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迁为何要自毁长城杀了李牧?

比尔吉沃特养爹人


李牧在不死,赵君怕他死在李牧前边。他和白起一样都是一生都未尝败绩的战神,都是武安君。白起因不愿第二次阀赵被赐死,他因为,不受赵君待见,威胁到了赵君的统治而赐死。就算李牧不死,赵还是会亡,赵经历了长平之战,国家已经到了无男儿可以当兵的地步,经济实力和战力已经严重受损,是耗不过秦军的,就跟魏和蜀一样,即使诸葛亮不死,以当时国力较量,蜀也是早晚要败的。打仗实际上两个国家国力的较量,比谁更有钱,更有士兵,更不怕输。


小地方的闲人


赵迁为什么要杀李牧呢?

如果是明君当政,那碰到一两个奸臣,不会出太大的事;如果是昏君当政,那碰到一两个忠臣。不会出太大的事。

如果一个忠臣,身处昏君和奸臣的双重夹攻之下,那就一定会出大事。不幸的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1.1个昏君+2个奸臣。

有的昏君吃喝玩乐,有的昏君吃喝嫖赌,赵迁就是这样一个昏君。他在位的时候研究的主要问题:赌博如何赢钱,如何玩弄女人,朝政他是根本不理的。不过这不重要,如果能重用身边的贤臣的,他就还有救。

不幸的是:有个忠臣李牧他不用也就算了。还重用了两个奸臣。

奸臣1:人猫:郭开。

赵国的丞相郭开外号人猫,意思就是说他像猫一样凶残,也像猫一样很讨人喜欢(这里指的是被赵王喜欢)。郭开和李牧之间曾经是有过一段蜜月期的。因为郭开知道李牧是赵国的长城。

所以在前期李牧抵抗秦军的时候,郭开是出了力的。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并不能把收到自己阵营当中之后。他便用最卑劣的诬陷手段,让李牧的兵权被剥夺。

最后劝着赵王投降,赵国亡国也是这个郭开一手促成的。


奸臣2:赵葱

赵葱作为王室子弟,他很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将不国,毛之焉附?

但他的弱点是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当郭开陷害李牧被剥夺了兵权,他为了怕李牧东山再起。就在小酒馆中暗杀了一代名将李牧。

这种下作的手段,也必须划到奸臣当中去。



2.李牧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心软。

李牧的副将司马尚,曾经准备联系朝中诸臣以及军队,准备诛杀郭开。但李牧迟迟下不了决心。原因是有他认为:在抵抗秦军的过程中,郭开曾经不遗余力的为赵军粮饷对自己有恩。

就这一时的心软导致了,丧失了诛杀郭开的唯一良机。也引起了手下诸将的不满。

最终奸臣不死,忠臣死了。



3.中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在秦国,李牧廉颇在赵国。

赵国是唯一一个能与秦国正面抗衡的国家,他的将领,他的军队,他的文臣,都不弱于秦国。

但凡能像秦国一样代代明主,那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还要再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不幸的是赵国末期,昏君迭出,奸臣辈出。一个郭开将两大名将(廉颇和李牧)全部坑害了。

留给我们的只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及为了万两黄金自毁国家长城的传说。

一声叹息,声声叹息。


少校柳下惠


赵国自“长平之战”失败之后,在国力大不如前的情况之下,依旧能抵挡虎狼秦师的数次灭国战争,李牧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李牧数次利用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抵挡了秦国发动的一次次的灭国战争。但是李牧最终却因为赵王迁误中秦国的反间计被赵王迁杀害,那么赵王迁是真的看不到李牧的作用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会发现,赵王迁杀害李牧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何会这么讲呢?原因如下:


  • (一) 在赵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下,赵王迁做此决定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咱先来看下赵国当时是处于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然后再来分析李牧之死。我通过阅读史料可以大致的将赵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总结为以下两点:

