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已功成身退且年过古稀,为何还会被朱元璋诛九族?

catcatkk


引言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享太平”,这句话虽然略有夸张,但是在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的年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李善长不是阵前统兵将军,但是他在后方出谋划策,统筹后勤,发展经济,这份功劳也是相当高的,毕竟战争打的是钱粮,没有完善的后勤,前线将士饿着肚皮如何能够打胜仗?

可是劳苦功高的李善长,最终的结果却是以“胡党”之名全家惨遭屠戮,可谓风光背后,暗含杀机,但是大难临头不是一蹴而就,其中也有一段极为漫长的过程,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李善长的功与过,探究他个人及整个家族悲剧,是朱元璋的心狠手辣,还是他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

李善长的功与过

元朝末年,社会经济崩塌,统治阶级腐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定远人李善长审时度势,选择加入朱元璋团队,不过他是一介文人,动不了刀兵上不了战场,所以他初见朱元璋,就建议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知人善任,不祸害百姓,定能成就帝业,朱元璋虚心纳谏,请李善长参与决策制定。

自此李善长在朱元璋团队中,开始崭露头角,他的功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天下未定的战乱时期,第二阶段是大明建国以后。

第一阶段,李善长在经济发展与后勤保障方面,为朱元璋在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供应。

  •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李善长留守后方,非常注重发展经济,他整顿盐法、钱法、茶法、铁冶等税收,实行屯田垦荒制度,发展水利,将大量荒地变成良田,这些措施使得经济有了长远发展,为朱元璋提供了一个富裕的大后方。
  • 经济有了发展,钱粮有了积累,在他极为合理的统筹、调度、运输中。在为征战在外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以及粮食,使得朱元璋在前线作战,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贴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由上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逐鹿天下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补给,功劳甚巨。

第二阶段,大明建国后的风光以及背后潜藏的危机。

  • 大明建国后,朝堂上好一番热闹景象,朱元璋论功行赏,封六公二十八候,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升为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子孙世袭,李善长不但得了封赏,朱元璋当群臣面前极力称赞李善长。

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

李善长从一介布衣,摇身一变成为明帝国的韩国公,可谓是风光无限,而且他的子孙对他的爵位世袭罔替,算的上富贵逼人了。

到了李善长退休以后,朱元璋还将建设中都凤阳的重任交给他,朱元璋还将大公主嫁给李善长之子李祺。

可是风光背后潜藏着危机,沉浸在功名利禄中的李善长,已经无法感知在阴暗的角落里,有一双寒意森森的眼镜,正紧紧盯着他和他的同事们的一举一动。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噩耗传来,李善长被赐死,连累全家七十余口,仅儿子李祺作为朱元璋女婿,幸免于难。

李善长已功成身退且年过古稀,为何还是被朱元璋赐死?

  • 朱元璋起家之初,将领多出自淮西地区,为明朝建立立下很多功勋,淮西勋贵的乡党抱团,已经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而在淮西勋贵中又以李善长为首,他们这一群人在明朝建国之初,受到朱元璋信任和倚重,获得无限荣宠,明朝建立后,他们又恃宠而骄,专横跋扈,热衷于争权夺势,其中又以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最会专权。

胡惟庸专相数年,自视甚高,处事专断,生杀黜徙,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则匿不以闻。

  • 李善长一直位高权重,在明朝中央和地方都拥有很大势力,淮西勋贵大多以李善长为首,他在仕途之路的上升中,渐渐失去谨慎,表面看似平静,但是有人稍微侵害他的权利,或者见识比他高,就会想方设法打击报复。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

淮西勋贵的所作所为,朱元璋难道一点不了解吗?

朱元璋能够在乱世之中打下大明的基业,单单这一点看,他就不是一个能够轻易糊弄的人,对于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的所作所为,他心里是有数的,为挽救他们,朱元璋在给大臣们开会的时候说了些劝诫的话。

无知之徒,不知捍御之道,橫起欺凌之心,以害其民,民受气害,而至于困弊者,是自损衣食之本也,不仁甚矣。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确,你们富贵了,别欺负老百姓,老百姓是你们的衣食父母。

