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新将军的原配夫人与三位继配夫人

杨增新将军的原配夫人与三位继配夫人

杨增新家事

——杨增新将军的原配夫人与三位继配夫人

杨绍箕

《阗威上将军新省长兼督军杨公墓志铭》:

原配谢氏,继配冯、崔、陈氏。

《新省政府主席杨公行状》:原配谢氏,继配冯氏、崔氏、陈氏。

原配谢氏是云南人,确切州县不清楚。何时嫁入杨家以及是否曾随将军赴甘肃初任,先父应彰公亦语焉不详。只知曾生儿育女,并于1893年3月(据李信成著《杨增新在新疆》)将军守孝服满,二次由滇回甘前在家乡病故。

将军在原籍成婚时家境寒素,与谢夫人过的是貧贱夫妻的生活。据《杨增新在新》考证,将军光绪十五年九月抵兰州,十六年八月即丁外艰回籍,若谢夫人随任中卫,总算做了近一年县官太太,不再食貧,但绝无不随夫回籍奔丧守制之理。

在甘肃,将军第一次续弦,继配冯氏夫人名畹,原籍河南祥符,其父在甘肃做小官。冯氏受过良好中文教育,好读书,手不释卷,诗词歌赋皆能。我曾见过将军为其所刊《吟兰轩诗草》薄薄一册,至今只记得“枕书眠对白莲池”和“鹤背轻寒海月高”两句,可为冯夫人一生写照。

将军续娶冯夫人当在官中卫、河州时,具体年月不详。夫人于1901年生长女应桓。根据一张大约摄于1905年将军在兰州的“全家福”相片,大姑母应桓还有两位在抱的弟弟,我只知居长者名应河。

将军的天伦之乐,不久即被一场瘟疫彻底摧毁。数日之间,冯氏夫人和两个儿子均死于白喉(一说猩红热)。将军家破人亡,痛不欲生。痛定思痛,从此不再为人开方医病。

应桓姑母常说,创巨痛深,也是将军西出阳关的重要原因。

将军第二次续弦继配崔氏夫人,应在冯夫人逝世一年后的1907年左右。是年,将军由甘解饷入新(见李信成《杨增新在新疆》),次年先父应乾公生于迪化,两年后在阿克苏生姑母应廉。

崔家可能是兰州的开明士绅,崔夫人虽不识字,但精于拳术、马术和枪击,据说将军的拳术仅可与之打平手。普通人家恐怕是很难如此培养独生女的。

当时新家动荡不安。崔夫人对新疆的动乱痛心疾首,曾多次力劝将军辞职进关并约好,如果将军暂时不忍弃新疆百姓而去,则夫人先率子女回兰

州安顿一切。可恨造化弄人,1913年崔氏夫人应迪化俄国领事夫人等女眷邀请结队到近郊骑猎(大概是某种外交联谊吧),被大雨淋透回衙病发,高烧不退,多方救治无效,因肺炎在迪化逝世,享年30余岁。

眼看崔夫人弥留之苦,先父保姆彭婆婆(湖南人)跪在床前发誓,定将宝少爷抚养成人,否则报应在自己亲儿子身上!

崔夫人灵柩归葬兰州,墓地应该在一个风景不错的地方。1954年左右,当地改府因扩建公园,通知我们迁坟,先父曾托我表兄杨香城(时在甘肃省工业厅做科长)转求政协委员杨正中先生(金树仁旧部)帮忙,顺利解决了迁葬问题。

经过继母陈氏的清理,先父手中似乎没有生母崔氏夫人的照片更不用说和将军的合影了。所以我一生未见过亲祖母的相片,而继祖母与将军的合影则很多。

崔夫人病逝后一年多,1914年或1915年,将军第三次续弦继配陈氏夫人名宗仑,湖南长沙人,其父随刘锦棠入新,清末曾在新疆做过知县,因破某命案压力太大以致双目失明。其母马氏系出长沙八角亭大户。陈家民国后流寓迪化,故乡难归。陈氏略识字,信奉《太上感应篇》。长女应玖殇于天花,1917年生次子应坤,1926年生三子应艮。