  1. 赵国民风彪悍,奉行“不服就干”的处事原则,历史上曾数次爆发政变;赵国地处中原与游牧民族的中间连接地带,长期与西北游牧民族战斗混居,其国民受周礼影响较少,反而受游牧民族的影响较大。所以当时的赵国国民民风彪悍,侠义之风盛行,赵民奉行“不服就干”的处事原则。下至百姓,上至王孙,一向如此。尤其明显的就是对赵国造成毁灭打击的“沙丘之变”,废太子赵章为抢夺王位发动政变,公子成、李兑等人率军赶来镇压,杀死赵章之后,一不做二不休的还将赵武灵王困死于沙丘宫。后来还发生了三朝元老廉颇一怒之下率军兵变之事: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取之。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史记·赵世家》

以上事件在赵王迁的内心里留下了阴影,君主与臣子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产生,就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就为之后李牧之死埋下了伏笔。

2. 赵国末期朝堂佞臣当道,君主也并非明主;纵观赵国的历代君主,赵武灵王可以算是创业之主,虽然后期出了些决策性的错误,但是好歹也创下了一片基业。赵惠文王可以说是守业之主,在渑池之会上依靠蔺相如好歹也表现的可圈可点。再到后面,赵孝成王一系列的操作,长平之战惨败,赵国国力跌落谷底,赵王迁就更别说了,昏聩透顶。

再看朝堂之上,郭开之流受到重用,守旧势力当道,使得一代代忠臣良将被排除于权利中心之外。朝堂昏暗,庸主佞臣,为之后赵王迁中计自毁长城提供了条件。在赵国当时的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可谓是君臣离心,佞臣当道,良将李牧生在这个时代不得不说也是他本人的一种悲剧。

  • (二) 李牧之死也尤其自身的内部原因在里面;

李牧最终死于“不尊君命”,为了当时大局着想,未遵从君主命令,导致了自己的灭亡,总结李牧自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1. 性格高傲倔强,宁折不弯;有才之人多半会恃才傲物,假如李牧是一个有才能并且还会见风使舵的人,那么我断言他不会遭到杀身之祸,但李牧恰恰不是一个处事圆滑之人。当年他在雁门关抵挡匈奴之时,他施行的是“休养生息,伺机而动”的战略,国内众臣和赵孝成王对此表示不认可,催其与匈奴交战,李牧仍不为所动。赵孝成王感觉很没面子,将他换掉,但新上任的将领对匈奴作战频频失利,逼得赵孝成王拉下老脸去求李牧继续走马上任,镇守雁门关。李牧直接托病不去,直到赵孝成王认可李牧原来的战术之后,才再次走马上任。

这么搞就让君主很没有面子了,虽然表明上君主没有怪罪他,但内心无疑是非常不爽的,当君主看着你不爽的时候,那肯定是越看越不爽,加上低下大臣一忽悠,就容易酿出祸事。

2. 李牧手握重兵,具备割据一方的实力;据史料记载,李牧当时在雁门关抵抗匈奴之时他是独立自治的。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史记》

这样长期就会养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习惯,再结合他的性格,就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假如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边关小吏也就算了,但他手下有一支可以“杀匈奴十余万骑”的王者之师,且手下士兵多愿唯他之命是从。在这种情况之下,朝中君主的内心必定时刻提防着李牧,哪怕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君主的内心极度忐忑,为之后李牧之死做足了铺垫。

时针总结

在赵国末年之时,赵王迁在面对强秦的一波波进攻,他内心定是无比焦虑的,他一方面惧怕秦国的进攻,另一方面又惧怕李牧的背叛,此刻的赵国已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经不起半点的风雨。在听到宠臣郭开的谗言之后,他为求稳妥做出替换李牧的决定。假如李牧和当年的廉颇一样,服从君命,事情也会存在些许转机,最起码不会被杀。但李牧却遵从了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不受君命”,这让本身就怀疑他的赵王迁才痛下杀手,李牧也失去了保全自己的一次机会。


李时针的时针


李牧最早是赵国边境守将,驻扎在赵国北部的雁门郡负责抵御匈奴,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距离国都较远,所以他可以自设官吏僚属,当地的税收也可以直接被用来充当军费,爱戴边境百姓和士兵。在赵国灭匈奴之战中,佯装败退,诱敌之计,一举歼灭匈奴十万人,以至于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匈奴人始终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此役之后,李牧被召回朝中任职,当时朝中赵奢,蔺相如已经离世,廉颇因不满赵淖襄王而转投他国,李牧成为当时朝中唯一可用之臣。