这跟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同一辙。

作为皇帝,朱元璋特别理解百姓,毕竟他是从困难中成长起来的,再加上元朝贪官污吏横行,横征暴敛才导致灭国,他感同身受,更以此不停的鞭挞自己,保持清醒。

可是有些人不听劝告,变本加厉。

这让朱元璋动了杀心。

人藏其心,不可度也,吾虑或昼臣而夜盗。

朱元璋得来江山不容易,这些人已经开始动摇明朝根基,作为从尸山血海中成就帝业的人,一旦狠起来,非同小可。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以谋反和通倭罪被杀,而胡惟庸又是李善长的亲信及亲戚,朱元璋就不可能放过李善长,十年后,李善长还是因为胡惟庸案件受到牵连,最终被赐死,朱元璋仍不罢休,将李善长的罪行作《昭示奸党录》,公示天下。

结语:李善长一生勤勤恳恳为大明帝国立下重大功劳,最终的结果不太好,一方面有他自己恃宠而骄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朱元璋个人原因,他要为明朝的未来打算,想在他的有生之年,为他的子孙后代,一劳永逸扫除一切障碍。


旧史风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可以说是朱元璋创业的忠实伙伴。可为什么朱元璋最后把这个伙伴解决了呢?

明朝建国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六公”之首就是淮西集团首领李善长,其他五人全是一流的名将,文官就李善长一人“封公”,连刘伯温都只是受封伯爵,当时的李善长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善长之死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牵扯到了“胡惟庸案件”。当时胡惟庸已经察觉到朱元璋要对他动手了,于是胡惟庸开始到朝廷“活动”,想拉更多人下水,当时被他拉下水的人有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等一批重臣。但这还远远不够,他决定拉拢一个最为重要的人――李善长。

李善长不仅德高望重,而且他手上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东西――免死铁券。其实当朱元璋想要解决你的时候这个东西并不管用,因为最终解释权在朱元璋那里。对于胡惟庸来说,只要李善长不死,自己就有靠山。可惜李善长不吃这一套,他知道无数豪杰都倒在了朱元璋手上,你个小小的胡惟庸算什么。

见李善长不为心动,胡惟庸就开始走亲戚路线。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亲家,李存义得到好处立马就下水了。在李存义的软磨硬泡下李善长也就默许了,李善长当时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李善长就此被拉下水了,胡惟庸自此终于放心了,满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了,你朱元璋能把我怎样。在此不多说过程了,一个开国皇帝怎么可能连你胡惟庸都收拾不了,你只不过是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的道路上的一颗棋子罢了。但是“胡惟庸案件”在清查同党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对李善长下手,连李存义都没有被处死。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李善长向他的老乡汤和请求借300士兵修房子。汤和很爽快的答应了他,毕竟都是老乡,但是李善长并不知道“老乡见老乡,背后捅一枪”。汤和毫不犹豫的向朱元璋告密说李善长想造反。或许是李善长嫌自己活的太长了,他的亲信因犯法被抓,李善长竟然替他求情,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朱元璋有一次愤怒了,你以为你是谁?我处理犯人还要你同意吗?正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李善长的家丁纷纷举报李善长的“谋反细节”。就这样李善长被送上了断头台。

其实,朱元璋也清楚李善长没有谋反的理由,已经位高权重了,已经是第一重臣了。但他必须要杀掉这个他手足亲密的伙伴,因为朱元璋要为他的子孙消除所有威胁。这就是一个在血雨腥风中走过来的朱元璋。



雁城流浪僧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大明开国功臣。在元朝末年天下逐鹿中,李善跟随朱元璋,以其才智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李善长的功绩

元朝末年,统治者昏庸腐朽,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首举义旗, 拉开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序幕。当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之 时,李善长为避乱而隐于滁州东山之下,他时刻关注天下形 势,以期投靠明主。

朱元璋率领的军队是众多起义军中的一支。与其它义军相比,这支军队作战勇猛、军纪严明、深受百姓拥护。朱元璋告诫诸将:“克城以武,戡乱以任”,每攻下一座城池,他都严禁将士劫掠财物烧毁房屋。除了严明军纪外,他以“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为口号,采取笼络地主阶级的措施,争取汉人的支持。他广招贤能之士,以礼相待、委以重任。李善长于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打滁州时来投,被命为掌书记。

朱元璋向李善长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时,李善长答道:“秦乱,汉高祖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 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 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的这番话为朱元璋实现霸业指明了方向。朱元璋从此视李善长为左膀右臂,对其委以重任,让其参与决策制定。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辅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和诸将、严明军纪。

