑了,这一次康熙重点要保证抓活的。于是他定下了三路大军共同围剿噶尔丹的伟大战略。

事后看,这一伟大战略多多少少算是达成了。

只是和康熙皇帝设想的那种——朕亲御以击之,着实不太一样。

中路,为康熙亲率的主力军,全军五万七千人踏上了一千公里的征途。未来的雍正也在中路军——好好锻炼,他将来也得对付准噶尔呢。

东路,由抗俄老将萨布素率领,一万人。这一支基本没有参战。

西路分两支,一支为归化军,一支为费扬古率领的宁夏军,三万。一支由孙思克率领的归化军,一万人。

基本上各军主将都是旗人。这一次又是一次满洲武力的倾巢而出。

翻山越岭—聊聊昭莫多战役


二 对峙

西路军任务是什么?

纵向穿越戈壁沙漠,截击噶尔丹的逃生之路。

首先这不是一次行军,而是一次沙漠探险。

完成探险后,还要保证完成作战任务。

王化行此时已经从孤儿变成宁夏提督,平定三藩之时,王化行曾经与吴三桂军在牛头山苦战。这一次他提出粮草先行的主张。

西路军开始征集军粮,到了粮库一看,粮袋里全是沙子,很像电视剧里的情节。

没办法,西路军只能自己买粮食。此外,马匹也没有准备好,马比黄花瘦,一点也不像要去拍荒野求生类型片的马。但是,为了不让皇帝等他们,为了顺利完成三路包抄下底传中的伟大战略,西路军振作精神出发了。

接下来的情节,可以拍一部电影,就叫——穿越戈壁大冒险。

探险灾难战争片。

……

中路军一直以为自己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所以在北京的时候一直忙着祭天拜地,各大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去了个遍。1696年2月30日,志在必胜的康熙领着心中忐忑的臣子们从德胜门雄赳赳的出发了。全军带了八十天的口粮,由此可见清军这时候可能已经中原化,来去如风的机动性在减弱。渐渐变成依靠阵法取胜的部队。这是一个变化趋势,难说好与不好。

那个时候打仗存在一个侦查通信的问题,没有电话没有雷达没有定位。也就是说,大清主力倾巢而出的时候并不知道噶尔丹还在不在巴颜乌兰。不过好在走在半路的时候清军确定噶尔丹仍在原地。同时中路军接到西路军消息,预计4月27日到达克鲁伦河。

4月10号,前线有谣言传来,传说噶尔丹有蒙古兵两万,沙俄兵六万。这条消息非同小可,为什么?

雅克萨之战清朝和沙俄交过手,沙俄从头到尾兵力不超过一千人,已经费了清军九牛二虎之力,如今真有六万,如何应对?

臣子们再一次苦劝皇帝——回吧。如果说在京师时的劝阻还有程式化的成份,这一次苦劝很可能是真的,毕竟连未来的皇帝也在军中。

康熙皇帝也急了,去!必须去!决一死战!

这也是必然,因为清军不能允许噶尔丹再次坐大,破坏多伦会盟的成果。拖时间对于清朝不利,对于噶尔丹有利。此外,康熙身为皇帝,自行撤退,置西路军为孤立无援之地,以康熙的帝王性格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4月12日,清军接近准军阵地。全军休整,扎营防御。

4月19日,通过审讯俘虏,特大利好传来,哪儿有什么沙俄火枪兵?噶尔丹手下的能战之兵不过一万,剩下的都是随军家属。但是,就在这天晚上,中路军接到西路军的消息,原计划到达日期推迟。

西路军在干什么?

西路军在沙漠大冒险。西路军北上之时预备的是每人三匹马,这会儿沙漠里马已经死得差不多了,每人一匹都不到了,正艰难行进,到处找水。噶尔丹为了防止西路军北上,不惜采用破坏生态的烧荒行为,即放火烧毁了大片草原,以此阻断西路军的生路。

4月22日,御前会议,商讨西路军不到的情况下,中路军如何应对?最后决定继续等待西路军。

4月24日,清军中路军看到了准军斥候,高度怀疑自身已经暴露。

5月6日,清军接触到了噶尔丹的侄子丹济拉。告诉丹济拉康熙在军中。丹济拉足智多谋,告诉清军噶尔丹主力还很远。为噶尔丹的从容部署争取了时间。

这样,噶尔丹也知道了康熙御驾亲征,就在阵中。

5月7日,噶尔丹登山远眺,看到了清军数万人气势磅礴的连营。

噶尔丹当即下令撤退。

5月8日,中路军的运粮队到达,中路军获得补给,开始缓缓前进,不少将领在盔甲内穿上了数层生丝绸以防御子弹与弓箭。战斗的气息骤然浓烈起来。

中路军一定认为,一场血战在所难免。康熙也暗自向天祈祷,他要击败噶尔丹。

5月9日,清军抵达克鲁伦河畔,发现准军已经撤退,大草原上空空荡荡。

康熙大怒,派出精锐骑兵追赶。

噶尔丹的撤退,说明他的军队已经没有与清军主力硬碰硬的实力。只能依靠高机动性取胜。撤退对于蒙古军队来说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意味着再一次寻找战机。

蒙古帝国时期,蒙古军队曾经使用数天的连续撤退拖垮追击他们的欧洲敌军,然后采用著名的曼古歹战术,将追击的敌军引入埋伏圈,击败敌军。

噶尔丹可以用这一招儿吗?