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桓旖率军攻打赵国,直逼邯郸。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将,南下抗秦,李牧采取长平之战早期的策略:高筑壁垒,坚守不出,后乘秦军主力攻取肥下之时,率领主力攻取秦军大营,桓旖率军回援,李牧兵分俩翼,夹击秦军,秦军大败,一战把桓旖打得畏罪潜逃。

多年间出秦国王翦外,其余将领均败于李牧马下,屡次打败秦军,堪称“秦军克星”可谓是赵国的国之一柱。

公元前230年,赵国国都发生大地震,整个都城成为废墟。


公元前229年,遭受地震的赵国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闹起了饥荒。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在剿灭韩国和得知赵国内外交困之时,派遣大将王翦带重兵攻打赵国,这个时候赵国已经非常危险了,赵王迁派遣李牧和司马尚带兵去防守,王翦知道李牧是当世名将,与秦军交战中,李牧还没有吃过败仗。

聪明的王翦采取“反间计”,派人带了重金秘密的跑到赵国都城贿赂当时赵王非常宠信的大臣郭开(郭开俩朝元老,很受赵王器重和信任),郭开被利益驱使下,在赵王面前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李牧功高震主,现在在与秦军焦灼久攻不下,会不会和秦国有什么合谋,有意图谋反的可能。

起初赵王不相信,后秦国又派出间隙在赵国都城大肆发布谣言说李牧要和秦军合谋,图谋赵国。杯弓蛇影之下,没有辨别之能的赵王派人传旨召李牧回来。

结果呢,李牧知道是秦军的反间计,而且当时的战况激烈,就没有遵命,而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没有交出兵权,此时赵王更加信以为真,愤怒之下派密探秘密逮捕李牧,继而将李牧秘密处死,又将司马尚撤职。赵国最后的防御大将李牧最后没有死在秦军刀箭之下,而是死于郭开和王翦的悠悠众口之中。赵王自毁长城,三个月后,王翦率领秦军大败赵国于河北,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赵王为他自毁长城也付出了灭国的代价。


暴雪长空


简单看看李牧将军的生平,后世有多人曾经写诗称赞李牧,如果李牧在,秦王嬴政不会那么容易一统天下。虽然这个评价难免掺杂个人感情,但不失为说也是一种中肯评价。

要知道李牧可是和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末期四大名将足可见此人的本事非同一般。

李牧

一开始在赵国的战绩平平,并没有什么显眼的地方。赵王最开始派他去镇守边境,对抗北方的匈奴,而李牧此人非常稳健,不愿与匈奴交战,所以在这个时候让赵王以为他胆小怕事不堪重用,便把他叫了回来。但是一段时间以后,边境军情告急,而赵王身边又派不出可靠的将军,赵王便再次命李牧率兵出征,这次出征李牧大破匈奴,成为赵国战史上的一段佳话。

因为如此李牧所以慢慢的获得了赵王的重用,尤其当他代表着国出使秦国时,还跟秦国签订了盟约并把赵国押在秦国的人质赵王的儿子给要了回来。

在这以后老赵王去世新赵王登基继位,但是这个新继位的赵王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窝囊废。因为他上台首先办的一件事就是想派人取代廉颇,要知道廉颇可是给赵国辛苦一辈子的老将军,他并没有犯什么错,却要被人取代,所以廉颇一气之下便跑到魏国。

还好这个窝囊废赵王,没有当几年大王便撒手人寰去世了,他的孩子继承王位以后,便遭到了秦王大举进攻赵国,而赵国在此一战中损失士卒,达到几十万之众。所以没办法,赵王只能让当时的唯一元老级的中城李牧出来阻挡秦军。但是李牧也不负众望,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在此阻挡住秦国的进攻,也让赵国被灭亡的命运向后延长了不少时间。