朱元璋曾对李善长说:“方今群雄并争,非有智者不可与谋议。吾观群雄中持案牍及谋事者,多毁左右将士,将士弗得效其能,以至于败。其羽翼既去, 主者安得独存,故亦相继而亡。汝宜鉴其失,务协调将以成功,毋效彼所为也!”李善长深以为然。对于归降的将士,李善长能够辨别贤愚,调和诸将,使将士消除疑虑,安心跟随朱元璋。李善长还严于整顿军纪,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四处张贴禁令,以此禁止将士侵扰百姓。

2、留守后方、供应军需。

朱元璋得以扫除强敌登上帝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都让李善长留守后方,由他统筹全局,转运粮草,供应前方军需。同时,李善长还加强后方军事防务,发展后方经济,保证后方秩序稳定、减轻人民负担。在李善长的管理下,朱元璋的后方百姓安居乐业、将士和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李善长在后方的管理,为朱元璋在前线作战争取最后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3、发展经济、革除积弊。

李善长注重发展经济,减轻人民经济负担,以此来缓解阶级矛盾。他整顿盐法、钱法、茶法、铁冶及鱼税等税收,革除积弊,发展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还积极推广实践朱元璋的屯田垦荒思想,在各地实行屯田制度,发展水利事业,使许多荒地变为良田,起到了“国用益饶,而民不困”的积极作用。

在建立新王朝的共同奋斗中,朱元璋和李善长维系在一起,建立了一种君对臣信任、臣对主 忠心的关系模式。李善长使朱元璋的部下和睦,军需供应充足,为朱元璋取得前线作战的胜利提供了保证。所以,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李善长功不可没。

二、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

1368 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左相国,让他改革元朝旧制,制定新的礼制,作《郊社宗庙仪》,并重新改定官制,明确各部责任,使新建立的国家机器得以正常有序运转。李善长还负责监修国史,在他的主持下,明朝很快修成《元史》一书。李善长定礼制、改官制、修史书,为明朝初年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六公、二十八侯,李善长居六公之首。朱元璋评价说:“善长虽 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升李善长为太师中书左丞相,受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还被赐予丹书铁卷。

洪武四年,李善长“以疾致仕”,回安徽凤阳老家休养。恰好朱元璋准备在凤阳兴建中都城,决定将这个工程交由赋闲在家的李善长负责。李善长受命后,凡事亲力亲为,使得营建工作迅速展开。李善长的表现,让朱元璋很是满意。李善长还对迁徙到凤阳地区的十四万江南民户负责安置,监督其垦种。几年之后,这 一地区出现了桑榆相望、粮仓充实的景象。朱元璋不仅亲赐物品给李善长,还提升其弟李存义为太仆寺丞,两年后又将大公主嫁于其子李祺,结成了儿女亲家。至此,李善长的荣耀和光彩达到了顶点。

李善长荣宠至极,自然会招来其他臣子的嫉妒和排挤。洪武二年,杨宪与李善长发生了夺相矛盾。杨宪串通自己的好友高见贤等人向朱元璋进谗言,表示李善长没有为相的才能,并弹劾李善长排挤大臣,放肆为奸等事,朱元璋听后不为所动。之后,李善长揭发杨宪诬陷中书省汪广洋等不法事。最终结果是杨宪治罪被杀。由此可见,洪武初年的李善长深得朱元璋的宠信,朱元璋对他比非常宽容。

三、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诛杀

明初百废待兴,不仅需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还要完成国家统一事业,扫荡蒙元残余势力。因此,在洪武十三年以前,朱元璋十分倚重功臣。但是在经过明朝初年的努力后,洪武中期社会逐渐繁荣,政治也比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从这时起,朱元璋对李善长等功臣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渐转向了猜忌,最后转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屠戮。

从客观上说,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功臣贵极而骄,越礼违规、胡作非为,失去了为官应有的谨慎。李善长以其智谋,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但李善长有心计却没有远见,在得宠的同时逐渐失去了为官的谨 慎。李善长表面不与人争,但如果有人侵犯他的权利,他便会想方设法实施报复。与朱元璋成儿女 亲家后,李善长更加有恃无恐,以至曾被朱元璋削减俸禄,以示警告。

李善长在致仕之后,仍参与朝政事务,在中央和地方拥有很大的势力,是淮西功臣集团的核心领导。这个集团多是贫苦农民出身,明朝建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封建地主阶级,他们日益骄奢、专横跋扈,逐渐沉溺争权夺势之中。甚至他们的仆从和家人也无视法度,倚仗权势欺压百姓、横行乡里,俨然成为一霸。淮西功臣逐渐退变为挖封建统治墙角的破坏力量,这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