噶尔丹在撤退中侦查到了西路军的动向。得知西路军要拦截他。

时间紧迫。

噶尔丹决定主动进攻西路军,解决自己撤退的后路。

翻山越岭—聊聊昭莫多战役


三 苦战

昭莫多,蒙语是一百棵树的地方。顾名思义,这里是一片树林。此外,这里还有山岗与河流。

清军西路军与准军将在这里展开厮杀。

由地形可以看出,噶尔丹的战术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一片山岗,居高临下打击清军。在古代,占领制高点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可以优先看到敌军,也可以居高临下凭险据守。二百多年前的忽兰忽失温之战,准噶尔蒙古的先祖马哈木就是用同样的战术对付明成祖朱棣的,这是准噶尔的传统战术。

5月14日,中路军给养出现紧缺,又连日遭遇恶劣天气,在大臣的劝阻下,康熙率领中路军撤退,临走时康熙十分懊恼,此役他最终没能看到噶尔丹的影子。

康熙来不及知道的是——就在中路军撤退的前一天,清军西路军和准军已经遭遇。

5月13日,疲惫不堪的西路军到达昭莫多,王化行率军在山岗西面驻扎,碰见绕山拔腿狂奔的清军西路军先锋部队。

王化行很奇怪,拦住一问,逃兵告诉他——

噶尔丹就在山的东面。

此时此刻,王化行的脑海中浮现出三藩之乱时自己的山地战斗经历。他立即建议西路军统领费扬古——上山!抢占制高点!

费扬古说,不行,天色将晚,大军不宜妄动。

王化行说,不行,上山!上山啊大人!

费扬古说,你行你上。

王化行因此组织部队上山,士兵已经疲乏到何种程度?

王化行是用鞭子把士兵抽上去的。

到了山顶,王化行赫然发现——准军正在登山!已经爬到了半山腰!也就是说,如果清军晚上来几个小时,制高点就被准军抢占了。

王化行立即命令火器营射击。

准军此时的火枪兵不到一千。看到山顶让清军攻占,立即开枪还击。刹那间枪声如雷,那场面绝对不是清朝电影里的大刀长矛,而是颇像美国西部枪战片。

残阳如血。

从明初开始,纵横亚洲内陆数百年的厄鲁特蒙古的子孙们,在这个傍晚迎来了决定命运的时刻。雪花如血扑战袍,夺取黄河为马槽(准噶尔歌谣),纵马于广袤大地之上的准噶尔蒙古人,被沙俄侵蚀,被满清痛击,这两只巨手如同铁钳,无情地撕裂着他们的帝国之梦。此刻,他们不屈不饶的热血飘洒在漠北的晚霞之中。

美人迟暮,枭雄末路。

准军困兽犹斗,攻势如潮,激战之中清军阵线不稳,王化行立刻要求所有清军士兵下马作战,以防有清兵骑马溃退冲乱清军阵线。

准军已经进入血战状态,深爱噶尔丹的阿奴可敦身披铠甲加入站阵,率军拼死强攻。

这场战役的结局意味着什么,每个准噶尔人都知道。

清军开始坚持不住,屡屡有将领请求后撤,被清军将领孙思克怒斥——临阵脱逃杀无赦。

长途跋涉的清军西路军遭遇准军主力,就快要顶不住了。

激战之中,王化行往山下看,发现了山脚下准军的一部分,无论战事如何焦灼,这些人都没有上山加入作战。

那是跟随噶尔丹的士兵们的家眷,老幼妇孺。蒙古是全民皆兵的,军民不分家。

王化行立即建议分兵突袭准军后队,形成前后夹击。

清军主力中路军马上要撤退,西路军此时基本算是一支孤军。如果不抄袭准军后队,等待王化行他们的就只有战死。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

费扬古这个时候已经对王化行五体投地言听计从,他立刻派兵绕山突袭准军后阵。

清军在深蓝暗夜中冲向准军的后队……

败了。

准军已经没有多余的人来保卫后队。

能征惯战的厄鲁特子孙们,屡次以少胜多的猛将精兵们,没能撑过这个傍晚。

山顶上坚守的清军士气大振,呼吼声响彻云霄。

不少准军士兵在半山腰上看到他们的后队被清军袭击,肝胆俱裂,筋疲力尽,跌下山崖,粉身碎骨。

第二天的黎明,清军在战场中找到了阿奴可敦,她已经战死,躺在山路边上。

牺牲的阿奴可敦身穿明黄色的铠甲战袍。

阿奴穿上明黄色盔甲,很可能是冒充噶尔丹上阵来鼓舞军心的。也有可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好让噶尔丹再一次金蝉脱壳。阿奴很可能用自己的生命换了噶尔丹的活路。

翻山越岭—聊聊昭莫多战役


四 结局

那一晚,噶尔丹再一次成功撤退。但是,他已经人心尽失、众叛亲离,从此之后只能流浪在草原间。

噶尔丹撤退时王化行率军狂追三十里——和电视剧里的想象不同,真正打仗的时候,人是不能分心四顾的,不存在挥两下刀然后看看四周队友的情况。实战之时,战斗者的眼睛只能盯住正前方的敌人,直到正前方没有敌人为止。而你的四周只能交给你的战友,否则大家死的更快。所以王化行一直追,追了三十里,正前方没有人了,才顾得上回头清点四周人数,这一清点才知道,他身边只剩下三百多人了……在班师回朝后,王化行将自己的名字改回原名——殷化行。

2004年咸阳发现的石匾上的深沉节制四字,就是康熙皇帝赐给殷化行的表彰。

漠北的风,仍然吹着。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仍在继续。

清准之间,攻守正在易位。

……

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参考书目:

准噶尔史话

准噶尔史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