1921年,将军准备退休回北京或天津定居。除打电报向中央政府辞职外并安排陈氏率领应乾、应廉、应坤三人取道甘宁先行进关。将军则推荐马福祥接任,然后启行。据先父回忆当时甘陕一带杨九娃造反,截断了黄河渡口,并有欲劫官眷的谣言。迟滞了数月,马福祥将军致电杨督说无法保证夫人一行的安全,建议返新。于是以陈氏为首的一行人又由原路重回迪化。一往一返,使先父首次体会了对比鮮明的人情冷暖,前倨后恭。离新路上,各县“办差”(招待)草草了事,因为将军夫人、大少君进关后就不再回来了,进入新疆西去迪化路上,各县认真“办差”,隆重其事,希望将军夫人、大少君替他们美言。

1926年秋,将军为先父挂了一个斋桑领事的虚衔,为领事馆开馆和赉印,不过是对苏方表示郑重之意而已。于是先父与先母刘若金胞妹应康以及陈氏、应坤、应艮等一行取道西伯利亚首途赴津。

他们从新疆西北边出境,白发苍苍的将军送他们到二道桥。老人家感慨万千的一声叹息:“我送亲人谁送我…”令当时十八岁的先父椎心之痛,直彻终生。

先父垂暮之年,即将走完人生最后几步的时,候还多次向我诉说心事:“你祖父…肝脑涂地呀……怎么能让将军一个人留在新疆呢…就算儿子无用,日后背着他老人家要饭总好过……”

心声是微弱的,但足以充塞天地。

离新后一行在斋桑停留了十几天,先父完成了“领事”的象征任务,大家即同赴斜米。时值中秋,我曾见过他们与斜米总领事刘长炳先生(我外祖父)在领馆后花园中的合影,先父并为我指认其中的主要人物,有一位即广禄先生。在那里先母曾染俗名大头瘟的时疫,经俄医治愈后,一行由广禄先生护送,搭火车东行,辗转赴津。

家人到天津后,住意租界大马路5号(解放改建国道),将军原计划退休后即居此,亦即包尔汉先生回忆录所说的天津洋楼。

1927年,先父送应廉到香港,与福建茶商(印尼“糖王”)郭春秧第六子双龙结婚(媒人黄立中先生曾任新疆财政司长,于将军有师生之谊,自称受业,辞职进关活动于实业界,因江西瓷业公司产品销海外,识南洋侨商较多:将军为女择婿,认为门当户对之宦家子弟多骄奢淫逸,嫁为商人妇反而足以自立自强。黄知将军意愿做了大媒)同行送亲者有陈氏母子,我姑丈王乃慰负责照料一切。乃慰姑丈清华毕业,中英文俱佳,应付大场面令人有手挥目送、指挥若定之感。

该年秋,将军多次打电报严命全家迁往大连,由堂伯应仪护送,定居南山麓樱町82番地,即包尔汉回忆录所称之大连洋楼,将军进关后亦必居此地。

新疆1928年“七七”政变的消息,是我二叔应坤最先买“号外”知道的,足见日本情报之快速,开始时家人希冀是谣传,不久接新疆驻京办事处王乃慰姑丈、应桓姑母电报确认了事实。

先父母于1929年底离大连回北平定居,住东城沟沿头铃铛胡同8号。“七七”事变后北平形势混乱,先父母原拟搬往天津租界暂住,孰知在英租界郑州道一住将近二十年。我1942年出生,在那里度过了听警报、藏桌下的童年。

陈氏与应坤、应艮1930年也从大连回天津定居,先住意租界大马路5号,几年后她用自己的房租,收入积蓄盖了新华南路34号一幢楼房,一直住到1966年4月病故。

(来源:2011年第11期《新疆地方志》,作者杨绍箕系杨增新嫡孙,原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现定居于加拿大多伦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