从主观上说,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家天下长治久安,对功臣的疑忌心也逐日加重。为了巩固朱 家天下,朱元璋必须强化皇权,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而淮西功臣集团正是他最大的威胁。朱元璋对功臣提防之心的加重,是功臣悲剧命运的开始。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生性文弱,朱元璋一直担心自己死后,朱标无法驾驭这些文臣武将,所以, 他要先替儿子“拔钉子”,来解除身后之患。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使朱元璋逐渐疏远功臣,猜忌心理日益加重,功臣的才智、名望,在他眼里都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这必然导致他对李善长等功臣的态度由信任转向疏远,最后不惜大开杀戒。

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因为谋反和通倭被杀。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亲信,又与他有亲戚关系,朱元璋便想借此案来打压李善长。终于在十年之后,借胡惟庸曾劝过李善长一同谋反之事,作为诛杀李善长的借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赐死,全家七十余口被杀,仅一个当了驸马的儿子留住了性命。朱元璋还将李善长的罪行作《昭示奸党录》,公布天下。

四、李善长之死分析

追溯李善长的人生轨迹,从开国功臣到走上人生末 路,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李善长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二是李善长结党营私,为朱元璋所不容。

1、据《明史》载,李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忮刻”为嫉妒刻薄之义,是心胸自私狭隘的同义语。如他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被治罪,时任御史中丞的刘基负责调查此事。李善长竟置国家法度于不顾,从一己私利出发,多次为李彬开脱罪责,为刘基的调查设置障碍。无奈之下,刘基只得奏准朱元璋,由朱元璋下令将李彬处死。为此,李善长常耿耿于怀,常暗中加害刘基,逼得刘基只好回家避祸。

李善长的心胸狭隘还表现在他素有居功自傲与贪赃纳贿的毛病。 《明史》载,大明立国后,“(太祖)浸厌善长,故有易相之议”,从中看出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不满,也透露出朱元璋对李善长身居丞相位心存疑忌。就丞相人选问题,朱元璋曾问计于刘基。刘基既肯定了李善长的优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即“志大量小,后事难料”,事实果如刘基所言。

《明史》还记载李善长“贵富极,意稍骄,有心计而无远识”,这都说明了他 的自私狭隘。这使得他对别人容易产生刻薄忌恨之心,容不下别人,从而树敌过多。这都为李善长日后走上末路植下了祸根,成为他与朱元璋矛盾加剧的诱因。

2、结党营私,为朱元璋所不容。李善长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串通淮西籍人员,与他们拉 帮结派,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李善长为培植淮西集团势力不遗余力,在执政方面处处以集团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淮西集团成员在疯狂追求财富的同时,排斥异己, 对淮西籍以外的人员极力打击。淮西集团势力疯狂滋长,触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必为他所不能容忍。

胡惟庸案东窗事发后,朱元璋深刻认识到,淮西集团势力的过度膨胀不仅加剧了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已日益威胁到皇权的稳固,有导致自己大权旁落的危险。鉴于当时形势的严峻性,朱元璋自然千方百计地遏制这一势力做强做大,“胡蓝之狱”便拉开了帷幕。朱元璋本人虽发迹于淮西集团,但一旦大权在握,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即刻成为他背部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更朱元璋虽口头上说李善长功劳堪比汉代萧何,但背地里对李善长防范有加。胡惟庸案正好成了朱元璋日后清洗以李善长为核心的淮西集团的一个重要借口。

综评

李善长倾尽一生之力辅佐朱元璋,在达到人生荣誉的顶峰后,迎来的却是全家人被杀戮的悲剧命运。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高度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之下,皇帝主宰一切,操纵着生杀予夺之权。在打天下时,朱元璋能礼遇重用臣子;得天下后,为了维护朱家天下长治久安,他要把任何威胁都扼杀在摇篮之中。“胡案”、“蓝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后被杀者达十几万人。大量功臣良将的被杀,使朝中无良将可 调,无谋臣可议。“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能够顺利夺取皇位,与朱元璋大杀功臣有着一定的关系。

古代君主为了维护“家天下”统治,会扫除一切威胁皇权的因素;臣子为了扩大政治、经济权利,必然会有损于封建政权统治。朱元璋与李善长关系的变化,就是一个历史的缩影。


笑语千年


纵观古今历史,历朝历代,君与臣之间,总是逃不掉“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恩怨纠葛。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关于李善长详细的死因,因其当时一句话。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善长不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善长终于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由于李善长的下人屈打成招说了出来。