虽然情况在第一次进攻中没有拿下赵国,但秦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消灭赵国的想法,不久后秦王再次派大将王翦率领几十万秦军前来攻打赵国,而对面赵国军队的主帅依然是李牧。也便知道凭借着军事压力是无法打垮李牧,便和秦王商量派人收买了当时赵王的宠臣,从中作梗。赵王也轻信谗言,认为李牧谋反,便调李牧回来。可是李牧知道军情紧急,便迟迟不肯回来,这一下赵王更加相信李牧有意谋反,所以便派人暗中处死李牧,可惜一代名将死的却如此窝囊无比。

纵观

李牧之死可以发现几个问题,首先李牧早已经官至大将军统领上下所有士兵,而赵王早就对李牧有所不放心,认为他有可能谋反。这个时候再加上自己平时宠幸的大臣,在自己耳旁进言,难免认为李牧会谋反。其次李牧已经是历经几朝的元老级重臣,刚刚继承王位的小赵王,但秦军在李牧的阻挡下根本无法取得有效进攻,所以认为秦军可能根本不堪一击,便轻易将李牧杀死,这也是李牧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心岛未晴TEL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兵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大败赵军,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说到底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是明君,亡国之君多少都有责任,他认为可以有人能够取代李牧,封武安君的下场似乎都不好


清风照佳人


战国七雄中唯一能跟秦对抗的只有赵国。赵国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开始强盛,后面一直都是人才辈出,国力强盛。即使经历了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了40万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很快恢复。战国四大名将中,秦有白起,王翦,赵有廉颇,李牧。

赵王为什么会杀李牧,史书记载的说法简单的说就是中计了,跟廉颇一样都是秦国使的反间计,都是栽在郭开的手里。但是赵国就是喜欢吃这一套。秦国派王翦攻打赵国,王翦对秦王说李牧不除,赵国不会那么快灭亡的,秦国就发重金让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暗中跟秦国勾结,"单纯"的赵王信以为真,就派人取代李牧,而李牧这个人性格有点直,认死理,信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样"单纯"的赵王更加相信谣言,就暗中布置圈套逮捕并斩杀了李牧。

相信赵国灭亡的时候赵王迁也会叹了口气说:"若李牧在,寡人何以至此"




1今月曾经照古人1


、无奈启用

其实李牧的一生,无论是在部队中还是在群众中,声望是极高的。在赵国对外战争中,李牧未尝败绩,重创敌军多次。尤其是匈奴之战与肥之战,是世界上以少胜多的战争典例。对赵国来说,李牧的存在就像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李牧低档外界入侵,使得奄奄一息的赵国一直苟延残喘。但是,当初选择李牧主帅却是赵国君主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长平之战以后,赵国竟然无将可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战死了,忠心耿耿的老将廉颇离开了,赵国出现了武将急缺的危机。赵括死亡以后,唯一还在的将领,还剩个李牧。开局不利,君主的勉强启用,就为后面的个人遭迫害的悲剧,国家遭灭亡的悲剧埋下一颗种子。

二、赵王原本就存在怀疑

同是赵国的武臣良将,李牧与廉颇一样,主张赵国进行防御。而赵国国君却认为应该进攻,两者想法刚好相反,廉颇垂垂暮年出走他国,对赵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加上李牧本就不是赵国的血缘亲属,本来就不太相信李牧的赵王,更加对他产生怀疑。李牧针对当时真实的情况,经过系统分析后,决定以守为攻。可是基层的士兵对于一直进行防守,不理解,甚至发生慌乱。这件事让国王知道后对李牧很不满。赵王认为进攻是对的,于是派了其他将军进攻,但是都失败了。赵王后来才意识到李牧是正确的,但反过来看,他的主张错误,使自己脸面丢尽,不禁有些怨恨李牧。其实,李牧也很倒霉,原本是君主就不信任自己,是想让廉颇去驻防的,但是谁让廉颇出走他国,这怒火自然就烧到了李牧。无奈之下,赵王只好再次启用李牧,即使怀疑忌惮,迫于形势,也只好如此。