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善长既无谋反的野心也无那个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长不过也是人臣第一,同现在没区别。

但是身为皇帝,天下共主,为了江山安定,为了子孙能够坐稳这个皇位,总是会抱着“宁杀错 勿放过”的思想,更何况是本就多疑的洪武大帝。李善长,注定要死。

朱元璋给李善长定罪的最重要一条,即“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朱元璋不会手下留情,他对李善长一家亮剑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岁的李善长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斩,尽管他手执丹书铁券,仍难逃一死,家产被抄。

正是:自古伴君如伴虎,名利终究一场空。

你笑我朝堂威武,我羡你快意江湖。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明日我为谁!





秦氏无双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纵观历史上那些位高权重的王公大臣,很少有得到善终的,他们时常遭受帝王的猜忌又或是同僚的弹劾。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曾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的李善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位极人臣,晚年却十分凄惨,年过古稀依然逃脱不了被诛九族的命运,不得不感叹世事无常。

李善长自幼便以智谋闻名,在当地很有声望,当年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对他十分器重,让他成为自己的参谋,大小事项李都参与其中,同时帮着朱元璋挑选有才之人。尽管朱受到郭子兴的打压被削弱兵权,李善长依然坚决留在朱元璋的身边辅佐他,朱对其愈加信任。

经过无数次的残酷斗争,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大明。开国初期,朱对朝廷大臣进行论功行赏,李善长被封为左丞相,位居功臣首位,并将他比做萧何,御赐免死金牌,李善长一时风光无两。

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李善长虽一介智者,却预测不到自己的结局,公元1390年,李善长因牵涉胡惟庸案被追责,此时的李善长已经76岁高龄,虽有免死金牌护身,但朱元璋一开始便留了一手,如果出现谋逆之事,免死金牌就是一块摆设,最终李善长一家七十余人被处死,家底被抄,唯一的儿子李祺因是临安公主的驸马得以免诛,随后夫妇二人同子女被流放至江浦。一代功臣就此倒台,结局让人唏嘘不已,那么历史上的李善长究竟有没有谋逆之心呢?为何年过古稀依然被帝王防范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朱元璋本人非常多疑专制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多疑专制,有时候连亲人家属都不放过,更何况是手握重权的当朝宰相。刘基、宋濂等小心谨慎的名臣都时常遭受朱元璋的试探和猜忌,对于恃宠而骄的李善长来说,终究逃不过明太祖的忌惮和反感。据史料记载,明太祖生病期间,十几日无法上朝,身为宰相的李善长没去问候,其子当时身为驸马。

也连续几日不去朝见,此事让朱元璋大为不满,对李善长进行罚俸处置。李并未收敛,其弟李存义被告发期间,朱元璋下诏免他死罪,李依然无任何表达感激之举,这对专制暴戾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在挑战他的底线,朱因此怀恨在心。因此,不管李善长有没有谋逆之心,明太祖已经对他心存芥蒂,除掉他只是时间问题。

2、 李善长内心善妒,与同僚斗争激烈

李善长虽然外表宽厚仁义,内心却十分嫉妒。他与刘基争斗多年,刘受到压力,不得不请求告老还乡。参议李饮冰等人,因冒犯他的权威,被弹劾罢黜。李善长因此得罪了不少同僚,自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方势力的打压和诋毁。

凡事皆有因果循环,胡惟庸案爆发期间,李受到御史大臣的竞相弹劾,适逢有人提出将要发生星变,生性多疑的明太祖索性斩草除根,李家势力一夜崩塌。可见李善长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和自身善妒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不论前朝后宫,帝王最忌讳一人独大,李在到达权势顶点后,并未低调行事,相反越来傲慢,直接导致与明太祖的矛盾加剧。

3、 胡惟庸由李善长举荐而来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因李善长的举荐,位至右丞相,他行事果断谨慎,深得明太祖宠信,只是不同于李善长,经过多年的朝堂斗争,变得更加独断和自负,渐生异心。胡曾因擅自乘坐驿站被朱元璋怒骂,公元1379年,胡的阴谋被告发,与之相关的党羽一同被清剿。

前文已述,李善长是因为牵涉进胡惟庸的谋反案而被诛杀,那么李善长真的参与进去了吗?笔者认为,李不一定参与了他的谋反行为,可能只是知道他的野心却并未阻止,毕竟自己年过古稀,就算支持胡惟庸谋权篡位,也未必能得到如今已有的位分,这在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王国用劝谏朱元璋的一番话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王国用认为,李善长早已位极人臣,其子与公主又有了骨肉至亲,大可不必铤而走险。说他造反,实为荒谬。所以,胡惟庸谋反案也许只是明太祖的一个借口,以此为把柄来铲除所有的心腹大患,李善长自然成了他的目标之一。


华太师


功臣之一的李善长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大臣之一,它不论是资历还是能力在明朝的功臣中都是佼佼者!

为什么在李善长已经成功身退且年过古稀的时候被诛九族呢?

朱元璋在将其罢官并下令满门抄斩的时候,一口气杀了李善长一家70多口人,除了其儿子李琦,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这四个人之所以幸免,是因为李善长的妻子是朱元璋的女儿和外孙。是朱元璋的外孙在朱元璋称帝后也对跟随自己打仗的人进行了论功奖赏!




李善长被任命为左丞相并兼职太子少师,是朝中影响力最大的功臣,但朱元璋后来疑心很重,一些功臣已经被自己处死,或是病死,但仍有一些大臣让李善长的存在让朱元璋感到不安。后来朝廷的大臣不断的弹和李善长说其有点膨胀,让朱元璋感到不安!

实际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仇恨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而是慢慢积累的,刚开始的时候李善长曾因一次有病在身而辞官回乡。朱元璋不仅赐予其土地,而且给了他金钱,后来病好后又迅速启用!



后来李善长的弟弟案告发,说是李存义是胡惟庸的一伙儿,朱元璋只是将其发配崇明儿,李善长也没有对此事表示感谢,反倒认为是应该的,在老家给自己是建豪宅,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最后还是因为胡惟庸的案件牵扯李善长,虽然没有投靠,但是早早就知道此事而知情不报。明朝图谋不轨同样是谋逆造反的罪名,诛杀九族。虽然看上去李善长是在归隐田园了,但是心却在朝廷。对于朝廷的一举一动都是心知肚明,当朱元璋将李善长的罪名都掌握在手中时,抓回来处死是早晚的事情,以前不动你李善长是因为对朝廷有证据但也不全,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惩罚他。



洪武23年公元1390年,年过七旬的李善长突然被明太祖朱元璋连根拔起,连同妻女弟侄等满门71口竟被一并处死,府邸已被抄了。是什么原因让他在古稀之年引火上身到了满门抄斩的地步呢?李善长熟读《明太祖实录》等文献记载里李善长自小爱读书,通晓谋略,他自然深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李善长果真激流勇退安分养老,他应该可以富贵单中,然而面对权势日间声处的贪婪终将吞噬一切。今晚的乡间岁月终究不能领悟其生。

最后李善长死后,朱元璋编纂了《昭示录》,将他们的罪行公布天下,好给往后的臣子做一个警示!


武大官人


李善长之死,皆因朋党牵连。李善长这个淮西帮前头领被胡惟庸这个继任者给拖下了水。当然了,李善长也并非没有任何的错误,起码明知胡惟庸图谋造反而不是揭发胡惟庸。虽然李善长没有参与造反,但知情不报就够李善长受的了。李善长本身也被朱元璋视为“萧何”。但他却没有萧何的自保能力。历史上萧何为了打消刘邦的怀疑,数次自污,硬生生把自己的名声给搞臭了。而李善长在这方面差的太远了,因为李善长有免死金牌,所以在洪武十八年,李善长被人举报后,朱元璋赦免了他的死罪,但被免死后的李善长并没有对朱元璋表示感谢。朱元璋因此就记恨上了李善长。这也导致之后在胡惟庸案被深究过程中,牵连李善长而死。

天末乱世时期,李善长在追随朱元璋造反后,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一直积极帮助朱元璋献计献策铲除所有的竞争对手。朱元璋对李善长也颇为信任。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李善长更因功被封为丞相。此时的李善长可谓是位极人臣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李善长性格中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李善长好妒,且心胸狭隘,为人苛刻。在李善长掌权后,很多人只因为语言冒犯了他,就会被他发配罢免。刘基这个朱元璋近臣都被李善长逼迫的告老还乡。可见李善长之跋扈。也因此李善遭到了朱元璋的不满。