三、秦国的促进

赵国这片土地,出了不少著名的武将,廉颇、赵奢、李牧等等,都是战国时期一流的武将。就连人们批判的,不会实际衡量情况,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长平一役失败了,但是也重创了秦军。对于赵王重新启用李牧,别说赵王不信任,对手秦国也很担心,和李牧对敌,秦国显然讨不到好处。赵国没有了廉颇,并没有涉及亡国,毕竟还有李牧在呢,李牧帮助赵国拿下了燕国的两座城池,使得赵国有了喘息的机会。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肥之战,就是秦军与赵军进行的战斗,当时秦军碰上了李牧的军队,结果被李牧打得大败。之后李牧又多次击败秦军,害的秦军将领都不敢返回秦国,怕受到处罚。此时的秦国渐渐走向了统一,可是正因为李牧的存在,让统一变得举步维艰。即使后来秦国的名将王翦,在进攻赵国的时候也非常困难。看在双方僵持不下,一直进行耗着,秦国也是非常不耐烦的。于是就演出了一场著名的反间计,秦王命人重金贿赂郭开,郭开是赵国国王的宠臣。同时秦王又命人在民间散布谣言,说李牧想要造反。在周围人的教唆下,赵国国王原本就对李牧有所提防。当下没有细作考虑,直接撤去了李牧等人的军事职务。最后的将军被罢免以后,赵国的寿命也即将走到尽头。不过,君王的遗弃并没有逼走李牧,他依然挚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不逃跑,不造反,一代良将没有身死战场,而是死在自己的国君手中。在李牧死后的三个月之后,秦朝看时机成熟,向赵军发起总攻,不到一个月拿下邯郸城,抓获赵王王迁,赵王的儿子趁乱逃走,此时赵国灭亡。


陈国镇南王


一为军权,二为王权,赵国有一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骑兵部队也就是战国四大强兵之一的赵边骑,而这支骑兵正是掌握在李牧之手,之前赵国有名将廉颇、庞暖、乐乘等人在,和六国争锋还用不上李牧和他的赵边骑,加上北方匈奴对赵国的威胁也很大,所以李牧得以长期镇守代地和匈奴作战,不过随着廉颇和乐乘出走,庞暖老迈以及秦国对赵国的威胁越来越大的时候,李牧和赵边骑主力南撤开始参与对秦作战。\r但是李牧和赵王之间却有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李牧长期执掌赵边骑,赵王对赵边骑的掌控力度远不如李牧,而且李牧之前因为对匈奴作战时示敌以弱被赵王以为怯战把他调回邯郸,以其他人代掌赵边骑,在屡次作战失利后不得已又重新启用李牧,李牧却称病不出,直到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得到赵王同意后才重新执掌赵边骑。\r所以李牧在赵边骑中的威望是相当的高,而且李牧之前就有抗命不尊的先例,一句话有李牧在赵王没那么容易指挥得动赵边骑这支强兵。


希尔大大


李牧对赵国很重要,为何赵王还要杀害他?除了秦国的反间计和赵王近臣郭开的陷害,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掌握兵权,二是代地的将领。

在战国七雄中,赵国对于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比较重的。相对于其他诸侯国,赵国历史上的兵变和内乱实在太多了,这导致赵王迁对于拥有兵权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虑。

频繁的兵变和内乱,导致赵国君主颇为防范武将。比如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照样被排挤出赵国。而李牧,在战国末期更是执掌了赵国的兵权,并且因为宜安之战等战役中多次击退秦国大军,从而功高震主。

此外,李牧还多了一个身份——出自代地的武将。

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已经几乎无人可用了,所以让李牧率领代地的兵马来到邯郸,以此抵挡秦国大军的进攻。换而言之,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赵王迁是不愿意代地的兵马来到邯郸的,更不愿意重用代地的武将。也即赵王迁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会联系到历史上的沙丘宫变,想到代地和邯郸的对立,在这种情绪和心理之下,赵王迁对于李牧的态度,自然是非常复杂的。

杀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郸了,不杀李牧,又总担心这些代地的将士会造反。最终,本来就对李牧充满疑虑的赵王迁,在三人成虎的流言之下,先是夺取了李牧的兵权,然后下令杀害了这位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