李善长和胡惟庸是儿女亲家,所以在李善长因病辞官后,就推举了胡惟庸接替自己的职位。并且要胡惟庸带领淮西帮继续前进。胡惟庸是一个比李善长还要狠的角色。在他当上宰相后,立刻开始大肆清除异己,扶持朋党上位,很多时候生杀大权都不通过朱元璋,而是自己决定实行。从某种程度来看,胡惟庸有架空朱元璋的意思。随着胡惟庸的野心不断的膨胀,朱元璋对胡惟庸也越发的不满,所以朱元璋开始敲打胡惟庸和他的党羽。胡惟庸收到朱元璋的警告后,并没有收敛,反而开始策划谋反。对外胡惟庸联系蒙古人和日本人约定覆灭明朝。对内胡惟庸在加紧劝说李善长和他一起造反,毕竟李善长人脉广,有了他的加盟,造反成功几率更高。

当时胡惟庸以淮西王为条件邀请李善长加盟造反。李善长虽然没有同意,但已经开始心动了。经过数次谈判后,李善长始终没有加入造反行列。但他虽然对胡惟庸造反事情一清二楚,但也没有告诉朱元璋。所以很多人包括朱元璋就怀疑李善长属于两面派。胡惟庸死后,李善长逃过一劫继续被朱元璋所重用。但朱元璋清查胡惟庸一党的行动始终没有停止。而李善长也终于被挖了出来。但朱元璋赦免了他,并没有杀他。但李善长还不知道收敛,替一些胡党成员求情,这下子触怒了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被处死。

李善长之死虽然是被牵连。但其自身原因也不能忽视。本身逃过一劫也就罢了。还想着捞自己的党羽,这就有些贪心不足了。但从某些方面来看,李善长之死也是活该,毕竟明知道有人造反而不是制止也不举报。这种典型的墙头草,历朝历代都没有好下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因为朱元璋的猜忌。李善长是明朝建立首功之臣中一个,虽然赋闲在家,但在朝廷中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是朱元璋最为忌惮,所以想办法要除掉那些有功的人,而且后来又卷入“胡惟庸谋反案”中,所以被杀。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愿大权旁落,开始处置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武将,挑拨朝中群臣关系,寄希望能达到政治上的平衡,以维持自身的绝对权威。经历达太多尔虞我诈的李善长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就以有病为由,告老还乡。希望能有个好点的结局,回家安度晚年。

李善长失策了,朱元璋为了朱家的江山稳固坐考虑,将威胁到皇权的功臣统统消灭,当然这也包括远离政治中心那些一起与自己打江山的人。此时在家赋闲的李善长少了警惕,认为朝廷的风浪不会再波及到他,于是向汤和借了三百个士兵,盖了一桩房子。这给朱元璋找到了借口,于是李善长以谋反罪被处死,同时家族中七十多人也被处死。

伴君如伴虎。


岳剑


李善长的势力逐渐扩大,朱元璋为了铲除后患,保障自己的孙子,继位的合法权利不得以,才杀了他。

开国初期,有人说了这么一个词“骄兵悍将”,那些昔日与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人,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依仗自己的战功胡作非为,如欺压百姓,抢占民女等,所以不得不管束。还有一个故事,据说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立为太子,此人心肠很软,对朱元璋大杀功臣不满,后来朱元璋就递给朱标一根荆棘,朱标看到这满是刺的荆棘根本不敢接,于是朱元璋就用手将上面的刺一个个的拔下,然后递给太子朱标,说:“你现在敢接了吧。这骄兵悍将就如这荆棘上的刺,我今天杀这些骄兵悍将,以后就可以把一个太平的天下交给你……”



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淮西集团是朱元璋赖以起家的本钱,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作为淮西集团的灵魂人物 ,李善长在富贵兼得的同时 ,还骄横专擅,凭借手中的权力頣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 ,极力打压持不同见证者,这当然会招至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的不满。李善长跟朱元璋,汤和他们都是淮西人,淮西勋贵就是那么来的,加上李善长这人这关系跟其他武将干在一起,李善长的威望很高,可以说相当于刘邦之萧何了。这堆人万一抱团了,朱元璋能爽吗?早点干掉对大明有好处


独秀文苑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人士,从小热爱读书。李善长通晓法家学说,擅于谋略。朱元璋打下滁州的时候,李善长特地迎接拜见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在一代声望很高,所以特地留下他做官。随后李善长一直都在辅佐朱元璋,即使朱元璋被完全剥夺了兵权,李善长也对他不离不弃。李善长对朱元璋可以说忠心耿耿。朱元璋的义父郭子兴想要把李善长弄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不肯。后来李善长又设下计谋打败了元军,朱元璋就更加倚重他了。李善长在建立大明的过程中是有汗马功劳的。在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李善长就开始帮助朱元璋订立法典,革新政事了。李善长针对于元制提出了专卖两淮之盐法,茶法,后来又开矿采铜造钱,为朱家王朝积攒了不少财富。

朱元璋灭陈友谅、张士诚,打下了中国的大片国土。后来朱元璋已经不满足于只做吴王了,所以他派人凿沉了小明王的船,这样起义军就群龙无首,朱元璋就有了再上一位的机会。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位,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即位以后封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朱元璋给旁人说:“善长虽然没有沙场建功,但是多年以来为我押运粮草,出谋划策,此等奇功当封为国公。”于是李善长在当年就进封为韩国公。当时朱元璋的好兄弟徐达、邓愈等也被封为了国公,但都屈居于李善长之下。在朱元璋心里他早已经把李善长当成了萧何。
朱元璋是这么想的,他也是这么做的。建国以后军机大小事他都让李善长参与其中。朝内外大小官员都知道,应天第一大是朱元璋,第二大就是李善长。他的权势威望在朝野内外都达到了鼎盛。后来年老多病的李善长向皇帝请求退休,功成身退的他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并且朱元璋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琪,可见朱元璋对他是多么的宠爱有加。但就是这样“心心相印”的一对君臣在1390年却分道扬镳。洪武三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他的家人也被迫连坐,一家老小七十多口都被杀了,仅仅只剩下儿子李琪这一脉得以延续。为什么朱元璋前后对李善长态度转变如此之大呢?是什么原因使得朱元璋非要诛灭李善长的九族?
实际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不满情绪已经积聚很久了,正是长期以来这种不满情绪的积聚才使得朱元璋非要杀掉李善长。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特别爱嫉妒。当年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因为些许小事得罪了他,他居然公报私仇奏请皇帝罢黜两人。朱元璋后来了解其中曲折以后,对李善长非常不满。御史中丞刘伯温,这是皇帝最倚重的柱国大臣,李善长却公开辱骂刘伯温,这完全是在打朱元璋的脸。骄狂的李善长也许还不知道,朱元璋已经对其非常厌烦了。

李善长一直身居高位,权力非常集中。他深明树大招风的道理,故而请求辞官养病。朱元璋确实想整治相权,所以皇帝对他的赏赐实际上是对他这种明白事理的奖励。得到奖赏的李善长并没有好好谢恩,而是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太祖就更加生气了。

李善长一直把刘伯温当成自己的死对头,所以非常不愿意刘伯温接手宰相事,于是极力推崇胡惟庸。胡惟庸确实非常能干,所以大位一空缺就想到了胡惟庸。李善长的目的达到了,胡惟庸也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两个人都是皆大欢喜。但李善长留给朝廷的胡惟庸实质上是一个为人狂傲腐败,喜欢结党营私的人。看透他的朱元璋最终以谋反罪处决了胡惟庸及其党羽。李善长何胡惟庸亦师亦友, 而且其弟弟李存义也是参与其中,理应将李家一网打尽。但是朱元璋碍于李善长的薄面,他只是将李存义家安置在崇明。李善长并没有上书表示感谢,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感情已经从不满发展到愤恨了。

李善长年纪大了想要修一座府邸闭门好好养老,于是就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来了三百多士兵。朱元璋因为此时非常不高兴,认为这不仅是奢靡,而且是对公权的一种消费。四月,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因为犯罪被捕。丁斌以前就在胡惟庸家中做事,于是就把胡惟庸通过李存义勾结哥哥李善长谋反之事吐了出来。李善长明知道胡惟庸和辽西勋贵串通一气准备犯上作乱,但是他却知情不报。不管是在哪朝哪代,有关于谋反知情不报那就是对君主的不忠。朱元璋从来没有想到过跟了自己几十年的老朋友居然想要造反,他既心痛又伤心。其实到了这一步朱元璋即使不想杀他也不能不杀,毕竟朝野内外这么多人都在看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朱元璋杀了李善长一来是为了给造反的人敲一记警钟,告诉他们自己随时能够大义灭亲,不要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第二就是要给自己削弱相权找借口,从而加强皇帝的中央集权。历史证明自朱元璋杀了李善长以后,这两点都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